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的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是一种探索也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创新。在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它对学校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门课程。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审视学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单纯是一个技术过程,更是一个重建学校文化的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提出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重建以学校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教师文化、科研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本文就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促成学校德育文化重建进行阐述。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德育文化重建的价值探求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新课程提出,德育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情感体验。只有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让学生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交流,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生成实践性的知识。有效的德育活动需要的就是在这样体验中、探究中、交流中生成的实践性德育。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新型的德育理念存在共通之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学校德育文化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总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展开。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开展德育活动,实际上也是实践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设计并实施学校的德育活动,必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我们认为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2.学校传统的德育文化具有很大的改造空间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的德育模式依然停留在认知性的德育水平上。传统的德育活动往往目标局限于浅层次的技艺训练或学科课程的延伸上,活动单一,青少年在认识和实践、观念和行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这是传统课程固有的课堂模式所导致的。德育的学科渗透还是大多停留在课堂的书本知识和教师的口头传授上,学生始终缺乏实践和体验,难以起到巩固和内化的作用,故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这仍是造成目前学校德育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开发和实践总结,为学校德育文化的重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原有的课程模式,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认知到践行架起了桥梁。
3.构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德育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一体两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并带动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文化的变革促进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进行德育文化的改造,使学校德育更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改变德育单向灌输的现状,在德育教育的实践层面有创新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形态移植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效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重建学校德育文化。
二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重建学校德育文化的实施策略
1.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取向,构建整体的德育体系
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育人来构建整体德育体系。
全员育人——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全员参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全程育人——把德育从校内延伸校外,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环境育人——精心策划和布置校园环境,去掉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条以及竞争的标语、口号,倡导用一种崇尚人文关怀与探究精神的和睦大家庭的思想来布置我们的教室、走廊等校园环境,力图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在教学楼文化长廊上并列张贴着“三江弄潮儿”、老师和学生的人生感言,在教室“温馨的家”一栏中张贴着全班学生和老师们的照片等,体验无声的教育。实践育人——通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持续的选择、体验、探究,不断融入社会生活,不断成长。让学生自主建立班级管理常规,参与中队角、班务角、展示角、卫生角、图书角、科普角等班级活动角的设计与日常管理,从而促成学校德育文化的变革。
2.深度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拓宽育人途径
坚持德育科研为先导,创新德育新模式。以学校核心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促成小学德育文化重建的研究》为引领,形成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校德育文化转型策略,改变传统的认知性德育的状态,构建起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小学实践性德育模式,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
深度开发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宁波的中国之最》。一是引导学生收集2006年以来新的“宁波的中国之最”,进行第三次校本课程读本的修订。组织各年级开展“我为校本课程读本配插图”“我为校本课程读本纠错”等实践活动,为读本的修订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调整内容与篇目,从原先的113篇增加到120篇,增加了部分新的“宁波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并将120篇“宁波的中国之最”分为九个篇章,还增加了120幅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师生共同制作的宣传画,有的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照片,更多的是四年级同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从宁波帮文化博物馆拍摄的珍贵图片资料,这不仅增强了读本的可读性和观赏性,而且还体现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三是课题组充分挖掘“宁波的中国之最”中蕴涵的“商帮文化”“海防文化”及“甬籍院士、甬籍专家学者、甬籍文化名人成长足迹”的育人价值,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发挥了“宁波的中国之最”德育功能。
完善市第二批优秀校本课程《绿色家乡》及《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校本课程。发挥校本课程在创建“人文、实践、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中的促进作用。
3.以人性化的校训,激发学生成长内需
为使校训体现出办学风格、校本特色、人文色彩,我们开展了修订校训的大讨论活动,在教师中广泛征集新校训。经过会上会下讨论切磋,最后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拟出了新的校训,“让妈妈多一点喜悦”取代了原有校训“励志、勤奋、诚实、健美”。意为以情感调动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落脚点,让学生的感恩之情落实在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社会的具体行动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依托《三江弄潮儿》,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三江弄潮儿——甬上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足迹》是一本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导读。读本中的每一位企业家都有一个充满魅力、耐人寻味的青少年时代,这些独特的经历铸就了企业家今日的辉煌,而这些正是当代青少年所缺少的。于是,我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于“三江弄潮儿”中某一人物的事迹或某一方面的励志故事。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主人公成长足迹、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等方面的体验、实践、交流中进行“无痕”教育。郑坚江、贝金发、李罡、史阿翠等甬上企业家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们,激励着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在刚刚结束的学校首届“校园弄潮儿”评比中,经过全体师生共同投票评选,六(1)班李颖珏等五名学生事迹突出当选为首届“校园弄潮儿”。
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重建学校德育文化的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研究,学校依托社会有益资源开发学校课程体系,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运行落实于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文、实践、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
1.形成“人文、和谐、实践”的学校德育文化
我们以“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味”为主旨,进一步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元素,提出以“人文、实践、和谐”为主题词的学校德育文化重建目标。旨在培养一种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和谐的精神,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需,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求,做先进道德思想的力行者和实践者,会学习、会生活、会责任、会共处,促进学生快乐和谐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人文”“实践”“和谐”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人文”的内涵:以现代德育理念为指导,德育回归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德育的方式既不是空洞苍白的说教,也非居高临下的压服。德育是爱的教育、诚信的教育、说理的教育。“实践”的内涵:创新实践性德育模式,体现学生为主、实践为重的德育方法;德育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德育回归生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在活动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在比较中成长。“和谐”的内涵:创设德育与心育和谐结合的环境,传承宁波优秀文化,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的德育网络;让学生以学校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2.学校德育文化的辐射作用
2010年10月,由镇海区教育学会选送的征文《让社会有益资源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镇海区三公司学校邬明明校长的“德育经”》,获得了宁波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真诚爱生,身先垂范”征文优秀论文,并入选《宁波市2010年基础教育创新文荟》。我校德育文化重建成果得到教育部门的好评,其中“善用媒体资源,‘宁波的中国之最’成为德育金字招牌”“活用‘三江弄潮儿’,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妙用‘自主春游’,让春游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载体”等“德育经”在宁波区域内发挥了辐射作用。
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认知到践行架起了桥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现学校文化重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成长的良好载体。只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文化律动,稳步前进,就能切实推进学校文化的重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三公司学校)
责任编辑:余 华
基于上述认识,我校提出了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重建以学校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课堂教学文化、教师文化、科研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本文就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促成学校德育文化重建进行阐述。
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德育文化重建的价值探求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在联系
新课程提出,德育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情感体验。只有在生活中进行德育,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才能让学生接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实践、交流,在主题探究活动中生成实践性的知识。有效的德育活动需要的就是在这样体验中、探究中、交流中生成的实践性德育。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新型的德育理念存在共通之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学校德育文化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生成总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方面展开。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开展德育活动,实际上也是实践性德育模式的构建。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个性与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态设计并实施学校的德育活动,必然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点,我们认为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最佳选择。
2.学校传统的德育文化具有很大的改造空间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的德育模式依然停留在认知性的德育水平上。传统的德育活动往往目标局限于浅层次的技艺训练或学科课程的延伸上,活动单一,青少年在认识和实践、观念和行动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这是传统课程固有的课堂模式所导致的。德育的学科渗透还是大多停留在课堂的书本知识和教师的口头传授上,学生始终缺乏实践和体验,难以起到巩固和内化的作用,故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这仍是造成目前学校德育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开发和实践总结,为学校德育文化的重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突破了原有的课程模式,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认知到践行架起了桥梁。
3.构建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校德育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一体两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要求并带动学校文化的变革,学校文化的变革促进并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进行德育文化的改造,使学校德育更具有体验性和实践性,改变德育单向灌输的现状,在德育教育的实践层面有创新意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形态移植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在效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来重建学校德育文化。
二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重建学校德育文化的实施策略
1.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取向,构建整体的德育体系
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个育人来构建整体德育体系。
全员育人——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全员参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实践。全程育人——把德育从校内延伸校外,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环境育人——精心策划和布置校园环境,去掉那些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条以及竞争的标语、口号,倡导用一种崇尚人文关怀与探究精神的和睦大家庭的思想来布置我们的教室、走廊等校园环境,力图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在教学楼文化长廊上并列张贴着“三江弄潮儿”、老师和学生的人生感言,在教室“温馨的家”一栏中张贴着全班学生和老师们的照片等,体验无声的教育。实践育人——通过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持续的选择、体验、探究,不断融入社会生活,不断成长。让学生自主建立班级管理常规,参与中队角、班务角、展示角、卫生角、图书角、科普角等班级活动角的设计与日常管理,从而促成学校德育文化的变革。
2.深度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拓宽育人途径
坚持德育科研为先导,创新德育新模式。以学校核心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促成小学德育文化重建的研究》为引领,形成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校德育文化转型策略,改变传统的认知性德育的状态,构建起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的小学实践性德育模式,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
深度开发市首批优秀校本课程《宁波的中国之最》。一是引导学生收集2006年以来新的“宁波的中国之最”,进行第三次校本课程读本的修订。组织各年级开展“我为校本课程读本配插图”“我为校本课程读本纠错”等实践活动,为读本的修订提供智力支持。二是调整内容与篇目,从原先的113篇增加到120篇,增加了部分新的“宁波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并将120篇“宁波的中国之最”分为九个篇章,还增加了120幅插图,这些插图有的是师生共同制作的宣传画,有的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照片,更多的是四年级同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从宁波帮文化博物馆拍摄的珍贵图片资料,这不仅增强了读本的可读性和观赏性,而且还体现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三是课题组充分挖掘“宁波的中国之最”中蕴涵的“商帮文化”“海防文化”及“甬籍院士、甬籍专家学者、甬籍文化名人成长足迹”的育人价值,进一步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发挥了“宁波的中国之最”德育功能。
完善市第二批优秀校本课程《绿色家乡》及《养成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校本课程。发挥校本课程在创建“人文、实践、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中的促进作用。
3.以人性化的校训,激发学生成长内需
为使校训体现出办学风格、校本特色、人文色彩,我们开展了修订校训的大讨论活动,在教师中广泛征集新校训。经过会上会下讨论切磋,最后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拟出了新的校训,“让妈妈多一点喜悦”取代了原有校训“励志、勤奋、诚实、健美”。意为以情感调动为切入点,以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落脚点,让学生的感恩之情落实在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报效社会的具体行动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4.依托《三江弄潮儿》,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
《三江弄潮儿——甬上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足迹》是一本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素质教育导读。读本中的每一位企业家都有一个充满魅力、耐人寻味的青少年时代,这些独特的经历铸就了企业家今日的辉煌,而这些正是当代青少年所缺少的。于是,我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关于“三江弄潮儿”中某一人物的事迹或某一方面的励志故事。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主人公成长足迹、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等方面的体验、实践、交流中进行“无痕”教育。郑坚江、贝金发、李罡、史阿翠等甬上企业家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们,激励着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在刚刚结束的学校首届“校园弄潮儿”评比中,经过全体师生共同投票评选,六(1)班李颖珏等五名学生事迹突出当选为首届“校园弄潮儿”。
三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重建学校德育文化的初步成效
经过几年的研究,学校依托社会有益资源开发学校课程体系,使得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运行落实于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提升了学校品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文、实践、和谐”的学校德育文化。
1.形成“人文、和谐、实践”的学校德育文化
我们以“丰富学校内涵,突出学校个性,提升学校品味”为主旨,进一步挖掘学校特色文化元素,提出以“人文、实践、和谐”为主题词的学校德育文化重建目标。旨在培养一种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和谐的精神,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道德内需,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求,做先进道德思想的力行者和实践者,会学习、会生活、会责任、会共处,促进学生快乐和谐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人文”“实践”“和谐”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人文”的内涵:以现代德育理念为指导,德育回归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德育的方式既不是空洞苍白的说教,也非居高临下的压服。德育是爱的教育、诚信的教育、说理的教育。“实践”的内涵:创新实践性德育模式,体现学生为主、实践为重的德育方法;德育的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德育回归生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在活动中体验、在反思中感悟、在比较中成长。“和谐”的内涵:创设德育与心育和谐结合的环境,传承宁波优秀文化,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的德育网络;让学生以学校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
2.学校德育文化的辐射作用
2010年10月,由镇海区教育学会选送的征文《让社会有益资源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镇海区三公司学校邬明明校长的“德育经”》,获得了宁波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真诚爱生,身先垂范”征文优秀论文,并入选《宁波市2010年基础教育创新文荟》。我校德育文化重建成果得到教育部门的好评,其中“善用媒体资源,‘宁波的中国之最’成为德育金字招牌”“活用‘三江弄潮儿’,让学生扬起理想的风帆”“妙用‘自主春游’,让春游成为了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载体”等“德育经”在宁波区域内发挥了辐射作用。
实践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认知到践行架起了桥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现学校文化重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和谐成长的良好载体。只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文化律动,稳步前进,就能切实推进学校文化的重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三公司学校)
责任编辑:余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