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活化教学,就是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語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关键词】 生活实践 小学语文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
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
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2.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转下页)
【关键词】 生活实践 小学语文
一、回归生活,实现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1.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实现生活"语文化"。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笔者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学生并不了解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于是笔者就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求知,全面了解了红军这一壮举的历史背景以及经过,深刻理解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2.在教学中加强"说、演、练"、再现生活.
实现语文"生活化"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如:有位老师执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当学生学到阮恒为小姑娘献血,担心医生会抽掉自己全部的血而救活小姑娘时,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小朋友,你们平时打过针没有,痛不痛?你们怕不怕?"再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当时阮恒的痛苦与担心便容易得多了。
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 。
事必躬身亲为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验,对课文的感悟亦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强生活体验。通过身临其境或创设教育情境等方式,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随机采用"模仿——创造——迁移"模式,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走向生活》一文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人们要"走向生活、广交朋友",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让学生制定出"交友方案",布置学生"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一段时间以后再来交流,甚至书写下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的感悟定会"更上一层楼"。
二、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以校为本,联系学校生活教学语文 。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让学生写自荐书上台演讲;每堂课前请一名学生作" 2 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都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让学生写《我设计的主题队会》说明书;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另者,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名篇,要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2.立足家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3.走向社会,联系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 XX 啤酒,步步领鲜"、"使用 XX 牙膏,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转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