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阶段,我国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电力机车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从而保障电力机车车辆的运行安全。通过对电力机车进行检修,并可以对机车运行过程中的早期故障进行预报处理,这样工作人员便可以及时地针对早期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从而减少电力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概率。此外,对电力机车进行检修还有效地促进了电力机车车辆的安全性能、可靠性能、经济性能和运行性能。目前,各国的铁路都在积极地开展电力机车的检修业务,同时,随着我国现代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故障诊断技术在电力机车车辆检修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关键词:电力机车;检修业务;技术;发展
1电力机车检修概述
对于电力机车,没有需要接触网或电气化轨道网第三轨提供电能的发动机,牵引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电力机车具有起动快、加速性好、适应性强、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优点。电力机车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磨损,需要对机车进行有计划的检修。为保证机车良好的运行状态,各国机车的检修制度各不相同,预防控制系统、备品备件和主要零部件由我国机车按专业化集中检修制度接管。电力机车的固定检修周期25000~35000km,机车的检修率和平均检修时间是衡量机车检修效率的标准,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提高电力机车的检修水平。
2电力机车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力机车检修核心技术发展滞后
受制于检修行业技术发展滞后于制造行业的客观因素,加之前期直流机车核心检修技术的积累不能有效平移到交流机车,导致检修技术出现断层,跟不上机车制造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尤其是在对配件的核心修复能力方面,检修过程中大部分关键配件只能采取更新的方式来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压缩了检修利润空间。检修成本压力的增加,导致在检修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能力下降,也使得在检修核心技术方面难有突破。
2.2检修数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传统的维护概念不注意产品维护前的计量参数。在维护数据应用的时候,作为主要的制造工序中产品是不是可以让证据符合来使用。很多时候,存储在归档中的有测量数据与产品记录和机车恢复。分析的基础是关于质量的问题。只有不正常的数据会有产生分析质量问题的作用,结果是由于维护数据不足而获得了不足的功能。
2.3缺乏数据积累,沿用机车新造标准指导检修
机车性能的恢复主要以机车的新造技术参数为参考,进行适度扩大,更多的是依靠检修经验。这种情况不利于机车检修的发展,更不利于机车性能的提升。
生产制造厂家往往更多地关注产品的性能设计,对维修性设计考虑不够,而检修企业则侧重于检修要求和进度,较少向制造厂家反馈检修数据和改进建议。设计与检修不能形成有效互动,导致在机车高级修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恢复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个别严重影响机车运用性能的处所进行优化,缺少系统性的整合优化,对机车性能提升方面关注度不足。
3电力机车车辆的检修业务
3.1電力机车车辆的检修制度
计划预防修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零部件损伤情况及损伤规律进行了解,然后,确定电力机车的使用年限,再通过电力机车的基本使用情况确定合理的检修循环结构和检修周期,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以让电力机车中的内部零件在工作过程中还未达到损伤级别就可以及时地进行修复。
按车辆状态技术状态修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电力机车内部设备的工作生命周期进行了解,然后,再根据电力机车内部的运行设备正常的状态值来监测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参数,如果电力机车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参数与正常参数一致,那么,工作人员就不必对电力机车进行检修。但是,如果电力机车的运行参数超过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正常临界值,那么,工作人员就应该根据相应的流程对该设备进行检修,在设备恢复到规定的状态后才可以投入正常的使用中。同时,在检修过程中,为了确保电力机车寿命可以达到最大值,还需要对电力机车内部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
3.2创造修复技术的平台
在很多车辆的保养中,许多附件的故障原因是限界值大的磨损,其中大部分是高附加值行驶部件和电气附属品,用于维护这些附属品的工程方法是材料削减方法。以车轴为例,为了满足维修限制的要求,请采用降级的方法。超过限制时可以丢弃。
据不完全统计,一些生产商平均每年的支出超过5000万美元。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维修行业也在产生更多的需求和需要,解决方案必须更有效率。因此,有很多企业在添加技术上开始初步探索和逐渐研究。选择具有与轴的原始性能相同的良好包层性能的适当包层材料,包层材料用激光发射器包合在轴表面。热处理后,包层的机械性能优于轴矩阵。包层轴材料和添加部分融合后,实际压入后的检查和损伤试验后的效果非常好。已经发现激光包层技术可以实现轴再生产的工业生产,现在有必要解决技术的稳定性。
3.3打造专业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平台
数据的收集对于检修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拥有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后,对于数据的分析处理发挥最大作用才有实际意义。数据处理是核心,将数据动起来,不仅能有效指导日常的生产组织、质量管理,还能改变目前耗费大量人工测量得到的数据仅停留在记录、表格中的实际现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预处理,可剔除无用的数据,将核心数据分析建模,科学指导机车运用、维护及检修。
由于具有高精测量技术,沧州分公司对于机车关键配件在检修前、中、后期全过程的数据均可以提取。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样本的试验校正,可以建立配件的损耗模型;通过具体检修标准的制定来指导实际的检修过程,最重要的是为配件后续使用提供维护的最优策略。
通过对影响机车运用的关键部件的数据整合,构建出机车健康运行数据支持中心。定期将机车部件信息与数据平台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指导机车具体部件的修程,相当于每一台机车都有自己的“病历”。将目前的只注重机车出厂数据的履历管理发展为实时状态管理,实时为机车日常运维提供数据支撑,结合高级修程为机车性能系统改造提升提供指导,为集团机车长交路及2万吨列车开行后机车整体质量状态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为集团后续机车购置选型提供决策依据。
3.4
电力机车车辆的日常维修
电力机车车辆进行日常维修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保证机车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使用状态,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机车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电力货运机车在日常维修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技术检查和故障维修。在技术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货运机车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在发现重大故障后,就需要及时进行摘车处理,然后,将出现故障的车辆送到专用的临时检修站和站修所中进行故障修理。如果只是轻微故障,那么,就不必进行摘车处理,直接在站台上就可以完成修理工作。
电力客运机车在日常维修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在车辆到达终点站后和驶离初始站前,对车辆的车底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对机车内部的准备库进行技术检查,客运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列检所负责技术检查。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发生重大设备故障,一般都不必进行摘车修理。
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机车检修信息管理的目的是科学合理地控制电力机车检修过程,随着信息管理的加入,原有的工作流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简化了工作流程。信息管理在电力机车检修中的应用机务段的实际运行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适当的配置,使各部门在维修过程中的要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预测,实施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晁耀德,亢丽君.铁路机车检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兰州交通大学报,2018,31(3):142-145.
[2]徐靖,杨铭.电力机车检修及保养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8(4):151-152.
[3]靳少华,李忠厚,闫志强.我国机车修制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铁路,2019(11):19-21.
关键词:电力机车;检修业务;技术;发展
1电力机车检修概述
对于电力机车,没有需要接触网或电气化轨道网第三轨提供电能的发动机,牵引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电力机车具有起动快、加速性好、适应性强、不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优点。电力机车使用一段时间后,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变形和磨损,需要对机车进行有计划的检修。为保证机车良好的运行状态,各国机车的检修制度各不相同,预防控制系统、备品备件和主要零部件由我国机车按专业化集中检修制度接管。电力机车的固定检修周期25000~35000km,机车的检修率和平均检修时间是衡量机车检修效率的标准,因此,应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提高电力机车的检修水平。
2电力机车检修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力机车检修核心技术发展滞后
受制于检修行业技术发展滞后于制造行业的客观因素,加之前期直流机车核心检修技术的积累不能有效平移到交流机车,导致检修技术出现断层,跟不上机车制造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尤其是在对配件的核心修复能力方面,检修过程中大部分关键配件只能采取更新的方式来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压缩了检修利润空间。检修成本压力的增加,导致在检修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能力下降,也使得在检修核心技术方面难有突破。
2.2检修数据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传统的维护概念不注意产品维护前的计量参数。在维护数据应用的时候,作为主要的制造工序中产品是不是可以让证据符合来使用。很多时候,存储在归档中的有测量数据与产品记录和机车恢复。分析的基础是关于质量的问题。只有不正常的数据会有产生分析质量问题的作用,结果是由于维护数据不足而获得了不足的功能。
2.3缺乏数据积累,沿用机车新造标准指导检修
机车性能的恢复主要以机车的新造技术参数为参考,进行适度扩大,更多的是依靠检修经验。这种情况不利于机车检修的发展,更不利于机车性能的提升。
生产制造厂家往往更多地关注产品的性能设计,对维修性设计考虑不够,而检修企业则侧重于检修要求和进度,较少向制造厂家反馈检修数据和改进建议。设计与检修不能形成有效互动,导致在机车高级修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恢复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对个别严重影响机车运用性能的处所进行优化,缺少系统性的整合优化,对机车性能提升方面关注度不足。
3电力机车车辆的检修业务
3.1電力机车车辆的检修制度
计划预防修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对车辆运行过程中的零部件损伤情况及损伤规律进行了解,然后,确定电力机车的使用年限,再通过电力机车的基本使用情况确定合理的检修循环结构和检修周期,通过这样的措施,就可以让电力机车中的内部零件在工作过程中还未达到损伤级别就可以及时地进行修复。
按车辆状态技术状态修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电力机车内部设备的工作生命周期进行了解,然后,再根据电力机车内部的运行设备正常的状态值来监测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参数,如果电力机车的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参数与正常参数一致,那么,工作人员就不必对电力机车进行检修。但是,如果电力机车的运行参数超过了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正常临界值,那么,工作人员就应该根据相应的流程对该设备进行检修,在设备恢复到规定的状态后才可以投入正常的使用中。同时,在检修过程中,为了确保电力机车寿命可以达到最大值,还需要对电力机车内部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换。
3.2创造修复技术的平台
在很多车辆的保养中,许多附件的故障原因是限界值大的磨损,其中大部分是高附加值行驶部件和电气附属品,用于维护这些附属品的工程方法是材料削减方法。以车轴为例,为了满足维修限制的要求,请采用降级的方法。超过限制时可以丢弃。
据不完全统计,一些生产商平均每年的支出超过5000万美元。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维修行业也在产生更多的需求和需要,解决方案必须更有效率。因此,有很多企业在添加技术上开始初步探索和逐渐研究。选择具有与轴的原始性能相同的良好包层性能的适当包层材料,包层材料用激光发射器包合在轴表面。热处理后,包层的机械性能优于轴矩阵。包层轴材料和添加部分融合后,实际压入后的检查和损伤试验后的效果非常好。已经发现激光包层技术可以实现轴再生产的工业生产,现在有必要解决技术的稳定性。
3.3打造专业数据综合分析处理平台
数据的收集对于检修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拥有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后,对于数据的分析处理发挥最大作用才有实际意义。数据处理是核心,将数据动起来,不仅能有效指导日常的生产组织、质量管理,还能改变目前耗费大量人工测量得到的数据仅停留在记录、表格中的实际现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预处理,可剔除无用的数据,将核心数据分析建模,科学指导机车运用、维护及检修。
由于具有高精测量技术,沧州分公司对于机车关键配件在检修前、中、后期全过程的数据均可以提取。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样本的试验校正,可以建立配件的损耗模型;通过具体检修标准的制定来指导实际的检修过程,最重要的是为配件后续使用提供维护的最优策略。
通过对影响机车运用的关键部件的数据整合,构建出机车健康运行数据支持中心。定期将机车部件信息与数据平台信息进行对比,就可以指导机车具体部件的修程,相当于每一台机车都有自己的“病历”。将目前的只注重机车出厂数据的履历管理发展为实时状态管理,实时为机车日常运维提供数据支撑,结合高级修程为机车性能系统改造提升提供指导,为集团机车长交路及2万吨列车开行后机车整体质量状态分析提供技术支持,并为集团后续机车购置选型提供决策依据。
3.4
电力机车车辆的日常维修
电力机车车辆进行日常维修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保证机车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使用状态,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机车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
电力货运机车在日常维修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技术检查和故障维修。在技术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对货运机车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在发现重大故障后,就需要及时进行摘车处理,然后,将出现故障的车辆送到专用的临时检修站和站修所中进行故障修理。如果只是轻微故障,那么,就不必进行摘车处理,直接在站台上就可以完成修理工作。
电力客运机车在日常维修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在车辆到达终点站后和驶离初始站前,对车辆的车底进行检查。同时,还需要对机车内部的准备库进行技术检查,客运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列检所负责技术检查。通常情况下,如果没有发生重大设备故障,一般都不必进行摘车修理。
结论
综上所述,电力机车检修信息管理的目的是科学合理地控制电力机车检修过程,随着信息管理的加入,原有的工作流程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简化了工作流程。信息管理在电力机车检修中的应用机务段的实际运行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了适当的配置,使各部门在维修过程中的要求尽可能得到满足,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预测,实施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晁耀德,亢丽君.铁路机车检修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兰州交通大学报,2018,31(3):142-145.
[2]徐靖,杨铭.电力机车检修及保养措施[J].内燃机与配件,2018(4):151-152.
[3]靳少华,李忠厚,闫志强.我国机车修制改革的新突破[J].中国铁路,2019(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