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据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有方可循,有法可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动因。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小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
依据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有方可循,有法可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动因。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二、做练习,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产生一种成就感
以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老师们总是用题海战术轰炸学生,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极端反感。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有的老师又盲目减负,连一些基本的练习也懒得给学生布置。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应该让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对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要有相应难度却又可以完成的练习。学生在练习的同时,不仅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且在正确完成练习后,可以获得一种轻松和愉悦,获得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转变观念、克服“惯性”。如果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怕记掉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教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在教学中,教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这样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教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领同学纠错,然后示范读;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旁边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得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还要让阅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中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
小学语文课外自学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让小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校内,也有校外;有具体的统一活动,也有个人的当地活动;有较单一的语文训练活动,也有结合其他学科的开放性、娱乐性的活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抓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小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强,他们为了“过把瘾”,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小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起点是对语言符号(文字)的识记和积累,而其效率的提高,除了閱读实践以外,还要靠阅读技巧和阅读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熟练驾驭,因而,掌握阅读技巧和阅读规律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自学能力 培养
依据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要素,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有方可循,有法可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动因。如果有浓厚兴趣的引导,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不自觉地获取了新知识。我认为,要培养小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住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二、做练习,让学生在作业的完成中产生一种成就感
以前,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老师们总是用题海战术轰炸学生,剥夺了学生的休息和娱乐,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极端反感。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有的老师又盲目减负,连一些基本的练习也懒得给学生布置。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我们不能走两个极端,应该让学生做适当的练习。对练习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要有相应难度却又可以完成的练习。学生在练习的同时,不仅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且在正确完成练习后,可以获得一种轻松和愉悦,获得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有助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带领下主动地学语文,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转变观念、克服“惯性”。如果用老观念、老方法教新教材,新教材的作用难以发挥,新教材的编写意图难以实现。许多老师习惯于对课文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面面具到的串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一堂语文课,老师从上到下的灌输,学生只作听众和观众,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讨论的机会。一句话,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使本应充满生机、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刻板、乏味。学生疲于应付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怕记掉了,记错了。其效果如何呢?学生只能学到老师教给他的东西,却缺乏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更谈不上自主地探索。无论老师教给他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学生自己去学并学会自学,才能打破这种有限,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预习习惯,不上无预习之课。每课未上之前,都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并布置具体的预习习题,以备上课时检查。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学生有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许多问题学生自己已解决了,教师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绍,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上师生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会把预习成果拿来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会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拿来讨论。让学生走在教学的前面。在教学中,教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一篇文章的教学,老师查字典、找资料,与学生查字典、找资料,大有区别。有的同学经常问老师某字的读音,他们等待老师的告诉,而我常不告诉。因为这样会养成他们不查字典的习惯,甚至养成等待告诉的习惯。因此,课堂上,作家背景,可让学生先介绍,教师只作强调和补充;课文让学生先读,老师带领同学纠错,然后示范读;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同学们都认为满意为止,一堂课上完,可试着让学生来总结,老师在旁边听,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要点,然后老师再作补充纠正。让学生走在教学实践的前面,不仅使同学们获得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锻炼机会,而且使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情况高频率地反馈给老师,老师获得了丰富的信息,随时调整组织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使教学活动变得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的“互动”。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让教与学融合到一起,就是让老师参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还要让阅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中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让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而且使老师站在学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学、设计教学。这样老师才能选择准角度,把握住难易,掌握好分寸。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丰富的,方法是多样的。
小学语文课外自学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让小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有校内,也有校外;有具体的统一活动,也有个人的当地活动;有较单一的语文训练活动,也有结合其他学科的开放性、娱乐性的活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抓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书山报海,读什么,怎么读,这就必须给学生指明正确的路子和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小学生识别香花毒草的能力低,好奇心强,他们为了“过把瘾”,往往在课外阅读中沉迷于“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因此对小学生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不是“猎奇”或“过瘾”,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为了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在配套的课外读本的同时,选择一些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较强的,与课内学习联系较紧的书刊来读。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起点是对语言符号(文字)的识记和积累,而其效率的提高,除了閱读实践以外,还要靠阅读技巧和阅读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熟练驾驭,因而,掌握阅读技巧和阅读规律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