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在教学中,要从平时作文训练和课堂教学两个途径进行;从帮助学生树立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帮助学生形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帮助学生把生活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即表达)等方面进行,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难以想象,一个语言贫乏的人,他的思维会得到高度发展。因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无疑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记性好,模仿力强,悟性却相对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看、会听、会说、会写。能看是阅读;会说、会写就是作文。所以,我们要能听得懂别人说的话,听明白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要能通顺的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学好作文。然而,仅靠这些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再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果用心了,无论写得怎样,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老师都要认真批改,给学生以肯定,并在全班朗读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特别是在黑板报中发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所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佳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抄摘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再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如下设计:
1.看图用词
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偷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比较用词
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体会用词
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外,是否能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三、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精确、丰富、生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同时,作文里的词汇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所以每次作文教学,我都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词语,请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我所呈现的范围,则给予表扬和鼓励。经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词语了。作文教学既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还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大胆想象。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以上我谈的只是词汇积累,除此以外,还有句式积累、片段积累等。只有天天积累,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
小学生的记性好,模仿力强,悟性却相对较弱,因此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特别强调通过阅读积累,通过生活积累,一再强调语文教学要放弃烦琐的内容分析,要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看、会听、会说、会写。能看是阅读;会说、会写就是作文。所以,我们要能听得懂别人说的话,听明白别人所表达的意思。要能通顺的表达自己想说的意思,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学好作文。然而,仅靠这些空洞的说教是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因此,在这个基础上再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果用心了,无论写得怎样,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学生的每一篇作文老师都要认真批改,给学生以肯定,并在全班朗读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特别是在黑板报中发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种学习能力的获得,都离不开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积累也是如此。
一、课外初“相识”,拓展词汇空间。
扩大词汇量,最佳的方法就是阅读课外书籍,这已被众多教师所认同。许多积累作业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们边阅读,边摘录好词佳句。教师很少参与其中,只是进行简单地检查批阅。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小学生的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词汇积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只是记在纸上。所以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词汇的分类整理。例:写人类可分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季节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写物类分色、形、味。其次教师在学生课外抄摘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选择出一些词汇,或成讲义,或成小黑板,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以备课堂上提取。
二、课内再“熟悉”,强化词汇学习。
课外的积累,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提取、运用,其巩固率是相当低的,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很喜欢看书,也很听话地做了摘记,但是他作文里的词汇还是那么贫乏。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好词没有经过及时消化、强化,被遗忘了。这是很可惜的。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语境,让学生回忆课外获得的词汇,再加以运用,那么日复一日,所掌握的词汇量就相当可观了。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学中,我作如下设计:
1.看图用词
将一幅逼真的李子图挂在黑板上,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我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李子,然后说出李子的颜色、形状和味道。由于课外的铺垫,学生的学习难度已相对降低了,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红艳艳、红通通、黄里透红、又大又圆、圆溜溜、香喷喷、香气扑鼻等词语。学生通过运用课外所学词语对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对李子的认识,这对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亚偷吃李子这一情节也无疑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2.比较用词
课文第三小节,描写瓦尼亚难为情的表情,用了一个比喻句:“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大红虾”。我出示大红虾的图片,请学生找出大红虾和瓦尼亚的脸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一下子说出两者的共同点是“红”,然后请学生根据这红的特点,瓦尼亚的脸还像什么,学生马上就说出了红苹果、红樱桃、红辣椒、红石榴等十多种物品,这样,既巩固了学生词汇,加深了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体会用词
课文第四小节描写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后,非常害怕,用了一个动补结构式:他吓得脸色发白。我先让学生体会瓦尼亚此时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瓦尼亚很害怕。然后请学生思考一下描写一个人害怕,除了脸部表情外,是否能用其他一些与身体部位相关词语来表达,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头皮发麻、两手发抖、浑身是汗”等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积累词汇的兴趣。
三、作文里交朋友,内化词汇学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体现。用词是否精确、丰富、生动,可以检验出学生对词汇的内化程度。同时,作文里的词汇运用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词汇,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所以每次作文教学,我都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词语,请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我所呈现的范围,则给予表扬和鼓励。经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词语了。作文教学既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和练笔的积极性,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还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人、事、物,激发他们大胆想象。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不仅在习作时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以上我谈的只是词汇积累,除此以外,还有句式积累、片段积累等。只有天天积累,我们的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才会厚积而薄发,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他们的思维才会被点燃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