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客观上具备了品味情感的基础。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调整自我的情感状态、及时进行情感评价,以激发学生幽深的情感潜能,迎来课堂教学低耗高效的曙光。
【关键词】语文学科 情感因素 情感距离 情感状态 情感评价
语文课是人类多姿多彩的感情载体,语文学科是人文性特强的科目,这在客观上具备了品味情感的基础。语文教师应不惜一切方法,刺激学生的心理,成为调动情感的大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现行语文教材,经过名家的精心筛选,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荡人心魄的情感因素。例如: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节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鲁迅的“痛打落水狗”、“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等等。这些,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引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中学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显性的或隐性的因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学生置于感情的洪流中,从而收到异乎寻常的课堂高效率。教学《屈原》中的“雷电颂”,就不必去分层分段,孤立地去讲修辞艺术,可以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诵,去体会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品味想象奇特、气势雄伟的独白艺术。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应当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作者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意之中,让学生心灵里的感情和弦被作者拨动,与作者一起嬉笑怒骂,使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审美主体的情感。文学作品如此,就是一般的议论文,也充满着激情洋溢的阐述,形象热烈的语言;说明文也隐含着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美感直觉,有的也富有生活的情趣美。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运用各种创设意境的手段,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教师的仪表风度、语言艺术、手势表情、板书设计、激疑答难以及影视幻灯、图片模具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仪器的使用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必须切准意旨、把握角度,运用恰到好处的创意手段,充分启动学生的情感、兴趣及思维等各种因素,使学生处于感奋的情境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教有所受,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情有所托。
二、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学生尊敬老师,天经地义,但多数是敬而远之,说穿了就是“怕”和“畏”,而少了佩服和信赖,师生之间形成了一道可怕的“厚障壁”。彼此在互为隔膜的情况下,不可能形成情感的激流,教学只能处于低效状态。事实上,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过程,应力求达到师生的和谐共振,只有师生和谐共振,才能出现课堂高效状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而且,语文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感受课文的魅力,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爆发出一个个富于创见的思维的火花。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针对文中的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即失去了双臂反而使得维纳斯更加秀丽迷人的观点,诱导学生去讨论、思考:如果完好无损呢?难道断臂所形成的残缺美比无损所具有的完整美更美好吗?学生们讨论,甚至辩论,见仁见智。老师、学生平等交流后,情感距离拉近了,理解深化了,学生认为正是由于双臂的残缺才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可以凭自己的最美好的想象去为维纳斯创造一双秀美的玉臂,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双玉臂。残缺生发了无穷无尽的想象,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到了一起,虚实相生。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当然,想在课堂上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除了课堂上平等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外,在课外教师应该多接触学生,由学生到办公室请教问题变为教师到教室回答学生问题;由守住三尺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间讲课,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课的学习中,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三、调整自我的情感状态
课堂教学的情感启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上课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情绪。这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讲析课文时精神饱满,学生就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有气无力,或冷若冰霜,或疾言厉色,就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率。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是善于调整情绪的高手。他既能摆脱生活中的干扰,绝不把家庭、单位造成的不良心情人为地带入课堂,也能准确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他能创设出哀悼总理、思念总理的沉痛的肃穆的氛围,但绝不因此而泣不成声,不能自已。演员表演讲究不瘟不火,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也要恰到好处。善于调整情绪,实际上是心理稳定的一种表现。只有以适度的恰当的情绪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然进入教学所需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充分领略到语文课文的一幅幅绚丽多彩、耐人寻味的图画,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艺术的熏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诸多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动情”是“感心”的前提,只有先以情感人,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好效果。
四、及时进行情感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无疑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上课时,教师可巧妙地在各种形式下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于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要让他们随时随地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更高要求和殷切希望,使他们在学业上能不断追求。而对于成绩和自制力均较差的学生,教师可有意识通过提问或眼神等无声语言加以提醒,并且让他们也感觉到教师并没有忽略和嫌弃他们,从而帮助他们及时纠正行为上的不足之处,树立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合理评价,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如教学都德的《最后的一课》,让一位学生去扮演小弗郎士,读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变化过程的语句,这位学生读出了小弗郎士的万份追悔之情,万般痛苦之心,最后低着头,一声不吭,因为他平时就跟小弗郎士一样。我及时表扬了他,肯定了他从小弗郎士身上找回了自己,全班同学鼓掌。从此,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从不逃课。教学《窦娥冤》一文,让一学生朗读“滚绣球”这支曲子,这位学生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指责天地的不公,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读出了窦峨在绝望中的控诉、抗议,眼中噙着泪水。有的学生竟在偷笑,我加以了正确的引导,并对这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表扬。及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还很多,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等,只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高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学科 情感因素 情感距离 情感状态 情感评价
语文课是人类多姿多彩的感情载体,语文学科是人文性特强的科目,这在客观上具备了品味情感的基础。语文教师应不惜一切方法,刺激学生的心理,成为调动情感的大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现行语文教材,经过名家的精心筛选,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荡人心魄的情感因素。例如: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节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鲁迅的“痛打落水狗”、“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峭;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等等。这些,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引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中学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显性的或隐性的因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学生置于感情的洪流中,从而收到异乎寻常的课堂高效率。教学《屈原》中的“雷电颂”,就不必去分层分段,孤立地去讲修辞艺术,可以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诵,去体会屈原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诅咒,对光明和自由的热切追求,品味想象奇特、气势雄伟的独白艺术。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教师应当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作者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情意之中,让学生心灵里的感情和弦被作者拨动,与作者一起嬉笑怒骂,使作品的情感内化为审美主体的情感。文学作品如此,就是一般的议论文,也充满着激情洋溢的阐述,形象热烈的语言;说明文也隐含着科学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美感直觉,有的也富有生活的情趣美。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发现运用各种创设意境的手段,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教师的仪表风度、语言艺术、手势表情、板书设计、激疑答难以及影视幻灯、图片模具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仪器的使用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必须切准意旨、把握角度,运用恰到好处的创意手段,充分启动学生的情感、兴趣及思维等各种因素,使学生处于感奋的情境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教有所受,点有所通,启有所发,导有所悟,情有所托。
二、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长期以来,师道尊严,学生尊敬老师,天经地义,但多数是敬而远之,说穿了就是“怕”和“畏”,而少了佩服和信赖,师生之间形成了一道可怕的“厚障壁”。彼此在互为隔膜的情况下,不可能形成情感的激流,教学只能处于低效状态。事实上,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脑力劳动过程,应力求达到师生的和谐共振,只有师生和谐共振,才能出现课堂高效状态,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而且,语文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感受课文的魅力,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爆发出一个个富于创见的思维的火花。如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针对文中的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即失去了双臂反而使得维纳斯更加秀丽迷人的观点,诱导学生去讨论、思考:如果完好无损呢?难道断臂所形成的残缺美比无损所具有的完整美更美好吗?学生们讨论,甚至辩论,见仁见智。老师、学生平等交流后,情感距离拉近了,理解深化了,学生认为正是由于双臂的残缺才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可以凭自己的最美好的想象去为维纳斯创造一双秀美的玉臂,一千个欣赏者就有一千双玉臂。残缺生发了无穷无尽的想象,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到了一起,虚实相生。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交流,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当然,想在课堂上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除了课堂上平等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外,在课外教师应该多接触学生,由学生到办公室请教问题变为教师到教室回答学生问题;由守住三尺讲台授课变为深入到学生中间讲课,使学生感到老师和蔼可亲,以愉快的情绪、饱满的热情投入语文课的学习中,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三、调整自我的情感状态
课堂教学的情感启动首先是教师要有饱满的情绪,教师上课的情绪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情绪。这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讲析课文时精神饱满,学生就受到感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有气无力,或冷若冰霜,或疾言厉色,就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率。一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实际上也是善于调整情绪的高手。他既能摆脱生活中的干扰,绝不把家庭、单位造成的不良心情人为地带入课堂,也能准确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他能创设出哀悼总理、思念总理的沉痛的肃穆的氛围,但绝不因此而泣不成声,不能自已。演员表演讲究不瘟不火,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感情也要恰到好处。善于调整情绪,实际上是心理稳定的一种表现。只有以适度的恰当的情绪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自然进入教学所需的情感氛围之中,从而促进思维的活跃,充分领略到语文课文的一幅幅绚丽多彩、耐人寻味的图画,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受到艺术的熏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诸多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动情”是“感心”的前提,只有先以情感人,才能取得课堂教学的好效果。
四、及时进行情感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无疑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上课时,教师可巧妙地在各种形式下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于成绩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要让他们随时随地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更高要求和殷切希望,使他们在学业上能不断追求。而对于成绩和自制力均较差的学生,教师可有意识通过提问或眼神等无声语言加以提醒,并且让他们也感觉到教师并没有忽略和嫌弃他们,从而帮助他们及时纠正行为上的不足之处,树立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合理评价,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如教学都德的《最后的一课》,让一位学生去扮演小弗郎士,读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变化过程的语句,这位学生读出了小弗郎士的万份追悔之情,万般痛苦之心,最后低着头,一声不吭,因为他平时就跟小弗郎士一样。我及时表扬了他,肯定了他从小弗郎士身上找回了自己,全班同学鼓掌。从此,这位学生学习开始认真起来,从不逃课。教学《窦娥冤》一文,让一学生朗读“滚绣球”这支曲子,这位学生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指责天地的不公,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读出了窦峨在绝望中的控诉、抗议,眼中噙着泪水。有的学生竟在偷笑,我加以了正确的引导,并对这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表扬。及时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影响学生情感的因素还很多,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等,只有这些因素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为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