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的现状及其管理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改进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建议。
化工机电 设备维修 管理模式 发展趋势
一、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化工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矿山供电系统及化工生产系统中开始引入可靠性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些简单的模型。之后,陆续对化工机电设备的某些部件开展可靠性维修管理的研究。但从整体上看,现有工作只从理论上对个别零部件的可靠性维修进行了初步探讨,或基于经验对一些故障现象作定性分析。目前尚未对化工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对煤矿机电设备及其元部件可靠性、维修性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对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维修策略的确定都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因此,在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水平和煤炭生产的特点决定要对设备寿命周期实施全过程管理,追求设备最佳综合效益和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应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的信息反馈和处理的机构和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设备维修管理决策服务,并应通过组织企业各部门全员全过程参与设备的维修管理。同时,笔者认为应用现代化方法,如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等,以及先进的技术,如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经济合理地组织设备的维修管理,将是今后我国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设备维修管理基本模式的发展
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事后维修、计划维修和预防维修以及处于发展中的运用可靠性维修理论和故障监测及诊断技术的主动维修或视情维修。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就产生了设备的维修问题。最初由于设备简单,维修费用少,设备维修管理主要是实行事后维修管理模式,即设备坏了才修。事后维修的结果,致使停机时间增加且无法保证机器的正常和及时使用,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随着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流程生产和简单的流水作业,生产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设备,事后维修管理所造成的非计划停机就成为突出问题。这使人们认识到应该积极地设法预防设备的故障。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开始大规模地研究包括武器装备系统在内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问题。50年代初期,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停机影响了成品的交货期,以及因紧急排除故障所需支付的突击加班费用等,使得美国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设备的修理和维护工作。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有计划的预防维修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节约大量维修时间和费用,结果逐步形成了预防性维修的概念。之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杜邦公司又针对预防维修存在着既有过剩维修又有维修不足的问题,将预防维修制度发展成为生产维修。生产维修除了坚持日常保养外,还包含以下4种主要维修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 和维修预防。针对不同的设备及使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预防性维修和计划预修是以时间为基础定期对设备进行的大规模检查与修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科技进步促进工业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现代化设备向大型化、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上述特点除带来高效率、高效益等优势外,也使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非计划的停机时间始终影响着设备的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零库存等新生产体制的出现,意味着很小的故障也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的瘫痪。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模式已成为目前最受人们重视的维修管理模式之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一种用于确定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维修需求的方法,是预防维修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设备的故障原因、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预防等方面,通过使用维修计划软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维修计划,并自动提示所需要的维修事宜。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来设备损坏后才进行的被动维修,而逐步过渡到基本消除故障,进而控制维修费用和对生产的影响。
三、改进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建议
(1)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方式,加强化工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在现有条件下,化工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化工企业应根据现代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及设备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和状态维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逐步形成具有化工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2)建立和完善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标准,积极开展化工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的基础研究。包括各种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维修技术标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维护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等,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系统研究化工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找出设备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提高化工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和可用度,大力推广无维修设计。(3)借助于监测仪器等硬件大力开展视情维修。视情维修是一种非常好的维修管理模式,运用得当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结合我国国情,对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从时间维修逐步过渡到状态维修模式,保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经济的设备周期费用。(4)建立和完善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由计算机完成维修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并对维修计划做出预测和决策。应做到数据规范准确、传递及时、决策可靠、反馈畅通,并向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维修管理系统方向发展。
化工机电 设备维修 管理模式 发展趋势
一、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对化工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在矿山供电系统及化工生产系统中开始引入可靠性的概念,并建立了一些简单的模型。之后,陆续对化工机电设备的某些部件开展可靠性维修管理的研究。但从整体上看,现有工作只从理论上对个别零部件的可靠性维修进行了初步探讨,或基于经验对一些故障现象作定性分析。目前尚未对化工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对煤矿机电设备及其元部件可靠性、维修性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对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维修策略的确定都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因此,在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水平和煤炭生产的特点决定要对设备寿命周期实施全过程管理,追求设备最佳综合效益和最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应建立健全设备维修管理的信息反馈和处理的机构和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设备维修管理决策服务,并应通过组织企业各部门全员全过程参与设备的维修管理。同时,笔者认为应用现代化方法,如可靠性工程、维修性工程、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等,以及先进的技术,如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等,经济合理地组织设备的维修管理,将是今后我国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设备维修管理基本模式的发展
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是随着生产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事后维修、计划维修和预防维修以及处于发展中的运用可靠性维修理论和故障监测及诊断技术的主动维修或视情维修。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就产生了设备的维修问题。最初由于设备简单,维修费用少,设备维修管理主要是实行事后维修管理模式,即设备坏了才修。事后维修的结果,致使停机时间增加且无法保证机器的正常和及时使用,影响到生产任务的完成。随着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流程生产和简单的流水作业,生产越来越强烈地依赖于设备,事后维修管理所造成的非计划停机就成为突出问题。这使人们认识到应该积极地设法预防设备的故障。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开始大规模地研究包括武器装备系统在内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问题。50年代初期,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停机影响了成品的交货期,以及因紧急排除故障所需支付的突击加班费用等,使得美国企业不得不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设备的修理和维护工作。研究和实践发现,采用有计划的预防维修可以减少设备的故障,节约大量维修时间和费用,结果逐步形成了预防性维修的概念。之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杜邦公司又针对预防维修存在着既有过剩维修又有维修不足的问题,将预防维修制度发展成为生产维修。生产维修除了坚持日常保养外,还包含以下4种主要维修方式: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改善维修 和维修预防。针对不同的设备及使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维修方式。预防性维修和计划预修是以时间为基础定期对设备进行的大规模检查与修理。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科技进步促进工业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现代化设备向大型化、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发展。上述特点除带来高效率、高效益等优势外,也使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非计划的停机时间始终影响着设备的生产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零库存等新生产体制的出现,意味着很小的故障也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的瘫痪。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模式已成为目前最受人们重视的维修管理模式之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是一种用于确定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维修需求的方法,是预防维修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它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设备的故障原因、故障模式、故障影响、故障预防等方面,通过使用维修计划软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加以分析,从而制定出维修计划,并自动提示所需要的维修事宜。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来设备损坏后才进行的被动维修,而逐步过渡到基本消除故障,进而控制维修费用和对生产的影响。
三、改进我国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建议
(1)改进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的方式,加强化工机电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管理。在现有条件下,化工生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对设备使用、维护、修理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包括三级保养、点检、班检、定期维护和巡回检查以及交接等日常维护和文明生产的制度。化工企业应根据现代维修理论、行业特点、设备特性、工作环境及设备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维修决策,健全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选择包括事后维修、预防维修、计划预修和状态维修等合适的维修方式,逐步形成具有化工特色的科学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2)建立和完善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标准,积极开展化工机电设备可靠性、维修性的基础研究。包括各种技术管理标准、经济管理标准、维修技术标准、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维护修理的各种定额标准等,逐步形成科学的现代化维修管理制度。系统研究化工机电设备的可靠性、维修性,找出设备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和提高化工机电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提高设备的开机率和可用度,大力推广无维修设计。(3)借助于监测仪器等硬件大力开展视情维修。视情维修是一种非常好的维修管理模式,运用得当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结合我国国情,对化工机电设备的维修管理从时间维修逐步过渡到状态维修模式,保证设备在寿命周期内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经济的设备周期费用。(4)建立和完善化工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由计算机完成维修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并对维修计划做出预测和决策。应做到数据规范准确、传递及时、决策可靠、反馈畅通,并向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维修管理系统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