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善于操纵潮头的人,把课上得鲜活生动活色生香色彩斑斓,成为当代的名优教师。然而在平常的日子里,多数教师的多数科学课,是上得平淡无奇、没有灵感、没有激情。探索、观摩也好,比赛、比武也好,培训、研讨也好,效果都是不大的。因为现行版本的这个《科学》课,违背了环境、违背了人的习惯,也违背了人的本性,甚至还违背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不可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由于教材的关系,已经形成了相当可怕的潮头,再加上人们观念的倾向性,使现行的科学课成了一张美丽的画皮,花枝招展流光溢彩而不实用,后果不堪设想。现在是《科学》课选择教师,而不是教师选择《科学》课,要想让《科学》课真正提高孩子们的素质,还得从改变教材开始。
关键词:潮头 幻想 虚伪 本性 改变
《科学》课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一种实验课,它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的精神和力量,在实验讨论探究中,师生进行互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在此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训练,谋求儿童心理与认知上的发展。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曾经看到过的事物出发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学生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会。重视培养学生考虑问题、回答问题全面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多么美好的愿望,它是新课程改革浓墨重彩的标志之一。专家、权威极力推荐,识时务的教师积极响应——这些善于操纵潮头的人,把课上得鲜活生动活色生香色彩斑斓,成为当代的名优教师。
有一年人们到海宁观潮,看台上的人满了,成千上万的人便蜂涌至正在建设中的海塘上,那里既惊险又好看,还不用买票。潮水来了,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果然惊险绝伦。人们看得如痴如狂,忘记了一切。可就在刹那间,潮水到了眼前,忽然变得非常可怖,若大一只黑锅从头顶覆盖下来,好象世界末日来临。逃念生起,灾祸已降,强劲鲜活的生命转眼间变成了残枝败叶。
习惯赶潮头,后果可怕啊!
《科学》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教师的一段感悟。“一般课文的实验,教师习惯于做演示。一方面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非常辛苦地上下来,不见得效果会比演示实验好,何况演示实验有时还比较安全。如六下《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你带学生到实际的水域去,走马路会比较危险,河边容易打滑、容易跌入河道也会比较危险,时间也是非常紧张的——你走过来走过去,观察的时间不过在一二十分钟左右,不可能把整个河道都看过来,你只能观察一段河道。河道上没有什么奇异的景色,兴趣较浓的学生才有较好的效果,那么又有几位教师能调动全班或者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呢?如果只是少数几位学生达到了学习探究的目的,还有实际意义吗?
很多时候的很多课文,真的是很难操作,即使是讲讲吧,实话说教师是胸缺墨水。如新教科版六下科学《探索宇宙》,连科学家也没法搞清楚,你一个普通教师就是千方百计费尽心机找到资料,在相对短的时间里,你怎么可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和学生一起融会贯通达到探索的层次呢?这是幻想吧?
所以,一般的教师多采用简简单单蜻蜓点水木头机械的教法。但不能怪他们,因为教师不是科学家。”在平常的课堂,能够做到的效果比较好的实验,教师们在操作着;至于很难做到的甚至没法做到的,教师们就凭各自的水平,跟学生一起讲讲、谈谈、讨论讨论了。据我所知,即使是名优教师,也很难超越这个圈子。这种情况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谁也无法改变。
你探索、观摩也好,你比賽、比武也好,你培训、研讨也好,效果都是不大的。深层次的想一想,其实也很简单,你这个《科学》课,违背了环境、违背了人的习惯,也违背了人的本性,甚至还违背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怎么可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呢?
有一只蜈蚣想要渡河,可是蜈蚣并不会游泳,正当蜈蚣在河岸边徘徊烦恼的时候,碰巧遇到一只也打算要渡河的青蛙,蜈蚣便拜托那只青蛙顺便载他一程,青蛙拒绝说:“蜈蚣兄阿,你的毒牙这么毒这么利,要是被你在我背上咬一口的话,我哪还有命阿!”蜈蚣:“青蛙,我是趴在你背上靠你渡河,我若是咬了你一口,害你没了命沉了下去,我也会跟着你一起沉入河里没命,我怎么可能做这种事呢!”青蛙想了一想以后,也觉得蜈蚣说的有道理,于是便答应顺道载蜈蚣渡河,但在快要到达对岸的时候,蜈蚣忽然张开口狠狠的往青蛙的背咬了下去,青蛙错愕的对蜈蚣说:“你为何还这样做?”蜈蚣则满脸无奈的说:“我也没办法,那是本性!”于是青蛙跟蜈蚣就一起沉到了河底.....
体会体会上面这个寓言故事,违背生命本性的结果,您会不会有一种震撼?
优质课的光环里,名优教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虚伪的——你平时能够做到经常上这样的课吗?把虚伪剖析,其实让人十分悲哀,在这堂课的幕后,学生付出了,可能还有许多教师也付出了,但得到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心灵的斑点——虚伪,多么可怖的美丽外衣啊。然而《科学》课是专家、权威的智慧结晶,是名优教师的丰碑,就像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头头、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谁有能力控制这场史无前例的火山、地震呢?没有啊!
三四年级的学生上科学课精神抖擞发言争先恐后实验兴致勃勃,而到了五六年级却变得没精打采发言寥寥无几实验随心所欲。这说明什么,说明目前的科学课没有生命力啊!非常严重的问题。
几年前,在嵊州参加绍兴市科学课“书圣大学堂”研讨会,省教研员在讲座将近结束时说,老师们都那么认真地在记笔记,有的是辛苦地事先上好了自己这两天的课赶来这里认真虔诚地听,我很高兴,希望教师们回去以后把学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应用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上好常态课。可事实上是表面风平浪静阳光灿烂内部却是暗流踊动风暴雨骤。在研讨会的第二天,有几个教师没有到会或者是陆陆续续的走了,大概是于会的教师较多,三三两两走几个不明显的缘故吧!要知道来这里参加研讨会的不是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就是名优教师学校领导甚至学校校长,几乎是汇集了该学科的精英啊!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这个会并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会,至少这些溜走的教师认为不是十分重要,那么普通的教师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大家可以想象。说真的,常态的课怎么可能在这么特殊的环境下上出来呢?假如上出了一堂好的常态课,那已完全是一堂变了味的“常态课”。没有一个教师不想上好自己的课,关键是你的培训没有培到教师们的心坎上。我无意批判,那么多的教师、领导、教研员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也不忍心批判,只是想说明事实。
现在是《科学》课选择教师,而不是教师选择《科学》课,要想让《科学》课真正提高孩子们的素质,还得从改变教材开始。如果不能改变教材,谈《科学》课的评价也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选:
《教会学生思维》/郅庭瑾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ISBN 7—5041—2205—X
关键词:潮头 幻想 虚伪 本性 改变
《科学》课在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一种实验课,它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的精神和力量,在实验讨论探究中,师生进行互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在此过程中得到较好的训练,谋求儿童心理与认知上的发展。更多的时候是通过让学生从身边曾经看到过的事物出发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学生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机会。重视培养学生考虑问题、回答问题全面的习惯,重视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多么美好的愿望,它是新课程改革浓墨重彩的标志之一。专家、权威极力推荐,识时务的教师积极响应——这些善于操纵潮头的人,把课上得鲜活生动活色生香色彩斑斓,成为当代的名优教师。
有一年人们到海宁观潮,看台上的人满了,成千上万的人便蜂涌至正在建设中的海塘上,那里既惊险又好看,还不用买票。潮水来了,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果然惊险绝伦。人们看得如痴如狂,忘记了一切。可就在刹那间,潮水到了眼前,忽然变得非常可怖,若大一只黑锅从头顶覆盖下来,好象世界末日来临。逃念生起,灾祸已降,强劲鲜活的生命转眼间变成了残枝败叶。
习惯赶潮头,后果可怕啊!
《科学》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教师的一段感悟。“一般课文的实验,教师习惯于做演示。一方面比较方便,另一方面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非常辛苦地上下来,不见得效果会比演示实验好,何况演示实验有时还比较安全。如六下《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你带学生到实际的水域去,走马路会比较危险,河边容易打滑、容易跌入河道也会比较危险,时间也是非常紧张的——你走过来走过去,观察的时间不过在一二十分钟左右,不可能把整个河道都看过来,你只能观察一段河道。河道上没有什么奇异的景色,兴趣较浓的学生才有较好的效果,那么又有几位教师能调动全班或者多数学生的积极投入呢?如果只是少数几位学生达到了学习探究的目的,还有实际意义吗?
很多时候的很多课文,真的是很难操作,即使是讲讲吧,实话说教师是胸缺墨水。如新教科版六下科学《探索宇宙》,连科学家也没法搞清楚,你一个普通教师就是千方百计费尽心机找到资料,在相对短的时间里,你怎么可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和学生一起融会贯通达到探索的层次呢?这是幻想吧?
所以,一般的教师多采用简简单单蜻蜓点水木头机械的教法。但不能怪他们,因为教师不是科学家。”在平常的课堂,能够做到的效果比较好的实验,教师们在操作着;至于很难做到的甚至没法做到的,教师们就凭各自的水平,跟学生一起讲讲、谈谈、讨论讨论了。据我所知,即使是名优教师,也很难超越这个圈子。这种情况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谁也无法改变。
你探索、观摩也好,你比賽、比武也好,你培训、研讨也好,效果都是不大的。深层次的想一想,其实也很简单,你这个《科学》课,违背了环境、违背了人的习惯,也违背了人的本性,甚至还违背了祖国五千年的文明,怎么可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呢?
有一只蜈蚣想要渡河,可是蜈蚣并不会游泳,正当蜈蚣在河岸边徘徊烦恼的时候,碰巧遇到一只也打算要渡河的青蛙,蜈蚣便拜托那只青蛙顺便载他一程,青蛙拒绝说:“蜈蚣兄阿,你的毒牙这么毒这么利,要是被你在我背上咬一口的话,我哪还有命阿!”蜈蚣:“青蛙,我是趴在你背上靠你渡河,我若是咬了你一口,害你没了命沉了下去,我也会跟着你一起沉入河里没命,我怎么可能做这种事呢!”青蛙想了一想以后,也觉得蜈蚣说的有道理,于是便答应顺道载蜈蚣渡河,但在快要到达对岸的时候,蜈蚣忽然张开口狠狠的往青蛙的背咬了下去,青蛙错愕的对蜈蚣说:“你为何还这样做?”蜈蚣则满脸无奈的说:“我也没办法,那是本性!”于是青蛙跟蜈蚣就一起沉到了河底.....
体会体会上面这个寓言故事,违背生命本性的结果,您会不会有一种震撼?
优质课的光环里,名优教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虚伪的——你平时能够做到经常上这样的课吗?把虚伪剖析,其实让人十分悲哀,在这堂课的幕后,学生付出了,可能还有许多教师也付出了,但得到最多的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心灵的斑点——虚伪,多么可怖的美丽外衣啊。然而《科学》课是专家、权威的智慧结晶,是名优教师的丰碑,就像当年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头头、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谁有能力控制这场史无前例的火山、地震呢?没有啊!
三四年级的学生上科学课精神抖擞发言争先恐后实验兴致勃勃,而到了五六年级却变得没精打采发言寥寥无几实验随心所欲。这说明什么,说明目前的科学课没有生命力啊!非常严重的问题。
几年前,在嵊州参加绍兴市科学课“书圣大学堂”研讨会,省教研员在讲座将近结束时说,老师们都那么认真地在记笔记,有的是辛苦地事先上好了自己这两天的课赶来这里认真虔诚地听,我很高兴,希望教师们回去以后把学到的和自己感受到的应用于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上好常态课。可事实上是表面风平浪静阳光灿烂内部却是暗流踊动风暴雨骤。在研讨会的第二天,有几个教师没有到会或者是陆陆续续的走了,大概是于会的教师较多,三三两两走几个不明显的缘故吧!要知道来这里参加研讨会的不是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就是名优教师学校领导甚至学校校长,几乎是汇集了该学科的精英啊!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这个会并不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会,至少这些溜走的教师认为不是十分重要,那么普通的教师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大家可以想象。说真的,常态的课怎么可能在这么特殊的环境下上出来呢?假如上出了一堂好的常态课,那已完全是一堂变了味的“常态课”。没有一个教师不想上好自己的课,关键是你的培训没有培到教师们的心坎上。我无意批判,那么多的教师、领导、教研员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也不忍心批判,只是想说明事实。
现在是《科学》课选择教师,而不是教师选择《科学》课,要想让《科学》课真正提高孩子们的素质,还得从改变教材开始。如果不能改变教材,谈《科学》课的评价也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选:
《教会学生思维》/郅庭瑾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ISBN 7—5041—220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