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川剧打击乐分为五方三场,五方指:指挥(小鼓、板)、堂鼓带酥饺方、大锣方、大钵方、小锣带马锣方。三场便由文场(使用酥饺、小锣)、武场(使用堂鼓、马锣)、小打构成。演奏方式是由指挥根据舞台演员和剧情变化发出指令手势(每个锣鼓都有自己明显的指令手势)其余四方紧跟进行演奏。
关键词:川剧 打击乐 漫谈 猜想
如今,中国戏曲朝气蓬勃、五彩斑斓,宛如星辰大海。
川剧盘踞在此并奏出独特的声,而当这滔天气势且又变化莫测的声随着大幕拉开响彻时,似乎就让旁观者黯然失色了。这便是川剧中最独特的声——打击乐(锣鼓)。声声入景,声声入情,情随声动,声随情吟,情声相融,醉人心脾。这对于与打击乐有十几年交情的我来说可算字字珠玑。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小有成就,日日夜夜的锤炼与熏陶,我倒算对打击乐爱得深沉,索性就此谈谈这可爱的铜铁家伙。
一、川剧打击乐的现状与漫谈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曾今盛极一时,尽显繁荣模样。如今却高呼传承,青黄不接,一段“浪子”打出了众家迷惘。拜拜祖师爷,再洗洗黄衣裳,就是过场,倒落得个“扑爬踉跄”“厂浪浪浪”(打击乐拟声演奏法,大锣敲击锣边表示洒水、前扑后仰等场景)。如此这般?细品其详。
川剧以河分流,派別甚多,遍地开花。所处地域不同打出的东西也就不同,大街小巷各地戏窝你都能体验到新鲜的味道,细嚼慢咽各有滋味。戏友们聚坐在一起,泡上几壶好茶,叼上一支才开的香烟,高声阔谈着东家的“才乃才(小锣音色拟声)”西家的“壮共壮(大钵、大锣音色拟声)”做一回彻头彻尾的资深“老天牌(行话,指锣鼓造诣相当高的人)”,直到风变得微凉,茶叶泡得泛黄,烟盒里就留下了几根烟丝时才起身摇摇晃晃的散场,酣畅酣畅!这倒是川剧和其打击乐的魅力。但是这里面所带来的问题也非常严重,万事皆有准则,依照一个标准来作为指引探索和发展出新的推动力。川剧打击乐的发展就在缺乏基准下无形地被限制了。我作出一些遐想,标准的教材加上完整的地区性变化的描述与曲谱(最好包括司鼓“发眼”手势),变化可以有,但必须被记录。能直观地学习到各种地区锣鼓不同的打法,明确指出所处的河流派别,然后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与喜好选择性学习,当然你也可以做个全才。
二、川剧打击乐发展与猜想
川剧打击乐,宝藏一箩筐,蒜苔萝卜头,样样味道香,说得流口水,却无人品尝,心急一锅炖,更是变糟糠,越是盼食客,越是莫心慌,原味不要变,加双凤与凰,传统入新舍,定能揽四方。
诚然,我认为目前对川剧打击乐的推广与普及是不够的,半台锣鼓半台戏,事实上却是舞台亮晃晃,乐池黑黢黢,存在严重的认知缺失。我认为可以在演出或者推广中制造一个可以突出的点,这便是司鼓指挥命令——业界用语称“發眼”,我认为这个非常具有观赏性,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司鼓手势反复变化,小到一根手指,大到双臂挥舞,很多手势且极具美感和力量感,每个锣鼓经之间通过顺滑的手势无缝连接,不同的接法就是不同的模样。所以我想以此为一个切入点,打开大众了解学习打击乐的屏障。
由此,我提出一些不成熟且富有激情的猜想,顺应时代潮流,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光靠书本、影像光盘这种不太好获取的资源进行科普推广,不得不说力度过小、覆盖面积窄且枯燥无味。那何不借助人流量巨大的网络呢?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通过有趣的录制科普小视频的形式在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上传,甚至可以上传至国际性的海外平台。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很轻松地观看到,甚至收藏保存用于日后学习借鉴。举个例子,我在国内某视频平台经常看见上传于外网各种关于手工制作“鲁班锁”“榫卯”等中国传统木匠工艺品的视频。视频大多在5分钟左右,内容为精简过的制作过程与拼接过程。观看量每一条都在百万以上,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夸赞与质疑,了解的人还会通过评论向大家直接进行科普解惑,咱们能否也能如此,将锣鼓演奏和与演员的配合通过几个不同的视角点拍摄下来并配上讲解,让有兴趣的有一定能力的参与进来,帮助推动剧情发展,好玩儿又助教,还可以融合一点最近的热点话题,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互相成就。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川剧打击乐作为当中闪耀的宝石,需要一代代人的精心呵护与琢磨发展才能迸发出光辉。百因必有果,或许这是前进中必然的艰难险阻,没人在意过程,只为结果鼓掌。川剧打击乐以它复杂的节奏型和表现形式向世人演奏着它独特的魅力,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只有复杂且多变的艺术才耐人寻味。或许是时机未到,或许是厚积薄发,我相信川剧打击乐会迎来国人为之骄傲,外人为之称赞的万里前程。
参考文献:
[1].陈德厚.川剧锣鼓的传承与意蕴[J].四川戏剧,2013(2):35-37.
[2].罗敬林.川剧打击乐演奏的特点以及技巧分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3):74-75.
作者简介:陈駃(1985—),男,学历中专,供职于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三级演奏员。
关键词:川剧 打击乐 漫谈 猜想
如今,中国戏曲朝气蓬勃、五彩斑斓,宛如星辰大海。
川剧盘踞在此并奏出独特的声,而当这滔天气势且又变化莫测的声随着大幕拉开响彻时,似乎就让旁观者黯然失色了。这便是川剧中最独特的声——打击乐(锣鼓)。声声入景,声声入情,情随声动,声随情吟,情声相融,醉人心脾。这对于与打击乐有十几年交情的我来说可算字字珠玑。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小有成就,日日夜夜的锤炼与熏陶,我倒算对打击乐爱得深沉,索性就此谈谈这可爱的铜铁家伙。
一、川剧打击乐的现状与漫谈
川剧艺术源远流长,曾今盛极一时,尽显繁荣模样。如今却高呼传承,青黄不接,一段“浪子”打出了众家迷惘。拜拜祖师爷,再洗洗黄衣裳,就是过场,倒落得个“扑爬踉跄”“厂浪浪浪”(打击乐拟声演奏法,大锣敲击锣边表示洒水、前扑后仰等场景)。如此这般?细品其详。
川剧以河分流,派別甚多,遍地开花。所处地域不同打出的东西也就不同,大街小巷各地戏窝你都能体验到新鲜的味道,细嚼慢咽各有滋味。戏友们聚坐在一起,泡上几壶好茶,叼上一支才开的香烟,高声阔谈着东家的“才乃才(小锣音色拟声)”西家的“壮共壮(大钵、大锣音色拟声)”做一回彻头彻尾的资深“老天牌(行话,指锣鼓造诣相当高的人)”,直到风变得微凉,茶叶泡得泛黄,烟盒里就留下了几根烟丝时才起身摇摇晃晃的散场,酣畅酣畅!这倒是川剧和其打击乐的魅力。但是这里面所带来的问题也非常严重,万事皆有准则,依照一个标准来作为指引探索和发展出新的推动力。川剧打击乐的发展就在缺乏基准下无形地被限制了。我作出一些遐想,标准的教材加上完整的地区性变化的描述与曲谱(最好包括司鼓“发眼”手势),变化可以有,但必须被记录。能直观地学习到各种地区锣鼓不同的打法,明确指出所处的河流派别,然后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与喜好选择性学习,当然你也可以做个全才。
二、川剧打击乐发展与猜想
川剧打击乐,宝藏一箩筐,蒜苔萝卜头,样样味道香,说得流口水,却无人品尝,心急一锅炖,更是变糟糠,越是盼食客,越是莫心慌,原味不要变,加双凤与凰,传统入新舍,定能揽四方。
诚然,我认为目前对川剧打击乐的推广与普及是不够的,半台锣鼓半台戏,事实上却是舞台亮晃晃,乐池黑黢黢,存在严重的认知缺失。我认为可以在演出或者推广中制造一个可以突出的点,这便是司鼓指挥命令——业界用语称“發眼”,我认为这个非常具有观赏性,随着剧情的逐渐推进,司鼓手势反复变化,小到一根手指,大到双臂挥舞,很多手势且极具美感和力量感,每个锣鼓经之间通过顺滑的手势无缝连接,不同的接法就是不同的模样。所以我想以此为一个切入点,打开大众了解学习打击乐的屏障。
由此,我提出一些不成熟且富有激情的猜想,顺应时代潮流,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光靠书本、影像光盘这种不太好获取的资源进行科普推广,不得不说力度过小、覆盖面积窄且枯燥无味。那何不借助人流量巨大的网络呢?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通过有趣的录制科普小视频的形式在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上传,甚至可以上传至国际性的海外平台。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很轻松地观看到,甚至收藏保存用于日后学习借鉴。举个例子,我在国内某视频平台经常看见上传于外网各种关于手工制作“鲁班锁”“榫卯”等中国传统木匠工艺品的视频。视频大多在5分钟左右,内容为精简过的制作过程与拼接过程。观看量每一条都在百万以上,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夸赞与质疑,了解的人还会通过评论向大家直接进行科普解惑,咱们能否也能如此,将锣鼓演奏和与演员的配合通过几个不同的视角点拍摄下来并配上讲解,让有兴趣的有一定能力的参与进来,帮助推动剧情发展,好玩儿又助教,还可以融合一点最近的热点话题,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互相成就。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川剧打击乐作为当中闪耀的宝石,需要一代代人的精心呵护与琢磨发展才能迸发出光辉。百因必有果,或许这是前进中必然的艰难险阻,没人在意过程,只为结果鼓掌。川剧打击乐以它复杂的节奏型和表现形式向世人演奏着它独特的魅力,简单的东西容易腻,只有复杂且多变的艺术才耐人寻味。或许是时机未到,或许是厚积薄发,我相信川剧打击乐会迎来国人为之骄傲,外人为之称赞的万里前程。
参考文献:
[1].陈德厚.川剧锣鼓的传承与意蕴[J].四川戏剧,2013(2):35-37.
[2].罗敬林.川剧打击乐演奏的特点以及技巧分折[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3):74-75.
作者简介:陈駃(1985—),男,学历中专,供职于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三级演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