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引入声乐教学元素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自身对于声乐的理解。教师应该合理地做到因材施教,为青少年构建一个有利于学习和训练的声乐学习环境。
关键词:声乐教学 高校 因材施教 应用
作为高校声乐课堂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材,发挥好因材施教的优势,针对如何让学生学会和声、唱歌、抒发情感、把握好每一场表演的節奏制订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方案。只有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促进他们对声乐的感知和理解。本文主要分析因材施教理念的内涵及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究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的策略。
一、注重因材施教,丰富声乐课堂内容
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理念,既是当前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在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优势,注重因材施教的理念,丰富声乐教学课堂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必须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声乐训练题材,培养他们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歌唱习惯的意识。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研究教学的策略。在他的思想教育下,当时已经有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许多学校和私塾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制度如何改革,因材施教永远是教育时代的主题。《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子夏同问孝于孔子”,但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公西华感到疑惑,于是问其原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加强因材施教的模式,优化声乐课堂步骤
在引入因材施教实例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因材施教的模式,优化声乐教学课堂步骤。在必要的时候要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挥师生对话的优势。比如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接唱歌曲”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师唱出上半句,由学生接下一句。这样的师生对话不仅表现了孔子对于自己学生深入了解的教学理念,训练了学生的唱歌基本功,而且还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无论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怎样的,都能使其殊途同归,成为贤才或君子。这就是儒家“因材施教”的思想。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孔子“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伟大思想光芒依旧,教师要时常关注网络上的教学形式和策略,把因材施教当作课堂上的一个核心主题。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优秀的教学题材和训练模式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意识和能力。比如《梁祝》《荆轲刺秦王》《天仙配》等,这些都是传统和经典的声乐教学实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活动的时间来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声乐的发展历史,逐渐走入声乐、接触声乐、爱上声乐、学好声乐。
三、引入因材施教实例,提高声乐课堂效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在探究教学意义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因材施教”对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演示如何进行声乐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什么样的曲调就要配合什么节奏的呼吸。此外,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演唱活动,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让学生找到唱歌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声乐感知力是个长久的过程,仅仅几天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的。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来给学生训练和巩固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形成唱歌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训练时必须有“挺拔而放松”的感觉,才能体会到声乐的特殊意义。
宋代的朱熹用“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总结了孔子对于“学以致用”的相关教育理论,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正如朱熹所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从文学意义的角度来说,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行为艺术,而且现代教育下,教师应该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把各种声乐教材运用到极致才能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总而言之,高校是培养人才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地方。教师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内涵和艺术气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注重因材施教的理念,最终提高声乐教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建中.高校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J].高校声乐教学技巧,2014(05).
[2]周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实施策略[J].中国新歌声,2015(08).
[3]和蔡嘉.关于声乐教学的几点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04).
(作者简介:崔兵,男,硕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和合唱指挥)(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关键词:声乐教学 高校 因材施教 应用
作为高校声乐课堂的教育工作者,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教材,发挥好因材施教的优势,针对如何让学生学会和声、唱歌、抒发情感、把握好每一场表演的節奏制订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方案。只有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自身的情绪管理,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促进他们对声乐的感知和理解。本文主要分析因材施教理念的内涵及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探究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基础的策略。
一、注重因材施教,丰富声乐课堂内容
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理念,既是当前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在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多年的经验优势,注重因材施教的理念,丰富声乐教学课堂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必须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声乐训练题材,培养他们日常训练中就要养成良好歌唱习惯的意识。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研究教学的策略。在他的思想教育下,当时已经有了因材施教的理念,许多学校和私塾将因材施教的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育制度如何改革,因材施教永远是教育时代的主题。《论语·为政》中记载,“子游、子夏同问孝于孔子”,但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公西华感到疑惑,于是问其原因。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二、加强因材施教的模式,优化声乐课堂步骤
在引入因材施教实例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因材施教的模式,优化声乐教学课堂步骤。在必要的时候要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对声乐知识的掌握情况,发挥师生对话的优势。比如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接唱歌曲”的课堂活动形式,教师唱出上半句,由学生接下一句。这样的师生对话不仅表现了孔子对于自己学生深入了解的教学理念,训练了学生的唱歌基本功,而且还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无论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怎样的,都能使其殊途同归,成为贤才或君子。这就是儒家“因材施教”的思想。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孔子“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伟大思想光芒依旧,教师要时常关注网络上的教学形式和策略,把因材施教当作课堂上的一个核心主题。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优秀的教学题材和训练模式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意识和能力。比如《梁祝》《荆轲刺秦王》《天仙配》等,这些都是传统和经典的声乐教学实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活动的时间来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了解声乐的发展历史,逐渐走入声乐、接触声乐、爱上声乐、学好声乐。
三、引入因材施教实例,提高声乐课堂效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在探究教学意义的过程中,也提出了“因材施教”对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演示如何进行声乐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呼吸在歌唱中是极为重要的。什么样的曲调就要配合什么节奏的呼吸。此外,唱歌的“换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演唱活动,只有把这个过程做好了,才能让学生找到唱歌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声乐感知力是个长久的过程,仅仅几天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的。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理念,用教材来给学生训练和巩固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形成唱歌的意识和习惯。此外,在训练时必须有“挺拔而放松”的感觉,才能体会到声乐的特殊意义。
宋代的朱熹用“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总结了孔子对于“学以致用”的相关教育理论,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正如朱熹所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从文学意义的角度来说,声乐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行为艺术,而且现代教育下,教师应该更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把各种声乐教材运用到极致才能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多元性。
总而言之,高校是培养人才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地方。教师要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创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用心感受每一首曲调的内涵和艺术气息。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注重因材施教的理念,最终提高声乐教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建中.高校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J].高校声乐教学技巧,2014(05).
[2]周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和实施策略[J].中国新歌声,2015(08).
[3]和蔡嘉.关于声乐教学的几点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04).
(作者简介:崔兵,男,硕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和合唱指挥)(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