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出版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随着出版强国战略的推出,出版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主力军。当前,我国出版产业正站在一个值得期盼的历史转折点上,全球化、数字化、媒介融合……对出版产业而言,都是一个个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是亟待我们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 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笔者运用这种方法梳理出了制约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理清了我国出版产业进行跨越式发展的各种因素。
  
  (一)制约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因素
  1.并购组合方式不科学,资本运怍乏力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调控下,近年来,我国大型出版集团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大多数出版集团结构本身存在问题,集团内部各企业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国外的并购大多是为了延伸产业链或强化某一专业方向,而国内的并购则大多是为了占地盘;国外的并购大多以资本为纽带,而国内的并购则掺杂有行政、个人关系等因素。”这种只讲规模不讲效率的扩张方式,使得我国出版产业集团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相链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的不完善,致使出版企业想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受到很大限制,融资能力不足,资本运作乏力。
  2.综合型人才缺乏,机制反应欠敏捷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活跃,多少显得有些僵化,使得出版企业的机制反应欠敏捷,创新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显得不够灵活,导致传统业态向新兴业态转型迟缓,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出版产业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复合型人才缺乏,经营管理者很容易沿袭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工作方式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导致经营与管理理念不新,市场拓展能力不足。
  3.版权意识滞后,政策与立法环境有待改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出版产业的从业人员有了一定的版权意识,但对版权的保护基本还处于被动的“不告不理”状态,在版权的经营与创新方面意识滞后。某些出版企业苦心经营若干年,但由于缺乏积极主动的版权保护和创新意识,导致其进一步发展受到局限,后继乏力。再者,出版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技术的进步要求法律的规制要不断更新,然而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明显有些滞后,致使新兴出版产业的版权困境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无法获得有效解决,整个行业的政策与立法环境都有待改善。
  4.缺乏知名的国际品牌,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衡
  目前,尽管我国出版产业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依然缺乏有实力的知名国际品牌,缺乏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这就导致了我国出版产业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衡,对外贸易逆差现象严重。2005—2009年来,我国出版业进出口贸易逆差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逆差金额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离真正的出版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促进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机遇
  1.市场优势
  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出版产业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加强。目前,全球出版业已逐渐形成了以七种语言为主的市场,其中汉语出版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英语和法语,这种市场优势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从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截至目前公布的唯一一份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我国出版产业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2.国家政策机遇
  十六大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2010年1月5日国家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为出版产业格局重构提供了新的政策框架,有利于促进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一系列国家级战略部署为我国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项目及人才。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
  3.相较出版强国的后发优势
  无论是在资本、技术,还是在体制、结构等方面,我国出版产业相较发达国家出版产业而言,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落后与缓滞可以转换为一种后发优势。“后发优势这个概念是由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隆率先倡导的。他认为,经济的相对落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落后经济可以直接利用最新技术创办最先进的工业部门,可以走引进和模仿之路。”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出版产业可以通过移植、模仿、借鉴西方强国出版产业中的先进成分,从而节约产业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
  4.内容资源的丰富优势
  “在媒介融合时代,优质内容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出版产业同西方出版强国相比,无论在高新技术方面,还是人才资源方面均不占优势,但其内容资源非常丰富。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四部备要》《四库全书》等古籍图书早已进入了西方国家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同时,我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人浩如烟海,光芒四射各领风骚的人物层出不穷,这些名人的传奇故事、传记、作品等无一不深深吸引着世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中华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其独特的魅力对中国出版产业向国际化的迈进意义深远。
  
  
  二 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选择
  
  出版产业的统筹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战略谋划尤为关键。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及整体现状,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可作如下选择。
  
  (一)集约化发展战略
  我国出版产业在经历了2009年的“重组年”之后,出现了一批较为大型的出版集团。但是,“我国出版业内部还没有形成区域上的专业化生产,出版业与其相关联的产业、服务部门、研究机构等联系不紧,不能获得价值链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和相关产业内相互合作的‘提升效应’优势。”由此可见,我国大多数出版集团远未形成专业化的良性发展格局,集约化战略是当前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出版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以机制 转换、结构调整为主题,全面推进以效率为先的集约化发展,真正实现规模效应,避免产品雷同与企业同质化的现象,减少同行业无序竞争而导致的严重内耗,确保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增长极式战略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最早提出了增长极概念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区域和产业来带动,应对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和重点产业进行率先发展、重点培育,逐步带动周边其他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发展。我国出版产业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整体经济实力偏低,产业合力尚未形成,其跨越式发展必须有侧重,采用增长极式发展战略可以点带面,着力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出版企业,从而带动整个出版产业的其他项目,最终达到全面发展。
  
  (三)品牌化发展战略
  随着出版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各出版企业间的竞争由产品质量的竞争转向以企业综合实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成为一个出版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出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突破,必须构建和维护好自身的品牌。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尽管地处我国西南,在人力智力资源方面并不占有优势,但其长期以来成功地施行品牌化发展战略,出版了大量很有口碑的国际理论著作,在我国众多实力雄厚的出版企业中处于不可小觑的地位。出版企业的品牌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经营者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其品牌进行维护和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持续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实现品牌的自我升级。
  
  (四)差异化竞争战略
  差异化竞争战略,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率先提出,是指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开发和生产出优于市场上现有产品水平的富有个性化色彩的独特产品。目前,我国出版产业市场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产品差别化程度不明显。“在新闻出版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实施产品差别化是获取竞争优势、建构媒介品牌的重要方略。”我国久负盛名的开明书店、生活书店和商务印书馆,都是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个性,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出版产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这就要求出版工作者深入挖掘出版资源的内涵与特色,在产品内容、包装、营销手段、广告方式、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差异化竞争体系,在提高企业市场信誉和良好形象的基础上,使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围绕差异化竞争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系统。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危害后代人的需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日益繁荣的背后,内容肤浅、品位不高、商业味过浓的现象也潜滋暗长。投资商的干预,经营者盲目的商业操作和盈利心理,导致了出版产品人文内涵的缺失,这对其健康、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为有效开发和利用出版资源,抗拒“眼球经济”的短视和浮躁,迫切需要我国出版产业经营者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科学决策,解决好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重点发展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六)国际化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版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我国出版企业可运用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国外著名的艺术节、博览会等平台,促进我国出版产品信息的发布,实现企业的招商引资,同时也可促进相关人才、技术、创意等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产品,通过驻外文化机构或相关企业的办事处以及网络等多种手段,针对地区特点,开发不同产品,积极抢占国外市场。同时,我国出版产业应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借船出海”,尽力与国外一些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资信可靠的知名集团、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利用他们的网络和发行渠道,使我国出版产品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三 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微观战术选择
  
  宏观战略决策的实施,还必须贯彻落实到微观战术上。在上述宏观战略的指导之下,我国出版产业的微观战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强联合与延展产业链相结合
  近年来我国出版业重组并购之风盛行,出现了较多的大型出版集团。但是,“重组多处于政府想消灭亏损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在此目标指引之下我们所能见到的重组就只能是强弱合并,而很难见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尽管可以使得亏损出版企业获得新生,但并不能真正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强强联合才能完成出版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培育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与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出版企业集团。同时,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积累的资源其适用范围总是有限的,因此在资产的并购与重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延展已有的产业链条,以寻求现存资源共享效应的最大化。从整体上看,我国很多出版集团的产业链长度、分工协作能力等仍存在致命缺陷,摊子铺得很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却还有待加强。各出版集团应大力开展对关联产品的纵深开发,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之上,以衍生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获得远远高于出版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
  
  (二)政府投资与多元融资相结合
  投资风险高,筹集资金难是影响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出版产业要想得到跨越式的发展,需要拥有良好的资金解决方案。良好的融资环境既能吸引优秀人才的聚集,又能支撑出版产品的商业化运作。为此,我国出版产业要积极主动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除了积极争取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外,我国出版产业还应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吸引那些支持出版产业发展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外的资本投资入股,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资金投入,着力解决出版产业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另外,我国出版产业还可推进一批有竞争力的出版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和结构调整功能大力发展出版产业。
  (三)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我国出版资源大部分属于中华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其传统性不言而喻。出版产业的发展在注重挖掘其资源传统性一面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纳入现代性的因子。打造出版产业的文化精品,既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 现民族传统出版资源的魅力价值,又要以传统文化的现代表征走向当今世界,在这方面可借鉴一些较为成功的例子。比如2009年1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和中文在线凭借电影《非诚勿扰》的影响力,将长篇小说《非诚勿扰》采用传统图书、互联网、阅读器、手机阅读等4种形式同步出版,在广大消费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方正阿帕比与出版社、手机厂商之间的成功合作,也表明了出版业将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巨大潜力。加大出版产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拓展产品的发展空间,是我国出版产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四)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
  “人文精神建设必须走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协调发展之路。只有通过精英化,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提升和进步;只有通过大众化,人文精神才能得到普及,并提升大众的人文精神水平。”出版产业是当前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也必须走精英化与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具体说来,就是要打破内容与形式的束缚,做到风格多样且融会贯通。由于出版文化自身的专业性,我国出版产业不可能拥有最广泛的受众,这就需要其经营者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提倡大众化与精英化的融合,并不是主张出版产业在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既要平民化,又要精英化,这样会消融掉自身的特色与个性;也绝不是要用一方去取代另一方,而是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实现出版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五)外才借用与内才开发相结合
  出版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出版产业,人力资源最关键。出版业要想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目前,我国出版产业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很难将出版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这就要求在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模式下,各出版企业加快对自身产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的力度,外才借用与内才开发相结合。我国出版产业首先要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在加强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同时,安排必要的专项资金,选派人员出国研修,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为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积极争取占领出版产业的人才高地。
  
  (六)版权保护与版权创新相结合
  出版产业是以内容为王的产业,版权问题不容忽视。版权不仅是出版产业的维权武器,也是出版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国际上有很多得益于版权保护与创新的著名例子,迪斯尼就是其中的典型。“作为世界传媒巨头,迪斯尼的发展轨迹可以用三个‘特别’来总结:特别辉煌的发展业绩,特别丰硕的版权创新,特别严格的版权保护。其中,前一个‘特别’是靠后两个‘特别’取得的。”可见,我国的出版产业要想真正取得跨越式发展,在重视版权保护的基础上,还得注重版权的创新。再者,我国出版产业市场正逐步对外开放,版权的进出口贸易逆差严重,其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小,这也要求我国出版业在加强版权保护的同时,还要加快版权创新,做到促进对外版权贸易发展的同时,又能有效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
其他文献
当前中国公民社会与日本20世纪末相类似的突破性发展的契机已经显现,目前最为需要的制度变迁是审批注册制度向备案注册制度的转变。与日本公民社会变迁之前相似,发展型国家也是
摘要:现代书刊的编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业务环节都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和品位。本文从编辑的责任、编辑的功力、编辑对作者和读者的真情几个方面,在“细小”的角度进行阐述,剖析书刊编校质量“细小”问题存在的根源及杜绝编校错误的对策,以期引起书刊编辑对“细小”问题的重视。  关键词:编辑责任 编校质量 出版物质量和品位  近年来,“无错不成书”“错误百出是好书”这一针对书刊市场的讽刺和批评仍不绝于耳。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要实现法治的目标,必须重视对文化环境的研究.本文从文化传统、法律主文化及其整合机制、社会转型期特点等方面分析了不良亚文化的成因.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合作社纳入战时经济体制,积极制定诸多扶助性政策,从法律、金融、人力、组织等层面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尽管国民政府的战时合作社政策存有一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