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心”照耀学生精神家园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心向党,做“如盐化水”的思想政治课教师
  做“如盐化水”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杨梦云老师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她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解和态度。在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求学期间,郑德荣先生等已经为她埋下了红色梦想的种子,种下了抵御沉沦的基因。工作后,面对处在拔节育穗期的高中生,如何用他们能理解、能接纳的语言,让他们学懂弄通思想政治课,是杨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她始终秉承“思想政治教育就像一把盐”,人很难将一把盐一口吃进去,但人体的健康运转是万万少不了“盐”的,这就特别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将这把“盐”融入学生的一日三餐中,帮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感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苦难辉煌、为自己的人生划定适当的坐标轴。
  “组织上一生一次,思想上一生一世。”这是杨老师入党那天写在笔记上的话。她曾投身于扶贫支教事业,在陕西省米脂县为贫困山区的学生点亮思想的烛火,用脚步丈量黄土高原;当她走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田间地头做关于农村留守老人无人照料的课题研究时,她想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播种在这片黑土地上,做点实事让身边人更好;在带领学生到贵州安顺参加红色研学活动时,看到困难学生家庭从筚路蓝缕到丰衣足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觉得这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最好的回答……正是这无数次令人动容的瞬间,让她越发明晰中国共产党人要俯下身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解决他们最现实的问题,满足他们最朴实的对自由、平等、正义的需求。引导学生在思维和情感结构中植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刻感悟,是杨老师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所肩负的使命。
  “红心向党,照耀中华。”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像杨老师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正在奋斗着的事业,也是每个中华儿女一生的追求。她会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时,自发带动身边人前往红色展馆,鼓励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她曾在赵尚志纪念馆听一位解说员讲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时,被旁边一个落泪的小朋友深深震撼。于是,她在沉思录中写下了这段话:“如果每个人从小就知道在英雄面前流泪,将‘正而义’的民族气质深深植入骨髓中,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不能被征服,也不会被金钱所迷惑。我们要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好起来,把党史教育做实做细,入脑入心。”
  杨老师努力将党的故事讲出来,她在青岛市政治青年班进行了“从信仰中汲取力量,经苦难走向辉煌”的党史学习分享,让学校的党史故事走出泛黄的档案;在参加山东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学习展示活动中,《信仰即星火,乘风可燎原》一文以“火”为主线,号召新时代青年以身为种,以信仰为薪,扎根中国,燃点未来,最终荣获“山东省教师征文一等奖”。她努力让学生讲出来,做出来。在她的指导下,学校红色社团“星火社”开设了“百年征程·精神永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活动,学生自学自讲,用青年人愿意听的方式表达他们心中对百年党史的感悟,在触摸红色记忆的过程中赓续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悉心育人,从一个圆说开去
  哲学是深奥的,也是晦涩的,如何使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中生心中落地生根,激发他们“爱智慧”,是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杨老师的思想政治课上时常出现哲学大家孙正聿教授的金句,她在讲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引用孙教授的话:“当别人不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千万要把自己当回事;当别人把你当回事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把自己当回事。”用最淳朴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道理是让杨老师“粉”上孙教授的原因,也是她在组织教学语言时一直努力的方向。
  矛盾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非常核心的知识,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难点。面对深奥的理论,杨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很多同学不屑地说:“有一个圆。”杨老师会心一笑问:“还看到了什么?同学们都看到了圆,却忽略了被画上圆的黑板,这就是我们缺少了用全面的觀点看待问题。”她接着引用谢博德博士提出的“认知半径”原理,说道:“如果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认知的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
  从画一个最平常的圆开始,杨老师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哲学,以“成熟的麦穗”作比喻从容地过渡到教材内容,继而通过“一个圆”辅之以时政背景把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演化过程阐明清楚。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刚走出大学不久的青年教师做出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引人入胜。然而这节课还没有结束,杨老师又结合学校建筑中的“圆”,将沉浸在理论中的学生拉回现实生活中。学校内圆外方的建筑格局寓意“天圆地方”,其中也饱含了对学生为人处世的思想指引—为人,外圆内方:外圆,非圆滑也,圆润也,是谓宽以待人;内方,非自用也,坚守也,是谓严以律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康健教授提出的“三个不能超越”被杨老师做成了电脑桌面壁纸。“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这也成为她经常警醒自己的内容。师生在很多方面存在通俗意义上的矛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纳教师“忠言逆耳”的建议,杨老师思考了很多有效批评的小技巧。
  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杨老师认为不能滥用批评。批评不是目的,要善用批评,目的是鞭策人、发展人、彰显人。在使用批评时要注意几点:一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和他们是同一个阵营;二是不在群体中批评个体,要保护每位学生的自尊心,即使其可能犯了一些错误;三是用幽默化解问题,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更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真正解决问题;四是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如“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质变”,德育与智育相结合;五是以鼓励和希望结束,批评不是目的更不是泄愤,要向学生表达善意和支持。
  潜心学术,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对长期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最怕陷入“备课—上课—批作业—再备课”的圆圈式循环中,如何跳出循环实现教师生涯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是杨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学术型教师”一词浮现在她的眼前,“用学术的力量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成为她的执念。这并不是她在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的心血来潮,大学时的学术经历使她已经养成了做研究的惯性,并甘之如饴。   2016年起,初入学术茅庐的她就已经是两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她利用寒暑假带着团队成员深入农村开展实地调研,还将科研实践和志愿服务有机融合。在一次访谈中,腿脚不便的留守老人说到买药的困难,她便留心拍下了药盒记在了心里,再次去村庄时为老人带去了从县城买好的药。对思考的钟爱,对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偏执”,是她在学术科研路上走得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远的不竭动力,这是她即使获评奖学金的总额已经超过了学校上限需要被削减却还要熬夜读论文、做课题唯一的理由。
  “研究思维和工作思维是不同的,习以为常的工作思维就是搞清楚是什么和怎么做,而研究思维需要搞清楚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我们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这是杨老师在青年协作体分享的观点。入职三年的她已经成为学校课题支持中心负责人,主持青岛市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学术高中建设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路径研究”,分管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她主张学校应进行分布式、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变革,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去思考学校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她认为,集团化办学万万不能“跑马圈地”,而是要在真正意义上解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在两项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集团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集团化办学背景下薄弱学校改进策略研究”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她相信,“实践学习”是破解普通高中“行知分离”的重要学习模式,构筑了“经历—感悟—反思—升华—创新”实践学习圈,在山东省基础教育改革项目“普通高中学生实践学习策略研究”中开展了持续性探索;她对议题式教学有着自己的反思,参与的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同步课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已顺利结题,以课堂为现场,学生为中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
  杨老师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大局意识”,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她能将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产生的矛盾抽象到一个学术问题进行探讨,既能俯下身扎在教育一线找问题,又能挺直腰板去审视这些问题产生的底层逻辑,并且寻求从机制变革中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做到了教育科研全流程的“望、闻、问、切”。“学术型教师”提出来难,做起来更难,可她偏偏就选择了这条充满“磨难”的路,就像她在办公桌上给自己写的箴言“纷纷万事,直道而行”,她坚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为什么选择当一名人民教师?如何当好一名人民教师?该当一名怎样的人民教师?这是杨老师的“吾日三省吾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值得每个人沉思良久。杨老师有坚持手写“沉思录”的习惯,随时将日常生活中的灵光一閃记录下来,然后静心深思,站在当下的时空坐标上给出一个自己的答案。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
  杨梦云
  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学校课题支持中心负责人。曾参与山东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思想政治课改革项目等八项省市级课题,曾荣获山东省教师征文比赛一等奖、山东省深化高考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青岛市教育系统优秀创新课题成果奖、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山东省中学生时政小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其他文献
深度学习是一种通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理解与思考以及对新旧经验的有意义融合,在各种复杂真实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迁移知识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高三英语阅读课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依托,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以推动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再通过设计分析与判断、赏析与评价、应用与迁移等多角度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探究语篇主题意义,并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深层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人始终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育人是相对抽象的任务,看似与学校和教师的每项工作都相关,也被整日挂在嘴边,但育人工作究竟如何科学有效进行,学校和教师却 并不清晰.
期刊
张丽老师抓住《儒林外史》的整本书阅读价值,以精选导读内容为经线、以阅读方法指导为纬线、以关怀为内核,真正让这节名著课对学生起到了阅读引导的作用.全课纤巧典雅,让人击节赞叹:“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rn特级教师马群仁的“阅读关怀”理论指出,阅读关怀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阅读动机”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降低强制力量,向学生施以“引导”与“关爱”,学生确认教师传递的“信息”后,最大程度地遵从自我意志作出“阅读选择”,从而形成一种以“对话”为表征,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幸福感为最终目的的“阅读关系”.这节“阶段
期刊
校本课程特有的开放性为融合STEAM理念提供了实践土壤,本文以校本拓展类课程“厨房里的化学”为例,从优化课程的设计、实施等方面提出实践策略.课程以化学知识为设计主干,融合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跨越学科界限进行以活动为载体的整合,将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进行积极尝试,为同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行性借鉴.
【摘 要】本文针对农村初中阅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阅读育人的教育主张,探索关怀视角下的阅读教育策略,建构阅读关怀的实践模型,通过省级名师工作室培养阅读关怀种子教师,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持续、深度的实践推广,提升农村地区初中生的阅读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阅读育人 阅读关怀 实践模型  在我国,“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阅读对于强化文化认同、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
为了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的实效性,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确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面、深刻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一、对劳动技术课的基本认识  初中劳动技术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实践性。初中劳动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达到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过程。二是综合性。初中劳动技术课是一门融
期刊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关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的战略性决策。笔者在进行乡村骨干教师培训过程中,通过科学确定研修主题、合理设计研修课程、充分凸显研修主体,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 培训 赋能  教育工作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教师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但当前不少教师缺乏学习精神,尤其是乡村教师更面临学习力匮乏、专业技术含金量不高、专业水平提升缓慢等问题。“很多乡村教师的生
编者按:  顾明远先生1949年入学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1956年留苏回国入职北师大任教至今,参与、见证了北师大的发展。我国的许多教育政策、北师大的许多创新都有顾先生的智慧贡献与亲身实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顾先生整理旧照片,写成回忆录。我们荣幸地得到顾先生授权,选择部分内容分期连载,以飨读者。  21世纪以来,奥数班在我国盛行,不仅中学生上奥数班,而且小学生也要上。主要是因为上初中
期刊
【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性维度,是思维发展、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的源头。教师只有把握好从建构到运用的过程,引领学生在积极建构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意识,在归类统整中建立深入联系,在涵泳咀嚼中实现高度内化,在模仿创生中发展表达能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关键词】建构运用 培养语感 迁移运用 深度品析  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大核心
【摘 要】为了解我国学前教育教研员专业素养发展现状,笔者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472名学前教育教研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是教研员最重要的素养;我国学前教育教研员专业素养总体较好;在职业道德、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做得较好,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教研员专业素养受到专业引领、领导重视及自身努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多措并举提高教研员专业素养。为了提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