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1年我国首次提出协同创新后,创新型国家建设被迅速提上国家战略高度。文章阐述创新型国家科教协同创新的内涵,并分析了国内外科教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以期为我国科教协同创新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科教协同创新;现状;探析
引言
创新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ehumper,1883-1950年)教授在其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使用了“创新”(creative)一词,并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其意思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后来随着“创新”一词的广泛使用,其含义逐渐泛化,现在已拓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管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创新。
1 科教协同创新的内涵
1.1 科技创新理论
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加以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我国学者傅家骥在其《技术创新学》(1998)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应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中国学者周寄中较早地对科技创新及其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他的看法: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
1.2 教育创新理论
教育创新,在宏观领域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制度化保证;在微观领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形成适合人的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义和要求。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必然要求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和创新,主要是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并不是割断历史,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观念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这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渐进的过程,包括社会思想观念、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将会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在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成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因此,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1.3 科教协同创新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从结合内容来划分,科教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发展模式: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2 国内外科教协同创新发展现状与启示
2.1 美国的科教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美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最雄厚的资金投入和最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美国的大学在从事教育与培训的同时,还从事大量的科学研究。大学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界有密切的联系。1980年颁布的《技术创新法》一方面规定,大学利用联邦政府资金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属于大学所有,商品化权利也属于大学;另一方面,作为接受联邦政府研究基金的条件之一,大学须负责将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同时,大学还可以保留出售发明和转让许可证的经济收入。这一法令鼓励了大学的技术创新,加强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科技开发和技术转移工作中。另外,有些大学还创建“孵化器”和大学高科技产业园区,直接参与地区的经济活动。
2.2 日本的教育与科技协同发展为经济腾飞提供了可能
日本经济的腾飞和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是与日本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密不可分的。日本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教育结构与科技发展战略互相匹配,创新过程可分为研究、发明、企业家精神、投资、开发、扩散六个阶段,从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的调整改革始终是按科技发展战略的走向进行的,从而保证了教育、科研、开发、生产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第二,教育投资和科技投资相匹配,日本教育与科技的投资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与教育的进一步耦合化,即在新技术革命中,培养人才与从事科研开发活动开始并行发展,以科技投资带动教育投资的增长。实现产学研协调发展;第三,日本教育对科技的贡献日益加强,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使日本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质量方面也具有显著特点:平均素质较高,合作、实干、敬业精神较强。因此,日本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不仅体现在为科研开发提供大量的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人才质量上的高标准,集中地表现为集体成员间合作研究与互相启发的“群创性”,这在日本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德国的“教学与科研统一”
首先,德国的教育与科技结合由来已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1809 年初,德国联邦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领导实施了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治”、“教学与科研结合”等办学主张,从而对德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后来德国兴办大学的指导思想,进而导致了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第二,集科研、教学和培养新的学术力量于一身。德国的大学为全国的科学研究输送人才,大学教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科学研究、知识更新、知识传授和应用相结合,使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第三,工业的崛起与发展依靠教育与科技的支持。德国高等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被认为是教学、科研、经济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的有效方式,这使得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十分迅速地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4 北京市科教协同创新的整合发展模式
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力量的重要集中地区之一,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创新改造国内技术、推广应用适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我国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合作方式:一是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签订校(院)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二是组装集成模式。依托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创建了集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技术转移中心,根据北京市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技术、成果和人才组装与集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创新联盟模式。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利益共同体。其次,注重团体创新与团体之间的集成创新,重视海外引智工作,推动协同创新。鼓励学科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深化跨国合作,多元化合作渠道,利用国际科研力量实现协同创新。最后,建立科教协同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等科教协同支撑体系。建立协同创新研究的指导和服务保障机制,打造科技工作质量体系。
2.5 深圳——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教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深圳在科教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在2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科教协同创新始终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首要作用。20多年来,深圳不断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最早形成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创造的活力;通过要素市场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便捷地配置创新资源;通过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链。制度创新所形成的市场机制,使深圳具备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科教协同创新始終围绕市场开展。深圳市以前很多研究课题是“封闭循环”,现在已转化为面向市场“开放循环”。论文写在产品上,课题做到企业里,成败市场说了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虚拟大学园。这个由深圳市政府和数十家大学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创造了“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5.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2006.
[3]范维,王新红. 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4]陈应征,国外教育与科技结合的经验及启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64-66.
作者简介:任雪勇(1981-),男,山西阳泉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与政策分析。
通讯作者:靳琰。
关键词:科教协同创新;现状;探析
引言
创新原本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ehumper,1883-1950年)教授在其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使用了“创新”(creative)一词,并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其意思是指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后来随着“创新”一词的广泛使用,其含义逐渐泛化,现在已拓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管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创新。
1 科教协同创新的内涵
1.1 科技创新理论
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纷纷将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并加以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以及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我国学者傅家骥在其《技术创新学》(1998)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应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中国学者周寄中较早地对科技创新及其理论进行了研究,根据他的看法: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
1.2 教育创新理论
教育创新,在宏观领域是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制度化保证;在微观领域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创造力潜能,形成适合人的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本义和要求。素质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必然要求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和创新,主要是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并不是割断历史,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观念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这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渐进的过程,包括社会思想观念、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将会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在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成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因此,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应该是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1.3 科教协同创新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从结合内容来划分,科教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发展模式: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2 国内外科教协同创新发展现状与启示
2.1 美国的科教协同发展的成功范例
美国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有最雄厚的资金投入和最优秀的科技人才队伍。美国的大学在从事教育与培训的同时,还从事大量的科学研究。大学的基础研究与产业界有密切的联系。1980年颁布的《技术创新法》一方面规定,大学利用联邦政府资金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属于大学所有,商品化权利也属于大学;另一方面,作为接受联邦政府研究基金的条件之一,大学须负责将研究成果投入使用。同时,大学还可以保留出售发明和转让许可证的经济收入。这一法令鼓励了大学的技术创新,加强了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学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科技开发和技术转移工作中。另外,有些大学还创建“孵化器”和大学高科技产业园区,直接参与地区的经济活动。
2.2 日本的教育与科技协同发展为经济腾飞提供了可能
日本经济的腾飞和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是与日本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密不可分的。日本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教育结构与科技发展战略互相匹配,创新过程可分为研究、发明、企业家精神、投资、开发、扩散六个阶段,从日本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的调整改革始终是按科技发展战略的走向进行的,从而保证了教育、科研、开发、生产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第二,教育投资和科技投资相匹配,日本教育与科技的投资反映了当今世界科技与教育的进一步耦合化,即在新技术革命中,培养人才与从事科研开发活动开始并行发展,以科技投资带动教育投资的增长。实现产学研协调发展;第三,日本教育对科技的贡献日益加强,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使日本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质量方面也具有显著特点:平均素质较高,合作、实干、敬业精神较强。因此,日本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不仅体现在为科研开发提供大量的人才,更重要的在于人才质量上的高标准,集中地表现为集体成员间合作研究与互相启发的“群创性”,这在日本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3 德国的“教学与科研统一”
首先,德国的教育与科技结合由来已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突出作用。1809 年初,德国联邦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领导实施了对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治”、“教学与科研结合”等办学主张,从而对德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后来德国兴办大学的指导思想,进而导致了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二次革命。第二,集科研、教学和培养新的学术力量于一身。德国的大学为全国的科学研究输送人才,大学教授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科学研究、知识更新、知识传授和应用相结合,使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第三,工业的崛起与发展依靠教育与科技的支持。德国高等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被认为是教学、科研、经济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的有效方式,这使得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十分迅速地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4 北京市科教协同创新的整合发展模式
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力量的重要集中地区之一,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创新改造国内技术、推广应用适用技术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我国科技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对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合作方式:一是高校、院所战略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签订校(院)战略合作协议的方式,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二是组装集成模式。依托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创建了集技术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技术转移中心,根据北京市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技术、成果和人才组装与集成,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创新联盟模式。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利益共同体。其次,注重团体创新与团体之间的集成创新,重视海外引智工作,推动协同创新。鼓励学科际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深化跨国合作,多元化合作渠道,利用国际科研力量实现协同创新。最后,建立科教协同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等科教协同支撑体系。建立协同创新研究的指导和服务保障机制,打造科技工作质量体系。
2.5 深圳——以市场为主导的科教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深圳在科教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在2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科教协同创新始终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首要作用。20多年来,深圳不断破除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最早形成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创造的活力;通过要素市场改革,高新技术企业得以按照市场规律便捷地配置创新资源;通过投融资制度改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资金链。制度创新所形成的市场机制,使深圳具备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和条件。科教协同创新始終围绕市场开展。深圳市以前很多研究课题是“封闭循环”,现在已转化为面向市场“开放循环”。论文写在产品上,课题做到企业里,成败市场说了算。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深圳虚拟大学园。这个由深圳市政府和数十家大学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创造了“深圳无名校,名校在深圳”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5.
[2]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科技园发展规划,2006.
[3]范维,王新红. 科技创新理论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4):164-166.
[4]陈应征,国外教育与科技结合的经验及启示[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64-66.
作者简介:任雪勇(1981-),男,山西阳泉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与政策分析。
通讯作者:靳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