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名聯佳句“鱼读月,鸟谈天”,搜遍“百度”和“搜狗”,皆曰是陈定山先生所撰。
因为在台湾阳明山的陈定山居所里,有一副自撰楹联:“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上联写出了夜静月洁、水清鱼闲,下联写出了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水的清澈,月的皎洁,映照出鱼的闲雅;花的鲜艳,园林的寂静,衬出了鸟的欢动。能让人和鱼醉心阅读清澈泉水中的一轮皎月,能使人和鲜花静听花丛中的百鸟“谈天”,该是何等的生动与享受!上下联分别藏有“清”和“静”两字,“清静”是古今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高境界——清心寡欲,静以致远。
“读月”和“谈天”,两个妙词使台北阳明山增色不少,也让此联的撰写者陈定山先生名声大振。陈定山(1897-1987年),杭州人。名蘧,字蝶野、小蝶,室名醉灵轩,四十岁后自号定山居士。工书画,兼善诗文。于1949年后定居台湾。工诗善画,著书甚丰。“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举世公认的名联。
然而,我以前就曾在欣赏之余产生了极大的疑问:难道这幅陈定山先生撰写于1949年之后的楹联内容,真的是其原创吗?经过仔细查阅有关资料,显然不符实情!
在苏州石湖风景区的余庄,有一座旧宅院,其主人是清末刺绣名家沈寿和其丈夫——书法家余觉。此宅临石湖而筑,举目览湖景,侧耳闻水声。全宅有十余间房屋,还有石岸、长廊、亭台和花园,可谓:山光悦鸟性,水影空人心。此宅院有一副余觉书写的门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两联相比,仅差一字。余覺题字在清末民初,陈定山撰联在1949年之后。显然,台北阳明山楹联源于苏州石湖余庄旧宅门联。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是千古佳对。在相同环境下,想用另外十个字刻画出相同的意境,确实难于登天!就算凭着陈定山的学识和诗文功底,也自知难以超越。那么,照搬显然不行!在进出阳明山的游客中,不乏文人墨客和国民党要员,诗词楹联功底自然了得。一旦发现堂堂阳明山庄的楹联也要抄袭苏州乡下旧宅的内容,那成何体统!于是就使得陈定山先生因地制宜、移花接木,把“山静”改成“花静”。
但是这一改,如把长袍改成了马褂,犹如将“蛙声十里出山泉”改成了“山间泉边一只蛙”。“花静”,看似增加了色彩,丰富了画面,其实是减少了色彩,缩小了空间,淡化了意境。“山静”,静的不仅仅是花,还有山水、草木、风雨等。静静地听“鸟谈天”的不单是花,还有山间众生灵。鸟的谈天反衬了山谷间的幽静和空旷,与齐白石先生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却没有画蛙的身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说来,此名联是清末余觉先生的原创作品了?经细查,也不是!
因为此前还有诗僧“八指头陀”曾留下了美妙诗句:“水清鱼嚼月,山静鸟眠云。”他于1850年1月3日生于湖南湘潭县石潭镇银湖村,是近代寄禅法师,名敬安,俗名黄读山,曾任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是清末著名的诗僧,27岁时(1877年),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
诗句描写了山间夜景,“鱼嚼月”的动和“鸟眠云”的静,相互映衬,突出了清静,寺院四周那万籁俱寂的山林和皎洁月色跃然纸上。清末书法家余觉把“嚼月”改成“读月”,把“眠云”改成“谈天”,作为门联。上联写夜晚,“读月”显然比“嚼月”好,更高雅;下联写白天,把“眠云”改为“谈天”,不但增加了光亮和动感,又反衬“静”字,平添了此联的内涵,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那么,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句该是此联的源头了吧?我最近在缙云县溶江栖真禅寺的偶然发现,充分印证了:还不是!
2016年4月29日,我和众文友去溶江的岩门景区采风,偶然在历经浩劫而独留的栖真禅寺方丈楼里发现了“鱼读月,鸟谈天”六字的石刻真迹。实物就在楼内小天井的墙根,一进门就见天井里有对称的两口方形古井,清澈见底,清一色用条石砌成,各自的正前方都竖立着一块石匾,右匾书“鱼读月”,左匾写“鸟谈天”,均为繁体字。由于岁月久远,青苔留痕,字迹还是经过文友们用水洗刷一番后才清晰的。
栖真禅寺,是岩门风景区的主要佛寺,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溶江乡郑周村东北笠峰山巅。据《缙云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相传为南岳四世名僧玄真出家受戒之地而得名。五代开平二年(908年),释梵清扩建大雄宝殿,增建大悲阁、千手观音堂,寺僧50人,寺产100庙。宋、元、明数度兴废,清初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追加寺产,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罗汉楼。上世纪60年代,寺院被拆,今重建。雕镂全身罗汉500尊,个个栩栩如生。相传,朱元璋、刘基、乾隆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历来有“浙南名刹”的美誉。时有僧舍120间,僧众100多人。住持方丈号石泉,精通释儒学说,理事严明,戒律整肃,是近代缙云佛教界一位杰出人物。
顾名思义,当时的方丈楼就是方丈石泉的起居之所,该楼自然也就是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的。那么,诗僧“八指头陀”出生于1850年1月,作诗应在27岁之后,因而此处石匾所刻的“鱼读月,鸟谈天”,远在他出生的120年前就有了;即便是此楼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与罗汉楼一起建造,那石匾也早于他30余年就存在了。
这一重大发现,意义非凡!它以实物的形式,彻底颠覆了以前国内文史和书画界所公认的名联佳句“鱼读月,鸟谈天”的原创者和出处所在。至于是否因此就可以说方丈石泉就是此联的原创者呢?我不敢断言!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没发现的,不等于不存在,我主观认为,源头应该还在很远、很远的年代。但作为本土缙云人,至少可以无比自豪地说:溶江栖真禅寺藏瑰宝。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实物,此名联的出处与缙云的优美山水和厚积人文有关!
因为在台湾阳明山的陈定山居所里,有一副自撰楹联:“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上联写出了夜静月洁、水清鱼闲,下联写出了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水的清澈,月的皎洁,映照出鱼的闲雅;花的鲜艳,园林的寂静,衬出了鸟的欢动。能让人和鱼醉心阅读清澈泉水中的一轮皎月,能使人和鲜花静听花丛中的百鸟“谈天”,该是何等的生动与享受!上下联分别藏有“清”和“静”两字,“清静”是古今文人雅士追求的一种高境界——清心寡欲,静以致远。
“读月”和“谈天”,两个妙词使台北阳明山增色不少,也让此联的撰写者陈定山先生名声大振。陈定山(1897-1987年),杭州人。名蘧,字蝶野、小蝶,室名醉灵轩,四十岁后自号定山居士。工书画,兼善诗文。于1949年后定居台湾。工诗善画,著书甚丰。“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举世公认的名联。
然而,我以前就曾在欣赏之余产生了极大的疑问:难道这幅陈定山先生撰写于1949年之后的楹联内容,真的是其原创吗?经过仔细查阅有关资料,显然不符实情!
在苏州石湖风景区的余庄,有一座旧宅院,其主人是清末刺绣名家沈寿和其丈夫——书法家余觉。此宅临石湖而筑,举目览湖景,侧耳闻水声。全宅有十余间房屋,还有石岸、长廊、亭台和花园,可谓:山光悦鸟性,水影空人心。此宅院有一副余觉书写的门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两联相比,仅差一字。余覺题字在清末民初,陈定山撰联在1949年之后。显然,台北阳明山楹联源于苏州石湖余庄旧宅门联。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是千古佳对。在相同环境下,想用另外十个字刻画出相同的意境,确实难于登天!就算凭着陈定山的学识和诗文功底,也自知难以超越。那么,照搬显然不行!在进出阳明山的游客中,不乏文人墨客和国民党要员,诗词楹联功底自然了得。一旦发现堂堂阳明山庄的楹联也要抄袭苏州乡下旧宅的内容,那成何体统!于是就使得陈定山先生因地制宜、移花接木,把“山静”改成“花静”。
但是这一改,如把长袍改成了马褂,犹如将“蛙声十里出山泉”改成了“山间泉边一只蛙”。“花静”,看似增加了色彩,丰富了画面,其实是减少了色彩,缩小了空间,淡化了意境。“山静”,静的不仅仅是花,还有山水、草木、风雨等。静静地听“鸟谈天”的不单是花,还有山间众生灵。鸟的谈天反衬了山谷间的幽静和空旷,与齐白石先生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却没有画蛙的身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说来,此名联是清末余觉先生的原创作品了?经细查,也不是!
因为此前还有诗僧“八指头陀”曾留下了美妙诗句:“水清鱼嚼月,山静鸟眠云。”他于1850年1月3日生于湖南湘潭县石潭镇银湖村,是近代寄禅法师,名敬安,俗名黄读山,曾任中华佛教会第一任会长,是清末著名的诗僧,27岁时(1877年),在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
诗句描写了山间夜景,“鱼嚼月”的动和“鸟眠云”的静,相互映衬,突出了清静,寺院四周那万籁俱寂的山林和皎洁月色跃然纸上。清末书法家余觉把“嚼月”改成“读月”,把“眠云”改成“谈天”,作为门联。上联写夜晚,“读月”显然比“嚼月”好,更高雅;下联写白天,把“眠云”改为“谈天”,不但增加了光亮和动感,又反衬“静”字,平添了此联的内涵,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那么,诗僧“八指头陀”的诗句该是此联的源头了吧?我最近在缙云县溶江栖真禅寺的偶然发现,充分印证了:还不是!
2016年4月29日,我和众文友去溶江的岩门景区采风,偶然在历经浩劫而独留的栖真禅寺方丈楼里发现了“鱼读月,鸟谈天”六字的石刻真迹。实物就在楼内小天井的墙根,一进门就见天井里有对称的两口方形古井,清澈见底,清一色用条石砌成,各自的正前方都竖立着一块石匾,右匾书“鱼读月”,左匾写“鸟谈天”,均为繁体字。由于岁月久远,青苔留痕,字迹还是经过文友们用水洗刷一番后才清晰的。
栖真禅寺,是岩门风景区的主要佛寺,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溶江乡郑周村东北笠峰山巅。据《缙云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相传为南岳四世名僧玄真出家受戒之地而得名。五代开平二年(908年),释梵清扩建大雄宝殿,增建大悲阁、千手观音堂,寺僧50人,寺产100庙。宋、元、明数度兴废,清初废,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追加寺产,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罗汉楼。上世纪60年代,寺院被拆,今重建。雕镂全身罗汉500尊,个个栩栩如生。相传,朱元璋、刘基、乾隆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历来有“浙南名刹”的美誉。时有僧舍120间,僧众100多人。住持方丈号石泉,精通释儒学说,理事严明,戒律整肃,是近代缙云佛教界一位杰出人物。
顾名思义,当时的方丈楼就是方丈石泉的起居之所,该楼自然也就是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的。那么,诗僧“八指头陀”出生于1850年1月,作诗应在27岁之后,因而此处石匾所刻的“鱼读月,鸟谈天”,远在他出生的120年前就有了;即便是此楼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与罗汉楼一起建造,那石匾也早于他30余年就存在了。
这一重大发现,意义非凡!它以实物的形式,彻底颠覆了以前国内文史和书画界所公认的名联佳句“鱼读月,鸟谈天”的原创者和出处所在。至于是否因此就可以说方丈石泉就是此联的原创者呢?我不敢断言!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目前没发现的,不等于不存在,我主观认为,源头应该还在很远、很远的年代。但作为本土缙云人,至少可以无比自豪地说:溶江栖真禅寺藏瑰宝。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实物,此名联的出处与缙云的优美山水和厚积人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