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界理应思考自身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在经济危机中状况和相应举措,以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经济危机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中国亦无法独善其身。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仅有20余年,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两次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我国来说,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将是一次极大的挑战。美国作为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肇事者,曾经在其200余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中多次遭遇国内和国际经济危机的洗礼,自然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高等教育是如何寻找发展机遇的?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将以20世纪70-80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为研究范围来展开。
一、危机下的美国高等教育状况
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经济可谓是走上一段荆棘丛生的道路。1973-1975和1980-1982的两次经济危机使其经济长时间处于“滞涨”[1]局面。经济衰退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下。
(一)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减少
里根上台后,开始施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相应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资助。NCES的数据显示:联邦基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1975年的1,838,066美元降到1980年的399,787美元。白宫科学专门小组于1986 年2月发出题为“美国大学和学院的健康发展”的报告,指出70年代起联邦对大学科研的资助止步不前,从事科研和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的增长率基本上等于零,这种停滞对美国大学的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教师行业工资微薄
1972-1980年,美国大学教师的实际工资购买力下降17%[2]。在各行业大学毕业生的起点工资中,教师的起点工资最低,报酬微薄使教师职业大大失去吸引力。1982年,纽约州近8万大学毕业生中,仅32人准备从事教学工作。[3]同年,已列入计划并且必修的32000堂数学和科学课因缺乏教师和经费而无法排课,这样的师资流失可见相当骇人。
(三)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单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识经济在美国社会初现生命力,要求大批劳动者继续学习,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然而传统的大学和学院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同时,美国传统大学培养的适龄毕业生由于6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而持续下降。人才供需失衡凸显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
(四)专业设置缺乏人文关怀
经济不景气带来较大就业压力。加之新科技革命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使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及教育理念趋向职业化。1973-1983年间,与经济、管理、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增加形成对比的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平均下降16%。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发布的题为“重建遗产——有关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报告指出,75%的美国高等学校不要求大学生掌握欧洲史,72%不要求大学生学习美国文学和美国史,50%不考察本科生的外国语。人文素质的缺失不利于培养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NECS数据显示,1979-1982年间,18-25岁青年人中曾沾染过毒品的比率高达50%。当时对美国大学新生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上大学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毕业后有更高的金钱收益。
正如《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到的:“美国教育质量的平庸性已使美国陷入危机之中。”
二、寻求转机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分析
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各界普遍认为应确保高新技术的领先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1981年8月,教育部成立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调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状况的基础上于1983年完成报告《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呼吁提高教育质量。随后,又专门组织对本科生教育状况的调查评估,1984 年10月由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投身学习,发展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纵观其中27条建议,主要是对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四个主体角色的思考,建议涉及经费筹集、教师培养与福利、高校课程改革、学生培养目标等相关内容。
(一)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
在里根政府“还权于地方”的政策主导下,州政府成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如图1),占86-87年度公立高校经费来源的43%。同时,美国至少有15个州进行了税制改革,并将增收的税款投向教育改革。截止1986年,有45个州制定了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计划和政策。高校努力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吸引投资,增加自身的销售和服务收入。1972-1989年间,产业界支持大学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经费增加了两倍多。[4]
另外,还有来自于捐赠基金和国际学生学费方面的收入。据统计,高校捐赠基金于1980-1986年间增长了114%;而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从1974-1975年度的1.5%增长到1988-1989年度的2.8。[5]
数据来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Integrated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DEAS),”Finance, FY 1987”survey
这一时期的联邦政府则重点加大科研投入,从1969-1970财政年度的41.3亿美元增加到1986-1987财政年度的139亿美元,共增加了2.4倍.[6]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提高教师待遇 ,稳定壮大教师队伍
大学教师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1985年5月,“卡内基特别工作组”编写报告《一个做好准备的国家;为21世纪培养教师》提出8条措施,诸如建立全国性审核高质量教师标准组织;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训练;培养一批特殊的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负责重新设计学校并指导教师工作;把教师工资提高到与律师、医生、工程师相同的水平,使其职业前途具有竞争力;把取得文理硕士作为从事教学的必备条件等。同期颁布的另一份《明日之教师》的报告也强烈要求提高教师工资。
从实施效果看,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有了明显提高,从1981-1982年的31616美元增加到1987-1988的35901美元。其中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的平均工资涨幅分别为53%,51.8%,54%,49.2%。经济地位影响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在社会上获得应有尊重,自然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
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0.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NCES 91-660
(三)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
1984年10月,题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的研究报告提出拓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使其满足各年龄阶段人口的需要。至此,传统的大学和学院不再是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该报告的倡导下,国家尝试设立了诸如远程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虚拟大学、企业大学等多种形式的部分时间制高等教育机构。
数据来源:http://nces.ed.gov ,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5 figure) collect data fro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Fall Enrollmen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urvey, 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PEDS)
图3所示:美国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主要是因为部分时间制成人大学生的比例增长。1980年成人、继续教育的入学人数为2018906人,1984年增加到2559550人,增长了26.8%,1988年又增加到3007169人,增长了17.5%[7]。据统计,1970-1989年间,与适龄学生人数增长的24%相比,25岁以上的成人大学生增长比例为141%。
从在校生规模看,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功不可没的,它将美国引向终身学习化社会;其次,夜校和远程教学方式灵活且学费相对较低,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第三,企业大学为社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人才,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四) 优化高校课程,提倡通识教育
1984年,“重建遗产——有关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报告中强烈呼吁纠正大学中轻视文科的倾向。“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1985年,美国学院联合会发表了题为《学院课程的完整性》的报告,明确建议从以下九个方面开设大学本科最低限度必修课,分别是:(1)探索、抽象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分析;(2)基础文化:写、读、说、听;(3)理解数据;(4)历史意识;(5)科学;(6)价值;(7)艺术;(8)国际和多元文化经验;(9)需深入学习的学科。
经过学科调整后的1983-1988年,工程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工程的专业设置分别减少了5%,18%。而社会科学类专业则增加了5%,其中心理学专业增加11%,同时,为把高校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美国高等教育界还强调高校的社会化职能,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三、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之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长期偏重于义务教育,所以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下,高等教育并未产生大的震荡。但是,危机使原本存在的问题放大了,譬如学生的就业,高校的还贷以及课程过于功利化等问题。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出于扩大内需、调节经济的目的颁布了高校扩招政策,起到一定的成效,说明高等教育正从边缘走向核心。在此次危机敲响警钟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思考?美国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应更好的利用危机制造转机,深化改革,走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这里的多样化包括教育经费筹措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课程的多样化。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诚信危机,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外显,并最终表现为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功利化。高校当下的通识教育应在全面、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从高校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市场需求的导向性、专业教育体系等方面逐步走出专业教育的窠臼。
其次,切忌治标不治本,高校要格外重视人本管理。除了前面提到的对学生要树立弹性的育人目标之外,还要对教师队伍给予必要的培养和关怀。诸如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在学校建立教学交流中心等
参考文献
[1]“滞涨”: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书中诠释这是一种生产与就业的停滞与物价的不断上涨同时并存的现象,就是低经济增长很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发生的现象,与“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工资变动同失业率升降之间存在替换关系的传统观念不符,使长期以来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乏力无为。
[2]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0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and improvement.
[3]欧内斯特·L·博耶著 ,涂艳国,方彤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96.
[4]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56.
[5]Elinor G.Barber, Foreign Student Flow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85.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0.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1.
作者简介:李广慧(1985—),女,山东济南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经济危机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中国亦无法独善其身。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仅有20余年,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过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两次来自外部力量的冲击,对于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我国来说,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将是一次极大的挑战。美国作为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肇事者,曾经在其200余年的市场经济实践中多次遭遇国内和国际经济危机的洗礼,自然积累了丰富的应对经验。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高等教育是如何寻找发展机遇的?其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将以20世纪70-80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与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为研究范围来展开。
一、危机下的美国高等教育状况
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经济可谓是走上一段荆棘丛生的道路。1973-1975和1980-1982的两次经济危机使其经济长时间处于“滞涨”[1]局面。经济衰退给高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下。
(一)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投入减少
里根上台后,开始施行紧缩的财政政策,相应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资助。NCES的数据显示:联邦基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从1975年的1,838,066美元降到1980年的399,787美元。白宫科学专门小组于1986 年2月发出题为“美国大学和学院的健康发展”的报告,指出70年代起联邦对大学科研的资助止步不前,从事科研和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的增长率基本上等于零,这种停滞对美国大学的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教师行业工资微薄
1972-1980年,美国大学教师的实际工资购买力下降17%[2]。在各行业大学毕业生的起点工资中,教师的起点工资最低,报酬微薄使教师职业大大失去吸引力。1982年,纽约州近8万大学毕业生中,仅32人准备从事教学工作。[3]同年,已列入计划并且必修的32000堂数学和科学课因缺乏教师和经费而无法排课,这样的师资流失可见相当骇人。
(三)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单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识经济在美国社会初现生命力,要求大批劳动者继续学习,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然而传统的大学和学院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同时,美国传统大学培养的适龄毕业生由于6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而持续下降。人才供需失衡凸显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
(四)专业设置缺乏人文关怀
经济不景气带来较大就业压力。加之新科技革命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使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设置及教育理念趋向职业化。1973-1983年间,与经济、管理、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增加形成对比的是社会科学类专业平均下降16%。1984年,美国人文科学基金会发布的题为“重建遗产——有关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报告指出,75%的美国高等学校不要求大学生掌握欧洲史,72%不要求大学生学习美国文学和美国史,50%不考察本科生的外国语。人文素质的缺失不利于培养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NECS数据显示,1979-1982年间,18-25岁青年人中曾沾染过毒品的比率高达50%。当时对美国大学新生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上大学的首要目标是为了毕业后有更高的金钱收益。
正如《国家处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到的:“美国教育质量的平庸性已使美国陷入危机之中。”
二、寻求转机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分析
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各界普遍认为应确保高新技术的领先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1981年8月,教育部成立国家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在调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状况的基础上于1983年完成报告《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呼吁提高教育质量。随后,又专门组织对本科生教育状况的调查评估,1984 年10月由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提出《投身学习,发展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纵观其中27条建议,主要是对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四个主体角色的思考,建议涉及经费筹集、教师培养与福利、高校课程改革、学生培养目标等相关内容。
(一)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
在里根政府“还权于地方”的政策主导下,州政府成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如图1),占86-87年度公立高校经费来源的43%。同时,美国至少有15个州进行了税制改革,并将增收的税款投向教育改革。截止1986年,有45个州制定了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计划和政策。高校努力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吸引投资,增加自身的销售和服务收入。1972-1989年间,产业界支持大学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经费增加了两倍多。[4]
另外,还有来自于捐赠基金和国际学生学费方面的收入。据统计,高校捐赠基金于1980-1986年间增长了114%;而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从1974-1975年度的1.5%增长到1988-1989年度的2.8。[5]
数据来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Integrated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DEAS),”Finance, FY 1987”survey
这一时期的联邦政府则重点加大科研投入,从1969-1970财政年度的41.3亿美元增加到1986-1987财政年度的139亿美元,共增加了2.4倍.[6]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90年代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提高教师待遇 ,稳定壮大教师队伍
大学教师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1985年5月,“卡内基特别工作组”编写报告《一个做好准备的国家;为21世纪培养教师》提出8条措施,诸如建立全国性审核高质量教师标准组织;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训练;培养一批特殊的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负责重新设计学校并指导教师工作;把教师工资提高到与律师、医生、工程师相同的水平,使其职业前途具有竞争力;把取得文理硕士作为从事教学的必备条件等。同期颁布的另一份《明日之教师》的报告也强烈要求提高教师工资。
从实施效果看,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有了明显提高,从1981-1982年的31616美元增加到1987-1988的35901美元。其中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的平均工资涨幅分别为53%,51.8%,54%,49.2%。经济地位影响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在社会上获得应有尊重,自然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
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0.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NCES 91-660
(三)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
1984年10月,题为《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的研究报告提出拓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使其满足各年龄阶段人口的需要。至此,传统的大学和学院不再是唯一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该报告的倡导下,国家尝试设立了诸如远程教育、成人继续教育、虚拟大学、企业大学等多种形式的部分时间制高等教育机构。
数据来源:http://nces.ed.gov ,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5 figure) collect data from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Fall Enrollment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survey, 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PEDS)
图3所示:美国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主要是因为部分时间制成人大学生的比例增长。1980年成人、继续教育的入学人数为2018906人,1984年增加到2559550人,增长了26.8%,1988年又增加到3007169人,增长了17.5%[7]。据统计,1970-1989年间,与适龄学生人数增长的24%相比,25岁以上的成人大学生增长比例为141%。
从在校生规模看,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是功不可没的,它将美国引向终身学习化社会;其次,夜校和远程教学方式灵活且学费相对较低,满足了社会的需求;第三,企业大学为社会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人才,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四) 优化高校课程,提倡通识教育
1984年,“重建遗产——有关高等教育中人文学科”的报告中强烈呼吁纠正大学中轻视文科的倾向。“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的训练,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1985年,美国学院联合会发表了题为《学院课程的完整性》的报告,明确建议从以下九个方面开设大学本科最低限度必修课,分别是:(1)探索、抽象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分析;(2)基础文化:写、读、说、听;(3)理解数据;(4)历史意识;(5)科学;(6)价值;(7)艺术;(8)国际和多元文化经验;(9)需深入学习的学科。
经过学科调整后的1983-1988年,工程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工程的专业设置分别减少了5%,18%。而社会科学类专业则增加了5%,其中心理学专业增加11%,同时,为把高校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美国高等教育界还强调高校的社会化职能,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服务。
三、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之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长期偏重于义务教育,所以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下,高等教育并未产生大的震荡。但是,危机使原本存在的问题放大了,譬如学生的就业,高校的还贷以及课程过于功利化等问题。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形势下,国家出于扩大内需、调节经济的目的颁布了高校扩招政策,起到一定的成效,说明高等教育正从边缘走向核心。在此次危机敲响警钟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思考?美国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应更好的利用危机制造转机,深化改革,走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这里的多样化包括教育经费筹措的多样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课程的多样化。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诚信危机,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外显,并最终表现为课程设置的专业化、功利化。高校当下的通识教育应在全面、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从高校管理体制、高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市场需求的导向性、专业教育体系等方面逐步走出专业教育的窠臼。
其次,切忌治标不治本,高校要格外重视人本管理。除了前面提到的对学生要树立弹性的育人目标之外,还要对教师队伍给予必要的培养和关怀。诸如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在学校建立教学交流中心等
参考文献
[1]“滞涨”:萨缪尔森《经济学》一书中诠释这是一种生产与就业的停滞与物价的不断上涨同时并存的现象,就是低经济增长很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发生的现象,与“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工资变动同失业率升降之间存在替换关系的传统观念不符,使长期以来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乏力无为。
[2]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0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and improvement.
[3]欧内斯特·L·博耶著 ,涂艳国,方彤译.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96.
[4]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56.
[5]Elinor G.Barber, Foreign Student Flows,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985.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1990.
[6]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1.
作者简介:李广慧(1985—),女,山东济南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