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内涵博大精深甚至可谓是包罗万象。中国武术是结合了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具有渗透德育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关键词:武术;德育;教学
一、武术教学德育培养内容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學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武术德育教育中也应该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然而在武术教育德育中,要想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我们就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并针对社会存在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背离的情况,加强德育工作的导向性与针对性,从而全面提升武术教学德育实效性。譬如针对我国浮躁社会风气导致诸多学生崇尚拜金主义的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实际中,就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切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进行冥想、凝气打坐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安抚浮躁的心灵,并实现武术教学内外兼修、形神并举的要求。
(二)传播武术礼仪,知礼、明礼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不仅是一种强调强身健体的体育文化,更是一种讲解刚柔并济的美学文化,同时还是崇尚内外兼修的礼仪文化。在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习武者虽然心胸豁达不拘小节,但是行事为人也必然是有礼有节的。诚然,在我国武术文化体系中,礼仪是尤为重要的内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常见的礼仪有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等几种,在不同情景与场所习武者都应该采取不同的礼仪。由此可见,在武术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渗透德育,我们就应该切实做好传播武术礼仪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知礼、明礼。从而使学生由内卫外的形成一种独特的礼仪风范和道德修养。
(三)学习武术礼仪,习礼、用礼
学以致用,格物致知是我国传统教学文化的核心。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到武术教学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学习武术礼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督促学生习礼、用礼,从而真正的知礼懂礼。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强化武术礼仪的运用,譬如在上课时师生均行抱拳礼,而下课时则应要求行鞠躬。通过这样的练习,便不难使学生习礼、用礼,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并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武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方法论述
在上文我们主要分析了武术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德育内容。然而在武术教学实际中,要想真正有效的做好德育工作,那么我们还需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以道德问题为导向增强德育的指向性
在武术教学要想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必须要找准方向、并使用合适的方法,切忌不能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以学生的道德问题为导向,从而曾强德育工作的指向性。在武术教学中,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就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了解当下热门问题,抓住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根源。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道德问题,制定明确的道德标准,以此矫治学生的错误的道德思想。譬如针对青少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暴力倾向突出而导致校园霸凌频发的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树立“习武育德”的道德标准,让学生正确认识武术“防身强体”的本质效用,并矫正学生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最后,正视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奖罚分明。在武术教学中,对于学生意识形态,我们应该多加关注,尤其是对思想意识偏离正轨的学生我们要在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的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和批评教育,以此敦促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
(二)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应该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促使学生在修炼武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譬如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的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及公益互助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并帮助学生获得强健的身体。
(三)广参博学,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道德意识的根基,缺乏厚重的人文素养是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德育并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我们还需做好人文素养教育,让人文知识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灵,促使学生“文武兼修”、“德才兼具”。如此一来,学生在人文知识的熏陶下必然能够积蓄良好的道德认知,并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在教学实际中切实落实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我国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做好德育工作,从而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应该加强德育工作,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上文我们即主要分析了武术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及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黎燕燕.浅论武术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s2):125-126.
[2]田芳兵.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18(4):80-8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关键词:武术;德育;教学
一、武术教学德育培养内容
(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學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武术德育教育中也应该切实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然而在武术教育德育中,要想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我们就应该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并针对社会存在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背离的情况,加强德育工作的导向性与针对性,从而全面提升武术教学德育实效性。譬如针对我国浮躁社会风气导致诸多学生崇尚拜金主义的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实际中,就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切实引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进行冥想、凝气打坐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安抚浮躁的心灵,并实现武术教学内外兼修、形神并举的要求。
(二)传播武术礼仪,知礼、明礼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不仅是一种强调强身健体的体育文化,更是一种讲解刚柔并济的美学文化,同时还是崇尚内外兼修的礼仪文化。在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习武者虽然心胸豁达不拘小节,但是行事为人也必然是有礼有节的。诚然,在我国武术文化体系中,礼仪是尤为重要的内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常见的礼仪有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等几种,在不同情景与场所习武者都应该采取不同的礼仪。由此可见,在武术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渗透德育,我们就应该切实做好传播武术礼仪的工作,以促进学生知礼、明礼。从而使学生由内卫外的形成一种独特的礼仪风范和道德修养。
(三)学习武术礼仪,习礼、用礼
学以致用,格物致知是我国传统教学文化的核心。在现代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到武术教学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学习武术礼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督促学生习礼、用礼,从而真正的知礼懂礼。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强化武术礼仪的运用,譬如在上课时师生均行抱拳礼,而下课时则应要求行鞠躬。通过这样的练习,便不难使学生习礼、用礼,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并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武术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方法论述
在上文我们主要分析了武术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德育内容。然而在武术教学实际中,要想真正有效的做好德育工作,那么我们还需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以道德问题为导向增强德育的指向性
在武术教学要想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必须要找准方向、并使用合适的方法,切忌不能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因此,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以学生的道德问题为导向,从而曾强德育工作的指向性。在武术教学中,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就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了解当下热门问题,抓住青少年道德问题的根源。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道德问题,制定明确的道德标准,以此矫治学生的错误的道德思想。譬如针对青少年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暴力倾向突出而导致校园霸凌频发的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树立“习武育德”的道德标准,让学生正确认识武术“防身强体”的本质效用,并矫正学生利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思想。最后,正视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奖罚分明。在武术教学中,对于学生意识形态,我们应该多加关注,尤其是对思想意识偏离正轨的学生我们要在保护其自尊心不受伤害的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和批评教育,以此敦促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意识。
(二)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武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也应该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促使学生在修炼武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譬如在武术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的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及公益互助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并帮助学生获得强健的身体。
(三)广参博学,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道德意识的根基,缺乏厚重的人文素养是很难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德育并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我们还需做好人文素养教育,让人文知识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灵,促使学生“文武兼修”、“德才兼具”。如此一来,学生在人文知识的熏陶下必然能够积蓄良好的道德认知,并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在教学实际中切实落实德育工作至关重要。我国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做好德育工作,从而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也应该加强德育工作,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上文我们即主要分析了武术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及相关策略。
参考文献:
[1]黎燕燕.浅论武术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s2):125-126.
[2]田芳兵.论武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18(4):80-81.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