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领域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由于新课改强调,学生要转变学习的方式,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分层教学背景下,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也在积极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首先对分层教学的含义做了阐释,进一步分析了分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最后归纳得出了分层教学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策略。希望能给广大数学教学工作者带来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数学教师
新课改的深入,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很多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的数学课堂也不例外。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单纯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身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发展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概述
分层教学,也叫分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前,教师会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不同,包括知识水平、发展潜力、学习能力等内容,将程度相当的学生合理地分到一组,学生会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教师在教学上对不同的小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1]。而在这样的分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简单来说,分层教学就是将学生按其测试结果的不同,分成不同层次的几个小组,教师再按照各个小组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分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
1.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他们。素质教育的开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中培养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学习方法,并不断去探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投入学习中去[2]。小组合作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充分发言,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会更积极而热情地学习数学,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奥妙。
2.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
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氛围虽然很活跃,呈现一番热闹的场面,但是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小组合作时,有学生常会故意制造声音。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常会发现,有学生在发言时,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去认真倾听,而是做自己的事情。或是在提问的环节会出现大家争相举手、自告奋勇的现象。当然有一部分学生,是真正想要并能够回答该问題,但也有学生是在起哄。这些学生在没有被同意回答问题后,往往就会不认真倾听,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3]。
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很不理想,而如果能够将分层教学应用到小组合作中,就会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水平相近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问题,数学课堂的秩序就会有条不紊。
3.保证生生参与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并未在小组中发挥作用,非但不主动思考问题,而且会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都交给组长或者小组中其他学习稍好的同学。此外,还有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知该做什么,处于小组合作中的“沉默者”,只是默默地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自己很少发言。
基于此现状,教师就要进行分层教学,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合适的小组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锻炼自己,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4]。
4.课堂能够更高效
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量比较大,数学知识比较丰富,难度不一。对于简单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或是大班授课,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单靠班级统一授课,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5]。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下,课堂的效率和质量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但教师上课时,也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率,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课堂的进度以及秩序。只有抓住开展小组合作的恰当时机,再开展合作学习才会更高效。
三、基于分层教学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策略
1.对学生进行分层,对小组构成进行优化
教师在开展分组合作前,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但是数学教师在分组时,要先尊重学生间的主体差异性。首先,要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数学成绩、发展潜力、学习能力等因素,在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再科学地分配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其次,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以6~8人为宜,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搭配到一个小组,每组保持相同数量的优等生、中游生、后进生。再次,每一个小组需要选出一定有能力的小组长,组长需要分配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以及职责,也要会对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在小组中让学生可以“结对子”,让优等生帮助中游生、后进生,从而使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6]。最后,教师要始终明确,分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保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的分层教学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去主动探索数学。
2.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教学中体现趣味性
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要事先设置相关的问题。分配给小组合作的任务,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不能过于简单,问题最好设置成开放性的,便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要将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花费的时间进行预估,尤其是对小组合作时间的控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小组合作的开展时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必须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因而教师要注意对小组合作内容的设计,必须在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例如,教师在“轴对称现象”的教学中,就可以讲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风筝、剪纸、蝴蝶等常见素材,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这种活动在课外进行延伸。小组合作中,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关注,使学生觉得被重视,主动参与到课堂,通过他们的努力都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3.分层设计作业,巩固知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课堂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变成课堂的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一个巩固和消化。
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出3份作业,小组中的优等生需要将此三项作业都完成,中游生选择两项,后进生选择一项完成即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并能够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这都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
比如,在学完“勾股定理”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三组不同难度和类型的练习题:
题一: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cm和2 cm,则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多少?
题二:已知直角三角形中,∠C=90°,若a b=14 cm,c=10 cm,则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cm?
A.24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数学教师
新课改的深入,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很多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今的数学课堂也不例外。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单纯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身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发展差异,开展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概述
分层教学,也叫分组教学,进行教学活动前,教师会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的不同,包括知识水平、发展潜力、学习能力等内容,将程度相当的学生合理地分到一组,学生会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教师在教学上对不同的小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1]。而在这样的分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简单来说,分层教学就是将学生按其测试结果的不同,分成不同层次的几个小组,教师再按照各个小组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分层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用的必要性
1.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他们。素质教育的开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中培养学生,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学习方法,并不断去探索知识,丰富知识储备,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积极投入学习中去[2]。小组合作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充分发言,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会更积极而热情地学习数学,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奥妙。
2.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性
以往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课堂氛围虽然很活跃,呈现一番热闹的场面,但是课堂秩序比较混乱,小组合作时,有学生常会故意制造声音。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常会发现,有学生在发言时,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去认真倾听,而是做自己的事情。或是在提问的环节会出现大家争相举手、自告奋勇的现象。当然有一部分学生,是真正想要并能够回答该问題,但也有学生是在起哄。这些学生在没有被同意回答问题后,往往就会不认真倾听,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3]。
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很不理想,而如果能够将分层教学应用到小组合作中,就会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水平相近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问题,数学课堂的秩序就会有条不紊。
3.保证生生参与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并未在小组中发挥作用,非但不主动思考问题,而且会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都交给组长或者小组中其他学习稍好的同学。此外,还有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知该做什么,处于小组合作中的“沉默者”,只是默默地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自己很少发言。
基于此现状,教师就要进行分层教学,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合适的小组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锻炼自己,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4]。
4.课堂能够更高效
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的知识量比较大,数学知识比较丰富,难度不一。对于简单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或是大班授课,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单靠班级统一授课,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5]。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其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下,课堂的效率和质量都会有明显的提升。
但教师上课时,也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频率,次数不能太多,否则会影响课堂的进度以及秩序。只有抓住开展小组合作的恰当时机,再开展合作学习才会更高效。
三、基于分层教学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策略
1.对学生进行分层,对小组构成进行优化
教师在开展分组合作前,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但是数学教师在分组时,要先尊重学生间的主体差异性。首先,要掌握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比如数学成绩、发展潜力、学习能力等因素,在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基础上,再科学地分配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其次,每组的人数不宜太多,以6~8人为宜,可以将不同水平的学生搭配到一个小组,每组保持相同数量的优等生、中游生、后进生。再次,每一个小组需要选出一定有能力的小组长,组长需要分配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以及职责,也要会对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在小组中让学生可以“结对子”,让优等生帮助中游生、后进生,从而使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6]。最后,教师要始终明确,分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保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
分层教学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样的分层教学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去主动探索数学。
2.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教学中体现趣味性
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要事先设置相关的问题。分配给小组合作的任务,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不能过于简单,问题最好设置成开放性的,便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要将各个教学环节所需花费的时间进行预估,尤其是对小组合作时间的控制。教师也要注意把握好小组合作的开展时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开展,必须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前提。因而教师要注意对小组合作内容的设计,必须在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例如,教师在“轴对称现象”的教学中,就可以讲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如风筝、剪纸、蝴蝶等常见素材,然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这种活动在课外进行延伸。小组合作中,教师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关注,使学生觉得被重视,主动参与到课堂,通过他们的努力都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3.分层设计作业,巩固知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课堂角色也要发生变化,变成课堂的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一个巩固和消化。
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出3份作业,小组中的优等生需要将此三项作业都完成,中游生选择两项,后进生选择一项完成即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并能够及时消化所学的知识,这都能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
比如,在学完“勾股定理”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三组不同难度和类型的练习题:
题一: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cm和2 cm,则另一条边长的平方是多少?
题二:已知直角三角形中,∠C=90°,若a b=14 cm,c=10 cm,则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cm?
A.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