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检查在缺血性肠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60例病理活检和内镜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发病72h内行肠镜检查,并与病变部位的病理切片检查对比。结果:所有患者中有135例内镜检查与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相符,诊断准确率84.37%(135/160)。结论:内镜检查在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可有效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和确诊率。
关键词:内镜检查;缺血性肠病;病理检查;诊断价值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肠壁血流灌注不良,从而导致肠道发生慢性或急性缺血性损害的一类具有一定临床特点的肠道血管疾病。该病可由肠道祸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影响的是结肠,故又称缺血性结肠炎。该病以便血和腹部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征,诊断时容易与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而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治疗该病的关键[1]。本研究现以我院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内镜检查与病理活检的结果,分析内镜检查在该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其中男62例,女9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0.69岁。本组患者中有111例合并患有其他基础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压41例,糖尿病29例,冠心病16例,肺心病和风心病各8例。
临床表现
便血:160例患者均在突发腹部疼痛6~24h后出现便血,其中鲜红色血液107例,棕红色或暗红色血液45例,黑便8例。腹部疼痛:160例患者均有腹部疼痛的临床表现,其中123例为较为严重的阵发性痉挛疼痛,74例进食后出现腹痛加剧症状,62例便血后腹痛可减轻。此外,44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10例出现发热症状。白细胞异常升高29例,不同程度贫血40例。查体结果显示,左侧腹压痛82例,右侧腹压痛25例,脐部周围压痛37例,下腹压痛8例,全腹压痛和轻度反跳痛7例。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子肠镜OLYMPUS-H260进行检查,检查医师均为经过专业培训的消化科医生,所有患者均在病发后72h内行肠道内镜检查,并在病变部位划去切片用于病理活检分析。
2、结果
本研究160例患者中有135例患者肠道内镜检查的结果与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相符,内镜检查的准确率为84.37%(135/160)。所有患者均通过肠道内镜检查深至回肠末端,检查结果。内镜下可见肠壁的病变部位具有节段性,且与正常的肠壁膜分界明显,病变黏膜现明显充血性水肿,毛细血管网消失。部分患者在充血水肿基础上可见糜烂、出血灶和出血斑,其中还可见溃疡症状。溃疡表面多呈不规则或纵向形状,表浅,病变部位的肠壁黏膜增厚,黏膜下方水肿,出现铺路石样改变。此外,本研究160例患者均行病理活检,可见黏膜水肿,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浸润。
缺血性肠病160例患者肠道内镜检查结果
检查结果 患者例数 百分比(%)
直肠病变 4 2.5
乙状结肠病变 53 33.1
降结肠脾曲病变 45 28.1
横结肠脾曲病变 28 17.5
升结肠病变 21 13.2
末端回肠病变 9 5.6
3、讨论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是血液灌流不足和血管本身病变,且好发于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其主要是由于供给肠道血液循环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下动脉及其分支发生血液输送障碍,从而导致肠道发生缺血性病变,且病变易发生于各个动脉供血的相交区域,如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等[2],这与本研究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患者发病年龄与其他文献报道相吻合[3],多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是诱导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学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当下的肠道内镜检查在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便血期的急诊肠道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确定病变发生的范围和阶段,对后续其他肠病乃至结肠癌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患者年龄较大、突发剧烈腹痛并伴有便血等,肠道内镜检查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手段。本研究160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无一例并发症,说明该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综上所述,肠道内镜检查诊断缺血性肠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准确率高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和确诊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晴,梁卫东,陈燕.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1):17-19.
[2]王松.缺血性肠病32例结肠镜检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5):702-703.
[3]王志勇,李丽,李之印等.缺血性肠病 14 例内镜检查与病理分析[J].浙江医学,2007,28(12):1047-1049.
关键词:内镜检查;缺血性肠病;病理检查;诊断价值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肠壁血流灌注不良,从而导致肠道发生慢性或急性缺血性损害的一类具有一定临床特点的肠道血管疾病。该病可由肠道祸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影响的是结肠,故又称缺血性结肠炎。该病以便血和腹部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征,诊断时容易与其他消化道疾病混淆而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及时正确的诊断是治疗该病的关键[1]。本研究现以我院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对内镜检查与病理活检的结果,分析内镜检查在该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其中男62例,女98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60.69岁。本组患者中有111例合并患有其他基础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压41例,糖尿病29例,冠心病16例,肺心病和风心病各8例。
临床表现
便血:160例患者均在突发腹部疼痛6~24h后出现便血,其中鲜红色血液107例,棕红色或暗红色血液45例,黑便8例。腹部疼痛:160例患者均有腹部疼痛的临床表现,其中123例为较为严重的阵发性痉挛疼痛,74例进食后出现腹痛加剧症状,62例便血后腹痛可减轻。此外,44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10例出现发热症状。白细胞异常升高29例,不同程度贫血40例。查体结果显示,左侧腹压痛82例,右侧腹压痛25例,脐部周围压痛37例,下腹压痛8例,全腹压痛和轻度反跳痛7例。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电子肠镜OLYMPUS-H260进行检查,检查医师均为经过专业培训的消化科医生,所有患者均在病发后72h内行肠道内镜检查,并在病变部位划去切片用于病理活检分析。
2、结果
本研究160例患者中有135例患者肠道内镜检查的结果与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相符,内镜检查的准确率为84.37%(135/160)。所有患者均通过肠道内镜检查深至回肠末端,检查结果。内镜下可见肠壁的病变部位具有节段性,且与正常的肠壁膜分界明显,病变黏膜现明显充血性水肿,毛细血管网消失。部分患者在充血水肿基础上可见糜烂、出血灶和出血斑,其中还可见溃疡症状。溃疡表面多呈不规则或纵向形状,表浅,病变部位的肠壁黏膜增厚,黏膜下方水肿,出现铺路石样改变。此外,本研究160例患者均行病理活检,可见黏膜水肿,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浸润。
缺血性肠病160例患者肠道内镜检查结果
检查结果 患者例数 百分比(%)
直肠病变 4 2.5
乙状结肠病变 53 33.1
降结肠脾曲病变 45 28.1
横结肠脾曲病变 28 17.5
升结肠病变 21 13.2
末端回肠病变 9 5.6
3、讨论
缺血性肠病的发病机制是血液灌流不足和血管本身病变,且好发于某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其主要是由于供给肠道血液循环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下动脉及其分支发生血液输送障碍,从而导致肠道发生缺血性病变,且病变易发生于各个动脉供血的相交区域,如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等[2],这与本研究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患者发病年龄与其他文献报道相吻合[3],多为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且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是诱导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医学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当下的肠道内镜检查在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便血期的急诊肠道内镜检查,能够有效确定病变发生的范围和阶段,对后续其他肠病乃至结肠癌的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患者年龄较大、突发剧烈腹痛并伴有便血等,肠道内镜检查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手段。本研究160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无一例并发症,说明该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综上所述,肠道内镜检查诊断缺血性肠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准确率高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和确诊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晓晴,梁卫东,陈燕.内镜检查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25(1):17-19.
[2]王松.缺血性肠病32例结肠镜检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08,18(5):702-703.
[3]王志勇,李丽,李之印等.缺血性肠病 14 例内镜检查与病理分析[J].浙江医学,2007,28(12):1047-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