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大通县“花儿”会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rus_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1964年划分为西宁市属县,现有人口44万,辖18个乡镇,1569个自然村,16个城镇居委会。以“山河无小气、天地有大美”著称的大通县历史悠久,自然风景十分壮观。元末明初,中原汉族大量西进,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从西而来,与这片土地上已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汉、藏、蒙古、土族等民族交融,博采各民族民歌之长,融汇汉民族丰富语言词汇,“花儿”在这片故土上产生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大通民间“花儿”不断兴盛,并以上百种的曲令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被誉为河湟“花儿”的故乡。
  人类的生命一旦唱响,她就会成为一种永恒的滋养。“花儿”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歌方式,她滋生于民间,并广泛发展于民间。“花儿”俗称“少年”,传统“花儿”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描写普通男女之间的爱情,近代“花儿”以倾诉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为主,新“花儿”则以歌颂党,歌颂改革开放,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花儿”是多民族共同喜爱、共同歌唱的一种民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长期以来,人民群众以博爱的情怀保护她、培育她,使这朵奇葩满山遍野,历久不衰。“花儿”结构多数为四句,前两句比兴,后两句点题,歌词中多用“者”、“哈”、“价”等虚词衬词,以其增强曲调音乐的地方特色。
  在大通,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花儿”的歌声在日夜飞扬,不论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不论是什么时候,是和风拂柳的春天,还是布谷鸟清唱的夏日,是朝霞撒金的早晨,或是余辉扶射的黄昏,当你一走出大门,那嘹亮的、悠长的“花儿”歌声从公路上、工地上、田地里,苍松翠柏的青石板上,时时向你飞扑而来,这时,你简直像云雀一样,被吆入轻柔的白云丛中,使你久久不能平静。
  “鹞子沟来老爷山,好不过大通的夏天;不走大路走塄坎,专听个尕妹的‘少年”’。“花儿”曲令有百余种,流行在大通地区的主要曲令有《东峡令》、《好花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长寿令》、《直令》、《梦令》、《老爷山令》、《绵蛋蛋令》等,其演唱风格悠长、高亢、柔美、开朗。其境界如行云流水,宛如海阔天长,无所拘谨。《老爷山令》短小精练,其曲调紧凑严谨,音域宽,跨度大,具有独特的风格。《梦令》据说是大通民间歌手刘光强在梦中悟到的一首曲调,具有娓娓动听、凄凉悲怆的音乐特色。
  “花儿”可以独唱、联唱、对唱,还可以打擂台。男女老少皆宜,春夏秋冬皆可,高山上、田野间、大路上,凡是有人烟的地方就有“花儿”,但最大规模的演唱和交流要算“花儿”会了。“花儿”会有大有小,有数百人的集会,也有上万人的大会演,演唱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只有两三天,有的要连唱四五天。“花儿”会一般多在夏季举行,“花儿”会的地点一般多是固定不变。在大通民间有个“花儿”令名叫《长寿令儿》,关于这个令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是在清朝末年,老爷山下有一名叫才让曹的藏族妇女,她在“六月六”这一天的“朝山”会上唱了一新的“花儿”令,那声音赛过了青铜的唢呐,那调儿一唱满山的鸟儿都不叫了。当时满山的人都把她围了起来,跟她学,跟她唱,一下子这个新令儿便唱了个满山红,后来,人们就把她唱的这个歌起名叫《长寿令》,因为藏语“才让曹”就是长寿的意思。
  老爷山位于大通县县城东侧的苏木莲河畔(即北川河),因山顶原有太元宫(即关帝庙)俗称老爷山,是青海省著名的旅游景点,老爷山也因“花儿”会而享誉国内外,其山群峰陡立,树木葱茏,每到夏季,县政府把继承、发展、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作为振兴文化事业、服务社会经济的重要途径,每年由县文化主管部门选拔各族“花儿”歌手,在老爷山举行“六月六”“花儿”会,期间各族“花儿”歌手竞相登台献艺,来自全省各地的歌手以及外省市的数万名游客,摩肩接踵,老爷山上人山人海成了“花儿”的海洋。
  除了老爷山“花儿”会外,大通县还有比较有名的东峡鹞子沟、娘娘山、城关城隍庙等大大小小十三处“花儿”会。这些由庙会演变而来的“花儿”会,小的几千人,大的上万人,观演群众乐此不疲。各乡镇以“花儿”为平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至2008年全县共有营业性“花儿”茶园13个,每个茶园每年赢利10多万元,优秀歌手在“花儿”会和“花儿”茶园演唱所得每年在15000万左右,为脱贫致富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唱“花儿”听“花儿”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拿他们的话说:“一天不吃饭饿不死,一天不唱“花儿”时心慌哩。”
  一把芝麻撒上了天,
  会唱的“花儿”有几千,
  从青海唱到天地边
  唱不完。
  回来时还能唱两年。
  “花儿”这朵我国民间民族文学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奇葩,已深深扎根在大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花儿”的演唱也由小到大,由少数人唱到多数人唱,由青壮年唱到老人孩子唱,由一处唱到到处唱,群众既是歌手又是作家,形成了“千人唱,万人和”的歌唱活动。
  自1986年起,在传统“六月六”物资交流大会期间,为挖掘“花儿”文化资源,打造“花儿”文化品牌,大通县文化馆组织举办了17次大型“花儿”会,演出240多场,观众达300万人次。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多年来老爷山“花儿”会以其规模大、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而享誉国内外。“花儿”会期间,外国友人、港澳台同胞和外省市游客曾多次到会观看、采风,对“花儿”这一带着泥土芬香的民间奇葩大加赞赏。
  人民的歌手人民中生,唱的是人民的心声。经过多年的艺术陶冶,全县涌现出优秀歌手300多人,这些歌手曾参加过全国及省、市、县民歌大赛,获得78个奖项。1998年青海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片““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其主要镜头取材于老爷山“花儿”会。2000年大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儿”)”。2005年由“六月六”物资交流会提升为六月六“花儿”文化旅游节,同年,老爷山“花儿”会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名录。2008年6月,我国优秀“花儿”创作人马得林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颁发了奖牌。
  老爷山折一朵刺玫来,
  鹞子沟林区里转来;
  把客人们邀到大通来,
  心上的“花儿”哈漫来!
  “花儿”这朵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广阔的西部人文、地域、民族特色的奇葩,在大通这块土地上,以它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格在祖国五光十色的大花园中,毫不逊色地吐露着高原花朵的芬芳,以那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强烈的生活气息,感染着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在大通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永不凋谢。
其他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者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部分发达国家政府进入了新公共部门管理的时代,这就是以“采用经济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
摘 要: 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研究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正确运用表扬与鼓励是培养学生情感与态度的重要途径。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小学教育中表扬与鼓励的正确使用问题,从心理学角度介绍表扬和鼓励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及时表扬和鼓励”、“表扬和鼓励并不是越多越好”。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学生情感与态度 表扬与鼓励  新课标提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正确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决策,帮助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相反,低质量的会计信息则会带领企业走
摘 要:诗词鉴赏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难点,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對意象的把握能力较弱。提高学生的意象把握能力,是语文老师开展诗词鉴赏教学工作中的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中语文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诗词鉴赏中开展意象教学。  关键词:意象教学;高中语文;诗词鉴赏  诗词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代代相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是中国人的骄傲。对于中国人而言,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文化底蕴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村中的传统问题呈现出新的状态.而村规民约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制度,其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并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暴露出来.对村规民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
歌唱是人的一种本能,所谓“言之不足,歌以咏之”正是最好的描述.歌唱是人最易于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歌唱是音乐、文学等综合内容的表达.歌唱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