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17》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1917》凭借其精彩绝伦的故事,以及近两个小时的伪长镜头,在92届奥斯卡中,一举斩下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本文将从影视美术中的光线对影片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调布光;低调布光;象征性光线
战争片中展现战事紧张的方法有很多,除了通过演员的台词与快节奏的剪辑之外,最能够抓住观众的心,最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就是通过光线和声音的营造。影片的一大亮点就是使用长镜头配合完美的服装场景设计进行拍摄,这带给了观众战争的压迫感,让其如同跟随主人公亲临现场一般。
一、光线的合理运用
(一)自然高调光线
影片从高调布光的静谧草坪展开,让观众丝毫感受不到这是处于一战之中。然而静谧总是短暂的,任务突如其来,随之影片节奏开始加快。随着任务的进行,布雷克与斯科菲尔德来到了一处破败的樱桃园林,与之前在德军阵地时的低调布光不同,樱桃园林也为高调布光。高调的布光,表达了主人公较为平缓稳定的情绪,从而在影片的节奏开始放缓,使观众得以喘息。并且导演在此时选择让布雷克与斯科菲尔得进行交流自己战争前的生活,丰富了两位人物的形象。高调的布光还与破败的房屋和树木形成对比,进一步的反应了战争对人民家园的破坏。而之后出现的高调光线,则是影片结尾,斯科菲尔德完成任务之后,走向的那颗大树,那片草坪。开始于草坪、大树,结尾于草坪大树。短短一天时间,斯科菲尔德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兄弟的死去,德国士兵的追杀。斯科菲尔德重新恢复平静,心灵得以安宁。回归于草坪,不同的是,他拯救了可能会死于指挥失误的两个营,这一刻伴随着婉转,悠长的音乐,斯科菲尔德也在完成了救赎与重生。
(二)内景的光线变化
首个内景,是将军的指挥营。其中的采用了20世纪特有的煤油灯作为光源展现了场景空间的统一性。(如图)将军在讲话时,将军的脸部由底光所打亮,背面设有光源进行补光,勾勒出轮廓的同时,打亮了背景站着的指挥官。这一打光方法,配合缓慢的推镜头,展现出了将军的威严。而由于煤油灯的光源亮度较小,使整个场景形成低调布光,反应了事态的紧急。
在布雷克等人进入德军阵地时,同样采用了低调布光,但是由于手持光源,以及逆光的打光方式,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形成了剪影,这种打光方式营造了一种危险的氛围,带给观众一种如履薄冰的危险感。在踩中地雷之后,手持光源的优势也展现了出来,摇晃的移动光源,加之大量的空气介质,更加凸显了危险的气氛,而这一安排(如图),也赋予最后冲出的那道门的光线全新的意义——希望。这里的光线既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重生。正是一次次的重生,促进了斯科菲尔德的改变。
(三)战争的象征性光线
影片的高潮,无疑是斯科菲尔德被击昏后,重新醒来度过小镇的情节。巨大的燃烧弹、闪光弹,将整个小镇点燃。小镇在战火的洗礼下,忽明忽暗,整个小镇仿佛如同地獄一般。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斯科菲尔德向小镇走去,这一刻灯光不单营造了恐怖的气氛,同时也代表了斯科菲尔德内心的独白,无力、孤独以及恐惧。这是战争带来人民生活和心灵的毁灭。导演还通过主同期声的方式,直接展现了燃烧的教堂,教堂在大火的燃烧下,营造一种世界末日的氛围。而这一强有力的展现形式,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巨大的十字架和斯科菲尔德形成剪影,并且处于同一画框,导演用这一巧妙的方式,暗示了宗教将会救赎在处于战火中的斯科菲尔德。随后在小镇里,斯科菲尔德见到了全片唯一的女性,而在这场戏的内景中,斯科菲尔德往往被侧光所打亮,这种打光方式与伦布朗光如出一辙,更加增加了宗教救赎的意味。女人在这里不单为斯科菲尔德进行了身体上的包扎,更象征着拯救者,女人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起拯救斯科菲尔德的心灵。在经过拯救后的斯科菲尔德重新出发,此时背景音乐,一改之前悲伤的音调,渐渐充满活力。
二、声音的合理运用
(一)声音的叙事作用
声音的合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影片的叙事,使整个叙事节奏变得张弛有度。在影片开场的镜头,导演使用了宁静婉转的音乐,这让观众所沉醉,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很快这份宁静就被中卫所打破,从此影片的节奏得以加快。但是最能体现影片节奏变化的地方,则是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从将军战壕出来的时刻,随着布雷克救哥哥的坚定意念开始,声音从无到有,由缓慢变得急促,快速的打击乐一方面振奋着人心,表达布雷克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也使整个影片的节奏加快。
从此之外,导演还使用音乐展现人物的心理,在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赶到德军阵地的时候,导演把音乐与两人的心境相结合,使用紧张局促略带悬疑风格的音乐,让观众体会到了两人即将步入德军阵地的紧张与忐忑,音乐随着两人登上德军阵地而达到高潮,随着发现德军阵地空无一人戛然而止,这也代表两人终于放下了悬着已久的心。
(二)声音的表达情感
声音除了可以改变叙事节奏之外,还能配合画面更好的表达情感。在《1917》中,在斯科菲尔德昏迷醒来之后,看到如同在地狱一般的小镇的时候,导演使用了悠远的音乐。这样的使用一方面展现了斯科菲尔德面对地狱般小镇的震惊,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表达出了影片对战争的厌恶。在经历过救赎之后,斯科菲尔德重新出发,这时的声音重新恢复了急促的打击乐。在斯科菲尔德跳下瀑布,从死人堆爬出来之后,急促的音乐随之停止,音乐变为了婉转,歌词也变成了思乡的主题。这时,经历过死里逃生的斯科菲尔德终于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影片的最后斯科菲尔德,完成了任务,走向了和开场时一样的大树,平静的音乐再次响起。这次与开场时的气氛相同,但是经历过这一系列死里逃生,斯科菲尔德也早已不同,他已经在一次次磨难中,完成了救赎,一方面是救赎了两个营,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李宇潮.“一镜到底”式的拍摄手法与电影主题表达间的关系——以《1917》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1):155-156+159.
[2]王霞. 《1917》:一镜到底的时间胶囊[N]. 中国电影报,2020-02-12(007).
关键词:高调布光;低调布光;象征性光线
战争片中展现战事紧张的方法有很多,除了通过演员的台词与快节奏的剪辑之外,最能够抓住观众的心,最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就是通过光线和声音的营造。影片的一大亮点就是使用长镜头配合完美的服装场景设计进行拍摄,这带给了观众战争的压迫感,让其如同跟随主人公亲临现场一般。
一、光线的合理运用
(一)自然高调光线
影片从高调布光的静谧草坪展开,让观众丝毫感受不到这是处于一战之中。然而静谧总是短暂的,任务突如其来,随之影片节奏开始加快。随着任务的进行,布雷克与斯科菲尔德来到了一处破败的樱桃园林,与之前在德军阵地时的低调布光不同,樱桃园林也为高调布光。高调的布光,表达了主人公较为平缓稳定的情绪,从而在影片的节奏开始放缓,使观众得以喘息。并且导演在此时选择让布雷克与斯科菲尔得进行交流自己战争前的生活,丰富了两位人物的形象。高调的布光还与破败的房屋和树木形成对比,进一步的反应了战争对人民家园的破坏。而之后出现的高调光线,则是影片结尾,斯科菲尔德完成任务之后,走向的那颗大树,那片草坪。开始于草坪、大树,结尾于草坪大树。短短一天时间,斯科菲尔德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兄弟的死去,德国士兵的追杀。斯科菲尔德重新恢复平静,心灵得以安宁。回归于草坪,不同的是,他拯救了可能会死于指挥失误的两个营,这一刻伴随着婉转,悠长的音乐,斯科菲尔德也在完成了救赎与重生。
(二)内景的光线变化
首个内景,是将军的指挥营。其中的采用了20世纪特有的煤油灯作为光源展现了场景空间的统一性。(如图)将军在讲话时,将军的脸部由底光所打亮,背面设有光源进行补光,勾勒出轮廓的同时,打亮了背景站着的指挥官。这一打光方法,配合缓慢的推镜头,展现出了将军的威严。而由于煤油灯的光源亮度较小,使整个场景形成低调布光,反应了事态的紧急。
在布雷克等人进入德军阵地时,同样采用了低调布光,但是由于手持光源,以及逆光的打光方式,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形成了剪影,这种打光方式营造了一种危险的氛围,带给观众一种如履薄冰的危险感。在踩中地雷之后,手持光源的优势也展现了出来,摇晃的移动光源,加之大量的空气介质,更加凸显了危险的气氛,而这一安排(如图),也赋予最后冲出的那道门的光线全新的意义——希望。这里的光线既代表着希望,也代表着重生。正是一次次的重生,促进了斯科菲尔德的改变。
(三)战争的象征性光线
影片的高潮,无疑是斯科菲尔德被击昏后,重新醒来度过小镇的情节。巨大的燃烧弹、闪光弹,将整个小镇点燃。小镇在战火的洗礼下,忽明忽暗,整个小镇仿佛如同地獄一般。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斯科菲尔德向小镇走去,这一刻灯光不单营造了恐怖的气氛,同时也代表了斯科菲尔德内心的独白,无力、孤独以及恐惧。这是战争带来人民生活和心灵的毁灭。导演还通过主同期声的方式,直接展现了燃烧的教堂,教堂在大火的燃烧下,营造一种世界末日的氛围。而这一强有力的展现形式,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但是巨大的十字架和斯科菲尔德形成剪影,并且处于同一画框,导演用这一巧妙的方式,暗示了宗教将会救赎在处于战火中的斯科菲尔德。随后在小镇里,斯科菲尔德见到了全片唯一的女性,而在这场戏的内景中,斯科菲尔德往往被侧光所打亮,这种打光方式与伦布朗光如出一辙,更加增加了宗教救赎的意味。女人在这里不单为斯科菲尔德进行了身体上的包扎,更象征着拯救者,女人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一起拯救斯科菲尔德的心灵。在经过拯救后的斯科菲尔德重新出发,此时背景音乐,一改之前悲伤的音调,渐渐充满活力。
二、声音的合理运用
(一)声音的叙事作用
声音的合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影片的叙事,使整个叙事节奏变得张弛有度。在影片开场的镜头,导演使用了宁静婉转的音乐,这让观众所沉醉,忘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很快这份宁静就被中卫所打破,从此影片的节奏得以加快。但是最能体现影片节奏变化的地方,则是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从将军战壕出来的时刻,随着布雷克救哥哥的坚定意念开始,声音从无到有,由缓慢变得急促,快速的打击乐一方面振奋着人心,表达布雷克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也使整个影片的节奏加快。
从此之外,导演还使用音乐展现人物的心理,在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赶到德军阵地的时候,导演把音乐与两人的心境相结合,使用紧张局促略带悬疑风格的音乐,让观众体会到了两人即将步入德军阵地的紧张与忐忑,音乐随着两人登上德军阵地而达到高潮,随着发现德军阵地空无一人戛然而止,这也代表两人终于放下了悬着已久的心。
(二)声音的表达情感
声音除了可以改变叙事节奏之外,还能配合画面更好的表达情感。在《1917》中,在斯科菲尔德昏迷醒来之后,看到如同在地狱一般的小镇的时候,导演使用了悠远的音乐。这样的使用一方面展现了斯科菲尔德面对地狱般小镇的震惊,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表达出了影片对战争的厌恶。在经历过救赎之后,斯科菲尔德重新出发,这时的声音重新恢复了急促的打击乐。在斯科菲尔德跳下瀑布,从死人堆爬出来之后,急促的音乐随之停止,音乐变为了婉转,歌词也变成了思乡的主题。这时,经历过死里逃生的斯科菲尔德终于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影片的最后斯科菲尔德,完成了任务,走向了和开场时一样的大树,平静的音乐再次响起。这次与开场时的气氛相同,但是经历过这一系列死里逃生,斯科菲尔德也早已不同,他已经在一次次磨难中,完成了救赎,一方面是救赎了两个营,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心灵的救赎。
参考文献
[1]李宇潮.“一镜到底”式的拍摄手法与电影主题表达间的关系——以《1917》为例[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1):155-156+159.
[2]王霞. 《1917》:一镜到底的时间胶囊[N]. 中国电影报,2020-02-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