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2003年底举行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指出:“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优化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高技能人才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但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而苏州市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技能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显现,已影响到该市经济的进一步跃升。
薪酬限制接班人
1994年12月被江苏省列为第一批受保护的40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苏州市区就占有22个,在全省工艺美术行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工艺美术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这22类传统工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如“苏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传人袁中平,曾经开出每月1000元的工资招收学徒,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吹糖人这门串街走巷的艺术,如今在玄妙观还是颇受孩子们欢迎,但其传人丁苏林说自己收不到徒弟。民间传统工艺为何面临传承危机,传统工艺大师的说法很能说明原因。
苏州市缂丝研究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说,年轻人嫌以这门手艺为生收入低,不愿学。王金山有两个学徒,均已40出头。他说也曾有年轻人慕名而来拜师,但谈到收入问题就摇头走人。一位苏大的学生说自己用电脑绘画一天就可以赚500元,而缂丝工艺每月收入不过千余元,如此大的差距令他放弃了学艺的想法。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的工艺美术师封明君说:现有的薪酬体制限制了年轻人学艺的积极性。封明君是苏州市制作二胡的顶级高手,他说能制作让专家满意的高档二胡的高手,全苏州只有七八个人,年龄均已超过40岁。现在厂里年轻人不肯好好学的重要原因是实行计件制,制成一把二胡50元,好坏不论。这种只看数量不管质量的做法当然影响年轻人学艺的兴趣。
刺绣大师蒋雪英说,资金困难影响收徒。70余岁的蒋雪英与顾文霞齐名,她的作品曾多次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她现在自己创办了一家绣品厂,谈到接班人问题,也有着一肚子难言的苦水。她说要想把技艺传下去,当然是要招用年轻人,但为了节省费用,却要招用退休的,或是40出头的协保人员等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这一对矛盾得到解决的根本途径是资金充足,而在没有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税收也无优惠的情况下,蒋雪英整天为资金周转的问题伤脑筋,虽也想着好好培养几个接班人,创作几幅能够流传于世的作品,却是有心无力。
墙里墙外花不香
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现代技能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今年4月江苏省总工会组织的全省焊接比赛,拥有几千名焊工的苏州却无一人报名参加,原因是企业不肯派员参加,害怕焊工得奖后给别的企业挖走。技工人才匮乏的现象可见一斑。在制造业发达的苏州,为何高技能人才如此紧缺?在今年4月底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技能大师、名师座谈会上,与会者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是年轻人怕吃苦,不愿潜下心好好钻研。像金切刀具、焊接等技能要学到手,都是“三年萝卜干饭”熬出来的,这种需吃苦、又要耐得住性子钻研的要求使得众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二是社会存在重白领轻蓝领的氛围。虽然不时有媒体爆出年薪10万难聘高级技工的事例,但整个社会还是大量存在“宁在写字楼里打工、不愿下车间干活”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工程师的职称远比技师响亮。
三是技校职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以苏州模具行业为例,苏州现有上千家模具企业,位居全国第四。据苏州模具工业协会秘书长、技师柯小荣介绍,目前学校毕业出来的模具工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最少需经2~3年的培训,才能独立制作模具。因为目前的模具制作的关键是设计思想,而模具工是否具有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思想,则取决于他是否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模具设计动态。而这一点恰恰是学校出来的模具工最缺乏的,他们的设计理念与企业需求基本上是脱节的。而40余年来一直从事金切刀具的改进、创新及推广的戎国强大师则反映技校生的考核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如苏州市某技校里配备了先进的机床,但机床上是落后的刀具。用这种落后刀具考核合格的技校生肯定不能使企业满意。
政府部门在行动
面对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发展陷入瓶颈的现状,苏州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抓紧制定《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苏州市政府最近召集文广局、劳动保障局等有关部门作专题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速苏州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进程,抓紧制定《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苏州市22个大类、79个品种和3500多款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将依法进行保护,工艺美术将在税收、信贷和接受捐赠方面享受文化经济优惠政策;建立专项保护基金,打造苏州工艺精品产销基地,让苏州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最大集散地。
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津贴。苏州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的《苏州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规定,自2004年1月起,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200元,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50元,其津贴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可以重新申报。对“姑苏技能大奖”获得者给予一次性奖励1500元,“苏州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者优先推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或江苏省劳动模范候选人;江苏省级和苏州市级技术比赛第一名,优先推荐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或苏州市劳动模范候选人。
成立大师、名师工作室。2002年,苏州市建立了第一批刺绣、缂丝、烹饪等五个大师工作室,让相关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有潜心创作、悉心传技、开展技术交流、技术会诊和技能攻关的场所。今年5月又建立了第二批共六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其范围由传统工艺扩展到模具、金切刀具、焊接等现代技能,并由政府对每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资助经费1万元。计划每年都成立一批,以使更多的技能大师带出高徒。
建立高技能培训基地。一方面,在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苏州长风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微研有限公司、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苏州市职业大学被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面向社会上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企业高级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加快高技能人才认定过程。苏州市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鉴定、企业聘任”的原则,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完成三年培养三千六百名新技师,今年要完成鉴定技师600人的计划。将改革工作程序,探索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现场鉴定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制造业、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为重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取消技师考评的比例限额,打破资历限定,突破年龄限制,打破身份限制,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参加技师资格鉴定,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技师。
举办吴地工匠文化节。苏州市于2002年、2004年先后两次举办吴地工匠文化节,文化节内容很丰富。如2004年第二届吴地工匠文化节举办了首届十佳蓝领评选、高技能人才论坛、八类技能竞赛等九项活动,在社会上进一步确立了尊工崇能的人才价值观,大力宣传了“技术工人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专门人才”的观念。
民间力量发挥所长
在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行业协业、民间艺术研究会、各类企业也可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出笼出一份力、尽一片心。
目前,苏州已有模具协会、烹饪协会、工艺协会、金切工具协会等。苏州模具工业协会依托苏州市华东机电化工配套公司,积极开展业界内新技术的咨询服务、新工艺的交流推广、新产品的鉴定评述、组织举办各种岗位技能操作的竞赛、模具产品质量评选等活动。同时每月出一份杂志,与海内外模具专家交流业内最新动态。今年4月协会又挂牌成立模具制作技能名师工作室,参与苏州市模具技术培训学校技能操作的培训工作。
薪酬限制接班人
1994年12月被江苏省列为第一批受保护的40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苏州市区就占有22个,在全省工艺美术行业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工艺美术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这22类传统工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如“苏州府袁氏堂澄泥蟋蟀盆”传人袁中平,曾经开出每月1000元的工资招收学徒,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吹糖人这门串街走巷的艺术,如今在玄妙观还是颇受孩子们欢迎,但其传人丁苏林说自己收不到徒弟。民间传统工艺为何面临传承危机,传统工艺大师的说法很能说明原因。
苏州市缂丝研究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金山说,年轻人嫌以这门手艺为生收入低,不愿学。王金山有两个学徒,均已40出头。他说也曾有年轻人慕名而来拜师,但谈到收入问题就摇头走人。一位苏大的学生说自己用电脑绘画一天就可以赚500元,而缂丝工艺每月收入不过千余元,如此大的差距令他放弃了学艺的想法。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的工艺美术师封明君说:现有的薪酬体制限制了年轻人学艺的积极性。封明君是苏州市制作二胡的顶级高手,他说能制作让专家满意的高档二胡的高手,全苏州只有七八个人,年龄均已超过40岁。现在厂里年轻人不肯好好学的重要原因是实行计件制,制成一把二胡50元,好坏不论。这种只看数量不管质量的做法当然影响年轻人学艺的兴趣。
刺绣大师蒋雪英说,资金困难影响收徒。70余岁的蒋雪英与顾文霞齐名,她的作品曾多次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她现在自己创办了一家绣品厂,谈到接班人问题,也有着一肚子难言的苦水。她说要想把技艺传下去,当然是要招用年轻人,但为了节省费用,却要招用退休的,或是40出头的协保人员等不需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这一对矛盾得到解决的根本途径是资金充足,而在没有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税收也无优惠的情况下,蒋雪英整天为资金周转的问题伤脑筋,虽也想着好好培养几个接班人,创作几幅能够流传于世的作品,却是有心无力。
墙里墙外花不香
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现代技能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今年4月江苏省总工会组织的全省焊接比赛,拥有几千名焊工的苏州却无一人报名参加,原因是企业不肯派员参加,害怕焊工得奖后给别的企业挖走。技工人才匮乏的现象可见一斑。在制造业发达的苏州,为何高技能人才如此紧缺?在今年4月底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技能大师、名师座谈会上,与会者分析有如下原因:
一是年轻人怕吃苦,不愿潜下心好好钻研。像金切刀具、焊接等技能要学到手,都是“三年萝卜干饭”熬出来的,这种需吃苦、又要耐得住性子钻研的要求使得众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二是社会存在重白领轻蓝领的氛围。虽然不时有媒体爆出年薪10万难聘高级技工的事例,但整个社会还是大量存在“宁在写字楼里打工、不愿下车间干活”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工程师的职称远比技师响亮。
三是技校职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以苏州模具行业为例,苏州现有上千家模具企业,位居全国第四。据苏州模具工业协会秘书长、技师柯小荣介绍,目前学校毕业出来的模具工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最少需经2~3年的培训,才能独立制作模具。因为目前的模具制作的关键是设计思想,而模具工是否具有先进的、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思想,则取决于他是否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模具设计动态。而这一点恰恰是学校出来的模具工最缺乏的,他们的设计理念与企业需求基本上是脱节的。而40余年来一直从事金切刀具的改进、创新及推广的戎国强大师则反映技校生的考核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如苏州市某技校里配备了先进的机床,但机床上是落后的刀具。用这种落后刀具考核合格的技校生肯定不能使企业满意。
政府部门在行动
面对传统工艺、现代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发展陷入瓶颈的现状,苏州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抓紧制定《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苏州市政府最近召集文广局、劳动保障局等有关部门作专题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速苏州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的进程,抓紧制定《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苏州市22个大类、79个品种和3500多款式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将依法进行保护,工艺美术将在税收、信贷和接受捐赠方面享受文化经济优惠政策;建立专项保护基金,打造苏州工艺精品产销基地,让苏州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最大集散地。
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津贴。苏州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制定的《苏州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规定,自2004年1月起,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200元,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50元,其津贴有效期为三年,期满后可以重新申报。对“姑苏技能大奖”获得者给予一次性奖励1500元,“苏州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者优先推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或江苏省劳动模范候选人;江苏省级和苏州市级技术比赛第一名,优先推荐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或苏州市劳动模范候选人。
成立大师、名师工作室。2002年,苏州市建立了第一批刺绣、缂丝、烹饪等五个大师工作室,让相关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有潜心创作、悉心传技、开展技术交流、技术会诊和技能攻关的场所。今年5月又建立了第二批共六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其范围由传统工艺扩展到模具、金切刀具、焊接等现代技能,并由政府对每个技能大师、名师工作室资助经费1万元。计划每年都成立一批,以使更多的技能大师带出高徒。
建立高技能培训基地。一方面,在苏州迅达电梯有限公司、苏州长风有限责任公司、苏州微研有限公司、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苏州市职业大学被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面向社会上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或企业高级工,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加快高技能人才认定过程。苏州市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鉴定、企业聘任”的原则,全面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完成三年培养三千六百名新技师,今年要完成鉴定技师600人的计划。将改革工作程序,探索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现场鉴定模式,以企业为主体,以制造业、服务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为重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取消技师考评的比例限额,打破资历限定,突破年龄限制,打破身份限制,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参加技师资格鉴定,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技师。
举办吴地工匠文化节。苏州市于2002年、2004年先后两次举办吴地工匠文化节,文化节内容很丰富。如2004年第二届吴地工匠文化节举办了首届十佳蓝领评选、高技能人才论坛、八类技能竞赛等九项活动,在社会上进一步确立了尊工崇能的人才价值观,大力宣传了“技术工人是人才”、“高技能人才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专门人才”的观念。
民间力量发挥所长
在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同时,行业协业、民间艺术研究会、各类企业也可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出笼出一份力、尽一片心。
目前,苏州已有模具协会、烹饪协会、工艺协会、金切工具协会等。苏州模具工业协会依托苏州市华东机电化工配套公司,积极开展业界内新技术的咨询服务、新工艺的交流推广、新产品的鉴定评述、组织举办各种岗位技能操作的竞赛、模具产品质量评选等活动。同时每月出一份杂志,与海内外模具专家交流业内最新动态。今年4月协会又挂牌成立模具制作技能名师工作室,参与苏州市模具技术培训学校技能操作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