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提出高职人文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高职人文教育的内涵,探索了高职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10-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高职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并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教育模式
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素、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人性因素在上升,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根据调查,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因此,当代教育应该强调人的精神建构、重视人文精神、注重人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同样不能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应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构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达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的目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等三个环节进行,使学生学会做人;专业教育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进行,使学生学会做事。
二、人文教育体系的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和层次性
准确把握人文教育的全部内涵,对人文科学的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由于年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了个性上与现实的种种差异。人文教育如果忽视了这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分对象的简单的泛人文教育,那只会流于形式,难以内化为人文素质并进一步提升为人文精神。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二)独立性和渗透性
人文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通的,人文教育和基础知识技能教育从深层来讲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增加人文教育类选修课和讲座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
(三)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必须要适合教育主体(高职学生)的接受特点,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人文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形成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营造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持续性和长期性
教育是一个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人文教育尤其如此。高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其心理、思想的各方面仍处于变化时期,更加显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教育,它应贯穿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不断强化,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
三、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模块: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有两层涵义:一是既通又识。通即通晓、明白、高尚;识即见识深邃,目光远大。二是通识教育观念,即通过通识教育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人文教育通过课内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个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形象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来提高自己的做人水平。
人文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外国语言、体育、数学、政治理论和大学语文等通识必修课,经济与管理、人文与社科、科学与艺术等必选课程和人文、社会与科技等任选课程。通过人文教育理论课程,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了解,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充,视野得以开阔,能看到不同学科、课程及其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相互迁移。生活体验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责任感、树立品牌意识和法律观念的目的。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高职院校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师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
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一)构建人文教育模式、人文课程教学体系
1.建立起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开设人文课程,大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以通识性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的职业活动相结合,使政治理论始终与生动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以谋求特色为目标,开发集地方性、现代性、职业性和个性化优势为一体的人文课程,以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职业素质的发展。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要发挥人文教育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要开发人文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如语言与交际、文化与营销、生活与音乐制作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应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出发,在技术课程中有机地融合精神文化的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从主题上突出大学的精神力量,突出时代的先进性,从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上,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为核心,融合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等目标的完整体系,把人文教育融合在技术应用之中。
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比如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论语》解读、《艺术鉴赏》、《大学语文》、《普通话语音教程》、《文学欣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2.要在各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任务是求“真”,但自然科学也内在地存在着“善”和“美”。如近来人们愈来愈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即使报酬很少,也会乐在其中,那种美的享受是难以言喻的。因为科学技术除了具有实用功能、经济价值外,更有艺术价值、美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各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欣赏美、体验美和追求美。
3.在教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的氛围。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在教学中要克服只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主体性的倾向,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教师的高尚人格去熏陶、感化学生。要懂得欣赏和鼓励学生,营造一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价值的氛围。要走进学生心里,营造平等、信任的氛围,引导和督促他们;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有效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教给他们对待困难的方式方法。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内化,而进行直接的艺术创作则是内化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
(三)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提升体系
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教给学生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言传身教,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如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其次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做知识的巨人,努力拓展知识面,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这些均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
(四)构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体系
从高等职业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第一,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人文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的时代倾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加大人文教育力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杨叔子.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4]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5]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6]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作者简介:刘向红(1967-),女,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文艺学硕士。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2-0110-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高职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并着眼于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又要为其长远、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与技能,使其具有服务社会的谋生手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文教育模式
育人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要素、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人性因素在上升,态度、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逐渐成为个人、机构、社会乃至国家成败的关键因素。国际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根据调查,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勤奋敬业、诚信、合作、开拓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看得比单纯的专业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因此,当代教育应该强调人的精神建构、重视人文精神、注重人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同样不能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应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构建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达到学习做人和学习做事相结合的目的。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等三个环节进行,使学生学会做人;专业教育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进行,使学生学会做事。
二、人文教育体系的建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性和层次性
准确把握人文教育的全部内涵,对人文科学的内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由于年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了个性上与现实的种种差异。人文教育如果忽视了这种不同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分对象的简单的泛人文教育,那只会流于形式,难以内化为人文素质并进一步提升为人文精神。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二)独立性和渗透性
人文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相通的,人文教育和基础知识技能教育从深层来讲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增加人文教育类选修课和讲座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
(三)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文教育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必须要适合教育主体(高职学生)的接受特点,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充分挖掘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整合人文教育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形成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营造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持续性和长期性
教育是一个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人文教育尤其如此。高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其心理、思想的各方面仍处于变化时期,更加显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文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终结教育,它应贯穿到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需要不断强化,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
三、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模块: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有两层涵义:一是既通又识。通即通晓、明白、高尚;识即见识深邃,目光远大。二是通识教育观念,即通过通识教育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人文教育通过课内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三个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形象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来提高自己的做人水平。
人文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外国语言、体育、数学、政治理论和大学语文等通识必修课,经济与管理、人文与社科、科学与艺术等必选课程和人文、社会与科技等任选课程。通过人文教育理论课程,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了解,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充,视野得以开阔,能看到不同学科、课程及其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相互迁移。生活体验包括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及生产实践、课余科技和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了解社会、扩展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责任感、树立品牌意识和法律观念的目的。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高职院校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熏陶着师生,使其内化为信念与情感。
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注重实用性、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要从教育的各个环节着手,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
(一)构建人文教育模式、人文课程教学体系
1.建立起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开设人文课程,大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以通识性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的职业活动相结合,使政治理论始终与生动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以谋求特色为目标,开发集地方性、现代性、职业性和个性化优势为一体的人文课程,以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职业素质的发展。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要发挥人文教育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要开发人文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如语言与交际、文化与营销、生活与音乐制作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应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出发,在技术课程中有机地融合精神文化的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从主题上突出大学的精神力量,突出时代的先进性,从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上,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为核心,融合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等目标的完整体系,把人文教育融合在技术应用之中。
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寓素质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就必须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比如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论语》解读、《艺术鉴赏》、《大学语文》、《普通话语音教程》、《文学欣赏》、《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要重新审视并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要求都不适合人文类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帮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2.要在各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单靠几门人文课程是难以奏效的,不论是社会科学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可以结合传授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任务是求“真”,但自然科学也内在地存在着“善”和“美”。如近来人们愈来愈关注的科学美、技术美,就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发掘出来的美学分支(属人文科学),这说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通的。人们对科学的追求,即使报酬很少,也会乐在其中,那种美的享受是难以言喻的。因为科学技术除了具有实用功能、经济价值外,更有艺术价值、美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各学科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欣赏美、体验美和追求美。
3.在教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营造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的氛围。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在教学中要克服只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主体性的倾向,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而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教师的高尚人格去熏陶、感化学生。要懂得欣赏和鼓励学生,营造一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价值的氛围。要走进学生心里,营造平等、信任的氛围,引导和督促他们;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有效组织、协调的管理能力,教给他们对待困难的方式方法。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中,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内化,而进行直接的艺术创作则是内化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外在表现。
(三)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提升体系
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教给学生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言传身教,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如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首先必须善于关心,关心学生,关心同事,以心换心;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自己首先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治学严谨。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其次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常言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做知识的巨人,努力拓展知识面,活到老学到老。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这些均是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前提。
(四)构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体系
从高等职业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第一,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人文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科学教育的时代倾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挑战,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加大人文教育力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杨叔子.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一卷)[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4]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5]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6]米靖.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作者简介:刘向红(1967-),女,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文艺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