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尚未改变、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的双重压力下,为应对气候变化,扭转经济困局,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必经之路。
我国正在采取诸多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共同追求。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联合会(以下简称“国合会”)中外专家认为,我国各级城镇采取行动将是中国能源节约和向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所在。能源重点区域的城市,其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城市形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须尽早进行布局优化,发展低碳城市,避免碳锁定。
向低碳转型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面对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低碳经济不仅是一条走出当前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保障中长期持续增长来说也是可行的办法。这不仅是对于世界而言,对于我国也是如此。
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和人口总数远远快于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仍然偏低,人均消费领域能耗也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目前水平,城市发展中能源消耗迅速增长的驱动力依然强劲,城市居民总能耗需求的增加将会打破目前工业用能占主导地位的平衡。
国合会在2009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中国城市人均消费领域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10%最高能耗的人群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消费领域人均能耗的平均值。
严峻的现实表明,我们不可能继续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城市化道路,否则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大量人口与有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制约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
国合会指出,今后10年~20年,我国城市扩张中的能源、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等将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模式显示了过快的能源消费增速和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的环境损害等问题,需要创新思路,制定政策,促使从能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碳排放密集型的增长之路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
实施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国合会指出,及早采取措施将会使中国受益。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碳锁定和路径依赖,避免出现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在接下来的10年中进行合理投资,能够保证能源安全和避免以后几十年的气候变化风险;通过投入研发和商业活动,发挥中国的独特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上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供应者,从而减少对高耗能产品出口的依赖,而成为以高技术、高信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领导者。
创新思路
解决城市发展中能源环境问题
数据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步伐日益趋紧。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7.9%,但到了2008年已经达到45.7%,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0.9%。如果保持这个速度的话,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可望达到47%,在2030年则约为60%,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如何才能既保持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又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国合会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尤其是在2009年,国合会就中国能源与环境议题开展的5个课题研究中,对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完善能源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低碳转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
国合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课题组提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城市形态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必须及早对城市进行布局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避免碳锁定,并明确指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具体途径。
国合会“城市发展的能源效率政策”课题组在中国不同城市研究了能源消耗,并与国外同等水平的城市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控制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消费的能源(建筑运行及客运交通运行能耗),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问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必须重新审视与城市消费领域节能相关的政策方针,采取措施防止城市消费领域能耗随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加。
在报告中,课题组专家特别指出,文化理念及相应的生活模式对城市消费领域能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悉,在即将召开的2010年国合会圆桌会议上,有关专家还将继续围绕“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已经有上海、保定、无锡、南昌、杭州等多个城市提出构建低碳城市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然而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目前低碳城市的探索仍然停留在对理念的理解上,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等等尚缺乏明晰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
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这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避免在低碳转型中走弯路,国合会所开展的这些实践和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借鉴意义。
我国正在采取诸多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共同追求。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联合会(以下简称“国合会”)中外专家认为,我国各级城镇采取行动将是中国能源节约和向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所在。能源重点区域的城市,其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城市形态一旦形成很难改变,须尽早进行布局优化,发展低碳城市,避免碳锁定。
向低碳转型
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面对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低碳经济不仅是一条走出当前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而且对保障中长期持续增长来说也是可行的办法。这不仅是对于世界而言,对于我国也是如此。
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不难发现,我国城市化的步伐和人口总数远远快于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仍然偏低,人均消费领域能耗也远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目前水平,城市发展中能源消耗迅速增长的驱动力依然强劲,城市居民总能耗需求的增加将会打破目前工业用能占主导地位的平衡。
国合会在2009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中国城市人均消费领域的能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10%最高能耗的人群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消费领域人均能耗的平均值。
严峻的现实表明,我们不可能继续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城市化道路,否则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大量人口与有限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制约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
国合会指出,今后10年~20年,我国城市扩张中的能源、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挑战等将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特别是,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模式显示了过快的能源消费增速和导致生活质量降低的环境损害等问题,需要创新思路,制定政策,促使从能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碳排放密集型的增长之路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
实施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国合会指出,及早采取措施将会使中国受益。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碳锁定和路径依赖,避免出现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在接下来的10年中进行合理投资,能够保证能源安全和避免以后几十年的气候变化风险;通过投入研发和商业活动,发挥中国的独特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国际上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供应者,从而减少对高耗能产品出口的依赖,而成为以高技术、高信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领导者。
创新思路
解决城市发展中能源环境问题
数据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步伐日益趋紧。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17.9%,但到了2008年已经达到45.7%,每年的增长速度超过0.9%。如果保持这个速度的话,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2010年可望达到47%,在2030年则约为60%,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
如何才能既保持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又能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国合会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
尤其是在2009年,国合会就中国能源与环境议题开展的5个课题研究中,对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完善能源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推进低碳转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
国合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课题组提出,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城市形态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必须及早对城市进行布局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的能源效率,避免碳锁定,并明确指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具体途径。
国合会“城市发展的能源效率政策”课题组在中国不同城市研究了能源消耗,并与国外同等水平的城市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控制城市消费领域能耗,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所消费的能源(建筑运行及客运交通运行能耗),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与气候变化问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当前,必须重新审视与城市消费领域节能相关的政策方针,采取措施防止城市消费领域能耗随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加。
在报告中,课题组专家特别指出,文化理念及相应的生活模式对城市消费领域能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悉,在即将召开的2010年国合会圆桌会议上,有关专家还将继续围绕“城市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我国已经有上海、保定、无锡、南昌、杭州等多个城市提出构建低碳城市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然而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目前低碳城市的探索仍然停留在对理念的理解上,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等等尚缺乏明晰的认识和理解,更谈不上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
在此背景下,如何引导这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避免在低碳转型中走弯路,国合会所开展的这些实践和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