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留守儿童突出表现的问题,我们从监护、教育以及法律意识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孩子在生活、教育方面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成因 问题解决 方法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13-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①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也有了巨大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选择外出打工以寻求更好的发展。由于在外工作极具不稳定性以及居住、教育等方面问题没有完善的解决办法,所以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交给他人照顾,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提高了自身的家庭经济收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也严重损害了部分孩子与父母的亲情联系,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出现消极的心理问题,还表现出一些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阻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使留守儿童接受良好完善的教育,已经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次调查针对河南省平顶山市茨芭镇尖山村的各户人家、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等开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调查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人员随机采访被调查者,用聊天的方式了解情况,填写调查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率为100%。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留守儿童有不同层次的亲情缺失情况
调查显示,尖山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占4%,隔辈监护占48%,其他监护占4%。尖山村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看法,其中持愿意态度的占10%,无所谓的占33%,不愿意的占24%,不愿意至少一人在家的占33%。尖山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不到一年及一年的占0%,一年至三年的占0%,三年至五年的占3%,五年以上的占97%。以上数据结果表明尖山村留守儿童在监护方式上隔辈监护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监护方式造成父母和孩子很难沟通思想,父母不能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中,大多数家庭都是在五年以上,这给孩子造成常年父母角色缺失的印象,父母对他们仅仅是一个文字符号,丝毫没有血肉亲情的含义。
(二)监护人自身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尖山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小学占667%,初中占67%,粗识字占166%,文盲占10%。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孩子在他们长期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容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教育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孩子平时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水平,还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管理不当,出现放任自流、厌学辍学等情况。
(三)由于监护人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的问题
调查显示,尖山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不爱和别人交朋友占33%,和社会青年交朋友占0%,和同学交朋友占967%。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性情比较孤僻(这里是相对父母和监护人而言),是因为在父母外出务工以后,留守儿童普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心理。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喜欢和自己的同学诉说心事,而不和愿意和父母及自己的监护人诉说;认知水平差(这里的认知水平是指道德、学习等方面)。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适时的正面引导。②
(四)法制意识薄弱
尖山村留守儿童对于犯罪了解程度,知道占433%,不知道占567%;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了解程度,知道一点占367%,完全不知道占633%;对法院、检察院的职能知晓程度,了解一点占167%,完全不了解占833%。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对一些最基本的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都了解甚少,法制意识极其淡薄,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普法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农村留守儿童凸显的比如基本温饱、返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当地难就业、教育困难以及法制意识薄弱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指导,发布行政指导意见来解决。
(一)以政府指导为核心,强化公共管理职能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水平,提高农村文化環境建设水平,使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通过对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壁垒。地方政府应尽量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当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源头上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现象。对有意愿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提供相关就业岗位并配有技能培训,对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创业技能培训。
(二)强化公共教育功能
1.开展留守学生档案建立工作,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
对留守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建立家长与学生定期见面制度,对家长或监护人采取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以此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在校情况针对出现的留守学生问题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2.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结成互帮互助对子
学校应该在课下多开展一些娱乐互助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平时多发动班级非留守学生和留守学生结成互助对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与其多交流多帮助,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3.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开设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性知识课程,帮助“留守”学生了解生理心理科学知识,掌握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性知识及心理调节方法等。③学校还应定期用心理健康排查表的方法统计学生健康状况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要注意调节的方式方法。
4.学校可以按期开展“监护人—留守学生—家长—老师—结对学生”五位一体的交流活动
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学生成立亲情服务部门,要求家长和监护人定期向老师了解留守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监护人第一时间跟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给出正确的导向,家长则用亲情呼唤孩子内心的美好,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老师跟留守学生和其监护人及家长沟通之后,还可以和与留守学生结对子的学生联系,向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平时生活方面的近况,评估存在的问题是否已得到妥善解决。老师还应在假期家长回家的机会,开展家长和留守学生来校互动的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平时在校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之间谈心的话题,以此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三)强化家庭育人功能,为孩子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家庭可以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培养社会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培养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性。④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出打工时要思虑周全,要尽量携带未成年的子女一起生活或至少有一个人留在家照料孩子,承担教育的责任。如果双方不得已都要外出务工,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慎重选择监护人
双方都要外出务工的家长不能只考虑孩子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问题。因此,选择孩子监护人时要考虑一个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家庭。监护人有一定责任感,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健康成长。
2.家长要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
无论是父母一方还是双方都外出务工,都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短信等多种途径增进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表明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关爱的温暖。
(四)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意识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发布行政指导意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发挥群众自治性组织的作用,进行普法讲法,号召当地的法制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法律专业的老师、学生等定期在当地开办法制宣讲的讲座,给当地的居民普法讲法,让法切实进入每户人家,提高民众法制意识。当地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讲法的活动,给学生普及与自己最基本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还要对法院检察院作用做一些基本阐述,让学生们了解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防范保护意识。
三、对解决不同年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相对于传统仅从表面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的方法而言,我们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一)对农村留守幼童
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幼童而言,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缺乏父母亲情的呵护和学前教育问题。因此,可以将留守幼童托付于其近亲属,填补父母照料的亲情缺失。当地政府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托儿所服务,按区域划分接收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幼童学前教育问题。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
在这个阶段,寄宿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使留守儿童表现出难以管束等突出问题。因此,应当完善寄宿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构成教育监护网络,使留守儿童能得到合理的教育和有效的监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助,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
对超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大龄儿童而言,由于父母长期疏于管教,他们较早地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一种渴望的心态。因此大龄儿童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受到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他們大多只能进入缺乏保障的非正规劳动市场,只能从事单一、缺乏技术性、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因为工资较低和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使其生活水平只能处于社会最底层。面对大龄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应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R].
②穆彦祥.真情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J].考试周刊,2015(2):175-176.
③殷世东,张杰.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J].教育导刊,2006(11):59-60.
④唐民,袁建勤.关注家庭教养,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J].文教资料,2014(2):143-145.
责任编辑:韩 丹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成因 问题解决 方法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13-02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①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也有了巨大发展。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劳动力为了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选择外出打工以寻求更好的发展。由于在外工作极具不稳定性以及居住、教育等方面问题没有完善的解决办法,所以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交给他人照顾,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提高了自身的家庭经济收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也严重损害了部分孩子与父母的亲情联系,令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父母的关爱出现消极的心理问题,还表现出一些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阻碍了孩子们健康成长,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使留守儿童接受良好完善的教育,已经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次调查针对河南省平顶山市茨芭镇尖山村的各户人家、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等开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调查问卷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人员随机采访被调查者,用聊天的方式了解情况,填写调查问卷。调查表当场发放,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有效率为100%。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留守儿童有不同层次的亲情缺失情况
调查显示,尖山村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占4%,隔辈监护占48%,其他监护占4%。尖山村留守儿童对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看法,其中持愿意态度的占10%,无所谓的占33%,不愿意的占24%,不愿意至少一人在家的占33%。尖山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不到一年及一年的占0%,一年至三年的占0%,三年至五年的占3%,五年以上的占97%。以上数据结果表明尖山村留守儿童在监护方式上隔辈监护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种监护方式造成父母和孩子很难沟通思想,父母不能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父母外出务工时长中,大多数家庭都是在五年以上,这给孩子造成常年父母角色缺失的印象,父母对他们仅仅是一个文字符号,丝毫没有血肉亲情的含义。
(二)监护人自身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尖山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小学占667%,初中占67%,粗识字占166%,文盲占10%。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文化教育水平总体偏低。孩子在他们长期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容易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教育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孩子平时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水平,还可能会因为长期的管理不当,出现放任自流、厌学辍学等情况。
(三)由于监护人的亲情缺失,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的问题
调查显示,尖山村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不爱和别人交朋友占33%,和社会青年交朋友占0%,和同学交朋友占967%。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性情比较孤僻(这里是相对父母和监护人而言),是因为在父母外出务工以后,留守儿童普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心理。因为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喜欢和自己的同学诉说心事,而不和愿意和父母及自己的监护人诉说;认知水平差(这里的认知水平是指道德、学习等方面)。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适时的正面引导。②
(四)法制意识薄弱
尖山村留守儿童对于犯罪了解程度,知道占433%,不知道占567%;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了解程度,知道一点占367%,完全不知道占633%;对法院、检察院的职能知晓程度,了解一点占167%,完全不了解占833%。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对一些最基本的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律都了解甚少,法制意识极其淡薄,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普法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农村留守儿童凸显的比如基本温饱、返乡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当地难就业、教育困难以及法制意识薄弱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指导,发布行政指导意见来解决。
(一)以政府指导为核心,强化公共管理职能
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当地农村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水平,提高农村文化環境建设水平,使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协调发展。通过对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壁垒。地方政府应尽量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当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源头上逐渐减少留守儿童的现象。对有意愿返乡就业的农民工提供相关就业岗位并配有技能培训,对有意愿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要加强政策扶持和创业技能培训。
(二)强化公共教育功能
1.开展留守学生档案建立工作,随时掌握他们的身心变化
对留守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建立家长与学生定期见面制度,对家长或监护人采取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以此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在校情况针对出现的留守学生问题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2.将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结成互帮互助对子
学校应该在课下多开展一些娱乐互助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平时多发动班级非留守学生和留守学生结成互助对子,在生活中、学习中与其多交流多帮助,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3.关注留守学生心理动态,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开设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性知识课程,帮助“留守”学生了解生理心理科学知识,掌握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性知识及心理调节方法等。③学校还应定期用心理健康排查表的方法统计学生健康状况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要注意调节的方式方法。
4.学校可以按期开展“监护人—留守学生—家长—老师—结对学生”五位一体的交流活动
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学生成立亲情服务部门,要求家长和监护人定期向老师了解留守学生在校情况,及时反映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监护人第一时间跟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给出正确的导向,家长则用亲情呼唤孩子内心的美好,引导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老师跟留守学生和其监护人及家长沟通之后,还可以和与留守学生结对子的学生联系,向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平时生活方面的近况,评估存在的问题是否已得到妥善解决。老师还应在假期家长回家的机会,开展家长和留守学生来校互动的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平时在校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之间谈心的话题,以此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三)强化家庭育人功能,为孩子营造温馨生活环境
家庭可以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培养社会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培养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性。④因此,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出打工时要思虑周全,要尽量携带未成年的子女一起生活或至少有一个人留在家照料孩子,承担教育的责任。如果双方不得已都要外出务工,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慎重选择监护人
双方都要外出务工的家长不能只考虑孩子的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孩子在教育上遇到的问题。因此,选择孩子监护人时要考虑一个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家庭。监护人有一定责任感,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下健康成长。
2.家长要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
无论是父母一方还是双方都外出务工,都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短信等多种途径增进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表明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关爱的温暖。
(四)增强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意识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发布行政指导意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发挥群众自治性组织的作用,进行普法讲法,号召当地的法制部门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法律专业的老师、学生等定期在当地开办法制宣讲的讲座,给当地的居民普法讲法,让法切实进入每户人家,提高民众法制意识。当地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讲法的活动,给学生普及与自己最基本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还要对法院检察院作用做一些基本阐述,让学生们了解法律知识,加强自身的防范保护意识。
三、对解决不同年龄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相对于传统仅从表面解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的方法而言,我们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一)对农村留守幼童
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幼童而言,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缺乏父母亲情的呵护和学前教育问题。因此,可以将留守幼童托付于其近亲属,填补父母照料的亲情缺失。当地政府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托儿所服务,按区域划分接收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幼童学前教育问题。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
在这个阶段,寄宿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家庭教育的缺乏使留守儿童表现出难以管束等突出问题。因此,应当完善寄宿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学校、社会和家庭形成合力,构成教育监护网络,使留守儿童能得到合理的教育和有效的监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助,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
对超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大龄儿童而言,由于父母长期疏于管教,他们较早地对社会生活表现出一种渴望的心态。因此大龄儿童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由于受到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他們大多只能进入缺乏保障的非正规劳动市场,只能从事单一、缺乏技术性、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因为工资较低和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使其生活水平只能处于社会最底层。面对大龄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应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R].
②穆彦祥.真情呵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长[J].考试周刊,2015(2):175-176.
③殷世东,张杰.农村“留守”学生行为:失范与矫正[J].教育导刊,2006(11):59-60.
④唐民,袁建勤.关注家庭教养,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J].文教资料,2014(2):143-145.
责任编辑:韩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