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他那套胡子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aixia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见过很多有嗜好的人,却没见过像他那样对一件事物超常的珍惜。
  我们单位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老吴的胡须是一道美到极致的风景。每逢单位有集体活动,尤其是在室外容得下上千人的广场上,几百号的人都想亲眼目睹老吴的胡须,比特警队的现场表演还有人气。加上他那高大的身躯,方方正正的国字脸,绝对是一个玉树临风的样子。他的胡须也在风中长了精神,一缕美髯,轻轻飘摆,柔润之中带着阳刚之气,如梦如幻,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好不张扬。
  不是我瞎说,别人也不要胡乱猜疑,那胡须是老吴一生的爱物,他当生命一样珍惜,可他在临走前把胡须剪下来,给妻子留下作了纪念。
  那天,我不在现场,是后来同事特意讲给我老吴不同寻常的弥留之际。老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叫来平素跟他关系不错的同事,那个同事我也熟悉,他的理发技术在我们单位没得说,有人称他“快刀李”。老吴向快刀李点了下头,快刀李会意地也点下头,不容分说神速地朝老吴的胡须一剪子下去,老吴的胡须就齐齐整整在同事的手心上,同事弯下腰把胡须放到老吴手上。老吴无力地招下手,叫过来自己的妻子,声音微弱地对伏在他身边的妻子说:我这一生什么也没有留下,就剩下这一把心爱之物,看见它就算看见我了。
  话音未落,手就软软地落在妻子接胡须的手上,脑袋向床外一歪,也是软软的。他妻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病房里的人跟着哭声大作。
  一个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那么多的恋恋不舍,就在那一刻的柔软之间把人隔离开去。
  老吴是我们的科长,他走的时候,我还在省城的学习班上学习,是老吴派给我的差事,说要兑现他的承诺。我学习是半年时间,这半年时间单位发生了什么事情没人告诉我。开始是科长不让人说,怕影响我学习,后来人们简直是把我这个人给忘了。学习结束我回到单位,方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人们说科长得的病是肺癌,检查发现就是晚期,因為他身体强壮,平时只是有些轻微地咳嗽,所以巧妙地掩饰了病情。我知道这个情况眼里流泪不说,心里惋惜:“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要知道他才四十八岁,人生的路途他刚好走过一半,剩下的就轻而易举地让给了别人,自己则义无反顾地去寻找看不见光明的地方。
  老吴老家是离市里不远的乡下。一家子虽然住在乡下,却是远近知名的书香门弟,十里八村流传着这个家族的许多佳话。因为他的身世,他说话办事自然就有些清高,不落俗套,有些和这个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其实倒也没什么不好,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但人格是独立的,总该有些标志性的东西,区别于你是你,而不是别人。
  老吴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有别于当下所说的富二代,或者是官二代。平素除了读书,就爱他的胡须,像一位称职的母亲爱她的孩子。这已经是我们公安局里的旧话,说起他的这个文雅的嗜好,那得从他小的时候谈起。他三岁大的时候,明白了一些事理,于是个性十足,最突出的表现是护头发,头发长得跟野人差不了多少。父母一看不行,想把他的头发给理了,要不和这个家庭的教养不相称,出来进去的寒碜,知道的是孩子护头发,不让理;不知道还以为大人疏于管理,不关心孩子的卫生情况,舍不得给孩子剪呢。他们这样的人家,遭人笑话的不是孩子,是大人。有天早上刚吃过早饭,他父母拿出剪子,虽然说不会理发,可硬着头皮也要把孩子的头发剪下来。他母亲把他抱到家里的椅子上,顺手给了儿子一块糖,他父亲就站在了孩子的跟前,想偷偷摸摸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让孩子干净利落出门和邻居孩子玩耍。可还没等动剪子,他便扔了手里的糖,跳下椅子躺在地上打滚儿哭,父母只好作罢,将他哄着去了集镇上的理发馆,抱上理发馆的活动椅子他觉得好玩,就在椅子左右摇晃,玩得正开心。趁他不注意,理发员手握剪刀,剪子刚碰头发的边儿,他就眯起眼睛干打雷不下雨,一直嚎了两个小时,人家理发员说这孩子我伺候不起,我不挣你们钱,可他总这么哭,我别人钱也挣不了,干脆我给你们钱你上别的理发馆理去得了。这是逐客令,父母只好领着孩子站在门前左看看右看看,心里说这孩子的头发是理不了了,只好带他回家,任他的头发像田野里的青草自由生长。
  他头发长,像个没人看管的野孩子,跟小伙伴们玩,人家看不惯,叫他野人,跟他开玩笑。跑着到他的跟前抓了一缕儿头发,扯下几根就跑。他哎呀一声,不是扯下头发有多疼,而是他心爱的头发遭此横祸,实在可惜。他拼命在后面追赶,追上小伙伴拉过他们的手找头发,几个伙伴的身上让他找遍了没发现头发,谁拿几根头发当回事儿,跑到半路就都扔了,顺风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不相信,瞪着眼睛逼着小伙伴回去找,找到让他们给粘到脑袋上。小伙伴看着他的凶相,想办法分别逃掉,再也不跟他玩了。
  直到上小学的时候,看见同学们头发短短的,那叫一个精神,而他的头发粘成一团,用木梳梳理半天,还是乱麻一团。他才回家让父母用剪刀把头发剪短,结果发现头发不是个形状,又去理发馆让理发员修理了一下。即使是这样,人家同学差不多一个月理发一次,他会拖到三个月才能理一次。在理发馆理完发,人家给钱转身就走,他不管理发员有多忙,人多多,他都会站在理发馆里转圈的看他剪掉的头发出神。理发员说他,都剪掉了,还看,长不到头上了,还舍不得,那不是金子。他说,我就看看,我头上掉的,比金子还贵。理发员笑了,说,我给你收起来包走吧?他才转身往外走,丢下话说,不用了。理发员说,这孩子,真怪。
  他念完了中学,再读大学,已经把爱头发的兴趣转移到留胡子上,头发是长在眼睛的上面,他轻易看不见,胡子是长在眼睛的下面的,使劲低下头,眼里或许就是他的胡子,他看着亲切,浑身都感到舒服安全。开始胡子长得慢,他买来刮胡刀,一点儿一点刮,慢慢地,胡子就长起来了,长起来他就不在刮脸了。有人说他像马克思,或者是关羽,落了个美髯公的美誉;有人反驳,什么马克思,那是十足的野人。
  毕业分配到公安机关里,他单纯而热情,天真而烂漫,也是同事们公允的才子。人家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可他从来都没刮过脸,任胡须蔓延成风景。好在那时的小吴是个文职人员,属于小资范畴里的人,有点儿罗曼蒂克没什么不好。着装并不特殊,头发剪成什么样,留不留胡子什么的,也无所谓,他那脸上的胡须细细的,软软的,很自然地流泻成一束,在嘴巴下让风一吹,就飘飘然,当真好看。年轻人都说小吴的特点就是胡须太好看了,就连他现在的妻子向他求爱时,都说过,爱你,原因也许就是你那好看的胡须,像诗一样,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   小吴为他的胡须很是陶醉了一番。
  如果不是老吴第三次蓄起了胡子,我绝对无缘亲眼目睹他那一脸别具一格的风景,怕是要留下终生的遗憾。他在工作上大胆,稳健,细心,很少有纰漏的时候,让领导和同事不敢怠慢。尤其是他的即兴演讲和机关文案,是单位绝顶高手,综合能力特别强,说明他心里有工作,个人有思想,工作懂行,会干能干。工作三年头上,政治部的领导找他谈话,说他是个有希望的年轻人,但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尤其是要注意形象方面的问题。领导没明说,却指了指他嘴巴下的东西,让小吴琢磨了好长时间,才心领神会,却含糊其辞,一脸的无奈。领导也一脸无奈,无言以对。
  一些也想提拔的年轻人看小吴是他们的竞争对象,开始拿小吴的胡须做文章,打压小吴。都说小吴胡须美,美什么美?我看什么都不是,是他小吴标新立异,不往好里打扮,个人卫生不讲究不说,那纯属是个野人。
  小吴回到家里,不吃不喝不睡,和自己过不去。琢磨了半宿,才把想法说给妻子。妻子揉揉惺忪睡眼,当机立断,支持丈夫剪胡须。妻的理论简明扼要,自己喜欢,不等于别人喜欢。你越是喜爱的东西,兴许就是别人最讨厌的东西。小吴又是无奈,却一时半会儿找不出捍卫自己观点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也就不再固执己见,决定剪掉曾引以为傲的心爱的胡须。
  胡须成了小吴的风向标。牺牲了美,人们当真不知他要换取什么。这年头,人的思想总是要和某种利益连在一起,好像没有好处,就不会让人心动。时间不长,就有人传言,说小吴很快就要提拔了。科长是什么角色,那是部门主管,机关里的第二梯队。人们的脑子来了个急转弯儿,认定小吴到底是知识分子。那些为小吴剪掉胡须而惋惜的同事,渐渐地回过味来,赞许小吴的行为,值!暗地里大家却说闲话:这年头真怪,通货膨胀,钱要是毛了就不值钱了,可不到二两的胡须就能换个官儿,这官儿也不怎么值钱。
  时隔不久,机关的一个同事举行婚礼,小吴虽不是爱凑热闹的人,可还是明白事理。婚礼上,他一个警官大学本科毕业生,故意把高粮饴,念成高粮胎,引得参加婚礼派对的年轻人一阵哄堂大笑。玩笑终归是玩笑,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儿,要紧的是政治部和局领导也参加了婚礼,并且在仅有的没被逗笑的几个人之列。局领导心里想:小吴不刮胡须显得不成熟,他不是信奉什么教派,又不是艺术家什么的,咋搞成那样子?那就是个野人。可刮了胡须也不成熟,磨练磨练再提拔也不迟。升科长的事儿,无意间到这儿就搁浅下来。领导推迟的是时间,小吴耽误的也是时间。
  小吴没当回事儿,年轻人多的就是机会,这次不行还有下次,看谁靠得过谁?事后,小吴不理别人那套胡子,再次大胆地蓄起了胡须。局领导虽看不过眼,可又说不出什么,觉得在小吴的事情上有些理亏,却又不知亏在哪里,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见怪不怪了。小吴心里有时也不顺,自己想改变命运来着,可命运不给他机会。时间过了七八年,小吴没磨练怎样,人却变得轻易不爱说话,再也不跟同事开玩笑了,一门心思看报纸,喝茶,捋胡须。有时喝点酒,喝多了,那酒就顺着胡须往下滴,就像喀斯特洞里的钟乳石。同进机关的小青年都有升职,现如今小吴变成了老吴,还做科员。
  机会对于每个人或许是均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有的人想抓住机会,那机会就很幸运地降临到你头上;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找机会,想抓住机会,可机会却毫不留情地挥手拜拜。事情就怕横向一比,这一比老吴心里就失去了平衡,况且老吴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角色。比如工资、房子、待遇都在职位上找齐,不带“长”的,就别想那些诱人的东西,就连深爱老吴,心气平和,安分守己的老吴之妻,也开始唠叨老吴:听人说闹的孩子才有奶吃。妻子是市区分局的内勤,什么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况且老吴的妻子还不是旁观者,他们是一个系统的,比老吴知道他们机关的事情还多,说话一针见血,说到实质上。老吴受不住老婆的唠叨,去找局长辩理,吹胡子瞪眼,拍桌子骂街,虽有失知识分子身份,可老吴说得有条有理,并未胡搅蛮缠。局长是那时夸过小吴胡须好的年轻同事之一,多少知道老吴的坎坷经历,虽是理解同情,可也是抛给他那句话:你那胡须老年不是老年,青年不是青年,像什么东西?野人似的,把它刮了去!
  老吴当场表态:不就是胡须吗?只要你局长看得起,我再忍痛割爱一次也没什么了不起!
  局长说话算话,老吴说话算话。
  老吴用胡须换来了宣传科的副科长,但由于他工作能力强,副科长主持工作。本该春风得意马蹄疾,可他心里并不得意,一次次地想干工作,又一次次地不得不放弃,心里的热情也就所剩无几。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可老吴唯一让人庆幸地是他心未完全死去,三年下来,他没有争议的顺风顺水地升任科长,我也就在此时分配在他的麾下听令。
  开始,我们彼此都不在意,后来我们年轻人活泼好动,似乎撩拨起他潜在的生命活力,在我们中间,他仿佛找到昔日的青春时光,他产生了大干一场的心思。这种情形,不仅老吴高兴,就连我们也禁不住高兴,毕竟我们有了一位能领我们朝向事业蓬勃发展的部门领导。老吴看我手脚勤快,工作积极,时不时地就和我套套近乎,以示对下属的关心。我也需要加强和科长的沟通,以便提些合理化建议。时间长了,发现他特坦率,特真诚,我心里因上下级关系而产生的,那道自觉不自觉的防御体系,都全方位向老吴敞开。那天,就在他的办公室,我去送文件,多待了一会儿,他看着手里的文件跟我说:在机关里混,不想升官的没几位;嘴上不说,心里也琢磨着那码子事,一辈子没指望,那真就成混事的了,一辈子委屈。你小子有点像我当初那会儿,好好干,有我老吴在,就没你们亏吃!
  我听他的話,鞍前马后地忙活,他说我这个文案不行,缺少调查研究,因为我们部门就是政策研究部门,给领导决策提供参谋作用。我下乡派出所,跑到基层社区警务室,了解真实情况,掌握一手材料,做补充。他见我就笑,心里当真喜欢,幽默的话逗得我乐在心里,工作量大也不觉得怎么累。年终岁尾,科里有了奖状,老吴还到外边做过经验介绍。尽管老吴精瘦的大个子,方正的国字脸被刮胡子刀刮得铁青,可人满精神,一副不知疲倦的样子。有一回我俩下基层调研,老吴碰见了他过去的同事,现在下派到基层任职,晚上同事请我们在小饭馆喝了一些酒。
  回来的路上,他问我:小李,你说人有没有尾巴?
  我觉得这问题问得好生奇怪,人是进化了的动物,哪能有尾巴呢?当他是喝酒了,就笑着回答:人是没有尾巴的。我其实并没往心里去,只是怀疑他问题本身的刁钻古怪,不理解老吴深层次的内涵。
  老吴不仅否定我的置疑,而且解释说:人是有尾巴的,只不过和其它动物有所区别:说没尾巴,是有人把尾巴故意藏起来,让你看不见而已,就是说夹着尾巴做人;其实,人的尾巴是长在上边,这不是骂人。
  我心里想,科长明明是在说他胡须,却故意绕了那么大的圈子。他心里或许是在怀念他的胡须,其实,那是人的胡须,怎能和尾巴混同在一起,相提并论呢。大概,老吴是在发泄,对,就是在发泄他心里的苦闷。
  老吴升了政治部的副主任。差一步要升副局的时候,却在这紧要关头拒绝了局长的政令实施。他也知道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可就是坚持自己的主见。局长是他们一起分配到我们局里工作的同事,人家早他“N”年升职,现在坐了局长的位置,本想老吴和他有同事的缘分,跟局长一条心,能支持他的工作,但老吴看不惯局长好大喜功,多做面子工程的毛病,明里暗里就有抵触情绪。局长对老吴一百个不满意,说他人都到中年,还是那个驴脾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老是翘尾巴,跟孙猴子似的。局长后悔提拔了老吴,老吴后悔自己意气用事。
  老吴第三次蓄起了胡须,自己飘飘然一副仙风道骨。对了,他已经是政治部的副主任了,我这时是部门的科长,但在我们嘴里,我们还叫他科长,他也不纠正,说这样叫着亲切。可局里沉寂无声,部里沉寂无声。老吴抑郁寡欢,似乎生活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那一缕须髯上。我心想,人生是一件奇怪的东西,在你不明白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千万别太认真了,拧死理儿。
  因为我和老吴的关系,心里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总得去他家里看望一下。老吴家在单位早年建的家属宿舍,进小区第一栋一单元一楼,没费什么劲儿,我就找到了他家。他妻子把我让到客厅里坐下,还没等我说话,就跟我唠叨老吴的不是,工作了大半辈子什么都没落下,让我们娘俩今后怎么生活?他妻子说着,从茶几的抽屉恨恨地掏出一个纸包,我看她脸上流下两串晶莹的东西,是想让我看的意思,可是,她坐在沙发上迟疑了很长时间,竟毅然站起身,顺着窗户扔了出去。
  我愕然。
其他文献
站在山顶上,天  依然比我高  低头,我比山高  风从脚下吹过  吹向那老去的村庄  一步一步清晰着过往  山。依然——  在天下孕育着万物  在深夜暗恋着流星  要问,谁的夜更黑  失去草场的牧民  把星星当成了移动的羊群  一只羊的命运  ——给牧民的诗  那浩大的队伍  究竟要多高的地位  與权威——  才能将思想统一  我不敢随意下笔  当然,权威在羊的面前  就像走过草原的  风一样淡凉
期刊
那从旷野飘洒过来的精灵  爬上父亲线条分明的额纹  一管旱烟  在长满粗茧的手中散尽青烟  父亲嘴角的那一抹笑意  渐渐丰盈  父老乡亲们  在我的诗中修养生息  以一种神圣的姿势  解下墙上的犁铧  一声吆喝  用尽了积蓄一冬的气力  错落有致的农田深处  犁铧与乡亲们的心事亲密接触  尽管有些记忆已漂泊久远  但犁铧不断翻卷的细微声响  泄露了老农心中的秘密  到底是誰啊  把农户人家的企盼 
期刊
陆恒开着他那辆丰田车行驶在环海路上的时候,脑子里还在计算着手上这笔巨额款项的分配比例。父母年迈,妻子钟婷明天开始就没有赡养义务了,所有担子落在哥哥一个人肩上,除了把这些年父母兄弟支持自己创业买房的本金还上,额外还要留一笔尽孝的养老金,这样即便自己看顾不上父母晚年,他们也有足够的钱财傍身。  再就是从小疼爱自己的哥哥,小时候为了供自己读书成才,哥哥辍学打工,婚后跟嫂子侄儿常年异地分居,吃尽了苦头,自
期刊
一想到年龄,周围可怕的静寂  中年之后就羞于谈论理想  与儿子一起,空间不要太大  一间书房足够,可以不顾及整个世界  从天南海北背回来,满屋子的书  很多还来不及仔细翻阅  每頁都这么锋利,一不小心  就划伤我浅薄的思想  这些书,年轻时就紧随我  从乡下辗转而来,嫁到城里  在榆木架上安家落户  有的书本封面已罩上灰尘  内页却还是崭新的  像我亲爱的儿子,不善言辞  等着我下班回家招呼,亲近
期刊
盛开的一抹鲜红  如一个用抽象存留下的签名  嫩绿的复叶,在羽扇纶巾中伸展  直到山坡道口,撞上你来时的方向  寤寐思服辗转背诵《偶然》  投影在你的波心  青石板踏入一百八十五天的尘封  再次,丈量云彩的高度  喜悦、无奈、成长的耳语在记忆里攀爬  凤凰木横展下垂繁茂生长的伞形  托付起天涯的空灵  直到,燃烧盛夏站立的纵横交错处  你发现  愛的光与孤寂等身
期刊
一切都与季节无关  我的日子在冬至时温暖如春  所有的温度  都源自那缕无端升起的炊烟  如今它仍停在高过屋顶的黄昏里  追叙着村庄、田亩、牛羊、庄稼  以及那時满坡的贫富和悲喜  秸秆的草香依旧朴实  一旦点燃便香火不断  而曾经的幸福与快乐  都纷纷赶在灶门打开前登场  乖巧的白菜包子在母亲的抚育下  滋养了许多青黄不接的日子  让那些过于发达的消化系统  焕发出抗拒三冬的能量  而蛰伏在日子
期刊
曹辉,辽宁营口人。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文汇报》《诗刊》《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发表多篇作品。出版散文集、诗集及心理学书籍共7部。  仁是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散落天涯,到哪儿都是家。仁能聚沙成塔,也能集腋成裘。它是超越阶级和时空的一种洪荒之力,是天人合一的道,是令人安心的符咒。仁人是仁的有机载体,古今不乏。老藤的长篇小说《刀兵过》,就是围绕一个“仁”字展开的,它成功刻画了中国文
期刊
北国的冬天,冰天雪地  辽河银装素裹  大地,仿佛一张飘动的纸页  春消息,报得梅香一点红  夜深,冬静,星星闪耀天空  嘎嘎的脆裂聲里  传递一种涌动,一种激情  冬是春的开始,去年今日  那个叫淘的女孩,那个姓聂的诗人  还有一大帮满怀梦想的人  在辽河岸,奏响了一场冰上圆舞曲  久违了,熟悉又陌生的舞姿  久违了,春心荡漾的旋律  高山挺起了脊梁,圣洁的雪  一茬茬落满了孩子们的田字格  冬
期刊
那些童年  散落在龙江两岸  有浪花、夕阳  有父亲的桨,炊烟袅袅的呼喊  那时天空  飞越过鸥鹭和纸鸢  梦,种植在云里,随风渐远  渔网、沙滩  光着脚丫捡海螺  那种时光,一去就不复返  鬓霜如苔生,层层沧桑感  吟咏那漂泊身  存储爱怨酸甜心  稻花香里  终究有一枚诗眼,屬于恬淡清欢
期刊
郑板桥  身如竹  咬定青山  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瘦如兰  画里,画外  弥久益香  啃诗书充饥  卖字画糊口  无限才情  养不肥  一个县吏  如梅傲骨  偏偏生有一颗喜欢卧听的心  总为一枝一叶  长夜难眠  现代人  把你装裱成  糊涂的时尚  挂在生活中  以求,通过一座  艺术的板桥  活出,你难得的潇洒  王 维  你打山西而来  穿过田园,深入山水  以寂为乐,闲余时  就与对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