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业是一种积极自发、主动的行为,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个体的创业消极的心理因素成为阻碍创业的消极因素,这主要表现为消极的创业动机、创业效能、创业个性特征、创业能力等方面。克服这些因素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创业;阻碍;心理因素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择业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社会岗位的结构和数量并没有和高校毕业生的结构和数量增长相匹配,岗位用人需求和毕业生择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加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意识没有跟上高校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导致大学生的较高的就业压力;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多样,这就导致岗位需求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是满足和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学者探究美国多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依靠创业,如今美国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创业一代”创造的,创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奇迹的“秘密武器”[1]。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统计数据显示,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比例占到76.64%,而真正创业的平均比例仅为0.3%,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2]。这说明我们国家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潜力巨大,需要挖掘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而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直接影响因素,探讨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因素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阻碍创业的心理因素包含阻挠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和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创业的意愿,对创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的并没有把创业当成满足自己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一种途径,有的不喜欢忙碌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就喜欢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有的甚至对创业有较大的误解,看不起创业者,认为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做的下下选择。
二、不愿意承担风险[3]
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4%。创业确实是存在风险的,创业也要求大学生能承担风险。创业成功可能名利双收,甚至家财万贯,创业失败也有可能一败涂地,甚至很长时间都要背负创业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因此,创业需要创业者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以及对市场和商机的洞见。很多大学生不敢创业便是害怕面临的失败风险。当然风险意识也受家庭观念、经济条件、个人性格因素、教育等多因素的影响。
三、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创业自我效能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 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是创业者的一种信念和自信,具体是指创业者对其能力能够影响所处环境并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自信。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创业,并且有更大的信心和毅力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大学生习惯了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和生活,没有领导和管理的经验,并且也没有相关的社会工作经验,很多人因此没有创业成功的信心。另外,有的大学生自卑感较强,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相信自己可以创业。
四、缺乏创业者个性特质
创业特质主要包括创新性、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认真性、成就需要、风险承担倾向、控制欲等,它们是推动个体或群体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因,这些特征明显的人相对于不明显的人,更容易选择创业,同时这些特质也可以促进创业者创业的成功。而大学生的人格处于发展的阶段,加之缺乏社会经历,很多人格的潜能还没有被激发,有的大学生个性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习惯安逸等,因此,创业并不一定能够承受创业中的各种磨砺和要求。
五、缺乏创业能力
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包括社团、学习、社会实践,生活相对简单,相应的能力并没有机会锻炼和成长,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没有选择创业之路的原因。
导致这些心理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有大学生个人原因,比如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经验,也有学校、社会、政府、家庭的教育和帮扶缺失、不匹配的原因。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首先,作为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服务,加大和社会相关创业孵化机构、产业园区的合作等,从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上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成功[4]。目前看来有的高校已经将创业当成自己学校的特色,涌现了一些创业名校、师范学校,但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配備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体制机制上建立长效的创业服务机制,当然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便捷的条件。第三,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总归是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的,比如产品融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这都需要相关的企业和人员的帮助,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更好的孵化和发展。最后,作为大学生自身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创业观念,也要有意识的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能力,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把握创业机遇[5]。
参考文献:
[1]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3):9-10.
[2]邓水平,朱晓阳,赵薇.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社科学论,2012:222-223
[3]唐海波,李赛兰. 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 理论研究,31-33.
[4]刘建花.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对策分析.教育管理,2009:142-143.
[5]吴忠宁,汪保安.全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96- 98.
关键词:创业;阻碍;心理因素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发展的大事。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择业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社会岗位的结构和数量并没有和高校毕业生的结构和数量增长相匹配,岗位用人需求和毕业生择业需求之间出现脱节,加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意识没有跟上高校培养规格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更新,导致大学生的较高的就业压力;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多样,这就导致岗位需求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已经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创新创业是满足和带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学者探究美国多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依靠创业,如今美国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受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创业一代”创造的,创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奇迹的“秘密武器”[1]。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统计数据显示,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比例占到76.64%,而真正创业的平均比例仅为0.3%,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0%[2]。这说明我们国家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潜力巨大,需要挖掘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而创业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直接影响因素,探讨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因素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阻碍创业的心理因素包含阻挠大学生创业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和人格、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创业动机
创业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创业的意愿,对创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的并没有把创业当成满足自己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一种途径,有的不喜欢忙碌具有挑战性的生活,就喜欢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有的甚至对创业有较大的误解,看不起创业者,认为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做的下下选择。
二、不愿意承担风险[3]
据统计,大学毕业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4%。创业确实是存在风险的,创业也要求大学生能承担风险。创业成功可能名利双收,甚至家财万贯,创业失败也有可能一败涂地,甚至很长时间都要背负创业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因此,创业需要创业者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以及对市场和商机的洞见。很多大学生不敢创业便是害怕面临的失败风险。当然风险意识也受家庭观念、经济条件、个人性格因素、教育等多因素的影响。
三、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创业自我效能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扮演各种创业角色, 并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是创业者的一种信念和自信,具体是指创业者对其能力能够影响所处环境并通过相应行为获得成功的自信。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创业,并且有更大的信心和毅力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大学生习惯了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习和生活,没有领导和管理的经验,并且也没有相关的社会工作经验,很多人因此没有创业成功的信心。另外,有的大学生自卑感较强,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不相信自己可以创业。
四、缺乏创业者个性特质
创业特质主要包括创新性、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认真性、成就需要、风险承担倾向、控制欲等,它们是推动个体或群体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内部动因,这些特征明显的人相对于不明显的人,更容易选择创业,同时这些特质也可以促进创业者创业的成功。而大学生的人格处于发展的阶段,加之缺乏社会经历,很多人格的潜能还没有被激发,有的大学生个性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习惯安逸等,因此,创业并不一定能够承受创业中的各种磨砺和要求。
五、缺乏创业能力
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包括机会识别能力、战略能力、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等,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包括社团、学习、社会实践,生活相对简单,相应的能力并没有机会锻炼和成长,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没有选择创业之路的原因。
导致这些心理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有大学生个人原因,比如年龄、心理发展水平、经验,也有学校、社会、政府、家庭的教育和帮扶缺失、不匹配的原因。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首先,作为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开设相关课程、进行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服务,加大和社会相关创业孵化机构、产业园区的合作等,从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上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成功[4]。目前看来有的高校已经将创业当成自己学校的特色,涌现了一些创业名校、师范学校,但是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配備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体制机制上建立长效的创业服务机制,当然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便捷的条件。第三,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总归是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的,比如产品融资、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这都需要相关的企业和人员的帮助,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项目更好的孵化和发展。最后,作为大学生自身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创业观念,也要有意识的去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和能力,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把握创业机遇[5]。
参考文献:
[1]王扬铭.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教育探索,2006(3):9-10.
[2]邓水平,朱晓阳,赵薇.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分析.社科学论,2012:222-223
[3]唐海波,李赛兰. 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 理论研究,31-33.
[4]刘建花.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对策分析.教育管理,2009:142-143.
[5]吴忠宁,汪保安.全国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和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96-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