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人的心灵生命,往往与其阅读经历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大体取决于该民族的阅读水平。“读写社区”在教师的引领下,带动孩子、家长一同浸润于书香,体验各种情绪、情感,展开想象,将这些情感交汇在一起便会促成儿童产生一种对美好情感的热望与追求,这便形成一种高尚的情感文明。
【关键词】读写社区;情感认知;儿童联结感;情感文明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07-03
【作者简介】朱小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082)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一个人的心灵生命,往往与其阅读经历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大体取决于该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勤勉读书的礼仪之邦,留下太多有关读书对于治国安邦、修己安人之意义的精辟见解。就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我把阅读首先视为人的情感文明的一种方式,因为阅读是人的情感经验的重要来源,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人世间喜怒哀乐种种情感,并由此展开与历史人事、与现今生活的对话,增长与他人、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情感文明的人能够顺畅地与人沟通,能够相互结成和谐之大小社会共同体。世纪之交以来,国内一大批有识之士不断推动和掀起阅读热潮,涌现大批带头阅读或推动阅读的先进人物。2015年,“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读书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习总书记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也强调“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这表明,阅读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学校教育该为未来中国高文明素质的公民提供怎样的阅读基础?怎样切实提高学校阅读的质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是一个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优势、反思不足的学校教育议题。
认识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聚亨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雷燕,是在若干年前,参与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活动。听她说过自己17年来坚持扩展儿童阅读时空、精心培育“读写社区”的故事;也看过她的学校,作为校长,她倾心倡导“爱的教育”,鼓励教师做“爱的使者”,我被老师们写的那些感受师生之爱的一段段文字所打动。现在看到她对“读写社区”实践研究更为详尽的资料,看到她获得外界的认可,尤其是个人内心的成长,很为她高兴。现结合自己的情感教育研究,对“读写社区”做一点个人解读。
一、儿童的情感和认知在“读写”濡染中相互助力
“读写”活动既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又对儿童的情感濡染、精神养护具有不可估量的、奠定情感倾向和基调的价值。以读写为主的认知活动与积极情感活动是不可相互贬低、替代的,而应持续不断相互助力。只有通过对字词句章的读写学习,促进儿童脑和认知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细腻的情感,否则对情感的理解是粗糙而肤浅的。反之,敏锐的情感觉察、丰富的情感体验、充沛的情感力又会在更高层次上激发理性思维的活力,诱导深度学习的发生。
儿童时期是培养读写习惯和情感素养的黄金时期,儿童时期的读写能够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发育,给儿童心灵生长以营养,为其生命奠定亮丽的底色。儿童通过读写活动虽然得到的多是具体的感性认知,但这种认知是鲜明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如果在读写中有情感的“介入”、适恰的“表达评价”及温馨的读写环境“支持”,他们会得到更为丰富、细腻、真切的情感体验,同时拥有更多的深刻而复杂的思考,既增进了智力又养护了精神。雷燕老师创造的“读写社区”正是将儿童的读写从学校专门化的、较为封闭的模式延伸出来,将读写环境建构成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温馨安全的、伴随着亲情沁入的情感场,支持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助力于儿童理性思维的发育。儿童有意义的写作是自我意识真实表达的认知活动,它是在体察周围世界中关照自己,不断进行动态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读写社区”中采用动态的“交互写作”(强调写作过程中的交互式阅读、评价、修改、生成)打破了儿童“单向度”“标准化”的写作模式,通过建立“走动式”“平台式”“虚拟式”社区交流动态平台,儿童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写作时空中得到更为多元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受到启蒙、走向充盈。
二、“读写社区”是儿童联结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探索
“读写社区”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起一种社区化的自由读写生活模式,让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沟通更加快捷、畅通,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诱发“三位一体”的学习联结,为儿童营造的是“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和家校价值意趣相一致的培育环境,这使儿童的精神发育得以连贯。其次,全科化的阅读体系,促使读写联结更丰富多元。“读写社区”倡导“全科阅读”理念,有别于以往的双语阅读(汉语、英语)以及以应试为导向的所谓“教材阅读”模式,重视开发各学科的经典阅读书目,融入影视阅读、生活阅读,儿童在融合的阅读体系中得到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人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情感得以不断的充实与提升,而在众多社会情感之中,人的联系感体验是生命情感最初的形态,是生命最初和最基本的需求。婴儿最初的联结感是混沌不分的,它渐渐在环境及关系中,在脑发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种种我称其为联系感的变式情感,如:与人的亲近感、安全感、依恋感、信任感、同感共受、共情、同理心等;对其他生命物种的怜爱、欣赏、感情移入等;对超越物质、超越当下的憧憬、向往,对高尚、神圣的崇敬、敬畏,对绝美事物的流连忘返等;对知识间的奇妙联系、相似性、连续性的敏感、兴趣、迷恋、专注与追寻等。这类正面情感经验保障着个体生命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表现出学习和创造的勇气、兴趣和意志力。尤其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借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少年期特别重要。“读写社区”将学校阅读向家庭、社区延伸,十分有助于儿童联结感体验与发展。人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唤醒需要近似的图景及环境,而“读写社区”提供了与儿童学校生活相似的经验环境,这样一个较为持续的、连贯的、有相似性的教育时空,可以将儿童的联结感激发出来,若能不断地强化,便可以内化为情感品质并外显为较强的“联结力”“情感能力”,它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之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在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 三“读写社区”是情感文明的一粒种子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最直接、自然的形式。其顺畅、适切、同感共鸣和理解,体现着表达者个人以及所处群体的精神文明程度。情感文明既指个人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较强的情感能力,也指群体所具有的一种情感氛围,它对身处其中的个体具有在情绪上起裹挟作用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一种情感文化。具有较高情感文明的团体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关心,相互包容、体谅,可以共度困苦、悲伤而相互激励,其群体对个体是一种支持性的精神环境,而个体则是群体精神性环境的建造者(不一定非得是管理者)。今天倡导情感文明,就是希冀和倡导人们在沟通与交流中珍视、保护和创造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理念、方法和机制上探讨更为广阔开放的情感交流沟通的有效形态、模式,引导人们在觉察他人、与他人互动中调适自我、尊重他人,提升自身情感素养及情感能力,从而更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不断形成日渐扩大的健康的理解性共识。可以说,它是一条通过情感教育与自我教育发展社会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重要路径。
“读写社区”在教师的引领下,带动孩子、家长一同浸润于书香,体验诸如交往、信念、尊敬、同情、悲哀、快乐、爱和互助等情绪、情感,展开想象,这一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卡娅所说,将这些情感交汇在一起,便会促成儿童产生一种对美好情感的热望与追求,这便形成一种高尚的情感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雷燕发起的“读写社区”正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创造情感文明的积极尝试。在“读写社区”中,成员们乐意遵守约定的规则与秩序,具有一致(相近)的价值取向和憧憬,相互陪伴,相较校园内的读写,不仅扩大了情感交流圈,而且易于形成健康道德的情感文明。“读写社区”的建构将儿童的家庭教育延展出更大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内涵,用社区集体共读互助、读写专业指导等方式支持那些暂时不足以对儿童实施有效教养的家庭,促进家庭间的相互习染,推动着教育资源流向的进一步公平。而且,在提倡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时代风尚中,“读写社区”的活跃也对夫妇、亲子关系密切融洽颇有意义。
此外,创设“读写社区”本身还是一项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的大时代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际行动,是学校教育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诠释和响应。家校一体共建情感文明当是现代学习型组织的题中应有之义。我衷心地希望,“读写社区”这颗情感文明的种子,乘着“读写”的羽翼,尽情播撒,精耕细作在学习型社区的土壤里,开出艳丽的“情感文明”之花,并蔓延到更为广袤的中华大地上。
【关键词】读写社区;情感认知;儿童联结感;情感文明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07-03
【作者简介】朱小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082)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一个人的心灵生命,往往与其阅读经历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大体取决于该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勤勉读书的礼仪之邦,留下太多有关读书对于治国安邦、修己安人之意义的精辟见解。就我个人的经验感受,我把阅读首先视为人的情感文明的一种方式,因为阅读是人的情感经验的重要来源,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和体验人世间喜怒哀乐种种情感,并由此展开与历史人事、与现今生活的对话,增长与他人、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情感文明的人能够顺畅地与人沟通,能够相互结成和谐之大小社会共同体。世纪之交以来,国内一大批有识之士不断推动和掀起阅读热潮,涌现大批带头阅读或推动阅读的先进人物。2015年,“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将读书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高度。习总书记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也强调“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这表明,阅读已经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学校教育该为未来中国高文明素质的公民提供怎样的阅读基础?怎样切实提高学校阅读的质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是一个需要认真总结经验、发扬优势、反思不足的学校教育议题。
认识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聚亨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雷燕,是在若干年前,参与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活动。听她说过自己17年来坚持扩展儿童阅读时空、精心培育“读写社区”的故事;也看过她的学校,作为校长,她倾心倡导“爱的教育”,鼓励教师做“爱的使者”,我被老师们写的那些感受师生之爱的一段段文字所打动。现在看到她对“读写社区”实践研究更为详尽的资料,看到她获得外界的认可,尤其是个人内心的成长,很为她高兴。现结合自己的情感教育研究,对“读写社区”做一点个人解读。
一、儿童的情感和认知在“读写”濡染中相互助力
“读写”活动既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又对儿童的情感濡染、精神养护具有不可估量的、奠定情感倾向和基调的价值。以读写为主的认知活动与积极情感活动是不可相互贬低、替代的,而应持续不断相互助力。只有通过对字词句章的读写学习,促进儿童脑和认知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细腻的情感,否则对情感的理解是粗糙而肤浅的。反之,敏锐的情感觉察、丰富的情感体验、充沛的情感力又会在更高层次上激发理性思维的活力,诱导深度学习的发生。
儿童时期是培养读写习惯和情感素养的黄金时期,儿童时期的读写能够促进儿童多元智能发育,给儿童心灵生长以营养,为其生命奠定亮丽的底色。儿童通过读写活动虽然得到的多是具体的感性认知,但这种认知是鲜明而又充满想象力的,如果在读写中有情感的“介入”、适恰的“表达评价”及温馨的读写环境“支持”,他们会得到更为丰富、细腻、真切的情感体验,同时拥有更多的深刻而复杂的思考,既增进了智力又养护了精神。雷燕老师创造的“读写社区”正是将儿童的读写从学校专门化的、较为封闭的模式延伸出来,将读写环境建构成一个更为开放自由的、温馨安全的、伴随着亲情沁入的情感场,支持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助力于儿童理性思维的发育。儿童有意义的写作是自我意识真实表达的认知活动,它是在体察周围世界中关照自己,不断进行动态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读写社区”中采用动态的“交互写作”(强调写作过程中的交互式阅读、评价、修改、生成)打破了儿童“单向度”“标准化”的写作模式,通过建立“走动式”“平台式”“虚拟式”社区交流动态平台,儿童可以在更为广阔的写作时空中得到更为多元的情感体验,自我认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受到启蒙、走向充盈。
二、“读写社区”是儿童联结感体验的一种重要探索
“读写社区”打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起一种社区化的自由读写生活模式,让学校、家庭、社会的交流沟通更加快捷、畅通,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诱发“三位一体”的学习联结,为儿童营造的是“全民学习”的社会氛围和家校价值意趣相一致的培育环境,这使儿童的精神发育得以连贯。其次,全科化的阅读体系,促使读写联结更丰富多元。“读写社区”倡导“全科阅读”理念,有别于以往的双语阅读(汉语、英语)以及以应试为导向的所谓“教材阅读”模式,重视开发各学科的经典阅读书目,融入影视阅读、生活阅读,儿童在融合的阅读体系中得到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人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情感得以不断的充实与提升,而在众多社会情感之中,人的联系感体验是生命情感最初的形态,是生命最初和最基本的需求。婴儿最初的联结感是混沌不分的,它渐渐在环境及关系中,在脑发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种种我称其为联系感的变式情感,如:与人的亲近感、安全感、依恋感、信任感、同感共受、共情、同理心等;对其他生命物种的怜爱、欣赏、感情移入等;对超越物质、超越当下的憧憬、向往,对高尚、神圣的崇敬、敬畏,对绝美事物的流连忘返等;对知识间的奇妙联系、相似性、连续性的敏感、兴趣、迷恋、专注与追寻等。这类正面情感经验保障着个体生命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表现出学习和创造的勇气、兴趣和意志力。尤其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借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少年期特别重要。“读写社区”将学校阅读向家庭、社区延伸,十分有助于儿童联结感体验与发展。人的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唤醒需要近似的图景及环境,而“读写社区”提供了与儿童学校生活相似的经验环境,这样一个较为持续的、连贯的、有相似性的教育时空,可以将儿童的联结感激发出来,若能不断地强化,便可以内化为情感品质并外显为较强的“联结力”“情感能力”,它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之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在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 三“读写社区”是情感文明的一粒种子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最直接、自然的形式。其顺畅、适切、同感共鸣和理解,体现着表达者个人以及所处群体的精神文明程度。情感文明既指个人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较强的情感能力,也指群体所具有的一种情感氛围,它对身处其中的个体具有在情绪上起裹挟作用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称其为一种情感文化。具有较高情感文明的团体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接纳、关心,相互包容、体谅,可以共度困苦、悲伤而相互激励,其群体对个体是一种支持性的精神环境,而个体则是群体精神性环境的建造者(不一定非得是管理者)。今天倡导情感文明,就是希冀和倡导人们在沟通与交流中珍视、保护和创造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并且,在理念、方法和机制上探讨更为广阔开放的情感交流沟通的有效形态、模式,引导人们在觉察他人、与他人互动中调适自我、尊重他人,提升自身情感素养及情感能力,从而更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不断形成日渐扩大的健康的理解性共识。可以说,它是一条通过情感教育与自我教育发展社会民主、平等、友善、和谐的重要路径。
“读写社区”在教师的引领下,带动孩子、家长一同浸润于书香,体验诸如交往、信念、尊敬、同情、悲哀、快乐、爱和互助等情绪、情感,展开想象,这一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卡娅所说,将这些情感交汇在一起,便会促成儿童产生一种对美好情感的热望与追求,这便形成一种高尚的情感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雷燕发起的“读写社区”正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创造情感文明的积极尝试。在“读写社区”中,成员们乐意遵守约定的规则与秩序,具有一致(相近)的价值取向和憧憬,相互陪伴,相较校园内的读写,不仅扩大了情感交流圈,而且易于形成健康道德的情感文明。“读写社区”的建构将儿童的家庭教育延展出更大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内涵,用社区集体共读互助、读写专业指导等方式支持那些暂时不足以对儿童实施有效教养的家庭,促进家庭间的相互习染,推动着教育资源流向的进一步公平。而且,在提倡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时代风尚中,“读写社区”的活跃也对夫妇、亲子关系密切融洽颇有意义。
此外,创设“读写社区”本身还是一项在当今这个“知识社会”的大时代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际行动,是学校教育对“终身学习”理念的积极诠释和响应。家校一体共建情感文明当是现代学习型组织的题中应有之义。我衷心地希望,“读写社区”这颗情感文明的种子,乘着“读写”的羽翼,尽情播撒,精耕细作在学习型社区的土壤里,开出艳丽的“情感文明”之花,并蔓延到更为广袤的中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