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阅读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文体不同,风格不同,表现的手法及方式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文体意识,面对不同文体,却用同一套路,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才能高屋建瓴地使用文本,驾驭文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解读文本要有文体意识
阅读是信息的解码活动。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其前提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读者只有根据它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不同文体的文本,其代码组合及解读方法完全不同,这是由它们把握社会生活的各自方式决定的。
教师对课文进行读解,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否则,就会出现误读。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把“山一程,水一程”理解为一程山一程水;把“风一更,雪一更”理解为一更风一更雪。这就是缺乏文体意识的表现。词中的“一”是虚指,而不是确切的数字,它含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风一更,雪一更”说明风雪交加,气候恶劣。如果把“一”当作确切数字来看待,就无法体会到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的声势;也无法体会到将士们被聒耳的风雪声惊醒,睡意全无,更加怀念温暖、祥和的故园的情感。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感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世界,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体会到文本的精妙之处。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有文体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不同文体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文体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
但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文体意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去年的树》(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全文语言朴实无华,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教参中制定的目标是:1. 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要、煤油灯”等词语。2. 分角色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显然,三个目标无一涉及童话作品所特有的语言学习上的价值。笔者认为,根据童话的特点,应把教学目标细化,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应有本课特点的目标,如:1.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表达特点。2. 想象小鸟寻找树朋友的过程,体会小鸟内心的变化,提高想象力。
只有定准了教学目标,才能用好教材,才能使例子的功能得到最佳的发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三、选择教学内容要有文体意识
不同文体的文本选取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在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文本中“情”的把握,引导学生抓住一些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词语、句子深入地进行品读,使得学生的独特体验,始终不脱离记叙文本身所含的“情”的内容。而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旨在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给读者以相应知识的文体”,教师既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对文本中“知识”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本中介绍的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两篇课文都写到爬山虎,但文体不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不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章,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时应选择描写爬山虎的叶、脚的特点的句子进行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叙事文章,要关注文本中人物的“情”,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教学。如:“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抓住这样的句子进行教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正因为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才有机会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这样的学习不仅体会了句子的含义,还学习了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四、运用教学策略要有文体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顾及文体特色,运用相应教学策略。只有把握好不同文体的“个性”,引导学生从不同文体的特点出发,进行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学生 “个性体验”的目标更加集中,体验更加深入,更能学有所获。
如:写景文章,我们通常用“读课文—想画面—谈感受—再读课文—悟写法”的策略。古诗,我们通常用“介绍作者及背景;朗读想象,理解诗意;品味语言,背诵积累;感情朗读,体会诗情”的策略。童话,我们通常用“创设情境,走进童话,换位体验,领悟文本的内涵、情感,走出童话,领悟表达技巧”等策略。
……
当然,教无定法,课没有一定的模式。只有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策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解读文本要有文体意识
阅读是信息的解码活动。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其前提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读者只有根据它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不同文体的文本,其代码组合及解读方法完全不同,这是由它们把握社会生活的各自方式决定的。
教师对课文进行读解,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否则,就会出现误读。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把“山一程,水一程”理解为一程山一程水;把“风一更,雪一更”理解为一更风一更雪。这就是缺乏文体意识的表现。词中的“一”是虚指,而不是确切的数字,它含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风一更,雪一更”说明风雪交加,气候恶劣。如果把“一”当作确切数字来看待,就无法体会到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的声势;也无法体会到将士们被聒耳的风雪声惊醒,睡意全无,更加怀念温暖、祥和的故园的情感。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感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世界,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体会到文本的精妙之处。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有文体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不同文体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文体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
但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文体意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去年的树》(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全文语言朴实无华,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教参中制定的目标是:1. 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要、煤油灯”等词语。2. 分角色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显然,三个目标无一涉及童话作品所特有的语言学习上的价值。笔者认为,根据童话的特点,应把教学目标细化,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应有本课特点的目标,如:1.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表达特点。2. 想象小鸟寻找树朋友的过程,体会小鸟内心的变化,提高想象力。
只有定准了教学目标,才能用好教材,才能使例子的功能得到最佳的发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三、选择教学内容要有文体意识
不同文体的文本选取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在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文本中“情”的把握,引导学生抓住一些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词语、句子深入地进行品读,使得学生的独特体验,始终不脱离记叙文本身所含的“情”的内容。而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旨在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给读者以相应知识的文体”,教师既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对文本中“知识”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本中介绍的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两篇课文都写到爬山虎,但文体不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不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章,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时应选择描写爬山虎的叶、脚的特点的句子进行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叙事文章,要关注文本中人物的“情”,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教学。如:“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抓住这样的句子进行教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正因为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才有机会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这样的学习不仅体会了句子的含义,还学习了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四、运用教学策略要有文体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顾及文体特色,运用相应教学策略。只有把握好不同文体的“个性”,引导学生从不同文体的特点出发,进行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学生 “个性体验”的目标更加集中,体验更加深入,更能学有所获。
如:写景文章,我们通常用“读课文—想画面—谈感受—再读课文—悟写法”的策略。古诗,我们通常用“介绍作者及背景;朗读想象,理解诗意;品味语言,背诵积累;感情朗读,体会诗情”的策略。童话,我们通常用“创设情境,走进童话,换位体验,领悟文本的内涵、情感,走出童话,领悟表达技巧”等策略。
……
当然,教无定法,课没有一定的模式。只有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策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