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ao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阅读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文体不同,风格不同,表现的手法及方式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文体意识,面对不同文体,却用同一套路,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这是语文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才能高屋建瓴地使用文本,驾驭文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解读文本要有文体意识
  阅读是信息的解码活动。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其前提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读者只有根据它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不同文体的文本,其代码组合及解读方法完全不同,这是由它们把握社会生活的各自方式决定的。
  教师对课文进行读解,需先辨体裁,认识其内在的和外在的特征。否则,就会出现误读。如:有的教师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把“山一程,水一程”理解为一程山一程水;把“风一更,雪一更”理解为一更风一更雪。这就是缺乏文体意识的表现。词中的“一”是虚指,而不是确切的数字,它含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山一程,水一程”说明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风一更,雪一更”说明风雪交加,气候恶劣。如果把“一”当作确切数字来看待,就无法体会到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的声势;也无法体会到将士们被聒耳的风雪声惊醒,睡意全无,更加怀念温暖、祥和的故园的情感。
  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教师与文本对话时,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情感走进文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世界,领悟到文本的内涵,体会到文本的精妙之处。
  二、确定教学目标要有文体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不同文体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可见,文体不同,教学目标也不同。
  但在实际教学中,制定教学目标时缺乏文体意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去年的树》(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全文语言朴实无华,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但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教参中制定的目标是:1. 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要、煤油灯”等词语。2. 分角色朗读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显然,三个目标无一涉及童话作品所特有的语言学习上的价值。笔者认为,根据童话的特点,应把教学目标细化,除了上述目标外,还应有本课特点的目标,如:1.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表达特点。2. 想象小鸟寻找树朋友的过程,体会小鸟内心的变化,提高想象力。
  只有定准了教学目标,才能用好教材,才能使例子的功能得到最佳的发挥。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三、选择教学内容要有文体意识
  不同文体的文本选取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在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文本中“情”的把握,引导学生抓住一些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词语、句子深入地进行品读,使得学生的独特体验,始终不脱离记叙文本身所含的“情”的内容。而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由于“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旨在介绍、说明事物或事理,给读者以相应知识的文体”,教师既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对文本中“知识”的学习兴趣,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本中介绍的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生动性。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两篇课文都写到爬山虎,但文体不同,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不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章,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教学时应选择描写爬山虎的叶、脚的特点的句子进行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叙事文章,要关注文本中人物的“情”,抓住文中令人感动的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教学。如:“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抓住这样的句子进行教学,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正因为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才有机会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这样的学习不仅体会了句子的含义,还学习了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四、运用教学策略要有文体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顾及文体特色,运用相应教学策略。只有把握好不同文体的“个性”,引导学生从不同文体的特点出发,进行独特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学生 “个性体验”的目标更加集中,体验更加深入,更能学有所获。
  如:写景文章,我们通常用“读课文—想画面—谈感受—再读课文—悟写法”的策略。古诗,我们通常用“介绍作者及背景;朗读想象,理解诗意;品味语言,背诵积累;感情朗读,体会诗情”的策略。童话,我们通常用“创设情境,走进童话,换位体验,领悟文本的内涵、情感,走出童话,领悟表达技巧”等策略。
  ……
  当然,教无定法,课没有一定的模式。只有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策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宁宝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一、变中求“准”  出示图1中的湖泊,然后框出外围的平行四边形,问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生:用130×110。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很可以吗?  生:用平行四边形把湖泊框住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湖泊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了。  再出示图2,在湖泊里面有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生:如果用110×90计算,应该比湖泊小一些。  顺势出示图3,师:这样可以吗?  
期刊
“平行与垂直”是平面图形组成与分类的重要依据,属于发生定义概念,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头脑中虽然已积累了一些表象,但由于其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在理解概念中的“同一平面”和“不相交”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上海市现行教材对“平行”的定义做了处理,跳过了“同一平面”的概念,具体表述为:“像a、b这样垂直于同一条边的两条边,我们说它们互相平行。”而人教版新教材关于平行线的定义还是:“
期刊
【编者按】家访是家校合作育人、统一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协调教育目标、实现教育同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曾经很熟悉的家访,现如今被QQ群、电话、短信取代了。那么,新形势下,需不需要家访?如何家访?请听听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2014年9月20日上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与宁德市妇联、万达影城为留守儿童和特殊学生们联合开展爱心观影活动。  阮光清校长与爱心妈妈牵着留守儿童的手,爱心小伙伴和特殊生手拉着手,在洋溢着友善、温暖的影厅中共同观赏了影片《有一天》。  电影讲述贫困儿童、读写困难儿童、留守儿童等9个特殊儿童群体的追梦故事。不一样的不幸,却透着同样的追逐梦想的力量。观影现场,有会心的笑声,也有偷偷抹去的泪水。  爱
期刊
一、概念的引入,源于数学化的需要  数学的基本概念一般都具有丰富的现实原型,用数学概念来描述与刻画这些现实原型,是源于数学化的需要,是数学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类认知的需要。在数学概念引入时,如果能将数学化的需要与学生的认知需要并轨,学生认知的需要越迫切,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就越高,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  例如,人教版五上“确定位置”第一课时,是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先出示学生熟悉的
期刊
薛法根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这堂课,减少了很多可有可无的环节,留下的是纯粹的语文实践活动。减少,是为了“增加”。那么,他增加了什么?是如何增加的?我们来看以下片段,或许能从中得到答案。  【教学片段】  师:“我”几次走进王大伯家的桃园?分别是什么时候?  生:三次,第一次是在冬天的时候。  ……  师:把这三个表示时间的词画出来。画出的词和老师黑板上写的一样的举手。读一下。(板书:去年冬季的一天
期刊
刘老师是一名新入职教师,在市里一所比较好的高中担任英语教师。入职一年以来,刘老师经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每当看到同组的前辈处理教学、工作事宜游刃有余以及与自己同时进入学校的其他教师貌似都适应良好时,她便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高中教师这一职位。下周一,刘老师将要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转正考评课,届时会有很多校领导来听课,刘老师对这堂课相当重视。虽然经过精心准备,刘老师还是对自己能否圆满地完成任
期刊
【编者按】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石。在部分教师的眼中,概念教学不过是一种机械的教授与训练的结合体。而实际上,较为妥帖的认识是,数学概念的教学应融入学生的探索活动,应从探索活动开始,然后形成语言,最后提升为数学概念。学生应像数学家一样“创造”数学概念。“教学平台”从第11期开始,分两期与读者共同探讨“简约而不简单的概念教学”。  理解并掌握数学概念的核心是把握概念实质,而不仅仅掌握概念形式的、描述的
期刊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奇葩,其独特的芬芳陶醉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中,古诗文的比重则随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作为文本类型中的一员,古诗文无疑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语用”价值。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识得‘语用’东风面,发我诗文枝上花”,旨在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课。  一、识得东风面——关注“语用”点的选择  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久
期刊
2013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昆山的信。信中这样写道:  朱老师:  您好!  语文高考结束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些年,为了种种报答,我被绑在高考的战车上走得太久,太累了。大家对我越放心,对我的期望就越大。从学科到分管,工作范围越来越广,工作担子越来越重,我越来越难以在高考与新教育间左右手兼顾。高考成绩一直在苏州名列前茅,领导满意但我失落:其他地区新教育如火如荼,昆山却不死不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