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是我国著名作家余华老师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描写底层民众生活的长篇小说。余华老师是我国“小说革命的先锋拓展”,他了解到描写现实比形式探索更具有感人的力量,于是在现实力量的感召下创作这部小说。这部小说是余华老师对文学界的所谓先锋作家只会玩弄形式,作品与现实失语言论的回击。在这部小说中,余华老师坚持民间叙事的立场,通过描写小人物们的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呈现底层劳动人民积极主动克服生活的磨难的人生历程,刻画小人物在抵抗苦难过程中迸发出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小人物;人性之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作者对于许三观卖血的一生省略而又生动的叙事,该小说讲述的便是一个叫做许三观的普通底层劳动人民经历一系列磨难,通过卖血克服困难,跨过一道道血的磨难的故事。许三观的一生被作者省略式地进行概括,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这一小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十一次的卖血经历贯穿了整部小说的事件,我们可以从这十一次卖血经历中了解到许三观以及其他小人物的性格品行,浏览许三观的一生,掀开苦难年代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一角。本来接下来就是通过对许三观经历的各类事件进行分析,寻找小人物的人性之美,以及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人物形象之“小”
《许三观卖血记》是描绘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重视塑造小人物形象,全文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小人物的偷情、吵架、算计的情节事件,成功塑造了小人物愚昧、低俗、斤斤计较的共性。小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小人物的愚昧。底层劳动人民大多是农民和手工劳动者,没有经受过多少教育,往往是依靠祖辈口口相传的经验和手艺生活,所以大多是愚昧的。在小说开头,许三观听四叔说卖血是男人身体好的证明,还能获得三十五块钱,便跟着同村的龙根和阿方进城卖血。这是许三观卖血的起始,在准备卖血时,根龙和阿方强调一定要喝水,他们认为“水喝多了,人的血也会变多”。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事被许三观和同村居民所信,丝毫不知卖血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是小人物愚昧性格的体现。其二,小人物的计较。底层劳动人民是贫穷的,他们在生活中大多需要节约用度、斤斤计较,这便成就了小人物算计的性格。在小说中处处描绘了小人物算计和计较的琐事。许三观通过第一次卖血赚取到三十五块钱,但只买一些便宜的包子、话梅小零食追求许玉兰,同时还算计着于徐玉兰的父亲打交道,说“许玉兰姓许,自己也姓许,玉兰嫁给自己那孩子也姓许,相当于自己成为倒插门的女婿”,这种低成本甚至有点“卑劣”的追求方式是许三观小人物的算计。再后来灾荒时期,粮食已经非常稀缺,许三观全家人只能吃稀粥,许三观又打算通过卖血来让家人吃顿好的,但却不愿意让一乐吃面条,因为这样就会便宜何小勇。此时的许三观心中只有那点计较,完全没有在乎一乐的感受,只想着不让何小乐占便宜,这也是小人物的计较之处。其三,小人物的低俗。小人物的偷情、吵架、打斗是这部小说前期的主旋律。许玉兰因为不满父亲安排的婚姻跑去和何小勇偷情,甚至生下了一乐。许三观在结婚后也暗恋同厂的女工林芬芳,甚至为了满足林芬芳想吃肉的愿望去卖了第三次血。到后来事情败露,两个女人开始对峙,免不了一些低俗词汇的谩骂。这些行为都塑造了小人物低俗的一面。
2人物形象之“美”
在《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中,许三观的第一次和第三次卖血原因都显得荒唐,但其他的卖血经历或多或少都包涵着小人物的人性之美。许三观的人生充满着磨难,而许三观的人性之美也在许三观克服磨难的过程中被充分展现出来。其中小说笔墨描绘最多的就是一乐与许三观的亲情,可以说许三观的多次卖血都是为了他的儿子一乐。许三观第二次卖血的原因是一乐将方铁匠儿子的头砸破,被要求赔偿医药费,此时许三观已经知道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新生儿子,在犹豫再三后还是去卖血赔偿。第五次卖血原因是一乐要下乡,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集生活费去卖血。第七次到第十一次卖血的原因是一乐患了肝炎,许三观为了凑医疗费,在火车上一路卖血将一乐送到上海医院救治。许三观和一乐之间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们之间的亲情早已经超越了血脉的桎梏,家人之间亲情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许三观和他妻子许玉兰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一些琐事争吵,甚至互相伤害。徐玉兰和何小勇的事情暴露后,徐玉兰和许三观的关系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文革时期的经历却成为了他们一生最为温情的时刻,徐玉兰因为“破鞋”的名声被众人批斗,许三观就将菜和肉藏在白米饭下面带给徐玉兰。在家中举行批斗会时,许三观为了能让妻子得到休息的机会,同意妻子坐在凳子上接受批斗。此时虽然没有海誓山盟、甜言蜜语,但他们两的感情早已经用行动证明,所以最终才能相互扶持到老,这也是小人物的温情所在。许三观只能依靠卖血帮助家人和自己度过了人生一道又一道的磨难,甚至差点失去了生命,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是小人物的悲哀之处,但这也造就他的人生的不平凡,这些卖血的经历是他对抗苦难,挣脱不幸命运的里程碑,凝聚了家庭溫情的力量,体现了小人物精神之坚韧,是生命在磨砺过程中迸发的人性之美。
3结论
在余华老师的笔墨塑造下,许三观不再仅仅是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小人物,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潮流的模板和符号,具备许多底层劳动人民所特有的共性。他就是在芸芸众生中真实存在的鲜活的人物,是许多劳动人员的典型,他可以是工地的建筑工人,也可以是街边的外卖小哥。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朋友,是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象征。我们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学会坚强乐观地面对苦难和平凡又琐碎的生活,领悟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先宪.《许三观卖血记》的日常性与小人物形象[D].复旦大学,2011.
[2]张强,张娟娟.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性格[J].农家参谋,2019(3):250.
[3]杨辉.余华与古典传统[J].当代作家评论,2018(2):24-35.
◆关键词:《许三观卖血记》;小人物;人性之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作者对于许三观卖血的一生省略而又生动的叙事,该小说讲述的便是一个叫做许三观的普通底层劳动人民经历一系列磨难,通过卖血克服困难,跨过一道道血的磨难的故事。许三观的一生被作者省略式地进行概括,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这一小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十一次的卖血经历贯穿了整部小说的事件,我们可以从这十一次卖血经历中了解到许三观以及其他小人物的性格品行,浏览许三观的一生,掀开苦难年代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一角。本来接下来就是通过对许三观经历的各类事件进行分析,寻找小人物的人性之美,以及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人物形象之“小”
《许三观卖血记》是描绘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重视塑造小人物形象,全文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小人物的偷情、吵架、算计的情节事件,成功塑造了小人物愚昧、低俗、斤斤计较的共性。小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小人物的愚昧。底层劳动人民大多是农民和手工劳动者,没有经受过多少教育,往往是依靠祖辈口口相传的经验和手艺生活,所以大多是愚昧的。在小说开头,许三观听四叔说卖血是男人身体好的证明,还能获得三十五块钱,便跟着同村的龙根和阿方进城卖血。这是许三观卖血的起始,在准备卖血时,根龙和阿方强调一定要喝水,他们认为“水喝多了,人的血也会变多”。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事被许三观和同村居民所信,丝毫不知卖血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这是小人物愚昧性格的体现。其二,小人物的计较。底层劳动人民是贫穷的,他们在生活中大多需要节约用度、斤斤计较,这便成就了小人物算计的性格。在小说中处处描绘了小人物算计和计较的琐事。许三观通过第一次卖血赚取到三十五块钱,但只买一些便宜的包子、话梅小零食追求许玉兰,同时还算计着于徐玉兰的父亲打交道,说“许玉兰姓许,自己也姓许,玉兰嫁给自己那孩子也姓许,相当于自己成为倒插门的女婿”,这种低成本甚至有点“卑劣”的追求方式是许三观小人物的算计。再后来灾荒时期,粮食已经非常稀缺,许三观全家人只能吃稀粥,许三观又打算通过卖血来让家人吃顿好的,但却不愿意让一乐吃面条,因为这样就会便宜何小勇。此时的许三观心中只有那点计较,完全没有在乎一乐的感受,只想着不让何小乐占便宜,这也是小人物的计较之处。其三,小人物的低俗。小人物的偷情、吵架、打斗是这部小说前期的主旋律。许玉兰因为不满父亲安排的婚姻跑去和何小勇偷情,甚至生下了一乐。许三观在结婚后也暗恋同厂的女工林芬芳,甚至为了满足林芬芳想吃肉的愿望去卖了第三次血。到后来事情败露,两个女人开始对峙,免不了一些低俗词汇的谩骂。这些行为都塑造了小人物低俗的一面。
2人物形象之“美”
在《许三观卖血记》这篇小说中,许三观的第一次和第三次卖血原因都显得荒唐,但其他的卖血经历或多或少都包涵着小人物的人性之美。许三观的人生充满着磨难,而许三观的人性之美也在许三观克服磨难的过程中被充分展现出来。其中小说笔墨描绘最多的就是一乐与许三观的亲情,可以说许三观的多次卖血都是为了他的儿子一乐。许三观第二次卖血的原因是一乐将方铁匠儿子的头砸破,被要求赔偿医药费,此时许三观已经知道了一乐并不是自己的新生儿子,在犹豫再三后还是去卖血赔偿。第五次卖血原因是一乐要下乡,许三观为了给一乐筹集生活费去卖血。第七次到第十一次卖血的原因是一乐患了肝炎,许三观为了凑医疗费,在火车上一路卖血将一乐送到上海医院救治。许三观和一乐之间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他们之间的亲情早已经超越了血脉的桎梏,家人之间亲情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许三观和他妻子许玉兰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一些琐事争吵,甚至互相伤害。徐玉兰和何小勇的事情暴露后,徐玉兰和许三观的关系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文革时期的经历却成为了他们一生最为温情的时刻,徐玉兰因为“破鞋”的名声被众人批斗,许三观就将菜和肉藏在白米饭下面带给徐玉兰。在家中举行批斗会时,许三观为了能让妻子得到休息的机会,同意妻子坐在凳子上接受批斗。此时虽然没有海誓山盟、甜言蜜语,但他们两的感情早已经用行动证明,所以最终才能相互扶持到老,这也是小人物的温情所在。许三观只能依靠卖血帮助家人和自己度过了人生一道又一道的磨难,甚至差点失去了生命,但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是小人物的悲哀之处,但这也造就他的人生的不平凡,这些卖血的经历是他对抗苦难,挣脱不幸命运的里程碑,凝聚了家庭溫情的力量,体现了小人物精神之坚韧,是生命在磨砺过程中迸发的人性之美。
3结论
在余华老师的笔墨塑造下,许三观不再仅仅是一个小说中的主人公和小人物,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潮流的模板和符号,具备许多底层劳动人民所特有的共性。他就是在芸芸众生中真实存在的鲜活的人物,是许多劳动人员的典型,他可以是工地的建筑工人,也可以是街边的外卖小哥。他们是父亲、是丈夫、是朋友,是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象征。我们要从书中汲取力量,学会坚强乐观地面对苦难和平凡又琐碎的生活,领悟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先宪.《许三观卖血记》的日常性与小人物形象[D].复旦大学,2011.
[2]张强,张娟娟.浅析《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小人物性格[J].农家参谋,2019(3):250.
[3]杨辉.余华与古典传统[J].当代作家评论,2018(2):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