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GDP含金量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并对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2年青海省GDP含金量大体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通过对青海省GDP含金量的变化轨迹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青海省GDP含金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GDP 含金量 政策建议
青海作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推进,青海的经济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劲头。青海省的GDP从1978年的15.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84.54亿元,是1978年的125倍。人均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428元增长到2012年的32879元,增长了76倍。得益于GDP的大幅增长,我省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近年来,人民普遍抱怨物价增长迅速,工资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实际购买力却在明显下降,人们感觉生活很不幸福。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幸福感却出现了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均GDP的固有缺陷缺陷导致的。为了将GDP发展与人民幸福感联系起来,本文尝试利用GDP含金量测算青海的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并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加青海GDP含金量的政策建议。
一、指标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以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主要指标对地方政府进行政绩评价,这导致地方政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在增加GDP总量上,对增加居民收入的关注度却不够。改善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研究居民生活质量的时候,不仅要观察人均GDP绝对数的大小,更应该观察GDP的质量问题。“GDP含金量”与“幸福感”、“人性化的GDP”大致相同,其相同之处都是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核心。为了更好研究青海民众的“幸福感”,本文采用统计学家的观点,参考杨开忠(2010)提出来的计算公式,从单位GDP人居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构建人居GDP含金量指标,研究青海省GDP的含金量。
具体公式:
人均GDP=当地GDP/常住人口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x城镇人口比重
人均GDP含金量?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
二、青海省GDP含金量的演变轨迹及原因
通过查阅2013年《青海统计年鉴》并利用 “GDP含金量”的计算公式,得出了青海省GDP含金量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得出:
从趋势上看,1990—2012年间,我省的GDP含金量却大体经历“先上升后下将”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990—2001年中表现为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数值上看,青海省“GDP含金量”由1990年的0.4153,逐渐增长到2001年的0.4726。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这段时期GDP含金量的上升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整体形势出现好转密不可分。在2001—2012年中大体变现为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0.4726下降为0.3178,并在2012年GDP含金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好转,在2012年为0.3293。通过分析我们可知,2000年我国实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份之一的青海,在接下来的10多年的开发中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由于人均GDP的速度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GDP含金量出现了下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省过度注重GDP总量的增长,通过扩大基础建设和能源开发来拉动青海省GDP总量的增长。通过建设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能源开采等手段拉动经济,这固然会使得我省GDP总量得到迅速的增长。但由于这些施工建设单位的工程队不一定是当地的老百姓,相关施工设备也有可能是从中东部外购的,这都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缓慢。GDP总量的增加,意味着分母上的人均GDP增加了,而作为分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未显著增加,这样GDP含金量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从省级比较上看,青海省的GDP含金量长期以来一直低于0.5,这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青海作为西部藏区的典型代表,相比中东部发达省份而言,我省的产业支撑少,农业依旧占很大的比重。先天因素导致我省的产业结构较低端,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较低,这都造成了我省民众的收入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
三、提升青海省GDP含金量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我省GDP含金量从出现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同步跟进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1.发展青海特色现代农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增加青海农牧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大力引导发展青海特色现代农业,并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财力支持。发展青海特色、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GDP含金量,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将吸纳大量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对实现农牧民就近就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大对居民职业教育培训。要加大农村牧区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提高我省居民的职业技能,使其能满足现代化的工作需求。
4.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城乡分割制度,导致农村居民受到了许多像“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异。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因此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实现我们农牧民进程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增加我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统计局. 青海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方晓萍,丁四保.我国人均GDP含金量的演变与区域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1
[2]李毅. 缩小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J].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3
关键词:GDP 含金量 政策建议
青海作为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推进,青海的经济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劲头。青海省的GDP从1978年的15.5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884.54亿元,是1978年的125倍。人均生产总值也从1978年的428元增长到2012年的32879元,增长了76倍。得益于GDP的大幅增长,我省的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近年来,人民普遍抱怨物价增长迅速,工资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实际购买力却在明显下降,人们感觉生活很不幸福。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幸福感却出现了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均GDP的固有缺陷缺陷导致的。为了将GDP发展与人民幸福感联系起来,本文尝试利用GDP含金量测算青海的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并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加青海GDP含金量的政策建议。
一、指标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以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为主要指标对地方政府进行政绩评价,这导致地方政府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在增加GDP总量上,对增加居民收入的关注度却不够。改善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研究居民生活质量的时候,不仅要观察人均GDP绝对数的大小,更应该观察GDP的质量问题。“GDP含金量”与“幸福感”、“人性化的GDP”大致相同,其相同之处都是以提高居民收入为核心。为了更好研究青海民众的“幸福感”,本文采用统计学家的观点,参考杨开忠(2010)提出来的计算公式,从单位GDP人居可支配收入的角度构建人居GDP含金量指标,研究青海省GDP的含金量。
具体公式:
人均GDP=当地GDP/常住人口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x城镇人口比重
人均GDP含金量?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
二、青海省GDP含金量的演变轨迹及原因
通过查阅2013年《青海统计年鉴》并利用 “GDP含金量”的计算公式,得出了青海省GDP含金量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我们得出:
从趋势上看,1990—2012年间,我省的GDP含金量却大体经历“先上升后下将”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990—2001年中表现为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从数值上看,青海省“GDP含金量”由1990年的0.4153,逐渐增长到2001年的0.4726。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发展,这段时期GDP含金量的上升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整体形势出现好转密不可分。在2001—2012年中大体变现为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0.4726下降为0.3178,并在2012年GDP含金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好转,在2012年为0.3293。通过分析我们可知,2000年我国实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份之一的青海,在接下来的10多年的开发中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由于人均GDP的速度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GDP含金量出现了下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省过度注重GDP总量的增长,通过扩大基础建设和能源开发来拉动青海省GDP总量的增长。通过建设水电站、高速公路、铁路、能源开采等手段拉动经济,这固然会使得我省GDP总量得到迅速的增长。但由于这些施工建设单位的工程队不一定是当地的老百姓,相关施工设备也有可能是从中东部外购的,这都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缓慢。GDP总量的增加,意味着分母上的人均GDP增加了,而作为分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未显著增加,这样GDP含金量就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从省级比较上看,青海省的GDP含金量长期以来一直低于0.5,这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青海作为西部藏区的典型代表,相比中东部发达省份而言,我省的产业支撑少,农业依旧占很大的比重。先天因素导致我省的产业结构较低端,产品的附加值、技术含量较低,这都造成了我省民众的收入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
三、提升青海省GDP含金量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我省GDP含金量从出现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同步跟进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该把提高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1.发展青海特色现代农业。提高居民收入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增加青海农牧民的可支配收入。通过大力引导发展青海特色现代农业,并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财力支持。发展青海特色、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2.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GDP含金量,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将吸纳大量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对实现农牧民就近就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加大对居民职业教育培训。要加大农村牧区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提高我省居民的职业技能,使其能满足现代化的工作需求。
4.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城乡分割制度,导致农村居民受到了许多像“同工不同酬”待遇差异。这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因此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实现我们农牧民进程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增加我省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青海省统计局. 青海统计年鉴(201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方晓萍,丁四保.我国人均GDP含金量的演变与区域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1
[2]李毅. 缩小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J].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