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赫梅尔(Mark Helmel)是目a前全球最高的电视与观光塔──广州塔的主力设计师。在广州塔项目一举成名后,他被频繁邀请参加包括中国家具领袖年会等行业重头会议。谈建筑的时候十分诚恳,谈到冒险经历时又十分兴奋的马克·赫梅尔,总是对不确定的、未知的事物充满了热情,他的冒险精神从生活贯彻到设计。
《风尚周报》:作为建筑师,你有好几项海外项目,旅行的经历很多吧?
马克:我从14岁开始就搭便车游遍了欧洲各国——省钱又有趣。第一次去了法国南部,和一个朋友同时出发,分头进行,比赛谁能先到,我赢了。后来求学期间我获得了一项奖学金,让我有机会去了很多个国家进行建筑学方面的研究。我去过马里、布基纳法索等非洲国家,还有印尼、日本、中国、土耳其,以及美国等。
搭便车是个很好的方式,因为你不知道你在路上能遇见什么人,然后你可以在中途改变目的地,随时下车并且不用解释任何事情。我有一次碰见一位年轻母亲,她带我回家给我提供住宿,我在那里待了3个星期。还有一次遇见一位年纪很大的女士,开着一辆很旧款的车,她还开得很慢,花了我们很长时间才到巴黎。然后她在家里招待了我,那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别墅,天花板上满是名画俯视着我。这些都是在开始旅行的时候没有想过会遇到的事情。
《风尚周报》:在国外搭便车不觉得危险吗?
马克:有的,有一次在土耳其东部就差点丢了小命。一般我比较小心,如果对方告诉我他们是谁名字是什么我都倾向于相信他们,但那次有点大意,我喝了他们下过毒的酸奶。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我是在监狱里——当地的警察在机动车道上发现晕死过去的我,又没有任何有效证件——劫匪们把我的东西全拿走后把我扔了下车。我在土耳其滞留了两个星期,等我朋友汇款过来补办证件。那种毒素估计影响了神经,除了摔下车导致的淤伤外,我还牙痛、头痛了很久。当地的一个警察后来把我带回家,只是由于穆斯林斋戒,我不能外出。那次我父母对我挺生气的,哈。
《风尚周报》:在周游过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后,你认为建筑在当代文化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克:建筑应该表达当代文化。建筑与现代有着多重的关系。对于现在来说,信息的全球化也带来了影响,科技让整个世界的交流和联系更多更容易。你可能尚未来得及好好展开你的思路,就已经有其他人完成了。
每个地方的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风格和象征。许多人会回顾历史,从过往的建筑中找一些样式并复制出来,我并不喜欢这种方法。在古代文化中找到有价值的部分并用当代的方式、当代的材料表现出来不是个容易的问题,但单纯地复制旧的形式却感觉虚假。
《风尚周报》:你曾说过“现代主义以其简洁的形式却将注定引向灾难”,为什么?
马克:现代主义是一项非常强大且令人信服的技术。大约从20世纪开始,现代主义建筑就开始流行。但它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某一个专门上走得过于极端,甚至不在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建筑中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单独的元素,但整体性和一致性却消失了。
《风尚周报》:你说过建筑不能完全被拍摄或被绘画,或被文字描述,那什么才是欣赏建筑的最好方式?
马克:参观它。到建筑中去。很多你在照片或者画作中看到的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面,身临一座好的建筑中,你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
《风尚周报》: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建筑环境如何?
马克:我不喜欢欧洲的大部分城市。它们(的建筑状态)已经结束了、完成了。现状就是看着过去,并保持已有的东西。这当然也是一种价值。回顾一下纽约的建筑史,这个城市现在的建筑大约是在1850~1950年间建立的。这所美丽的城市的风格大体是在这段时期内形成了它独有的几何美、形式美和城市景观。
但在中国,让人非常兴奋的是这里还没有确定任何东西,一切都还在发展之中,它的走向富有动力,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决定它的方向。
《风尚周报》:你对中国的建筑有什么印象?
马克:在我一定要去的地点清单上包括有紫禁城,还有宫殿后面的小街道——胡同;还有福建的客家围屋,建成圆形的建筑,里面住了大约有250户人家,这种特别的形式对于建筑师来说太有意思了。围屋非常中国,同时形式上我觉得对很多建筑师都会有启发,这种围屋被建造起来的原因,还有这种住宅的社会性意义,以及特别的天际线,都是会让人非常有兴趣的东西。我很期待这个旅行早日成行。
《风尚周报》:你在听到广州塔的项目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马克:当时芭芭拉去了广州开会,然后立即打电话告诉我,当时剩下提交方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我心里的念头是:这太好了,马上开始做吧。这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机会,应该抓住它。
第一个星期里,我会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当真正的念头萌现的时候,其实自己是不太确切地感知到的。即使根据想法做出来一个初步的模型,心里也仍然不是很确定是否应该成为最后的方案,因为在整个策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方面太多了。所以这并不是灵光一闪的念头,而是渐渐形成并且渐渐符合的过程。
《风尚周报》:你在设计广州塔的时候,对广州这个城市有什么印象?
马克:我第一次来广州是在1995年,我和芭芭拉结婚后一年左右,蜜月没去什么地方,所以那时就跑去亚洲的好几个城市旅游过,包括了东京、京都、香港和广州。那时的广州和现在的广州简直是两样,这太惊人了。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人们会坐船游珠江,然后观赏岸上的广告灯,这我觉得挺奇怪的。我记得当时只有一间麦当劳,还去逛了北京路……但看到的还是太少了。但在城市里我最喜欢做的就是走来走去,甚至是逛些居民小巷,去感受城市真正的气氛。
《风尚周报》:一直以来很好奇,身为某座公共建筑的设计师,你可以免费参观吗?
马克:哈哈,是的,我终身都可以免费上广州塔。
《风尚周报》:作为建筑师,你有好几项海外项目,旅行的经历很多吧?
马克:我从14岁开始就搭便车游遍了欧洲各国——省钱又有趣。第一次去了法国南部,和一个朋友同时出发,分头进行,比赛谁能先到,我赢了。后来求学期间我获得了一项奖学金,让我有机会去了很多个国家进行建筑学方面的研究。我去过马里、布基纳法索等非洲国家,还有印尼、日本、中国、土耳其,以及美国等。
搭便车是个很好的方式,因为你不知道你在路上能遇见什么人,然后你可以在中途改变目的地,随时下车并且不用解释任何事情。我有一次碰见一位年轻母亲,她带我回家给我提供住宿,我在那里待了3个星期。还有一次遇见一位年纪很大的女士,开着一辆很旧款的车,她还开得很慢,花了我们很长时间才到巴黎。然后她在家里招待了我,那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别墅,天花板上满是名画俯视着我。这些都是在开始旅行的时候没有想过会遇到的事情。
《风尚周报》:在国外搭便车不觉得危险吗?
马克:有的,有一次在土耳其东部就差点丢了小命。一般我比较小心,如果对方告诉我他们是谁名字是什么我都倾向于相信他们,但那次有点大意,我喝了他们下过毒的酸奶。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我是在监狱里——当地的警察在机动车道上发现晕死过去的我,又没有任何有效证件——劫匪们把我的东西全拿走后把我扔了下车。我在土耳其滞留了两个星期,等我朋友汇款过来补办证件。那种毒素估计影响了神经,除了摔下车导致的淤伤外,我还牙痛、头痛了很久。当地的一个警察后来把我带回家,只是由于穆斯林斋戒,我不能外出。那次我父母对我挺生气的,哈。
《风尚周报》:在周游过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后,你认为建筑在当代文化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马克:建筑应该表达当代文化。建筑与现代有着多重的关系。对于现在来说,信息的全球化也带来了影响,科技让整个世界的交流和联系更多更容易。你可能尚未来得及好好展开你的思路,就已经有其他人完成了。
每个地方的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风格和象征。许多人会回顾历史,从过往的建筑中找一些样式并复制出来,我并不喜欢这种方法。在古代文化中找到有价值的部分并用当代的方式、当代的材料表现出来不是个容易的问题,但单纯地复制旧的形式却感觉虚假。
《风尚周报》:你曾说过“现代主义以其简洁的形式却将注定引向灾难”,为什么?
马克:现代主义是一项非常强大且令人信服的技术。大约从20世纪开始,现代主义建筑就开始流行。但它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某一个专门上走得过于极端,甚至不在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建筑中的每一部分都变成了单独的元素,但整体性和一致性却消失了。
《风尚周报》:你说过建筑不能完全被拍摄或被绘画,或被文字描述,那什么才是欣赏建筑的最好方式?
马克:参观它。到建筑中去。很多你在照片或者画作中看到的建筑只是其中的一面,身临一座好的建筑中,你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
《风尚周报》:与欧美相比,中国的建筑环境如何?
马克:我不喜欢欧洲的大部分城市。它们(的建筑状态)已经结束了、完成了。现状就是看着过去,并保持已有的东西。这当然也是一种价值。回顾一下纽约的建筑史,这个城市现在的建筑大约是在1850~1950年间建立的。这所美丽的城市的风格大体是在这段时期内形成了它独有的几何美、形式美和城市景观。
但在中国,让人非常兴奋的是这里还没有确定任何东西,一切都还在发展之中,它的走向富有动力,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决定它的方向。
《风尚周报》:你对中国的建筑有什么印象?
马克:在我一定要去的地点清单上包括有紫禁城,还有宫殿后面的小街道——胡同;还有福建的客家围屋,建成圆形的建筑,里面住了大约有250户人家,这种特别的形式对于建筑师来说太有意思了。围屋非常中国,同时形式上我觉得对很多建筑师都会有启发,这种围屋被建造起来的原因,还有这种住宅的社会性意义,以及特别的天际线,都是会让人非常有兴趣的东西。我很期待这个旅行早日成行。
《风尚周报》:你在听到广州塔的项目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马克:当时芭芭拉去了广州开会,然后立即打电话告诉我,当时剩下提交方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我心里的念头是:这太好了,马上开始做吧。这就是我一直等待的机会,应该抓住它。
第一个星期里,我会汲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当真正的念头萌现的时候,其实自己是不太确切地感知到的。即使根据想法做出来一个初步的模型,心里也仍然不是很确定是否应该成为最后的方案,因为在整个策划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方面太多了。所以这并不是灵光一闪的念头,而是渐渐形成并且渐渐符合的过程。
《风尚周报》:你在设计广州塔的时候,对广州这个城市有什么印象?
马克:我第一次来广州是在1995年,我和芭芭拉结婚后一年左右,蜜月没去什么地方,所以那时就跑去亚洲的好几个城市旅游过,包括了东京、京都、香港和广州。那时的广州和现在的广州简直是两样,这太惊人了。我第一次来的时候,人们会坐船游珠江,然后观赏岸上的广告灯,这我觉得挺奇怪的。我记得当时只有一间麦当劳,还去逛了北京路……但看到的还是太少了。但在城市里我最喜欢做的就是走来走去,甚至是逛些居民小巷,去感受城市真正的气氛。
《风尚周报》:一直以来很好奇,身为某座公共建筑的设计师,你可以免费参观吗?
马克:哈哈,是的,我终身都可以免费上广州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