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台长冯奇的办公室里,有一只古色古香的青花瓷瓶,插着几枝银柳。凌寒礼貌地向他打了招呼,暗想,小叔说得没错,台长真的喜欢青花瓷呢。
面试的气氛不像凌寒想象得那样紧张,冯奇细致地看了她交来的简历和材料,和颜悦色地提了一些新闻采写的常识问题。他很满意凌寒在大学期间发表的作品,称赞她的写作有很好的功底,而且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落俗套,很有培养潜质。
出校门后的第一次应聘就如此顺利,凌寒暗暗松了口气,看来这个广播电台的记者职位,自己得到的把握很大。这时,冯奇又问:你喜欢什么样的瓷器?
这个问题有些突兀,凌寒怔了一下,急忙答:青花呀。它蓝中带青,图案清秀淡雅,就像这个花瓶,美得很有特色。
冯奇笑笑,表扬了凌寒的观察能力,接着话锋一转,说不必投他所好。凌寒的脸微微红了红,冯奇又问她,青花是怎么制成的?她摇了摇头,冯奇便介绍,青花瓷的师傅要先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特定高温下一次烧成,温度不能有任何偏差,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他语重心长地对凌寒说,在所有面试者中,她的基础最好,但能不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还要看她个人的努力。就像青花,与普通瓷器相比,它的材料本就不错,但胜在工序更多更细,要求更严,所以,才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喜爱。
凌寒莫名其妙地在冯奇对青花的介绍之中通过了面试,她笑着告诉小叔,台长真是爱瓷成痴,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应试者也要细细地介绍青花的制作方法。小叔说,他可不是和每个人都谈起这个问题的,他和你说起,是因为期待你做得最好。
小叔是冯奇的同学,他的话让凌寒的心变得沉甸甸的,她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也隐隐感到了将来工作的不易。
二
凌寒的第一次采访,是旅游区的大巴翻车事故。她为了万无一失,对司机、乘客、交警和围观群众都进行了采访。这次的新闻做得四平八稳,同事的评价也一般,不过都说,作为一个新人,能不出现失误已经不错了。
冯奇却特地把她叫进了办公室,他说自己是记者出身,知道敏锐的洞察力对采访工作的重要性。一篇新闻能否成功,与记者能不能抓到最适合的报道角度和与众不同的报道着力点很有关系。这次车祸,是因为闪避一个从山道上跑下来的儿童导致的,而抢先救人的是一个曾经失过足的青年。从主旋律来看,这个救人的青年可以成为报道的亮点。可惜,她用力平均,导致了报道的平庸。
凌寒有些惭愧,为了谨慎地避免采访的漏洞,她忘了深挖新闻事件的内在意义。冯奇并没有多批评她,只说,杂志的文章与新闻报道不一样,在采访前多思考,多找几个角度切入,总会找到好的点子。一定要争取做到与众不同,才能突出新闻价值。他鼓励凌寒:“我看好你,你的领悟能力不一般,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
丝丝暖意在凌寒的心底漾了开来,冯奇的一席话使她茅塞顿开,也让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每逢遇到采访任务,她都主动向采编部主任何刚请缨,争取更多的外出采访机会。随着锻炼的增多,她能够快速地找到事件里最有价值的切入点,做的新闻渐渐得到了听众和同事的认同。她顺利地通过了试用期,冯奇多次在台里的大会上表扬她,说她在整个采编部里,工作效率最高,稿件的质量最好。
冯奇的器重和旁人的赞扬,令凌寒工作热情高涨,可在报社工作的小叔却表示了担忧,他提醒凌寒,枪打出头鸟,就怕已经在台里树了敌,她也不知道。
凌寒认为小叔是杞人忧天,直到那次台里开会又受到表扬,她忽然注意到何刚扫视过来的阴郁的目光,心里才咯噔了一下,自己怕是开罪他了。但她很快就宽了心: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聘用记者,对何刚又构不成威胁,何必担心呢?
三
发觉何刚的眼神不对之后,凌寒的工作中慢慢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变化。她的稿件质量和数量在整个采编部所有记者中名列前茅,又经常深入现场连线报道,但每到月初核算发稿成绩和稿费时,她却排在中下游。心里委屈,又不能向冯奇反映,怕何刚的成见更深;向小叔讨教,他就不客气地教她主动向何刚询问原因,否则何刚会以为她懦弱。
她犹豫了几天,才鼓起勇气问何刚,为什么自己的稿费档次比同时进台的其他新人都要低。何刚打着哈哈说:“现在全台都知道你是最优秀的新记者,正在逐步地超越老记者,台长这么看重你,我作为采编部主任应该全力配合,对你的要求当然要比一般人高。你现在的表现离我的期望值还有点距离,得多加把劲呀。”
穿小鞋都要找出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是不得不佩服他。被主任当成了针对的对象,她的工作岂不是会处处碰壁?加完夜班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静悄悄的房间里,眼泪肆意地淌了下来。这是工作以来累积下来的委屈的泪,她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单位比学校复杂多了,学习可以凭个人努力取得好成绩,然而工作再努力,如果有人故意设置障碍,前途就会困难重重。她头一次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不过,这个念头随着冰灾的发生暂时搁在了一边。主任对手下的记者作了分工,兵分四路,往各个救灾现场作采访报道。凌寒被派往山区,连线采访抢修电力设备的工程队。采访车在山下停住了,她还得爬上蜿蜒难行的山路跟踪采访。不留神,脚下一滑,她狠狠地摔了一跤,爬起来顾不上腿的疼痛,继续跟着大部队赶路。站在山间,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掠过她的脸,她却必须打起精神,以响亮的声音,按照拟订的采访提纲提问。完成任务后,她的身体像散了架似的,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
辞职的念头又像潮水一样反复地涌进她的脑海里,她不想再硬撑下去。明明她可以像别的女记者一样在市区采访,何刚却把最艰难的采访地段分给了她。谁不想初入职场的路平坦些?就算得经受一些磨难,也没必要像现在这样,被人捏得圆是圆,方是方吧?
想到这里,她顾不得劳累,爬起来打开电脑写辞职信。刚敲了“尊敬的电台领导”几个字,泪水就滚了出来,跌在键盘上。她拭了泪,飞快地打着字,对自己说,辞了职就好了,不会再受气受累,以后找个轻松的单位,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就是了。以前居然把做记者当做人生理想,真傻。
四
冯奇接过凌寒递上的辞职信,不解地望着她:“冰灾的报道你做得不错啊,全台的记者里就数你最能吃苦,报道的效果也最好。电台打算在下星期的全台大会上对这次系列报道中表现优秀的记者进行表彰,你是其中一个。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辞职?”
凌寒又有了想哭的冲动,不过这一次她忍住了。表扬,对她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负担,如果没有冯奇、听众和其他同事的表扬,她也许会继续平庸,但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也不会走到辞职这一步。
反正要走了,她把自己的苦闷和困惑都吐了出来,冯奇说,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早点遇到挫折,就是提前受到磨炼,没什么不好。
他指指那只青花瓷瓶:“你有做青花的能耐,就不要做一般的瓷器;你可以做一等品,就不要做次品。要做,就做最好的青花,因为你有潜力,也足够勤奋。受点委屈和磨炼,是成型之前必经的工序呀。”
他问凌寒,既然能够成为出色的记者,为什么要放弃呢?再说,换了别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开心。
凌寒被打动了。的确,对年轻人而言,困难和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她吃得起苦,也可以不计较稿费的多少,只要能进步,就暂且把恩怨放到一边吧。
她收回了辞职信,继续努力地做好新闻采写工作,冯奇则修订了稿费的核发制度,采编部主任做好表格后多了一道交给台长审核的程序,她的稿费金额排在了前列。电台的网站上,常常有听众表扬她的帖子,她的作品,也在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的新闻评比中几次获奖。
与何刚的关系,依旧是她的烦恼所在。小叔提醒她,是不是与台长走得太近,忽略了何刚作为主任的感受。没错,她总是不自觉地越过何刚与冯奇交流,怪不得何刚有怨气。于是,她主动就工作问题与何刚沟通,并总是以谦恭的语气向他请教,慢慢地两人的关系便缓和了。原来,人情世故也是工作中必须磨炼的一方面,而她之前因为太投入于业务,忽略了这一点。
年初,凌寒获得了她工作一年半以来的第一个优秀记者称号,在台下热烈的掌声中,她提醒自己,这只是她迈出的第一步,离真正的成功,还有遥远的距离。正像那美丽的青花瓷,要历经七十二道甚至更多的工序,才能在烈火的煅烧下闪出最耀眼的光彩。
编辑 / 王 琳
台长冯奇的办公室里,有一只古色古香的青花瓷瓶,插着几枝银柳。凌寒礼貌地向他打了招呼,暗想,小叔说得没错,台长真的喜欢青花瓷呢。
面试的气氛不像凌寒想象得那样紧张,冯奇细致地看了她交来的简历和材料,和颜悦色地提了一些新闻采写的常识问题。他很满意凌寒在大学期间发表的作品,称赞她的写作有很好的功底,而且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落俗套,很有培养潜质。
出校门后的第一次应聘就如此顺利,凌寒暗暗松了口气,看来这个广播电台的记者职位,自己得到的把握很大。这时,冯奇又问:你喜欢什么样的瓷器?
这个问题有些突兀,凌寒怔了一下,急忙答:青花呀。它蓝中带青,图案清秀淡雅,就像这个花瓶,美得很有特色。
冯奇笑笑,表扬了凌寒的观察能力,接着话锋一转,说不必投他所好。凌寒的脸微微红了红,冯奇又问她,青花是怎么制成的?她摇了摇头,冯奇便介绍,青花瓷的师傅要先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特定高温下一次烧成,温度不能有任何偏差,高一点低一点,都不行。他语重心长地对凌寒说,在所有面试者中,她的基础最好,但能不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记者,还要看她个人的努力。就像青花,与普通瓷器相比,它的材料本就不错,但胜在工序更多更细,要求更严,所以,才得到人们的欣赏与喜爱。
凌寒莫名其妙地在冯奇对青花的介绍之中通过了面试,她笑着告诉小叔,台长真是爱瓷成痴,对一个初次见面的应试者也要细细地介绍青花的制作方法。小叔说,他可不是和每个人都谈起这个问题的,他和你说起,是因为期待你做得最好。
小叔是冯奇的同学,他的话让凌寒的心变得沉甸甸的,她感到了肩上的责任,也隐隐感到了将来工作的不易。
二
凌寒的第一次采访,是旅游区的大巴翻车事故。她为了万无一失,对司机、乘客、交警和围观群众都进行了采访。这次的新闻做得四平八稳,同事的评价也一般,不过都说,作为一个新人,能不出现失误已经不错了。
冯奇却特地把她叫进了办公室,他说自己是记者出身,知道敏锐的洞察力对采访工作的重要性。一篇新闻能否成功,与记者能不能抓到最适合的报道角度和与众不同的报道着力点很有关系。这次车祸,是因为闪避一个从山道上跑下来的儿童导致的,而抢先救人的是一个曾经失过足的青年。从主旋律来看,这个救人的青年可以成为报道的亮点。可惜,她用力平均,导致了报道的平庸。
凌寒有些惭愧,为了谨慎地避免采访的漏洞,她忘了深挖新闻事件的内在意义。冯奇并没有多批评她,只说,杂志的文章与新闻报道不一样,在采访前多思考,多找几个角度切入,总会找到好的点子。一定要争取做到与众不同,才能突出新闻价值。他鼓励凌寒:“我看好你,你的领悟能力不一般,相信你会做得越来越好。”
丝丝暖意在凌寒的心底漾了开来,冯奇的一席话使她茅塞顿开,也让她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每逢遇到采访任务,她都主动向采编部主任何刚请缨,争取更多的外出采访机会。随着锻炼的增多,她能够快速地找到事件里最有价值的切入点,做的新闻渐渐得到了听众和同事的认同。她顺利地通过了试用期,冯奇多次在台里的大会上表扬她,说她在整个采编部里,工作效率最高,稿件的质量最好。
冯奇的器重和旁人的赞扬,令凌寒工作热情高涨,可在报社工作的小叔却表示了担忧,他提醒凌寒,枪打出头鸟,就怕已经在台里树了敌,她也不知道。
凌寒认为小叔是杞人忧天,直到那次台里开会又受到表扬,她忽然注意到何刚扫视过来的阴郁的目光,心里才咯噔了一下,自己怕是开罪他了。但她很快就宽了心:自己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聘用记者,对何刚又构不成威胁,何必担心呢?
三
发觉何刚的眼神不对之后,凌寒的工作中慢慢地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变化。她的稿件质量和数量在整个采编部所有记者中名列前茅,又经常深入现场连线报道,但每到月初核算发稿成绩和稿费时,她却排在中下游。心里委屈,又不能向冯奇反映,怕何刚的成见更深;向小叔讨教,他就不客气地教她主动向何刚询问原因,否则何刚会以为她懦弱。
她犹豫了几天,才鼓起勇气问何刚,为什么自己的稿费档次比同时进台的其他新人都要低。何刚打着哈哈说:“现在全台都知道你是最优秀的新记者,正在逐步地超越老记者,台长这么看重你,我作为采编部主任应该全力配合,对你的要求当然要比一般人高。你现在的表现离我的期望值还有点距离,得多加把劲呀。”
穿小鞋都要找出这么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是不得不佩服他。被主任当成了针对的对象,她的工作岂不是会处处碰壁?加完夜班回到家,她把自己锁在静悄悄的房间里,眼泪肆意地淌了下来。这是工作以来累积下来的委屈的泪,她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单位比学校复杂多了,学习可以凭个人努力取得好成绩,然而工作再努力,如果有人故意设置障碍,前途就会困难重重。她头一次产生了辞职的念头。
不过,这个念头随着冰灾的发生暂时搁在了一边。主任对手下的记者作了分工,兵分四路,往各个救灾现场作采访报道。凌寒被派往山区,连线采访抢修电力设备的工程队。采访车在山下停住了,她还得爬上蜿蜒难行的山路跟踪采访。不留神,脚下一滑,她狠狠地摔了一跤,爬起来顾不上腿的疼痛,继续跟着大部队赶路。站在山间,凛冽的寒风像刀子一样掠过她的脸,她却必须打起精神,以响亮的声音,按照拟订的采访提纲提问。完成任务后,她的身体像散了架似的,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
辞职的念头又像潮水一样反复地涌进她的脑海里,她不想再硬撑下去。明明她可以像别的女记者一样在市区采访,何刚却把最艰难的采访地段分给了她。谁不想初入职场的路平坦些?就算得经受一些磨难,也没必要像现在这样,被人捏得圆是圆,方是方吧?
想到这里,她顾不得劳累,爬起来打开电脑写辞职信。刚敲了“尊敬的电台领导”几个字,泪水就滚了出来,跌在键盘上。她拭了泪,飞快地打着字,对自己说,辞了职就好了,不会再受气受累,以后找个轻松的单位,平平静静地过日子就是了。以前居然把做记者当做人生理想,真傻。
四
冯奇接过凌寒递上的辞职信,不解地望着她:“冰灾的报道你做得不错啊,全台的记者里就数你最能吃苦,报道的效果也最好。电台打算在下星期的全台大会上对这次系列报道中表现优秀的记者进行表彰,你是其中一个。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辞职?”
凌寒又有了想哭的冲动,不过这一次她忍住了。表扬,对她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负担,如果没有冯奇、听众和其他同事的表扬,她也许会继续平庸,但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也不会走到辞职这一步。
反正要走了,她把自己的苦闷和困惑都吐了出来,冯奇说,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早点遇到挫折,就是提前受到磨炼,没什么不好。
他指指那只青花瓷瓶:“你有做青花的能耐,就不要做一般的瓷器;你可以做一等品,就不要做次品。要做,就做最好的青花,因为你有潜力,也足够勤奋。受点委屈和磨炼,是成型之前必经的工序呀。”
他问凌寒,既然能够成为出色的记者,为什么要放弃呢?再说,换了别的工作,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开心。
凌寒被打动了。的确,对年轻人而言,困难和挫折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笔财富,她吃得起苦,也可以不计较稿费的多少,只要能进步,就暂且把恩怨放到一边吧。
她收回了辞职信,继续努力地做好新闻采写工作,冯奇则修订了稿费的核发制度,采编部主任做好表格后多了一道交给台长审核的程序,她的稿费金额排在了前列。电台的网站上,常常有听众表扬她的帖子,她的作品,也在全省广播电视系统的新闻评比中几次获奖。
与何刚的关系,依旧是她的烦恼所在。小叔提醒她,是不是与台长走得太近,忽略了何刚作为主任的感受。没错,她总是不自觉地越过何刚与冯奇交流,怪不得何刚有怨气。于是,她主动就工作问题与何刚沟通,并总是以谦恭的语气向他请教,慢慢地两人的关系便缓和了。原来,人情世故也是工作中必须磨炼的一方面,而她之前因为太投入于业务,忽略了这一点。
年初,凌寒获得了她工作一年半以来的第一个优秀记者称号,在台下热烈的掌声中,她提醒自己,这只是她迈出的第一步,离真正的成功,还有遥远的距离。正像那美丽的青花瓷,要历经七十二道甚至更多的工序,才能在烈火的煅烧下闪出最耀眼的光彩。
编辑 / 王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