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运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dongb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秉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将“学导式”教学策略的探究与运用和小学生语感培养相结合,力求让语感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自然生成,并从以下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
  
  1 创设教学情境,感受形象催生语感
  
  1.1 精心设计导语。善于用精美的导语去感染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在“铺垫导入”环节中,教师播放了一段邱少云牺牲时的录像片段,并且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他那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他那光辉、英勇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这样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1.2 充分利用多媒体。“学导式”小语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趣盎然。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荷花》、《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课文时,学生通过观赏有关的景物录像,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便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语感生成。
  
  2 注重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语感
  
  2.1 品。教材中精选的那些典范的佳作,其语言精雕细镂,妙不可言。如《古井》一文中,在“启导理解”最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温情”、“哺育”两词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浸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温和”的意思,“哺育”是“喂养、培养”的意思,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古井像一位慈母。对这两个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与这句话相呼应的“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古井“以人写井、以井育人”的写法。这样,学生对语句和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古井”的形象跌然纸上,语感自然而生。
  2.2 比。在“学习新知”的“启导理解”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在比较中体会整齐与错乱、形象与抽象、具体与空洞,在比较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把文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改成“长”字,让学生比较。学生从比较中体会到“冒”字写出了荷花从茂密的荷叶中间透出来的动态美,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色彩鲜艳、美丽动人、超凡脱俗,眼前为之一亮。让学生强化语感体验。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学生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2.3 补。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语言补充,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穷人》一课中,当渔夫要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时,“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为什么这时桑娜表现得一点儿也不激动,而且竟会一动不动呢?可以让学生研究讨论,分析得出许多原因:
  “桑娜原以为渔夫要骂她,揍她,但想不到渔夫没有这样做,使她感到意外,所以呆住了。”
  “因为桑娜已经把孩子抱过来了,感到自己做得很好。”
  “桑娜似乎一时没听懂渔夫的话。”
  “这时桑娜想到很多事,如可怜的西蒙、可爱的孩子,以后怎么生活。”
  “桑娜被渔夫的善良深深感动了。”
  这些理解、补充,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和对人物思想品质的感受,不是教师的单纯讲解所能做到的。
  
  3 拓宽训练渠道,自主实践增强语感
  
  3.1 要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采花酿蜜”。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博采众长,不断雕琢语感。如让学生平时将大街上的广告牌、电视中的广告词、亭台楼阁的对联等,摘录下来,读一读、比一比。诸如”美好生活,从头开始”(理发店)、“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电视公益广告)之类的广告语和“正是莺歌燕舞日,恰逢花好月圆时”等春联,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正是语感训练的好素材。同时,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的播音(对白),尤其是多听电视散文、诗歌。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语感去捕捉大千世界中的语感因素,不断地去听取、记忆、分析、比较,日积月累。
  3.2 要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感悟。大量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学阅读量的不足。如读了《狱中联欢》后,就鼓励学生读《红岩》;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的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感的生成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反复实践,“学导式”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在小语教学中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他文献
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的重要形式,它使思维产生飞跃,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源泉,这无论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是进入高校继续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而它被高考和新课程改革所关注。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是数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寻求解题思路、猜测问题答案或结论的数学发现的有效方法。就中学数学知识而言,怎么类比?怎么恰当地类
期刊
【摘 要】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实践与探索的问题。我区借鉴中小学教育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搭建“学区”平台,将多个城市园与多个农村园、不同性质与不同类别的园所牵起手来,形成全区性的联谊网络,以“定点挂钩”、“对口支持”、“送教下乡”为基本形式,在互建互动中促进城乡园所管理水平与保教质量的提高,促进了全区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期刊
学会概括段落大意,是完整而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也是泛读时快速抓住全文要点和精读时认真领悟全文思路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那么,怎样概括段落大意呢?    1 找出“中心句”直接摘用    所谓中心句,就是概括了全段中心内容的句子。只要找出了现成的中心句,我们就可以直接摘用它作为该段的大意。如:  在延安,纺车是作为战斗的武器用的。那是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共高潮,配合日寇重重
期刊
初三英语客观题量多、面广、占分大,如何搞好后阶段英语客观题的复习工作就成为摆在每个初三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云: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温习回顾,理清脉络,归纳积累,使知识得到升华。由此可见,复习是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确处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循序渐进    教师可将全程复习分为三个阶段:①阶段复习,花一个半月时间进行,以课本为主,将中学
期刊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这个题目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的说:“你们都忽略了学生,忽略了什么是‘学习’!”于是,我们大家又一块把“学习”这个知识回了回锅。实际上,每一位老师都清楚:你的课是不是一堂好课,那是要“专家”说了算的。而我们,说得再多,也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所以,我的同学们不遗余力地把那个老师批评得体无完肤。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因为我自视自己的课上得比她好多了,但却从没有收入人教
期刊
【摘 要】 由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生理缺陷,决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智障生,为了促进这些孩子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开展了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培养智障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开启培智学生学习生活的金钥匙。  【关键词】 培智学校 创新能力  Some attempts dur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developing intelli
期刊
【摘 要】 兴趣生爱好,爱好出人才。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对人的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学,笔者的做法和体会是:接触化学的第一堂课是关键,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能力是根本,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是保证。  【关
期刊
初中历史课,过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学生听到上历史课,顿时就兴奋起来,学生也爱学,乐学。但是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对历史课失去了兴趣。我在听一位历史教师的平日复习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一边讲课,下面的一个女同学一个劲的小声嘟哝“活受罪,活受罪啊……”。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事实上,历史课可以上得让学生兴致盎然,也可让学生觉得繁琐枯燥,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人才的培养和对人才的要求,在认识上亦逐步提高,对教育职能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看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这是认识上的重要飞跃。今天我们谈教育,谁也不会孤立地就教育谈教育,而是把教育放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在“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基点上来考虑,即与未来人才的素质联系起来。《中
期刊
在进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在对新旧事物的判断上存在很多争议,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误解。在教学中,应如何讲透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呢?  首先,教学时先提出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①是否符合客观规律;②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③是否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其中,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事物符合客观规律,那么它就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其次,根据上述标准归纳出新旧事物的含义。凡是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