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秉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将“学导式”教学策略的探究与运用和小学生语感培养相结合,力求让语感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自然生成,并从以下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
1 创设教学情境,感受形象催生语感
1.1 精心设计导语。善于用精美的导语去感染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在“铺垫导入”环节中,教师播放了一段邱少云牺牲时的录像片段,并且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他那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他那光辉、英勇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这样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1.2 充分利用多媒体。“学导式”小语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趣盎然。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荷花》、《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课文时,学生通过观赏有关的景物录像,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便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语感生成。
2 注重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语感
2.1 品。教材中精选的那些典范的佳作,其语言精雕细镂,妙不可言。如《古井》一文中,在“启导理解”最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温情”、“哺育”两词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浸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温和”的意思,“哺育”是“喂养、培养”的意思,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古井像一位慈母。对这两个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与这句话相呼应的“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古井“以人写井、以井育人”的写法。这样,学生对语句和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古井”的形象跌然纸上,语感自然而生。
2.2 比。在“学习新知”的“启导理解”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在比较中体会整齐与错乱、形象与抽象、具体与空洞,在比较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把文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改成“长”字,让学生比较。学生从比较中体会到“冒”字写出了荷花从茂密的荷叶中间透出来的动态美,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色彩鲜艳、美丽动人、超凡脱俗,眼前为之一亮。让学生强化语感体验。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学生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2.3 补。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语言补充,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穷人》一课中,当渔夫要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时,“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为什么这时桑娜表现得一点儿也不激动,而且竟会一动不动呢?可以让学生研究讨论,分析得出许多原因:
“桑娜原以为渔夫要骂她,揍她,但想不到渔夫没有这样做,使她感到意外,所以呆住了。”
“因为桑娜已经把孩子抱过来了,感到自己做得很好。”
“桑娜似乎一时没听懂渔夫的话。”
“这时桑娜想到很多事,如可怜的西蒙、可爱的孩子,以后怎么生活。”
“桑娜被渔夫的善良深深感动了。”
这些理解、补充,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和对人物思想品质的感受,不是教师的单纯讲解所能做到的。
3 拓宽训练渠道,自主实践增强语感
3.1 要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采花酿蜜”。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博采众长,不断雕琢语感。如让学生平时将大街上的广告牌、电视中的广告词、亭台楼阁的对联等,摘录下来,读一读、比一比。诸如”美好生活,从头开始”(理发店)、“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电视公益广告)之类的广告语和“正是莺歌燕舞日,恰逢花好月圆时”等春联,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正是语感训练的好素材。同时,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的播音(对白),尤其是多听电视散文、诗歌。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语感去捕捉大千世界中的语感因素,不断地去听取、记忆、分析、比较,日积月累。
3.2 要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感悟。大量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学阅读量的不足。如读了《狱中联欢》后,就鼓励学生读《红岩》;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的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感的生成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反复实践,“学导式”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在小语教学中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 创设教学情境,感受形象催生语感
1.1 精心设计导语。善于用精美的导语去感染学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拨动学生的“情弦”。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在“铺垫导入”环节中,教师播放了一段邱少云牺牲时的录像片段,并且配上感情深沉的导语作铺垫:“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自觉严格遵守纪律,他那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他那光辉、英勇的形象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这样娓娓道来的导语不但使学生从形式上、内容上感受知识,更能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1.2 充分利用多媒体。“学导式”小语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能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趣盎然。如在学习《海底世界》、《荷花》、《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类课文时,学生通过观赏有关的景物录像,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便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语感生成。
2 注重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语感
2.1 品。教材中精选的那些典范的佳作,其语言精雕细镂,妙不可言。如《古井》一文中,在“启导理解”最能显示古井特点和风格的“温情”、“哺育”两词这一环节,教师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慈母的“温情”,体会浸透在“哺育”一词中的伟大母爱,然后进行点拨:“温情”的“温”是“温暖、温和”的意思,“哺育”是“喂养、培养”的意思,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古井像一位慈母。对这两个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与这句话相呼应的“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古井“以人写井、以井育人”的写法。这样,学生对语句和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古井”的形象跌然纸上,语感自然而生。
2.2 比。在“学习新知”的“启导理解”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读、讲讲、比比,在比较中体会整齐与错乱、形象与抽象、具体与空洞,在比较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程度。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把文中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改成“长”字,让学生比较。学生从比较中体会到“冒”字写出了荷花从茂密的荷叶中间透出来的动态美,如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色彩鲜艳、美丽动人、超凡脱俗,眼前为之一亮。让学生强化语感体验。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学生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
2.3 补。就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语言补充,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穷人》一课中,当渔夫要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时,“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为什么这时桑娜表现得一点儿也不激动,而且竟会一动不动呢?可以让学生研究讨论,分析得出许多原因:
“桑娜原以为渔夫要骂她,揍她,但想不到渔夫没有这样做,使她感到意外,所以呆住了。”
“因为桑娜已经把孩子抱过来了,感到自己做得很好。”
“桑娜似乎一时没听懂渔夫的话。”
“这时桑娜想到很多事,如可怜的西蒙、可爱的孩子,以后怎么生活。”
“桑娜被渔夫的善良深深感动了。”
这些理解、补充,对于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领会和对人物思想品质的感受,不是教师的单纯讲解所能做到的。
3 拓宽训练渠道,自主实践增强语感
3.1 要让学生在课外生活中“采花酿蜜”。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博采众长,不断雕琢语感。如让学生平时将大街上的广告牌、电视中的广告词、亭台楼阁的对联等,摘录下来,读一读、比一比。诸如”美好生活,从头开始”(理发店)、“关心别人,快乐自己”(电视公益广告)之类的广告语和“正是莺歌燕舞日,恰逢花好月圆时”等春联,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正是语感训练的好素材。同时,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的播音(对白),尤其是多听电视散文、诗歌。利用孩子们已有的语感去捕捉大千世界中的语感因素,不断地去听取、记忆、分析、比较,日积月累。
3.2 要让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感悟。大量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学阅读量的不足。如读了《狱中联欢》后,就鼓励学生读《红岩》;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的童话选》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感的生成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领会、反复实践,“学导式”教学策略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在小语教学中应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