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社会,不少孩子思想、情感、耐挫力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为了使思想后进生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积极上进,本文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爱好等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如何给思想后进生播撒爱的阳光的问题。
关键词: 思想后进生 班级管理 爱的阳光
每一个班主任在接收一个新的班级时,都希望班上少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多些听话乖巧的学生。因为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深切的感触:思想上后进的学生,开展工作既难又繁。思想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也就成了班主任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教育格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深地认识到:要做好思想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给思想后进生播撒爱的阳光。
一、尊重人格,保护思想后进生的自尊心
“学生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教师严酷对待的。如果学生心田中出现毛病,那么这邪恶首先要靠善良来驱走。”思想后进生并不是没有上进心,而是心中的上进因素被压抑、被扭曲,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渴望关怀和爱抚,渴求尊重。班主任若能善待思想后进生,给他们播撒爱的阳光,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正常的学生,也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就有利于充分挖掘思想后进生的积极上进因素进行转化教育。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思想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学生在老师面前连自尊心都没有了,和老师就不会有爱心的交流互动。没有自尊心就没有羞耻感,学生如果没有了羞耻的感觉,那么多么严厉的训斥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特别强调,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先,晓之以理之后。就我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思想后进生并不害怕老师的训斥,训斥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他们已经练就了较强的“抗骂”免疫力。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关怀和尊重,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会不怕你,就会不尊重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和你作对。所以在做思想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时,必须首先让他觉得你是为他好,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喊叫得越凶,效果就越差。因此,在转化思想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
二、热情鼓励,激发思想后进生的上进心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中性的固有本性,而这种本性、潜能必然现实化,也就是说,即使品行很差的学生,如果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他所具有的“微量元素”。自尊心和荣誉感是学生前进的内动力。老师的表扬、鼓励能使他们得到愉快和满足,在班集体或同伴中的地位得以提高。“思想后进学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他们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老师的责任就是善于从思想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思想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思想后进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生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角落,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思想后进生批评听得多了,一句表扬很可能唤醒长眠于他心中的热情。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
三、逐步要求,培养思想后进生的责任心
对思想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积极因素,但绝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思想后进生心田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从而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思想后进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订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四、集体帮助,树立思想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思想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思想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任一个同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3)争当“红花少年”、“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在班中发扬了正气,抑制了歪风,形成了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思想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强烈渴望进步。
五、加强同科任教师的协作,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
班主任要主动地担负起联系科任教师的任务,在转差工作上同科任教师达成共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另外,促进思想后进生转化也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善于避免和化解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和思想,谋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场。总之,班主任要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转化合力。
转化思想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需要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转化思想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奉献爱心,播撒爱的阳光,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1.
[2]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5.
[3]孟繁华.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 思想后进生 班级管理 爱的阳光
每一个班主任在接收一个新的班级时,都希望班上少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多些听话乖巧的学生。因为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深切的感触:思想上后进的学生,开展工作既难又繁。思想后进生的转变工作也就成了班主任工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教育格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深深地认识到:要做好思想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给思想后进生播撒爱的阳光。
一、尊重人格,保护思想后进生的自尊心
“学生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是需要教师严酷对待的。如果学生心田中出现毛病,那么这邪恶首先要靠善良来驱走。”思想后进生并不是没有上进心,而是心中的上进因素被压抑、被扭曲,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渴望关怀和爱抚,渴求尊重。班主任若能善待思想后进生,给他们播撒爱的阳光,让他们感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是正常的学生,也是老师喜欢的学生,就有利于充分挖掘思想后进生的积极上进因素进行转化教育。可是,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思想后进生当成“坏学生”,说是“朽木不可雕”“顽石不成材”,严重地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学生在老师面前连自尊心都没有了,和老师就不会有爱心的交流互动。没有自尊心就没有羞耻感,学生如果没有了羞耻的感觉,那么多么严厉的训斥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特别强调,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先,晓之以理之后。就我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思想后进生并不害怕老师的训斥,训斥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他们已经练就了较强的“抗骂”免疫力。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关怀和尊重,如果老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会不怕你,就会不尊重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和你作对。所以在做思想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时,必须首先让他觉得你是为他好,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喊叫得越凶,效果就越差。因此,在转化思想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
二、热情鼓励,激发思想后进生的上进心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好的,至少中性的固有本性,而这种本性、潜能必然现实化,也就是说,即使品行很差的学生,如果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他所具有的“微量元素”。自尊心和荣誉感是学生前进的内动力。老师的表扬、鼓励能使他们得到愉快和满足,在班集体或同伴中的地位得以提高。“思想后进学生不过是缺乏肥水的禾苗,沾着污垢的玉石”,他们既有阴暗的消极面,又有潜在的闪光点,同优秀生、中等生一样渴望进步,也能成才。老师的责任就是善于从思想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突破口和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因。事实证明,思想后进生并不是一无长处、各方面都差的“坏孩子”,更不是智商低下、不可教育的“低能儿”;相反,在一定意义上,“淘气、调皮的孩子聪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对思想后进生有所“偏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生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而千万别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角落,认为“老师只看到我的缺点和短处,看不到我的优点和进步”。所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思想后进生批评听得多了,一句表扬很可能唤醒长眠于他心中的热情。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激发其上进心和积极性,在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
三、逐步要求,培养思想后进生的责任心
对思想后进生的教育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挖掘积极因素,但绝不能姑息、袒护其缺点和消极因素而降低要求,应该把热情关心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把爱的雨露洒向思想后进生心田的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对他们逐步提出要求,正是对他们的信任,是一种深厚的爱、真正的爱,从而形成渴望进步的内驱力,不能操之过急,“恨铁不成钢”,而要严之有度,严中有别,对不同的对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对思想后进生的转化目标和期望要切合个人的实际和特点,引导他们制订个人进步计划,分设几个台阶,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四、集体帮助,树立思想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思想后进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思想后进生实现转化、走向进步的摇篮。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任一个同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3)争当“红花少年”、“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在班中发扬了正气,抑制了歪风,形成了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思想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强烈渴望进步。
五、加强同科任教师的协作,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
班主任要主动地担负起联系科任教师的任务,在转差工作上同科任教师达成共识,做到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避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另外,促进思想后进生转化也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班主任要主动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善于避免和化解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人观念和思想,谋求共同一致的教育立场。总之,班主任要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转化合力。
转化思想后进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需要过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浇树要浇根,育人须育心,转化思想后进生的经验千条万条,核心就是多奉献爱心,播撒爱的阳光,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1.
[2]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5.
[3]孟繁华.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