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00-02
摘 要 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经对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现状深入调查,从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和外部的阻滞因素进行结果分析,发现在所有阻滞因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内部阻滞因素中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推动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 阻滞因素
本文对南京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和部分体育部教师进行访谈,同时对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通过对所获数据整理、分析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情况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提供依据。
《通知》中指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1],从这开始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到全面健身的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不追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贡献个人的专业知识、精力、技能,去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2]。
本文将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概念定义为: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体育活动爱好者、体育骨干和体育积极分子共同组成的集合群体,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工厂、企业和乡村为具体服务点,自愿、无偿地提供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群体活动组织管理等服务的公益性活动。
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阻滞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个人自身某一方面存在问题,对志愿服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起了消极的作用。主要包括认知、动机、参与意愿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
调查南京理工大学115名大学生数据分析显示,认为志愿服务是道德美德、崇高精神的体现(占35.6%)、社会实践活动(占34.8%)、社会责任(占18.3%)。总的来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正确,但有10.4%的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提供免费劳动力,这也说明有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识不够,存在偏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灵魂,但是高校并没有很好的促进大学生“以志愿服务为荣”氛围形成,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显得十分空洞,大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内涵。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要的还是想帮助他人(28.6%)、增加社会经验(18.3%)和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14.8%),可知很多大学生是将锻炼自己与奉献社会联系在一起,其中,多以帮助他人为前提;此外,觉得好玩,想接触新鲜事物占到7.0%,这部分学生是以自己开心满足好奇心为目的参与其中,纯粹是奉献精神的很少,不过这种比例很小,并非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流。
有了参与意愿,才会参加志愿服务。经调查有87.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但是实际参与过的大学生只占24.3%,所调查的115名大学生中只占28人,可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高校可开发的人力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流动性比较大,队伍不稳定,加上大学生对全民健身认识不足,这一领域的志愿服务涉及不多,在其他志愿服务中有涉及全民健身的内容,参与不足。应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在学校的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是有联系的,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志愿精神匮乏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对其机制的管理,本文主要从组织管理、评估检查、表彰激励、保障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进行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是整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调查得知在招募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细致的招募规划,使得招募数量不稳定;招募方式以公开招募,个人申请为主,缺乏目的性强、更专业性的定向招募。在招募信息渠道中,所属组织安排的人数比例达到42.6%,组织多数是从组织内部招募或直接安排自己觉得能胜任的学生,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志愿者的素质是确保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对志愿者进行提高素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之前参加过培训的71人,占总人数的61.7%;没有参加培训的44人,占38.3%。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基本理论(志愿服务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社会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服务中的注意事项6项内容。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得到长期系统的培训,无法满足志愿服务的实际需要,对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和改善志愿服务的水平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大学生志愿者注册,主要依据其参加培训通过理论考试资格和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的实践考核,向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志愿者颁发毕业证书,取得注册资格,却不能如实反映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1.大学生群体是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自身存在三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其中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够,存在偏差;参与动机多样、纯粹奉献精神很少;参与意愿尚可,但因没时间、没兴趣等参与不足。
3.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外部存在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专门负责的组织协调机构;志愿者招募不公平,管理培训志愿者不到位;评估检查机制不完善,没有工作绩效评估制度,活动流于形式,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监管不力;激励表彰机制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经费来源渠道少且匮乏,未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结构;提高志愿服务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保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期化,专业化的开展。
2.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高效顺畅的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体系,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完善表彰完善评估检查机制,要逐级检查监督,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服务质量和效果;完善激励表彰机制,注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多重需求;建立完善有效的资金收集机制,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与民间基金会、慈善团体的合作。
3.政府完善对于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社会管理中来充当大学生志愿者团体中的组织协调角色,加强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Z].2010.12.1.
[2] 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指导手册[Z].2014:8-9.
[3] 兰宇新.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28-29.
摘 要 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经对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现状深入调查,从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和外部的阻滞因素进行结果分析,发现在所有阻滞因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内部阻滞因素中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推动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 阻滞因素
本文对南京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和部分体育部教师进行访谈,同时对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通过对所获数据整理、分析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情况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分析相关概念界定
《通知》中指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1],从这开始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到全面健身的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不追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贡献个人的专业知识、精力、技能,去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2]。
本文将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概念定义为: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体育活动爱好者、体育骨干和体育积极分子共同组成的集合群体,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工厂、企业和乡村为具体服务点,自愿、无偿地提供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群体活动组织管理等服务的公益性活动。
二、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阻滞因素分析
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阻滞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个人自身某一方面存在问题,对志愿服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起了消极的作用。主要包括认知、动机、参与意愿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
调查南京理工大学115名大学生数据分析显示,认为志愿服务是道德美德、崇高精神的体现(占35.6%)、社会实践活动(占34.8%)、社会责任(占18.3%)。总的来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正确,但有10.4%的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提供免费劳动力,这也说明有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识不够,存在偏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灵魂,但是高校并没有很好的促进大学生“以志愿服务为荣”氛围形成,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显得十分空洞,大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内涵。
(二)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动机多样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要的还是想帮助他人(28.6%)、增加社会经验(18.3%)和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14.8%),可知很多大学生是将锻炼自己与奉献社会联系在一起,其中,多以帮助他人为前提;此外,觉得好玩,想接触新鲜事物占到7.0%,这部分学生是以自己开心满足好奇心为目的参与其中,纯粹是奉献精神的很少,不过这种比例很小,并非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流。
(三)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尚可,但参与不足
有了参与意愿,才会参加志愿服务。经调查有87.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但是实际参与过的大学生只占24.3%,所调查的115名大学生中只占28人,可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高校可开发的人力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流动性比较大,队伍不稳定,加上大学生对全民健身认识不足,这一领域的志愿服务涉及不多,在其他志愿服务中有涉及全民健身的内容,参与不足。应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在学校的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是有联系的,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志愿精神匮乏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
三、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外部阻滞因素分析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对其机制的管理,本文主要从组织管理、评估检查、表彰激励、保障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进行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是整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调查得知在招募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细致的招募规划,使得招募数量不稳定;招募方式以公开招募,个人申请为主,缺乏目的性强、更专业性的定向招募。在招募信息渠道中,所属组织安排的人数比例达到42.6%,组织多数是从组织内部招募或直接安排自己觉得能胜任的学生,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志愿者的素质是确保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对志愿者进行提高素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之前参加过培训的71人,占总人数的61.7%;没有参加培训的44人,占38.3%。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基本理论(志愿服务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社会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服务中的注意事项6项内容。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得到长期系统的培训,无法满足志愿服务的实际需要,对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和改善志愿服务的水平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大学生志愿者注册,主要依据其参加培训通过理论考试资格和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的实践考核,向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志愿者颁发毕业证书,取得注册资格,却不能如实反映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群体是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自身存在三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其中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够,存在偏差;参与动机多样、纯粹奉献精神很少;参与意愿尚可,但因没时间、没兴趣等参与不足。
3.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外部存在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专门负责的组织协调机构;志愿者招募不公平,管理培训志愿者不到位;评估检查机制不完善,没有工作绩效评估制度,活动流于形式,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监管不力;激励表彰机制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经费来源渠道少且匮乏,未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建议
1.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结构;提高志愿服务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保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期化,专业化的开展。
2.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高效顺畅的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体系,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完善表彰完善评估检查机制,要逐级检查监督,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服务质量和效果;完善激励表彰机制,注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多重需求;建立完善有效的资金收集机制,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与民间基金会、慈善团体的合作。
3.政府完善对于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社会管理中来充当大学生志愿者团体中的组织协调角色,加强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Z].2010.12.1.
[2] 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指导手册[Z].2014:8-9.
[3] 兰宇新.大型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