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GDX86井油源条件,储层条件,储盖组合,对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处于井区构造低部位,是导致本井沙一段未形成油藏的主要原因。钻遇沙三中砂体的较低部位,且向潜山披覆构造带高部位方向上发育的断层侧向封堵能力差是导致本井目的层沙三中未形成油藏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GDX86井;烃源岩;热解地化录井;成藏条件
0引言
GDX86井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GD潜山披覆构造。GD潜山披覆构造带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南部,属于北北西向的埕岛—桩西—长堤—GD—垦东潜山披覆构造带的一部分,由新近系、古近系两大构造层组成,上、下构造层具有很好的继承性,由主体向北东方向倾没。构造高点在披覆背斜中央GD12-1—GD12-4井区,由下而上构造幅度逐渐变缓。其西部、南部及北部斜坡带分别紧邻孤南、富林洼陷及桩东凹陷,由于三面邻洼,油源条件好,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1油源条件
本井在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均钻遇了不同厚度暗色泥岩,但除了东营组上部位于本区生油门限2200m之上外,东营组下部-沙三上暗色泥岩均位于生油门限之下,本井井段2852.00~3262.00m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Ⅲ,烃源岩分级为差烃源岩,井段3262.00~3462.00m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Ⅱ1,烃源岩分级为好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本井东营组底部至沙二段的暗色泥岩具备一定的生油能力,能为本井提供一定的油气源。本井区东北与桩东凹陷相接,桩东凹陷在沙三段沉积时期湖盆逐渐扩大,处于还原半深湖相沉积环境,形成了巨厚的暗色泥质岩类,油源丰富,有机质丰度高,是桩西、GD、新滩等油田重要的油源供给区,来自洼陷的油气自低部位沿不整合面和断裂系统向本井区运移,可以为本井提供充足的油源。
2储层条件
(1)GDX86井目的层沙河街组储层发育。沙一段生物灰岩为中孔中渗储层,沙二段为特低孔特低渗~中孔低渗储集层,沙三上为中孔低渗储层,沙三中为中孔低渗~中孔中渗储集层。
(2)通过与显示较好的GD83井对比,本井沙一段生物灰岩物性与其相当,甚至略好;沙二、沙三上储层与具有较好显示的井对比,本井物性稍差;沙三中储层与邻井对比,本井物性与之相当。综合分析认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储层均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
3储盖组合
根据实钻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本井岩屑录井从沙一段至沙三段自上而下可以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本井在东营组底部及沙一段钻遇较厚层的泥质岩区域上分布稳定,可作为本井目的层沙河街组储层的良好盖层,其中沙一段生物灰岩,沙二、沙三段的砂岩做儲层,同时沙一段~沙三段储层间所夹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或隔层,有利于油气在不同储层中储集。
4井区成藏条件分析
GD潜山披覆构造古近系具有很好的油源、运移、圈闭、储盖组合条件及匹配条件,从井区的勘探情况看,在潜山顶部GD65、GD62、GD69、GD13井古近系都见工业流油,甚至形成GD59千吨油藏井。通过统计发现,该区油藏主要集中于潜山顶部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带局部圈闭内。通过对储层的研究对比发现本区古近系不仅各期地层中储层均非常发育、横向变化小、具有非常好的渗透性,具有很好的横向连通性,导致油气可以通过断裂带和缓坡带运移至构造的较高部位。
4.1沙一段未成藏原因分析
(1)成功井分析
GD13井:GD13井位于GD潜山披覆构造带较高部位。从过GD13井-GD83井-GDX86井连井地震剖面看,本井微幅背斜构造明显,从过GD13井-GD6-30-481井-GD6-35-461-GD61井连井地震剖面看,受西部南北向断层的影响,井区发育小幅度的背斜构造,通过前面对沙一段地层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沙一段生物灰岩向潜山高部位逐渐变薄,但生物灰岩的沉积在本区普遍存在,该井钻探生物灰岩2.5m,经试油为油层,形成了微幅背斜构造油气藏。
GDX73井:GDX73井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GD潜山披覆构造东坡GDX73断鼻高部位。从过GDX73井南北向地震剖面图上看,本井处于一个垒块上,GDX73井区向东地层小幅抬高,且在东部高部位方向上发育了一条断层,形成一有利小型断鼻圈闭。根据该井实钻的情况看,沙一段2048.8-2654.5,累油18.7方,累水42.2方;酸化后,累油90.2方,累水3.6方。结论为油水同层,说明该断层具有有效的封堵作用,形成了断鼻构造油气藏。
通过以上两井的分析,可以看出油藏主要沿GD断裂带高部位分布,易形成受断层遮挡的断块油气藏以及微幅构造油气藏。
(2)失利井分析
GD83井:从过GD13井-GD83井-GDX86井近南北向地震剖面看,GD83井和GD13井沙一段地层均具微幅背斜构造,生物灰岩也均见较好油气显示,处于较高部位的GD13井试油日油25t,日气557方,累油123t,结论为油层,而处于略低部位的GD83井试油日油0.35t,日水17.8方,累油3.16t,累水350方,结论为含油水层。综合分析认为GD83井处于构造低部位,油气充满度低,油气往高部位运移,是沙一段未成藏的主要原因。
(3)GDX86井沙一段未成藏原因
从实钻情况来看,本井沙一段钻遇生物灰岩8.80米/1层,仅在生物灰岩顶部见荧光级显示3.30米/1层,综合解释含油水层,从过GD65井-GDX86井-XZ305井近东西向连井剖面看,处于同一断块高部位的GD65井生物灰岩见油斑级显示,与下伏沙三上地层合试为油层;从过GD13井-GD83井-GD斜86井近南北向地震剖面,本井处于断阶构造的低部位,沙一段地层与上升盘沙二段、沙三上地层对接,断层难以形成有效封堵,油气往高部位运移。综合分析,构造位置低是本井沙一段未成藏的主要原因。
4.2沙三中未成藏原因分析
GDX86井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GD潜山披覆构造东坡。通过对井区钻遇沙三中地层的多口井进行统计,在本井东南高部位钻探沙二、沙三段削蚀油气藏的GD74井、探索沙河街组含油气情况的GD61、GD87井在沙三段均未见到任何油气显示,通过对这几口井详细的分析,处于区域构造低部位是导致沙三段未能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原因。在本井东部的ZX305井在沙三中见荧光级显示,从测井曲线看物性较好,解释为水层,经分析也是因构造位置低、缺乏有效圈闭所致。
从实钻情况看,GDX86沙三中地层砂体发育,单层厚度大,物性较好,储层间泥岩隔层薄,且未见任何油气显示,综合解释为大套水层,分析认为可能正好钻遇沙三中砂体的较低部位。另外沙三中砂体虽形成了自东向西的地层超覆尖灭,但南北方向还是发育的,本井又处于低部位,从过GD13井-GD83井-GDX86井连井地震剖面看,沙三中顶部砂体与断层上升盘沙三中的储层对接,造成本井南部断层难以形成有效封堵,油气向高部位运移。
5结论
1、本井目的层沙河街组储层发育。通过井区对比,本井沙一段、沙三中物性与邻井相当,沙二段、沙三上物性比邻井稍差,沙河街组储层均具一定的储集能力。
2、处于井区构造低部位,是导致本井沙一段未形成油藏的主要原因。钻遇沙三中砂体的较低部位,且向潜山披覆构造带高部位方向上发育的断层侧向封堵能力差是导致本井目的层沙三中未形成油藏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洪飞. 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5):33-35.
关键词:GDX86井;烃源岩;热解地化录井;成藏条件
0引言
GDX86井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GD潜山披覆构造。GD潜山披覆构造带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南部,属于北北西向的埕岛—桩西—长堤—GD—垦东潜山披覆构造带的一部分,由新近系、古近系两大构造层组成,上、下构造层具有很好的继承性,由主体向北东方向倾没。构造高点在披覆背斜中央GD12-1—GD12-4井区,由下而上构造幅度逐渐变缓。其西部、南部及北部斜坡带分别紧邻孤南、富林洼陷及桩东凹陷,由于三面邻洼,油源条件好,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1油源条件
本井在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均钻遇了不同厚度暗色泥岩,但除了东营组上部位于本区生油门限2200m之上外,东营组下部-沙三上暗色泥岩均位于生油门限之下,本井井段2852.00~3262.00m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Ⅲ,烃源岩分级为差烃源岩,井段3262.00~3462.00m成熟,有机质类型为Ⅱ1,烃源岩分级为好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本井东营组底部至沙二段的暗色泥岩具备一定的生油能力,能为本井提供一定的油气源。本井区东北与桩东凹陷相接,桩东凹陷在沙三段沉积时期湖盆逐渐扩大,处于还原半深湖相沉积环境,形成了巨厚的暗色泥质岩类,油源丰富,有机质丰度高,是桩西、GD、新滩等油田重要的油源供给区,来自洼陷的油气自低部位沿不整合面和断裂系统向本井区运移,可以为本井提供充足的油源。
2储层条件
(1)GDX86井目的层沙河街组储层发育。沙一段生物灰岩为中孔中渗储层,沙二段为特低孔特低渗~中孔低渗储集层,沙三上为中孔低渗储层,沙三中为中孔低渗~中孔中渗储集层。
(2)通过与显示较好的GD83井对比,本井沙一段生物灰岩物性与其相当,甚至略好;沙二、沙三上储层与具有较好显示的井对比,本井物性稍差;沙三中储层与邻井对比,本井物性与之相当。综合分析认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储层均具有一定的储集能力。
3储盖组合
根据实钻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本井岩屑录井从沙一段至沙三段自上而下可以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本井在东营组底部及沙一段钻遇较厚层的泥质岩区域上分布稳定,可作为本井目的层沙河街组储层的良好盖层,其中沙一段生物灰岩,沙二、沙三段的砂岩做儲层,同时沙一段~沙三段储层间所夹泥岩可作为良好的盖层或隔层,有利于油气在不同储层中储集。
4井区成藏条件分析
GD潜山披覆构造古近系具有很好的油源、运移、圈闭、储盖组合条件及匹配条件,从井区的勘探情况看,在潜山顶部GD65、GD62、GD69、GD13井古近系都见工业流油,甚至形成GD59千吨油藏井。通过统计发现,该区油藏主要集中于潜山顶部构造高部位及斜坡带局部圈闭内。通过对储层的研究对比发现本区古近系不仅各期地层中储层均非常发育、横向变化小、具有非常好的渗透性,具有很好的横向连通性,导致油气可以通过断裂带和缓坡带运移至构造的较高部位。
4.1沙一段未成藏原因分析
(1)成功井分析
GD13井:GD13井位于GD潜山披覆构造带较高部位。从过GD13井-GD83井-GDX86井连井地震剖面看,本井微幅背斜构造明显,从过GD13井-GD6-30-481井-GD6-35-461-GD61井连井地震剖面看,受西部南北向断层的影响,井区发育小幅度的背斜构造,通过前面对沙一段地层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沙一段生物灰岩向潜山高部位逐渐变薄,但生物灰岩的沉积在本区普遍存在,该井钻探生物灰岩2.5m,经试油为油层,形成了微幅背斜构造油气藏。
GDX73井:GDX73井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GD潜山披覆构造东坡GDX73断鼻高部位。从过GDX73井南北向地震剖面图上看,本井处于一个垒块上,GDX73井区向东地层小幅抬高,且在东部高部位方向上发育了一条断层,形成一有利小型断鼻圈闭。根据该井实钻的情况看,沙一段2048.8-2654.5,累油18.7方,累水42.2方;酸化后,累油90.2方,累水3.6方。结论为油水同层,说明该断层具有有效的封堵作用,形成了断鼻构造油气藏。
通过以上两井的分析,可以看出油藏主要沿GD断裂带高部位分布,易形成受断层遮挡的断块油气藏以及微幅构造油气藏。
(2)失利井分析
GD83井:从过GD13井-GD83井-GDX86井近南北向地震剖面看,GD83井和GD13井沙一段地层均具微幅背斜构造,生物灰岩也均见较好油气显示,处于较高部位的GD13井试油日油25t,日气557方,累油123t,结论为油层,而处于略低部位的GD83井试油日油0.35t,日水17.8方,累油3.16t,累水350方,结论为含油水层。综合分析认为GD83井处于构造低部位,油气充满度低,油气往高部位运移,是沙一段未成藏的主要原因。
(3)GDX86井沙一段未成藏原因
从实钻情况来看,本井沙一段钻遇生物灰岩8.80米/1层,仅在生物灰岩顶部见荧光级显示3.30米/1层,综合解释含油水层,从过GD65井-GDX86井-XZ305井近东西向连井剖面看,处于同一断块高部位的GD65井生物灰岩见油斑级显示,与下伏沙三上地层合试为油层;从过GD13井-GD83井-GD斜86井近南北向地震剖面,本井处于断阶构造的低部位,沙一段地层与上升盘沙二段、沙三上地层对接,断层难以形成有效封堵,油气往高部位运移。综合分析,构造位置低是本井沙一段未成藏的主要原因。
4.2沙三中未成藏原因分析
GDX86井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GD潜山披覆构造东坡。通过对井区钻遇沙三中地层的多口井进行统计,在本井东南高部位钻探沙二、沙三段削蚀油气藏的GD74井、探索沙河街组含油气情况的GD61、GD87井在沙三段均未见到任何油气显示,通过对这几口井详细的分析,处于区域构造低部位是导致沙三段未能形成油气藏的主要原因。在本井东部的ZX305井在沙三中见荧光级显示,从测井曲线看物性较好,解释为水层,经分析也是因构造位置低、缺乏有效圈闭所致。
从实钻情况看,GDX86沙三中地层砂体发育,单层厚度大,物性较好,储层间泥岩隔层薄,且未见任何油气显示,综合解释为大套水层,分析认为可能正好钻遇沙三中砂体的较低部位。另外沙三中砂体虽形成了自东向西的地层超覆尖灭,但南北方向还是发育的,本井又处于低部位,从过GD13井-GD83井-GDX86井连井地震剖面看,沙三中顶部砂体与断层上升盘沙三中的储层对接,造成本井南部断层难以形成有效封堵,油气向高部位运移。
5结论
1、本井目的层沙河街组储层发育。通过井区对比,本井沙一段、沙三中物性与邻井相当,沙二段、沙三上物性比邻井稍差,沙河街组储层均具一定的储集能力。
2、处于井区构造低部位,是导致本井沙一段未形成油藏的主要原因。钻遇沙三中砂体的较低部位,且向潜山披覆构造带高部位方向上发育的断层侧向封堵能力差是导致本井目的层沙三中未形成油藏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马洪飞. 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5):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