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研究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123zj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是创新区域发展的新形式,是一项高于“生态省”、“生态经济区”实践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在地区的探索实践。生态是江西最大的优势,绿色是江西最亮的品牌。江西提出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是要最大限度地巩固好、发挥好江西的生态优势,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本文分析了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的重点内容,并着重从生态文明示范省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江西;生态文明;示范省
  [中图分类号]D0;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6-0005-08
  [作者简介]万建强(195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李志萌(1965—),女,湖南醴陵人,江西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农业经济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生态恢复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研究”(08Byj034)、2013年江西省区域发展研究招标课题“江西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研究”、江西省社科院重大课题“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研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战略格局中,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①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江西正处在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阶段,如何在生态文明观的统领下,发挥江西生态资源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创新区域发展形式,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已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立省,在发展中保护,最大限度地巩固好、发挥好江西的生态优势,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是创新区域发展的新形式
  (一)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是对江西“绿色发展”理念的继承和深化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生态环境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人类社会良性循环发展为根本宗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模式。江西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先后提出并实施了“山江湖工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年来,江西省着力打造这一“品牌”,积极探索环保立法,颁布实施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倡导和践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并逐渐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江西生态环境,是促进江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国家整体发展大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现实需要。江西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省的条件。
  (二)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是江西践行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在于它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其艰巨性在于建设生态文明省是建设生态省、“生态经济区”及“两型社会”等已有区域实践之上更高层次的要求。为践行“美丽中国”战略,江西省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力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的目标。”②江西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动适应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美丽中国”建设在江西的探索实践。
  (三)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脱钩,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共生
  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实质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与在保护中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脱钩,即要通过生态现代化③,用人类的智慧去协调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保双赢的目的,其中包括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增长脱钩、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脱钩及经济发展与环境进步正向良性耦合。当前,江西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粗放发展来实现的,传统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消失,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正面临着发展不足与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发挥生态环境资源生产力的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是实现江西转型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需要。
  (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是要让居民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果
  我国正处在环境的敏感期,生态安全是发展的底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以及长期粗放增长的生态负债,公众对环境问题更加敏感和警觉,环境健康事件也进入高发期。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生态产品的稀缺性正在凸显。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是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的重要内容。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庄严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命线;不论多么赚钱的项目,如果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都是不可饶恕的犯罪;如果为一时发展而污染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水、土壤和空气,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①江西与发达地区不比楼的高度,不比马路的宽度,比的是城市的绿化,比的是市民的舒适度,比的是城市的文化特色,要努力把环境敏感期变成生态建设的加速期、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期。
  二、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优势与问题并存   (一)生态环境优良,但生态环境脆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江西实施了“治山、治江、治湖、治穷”的山江湖工程,开始了不懈的生态建设实践。目前,江西森林覆盖率达到63.1%,大气质量、水资源总量和水质、湿地面积、生态多样性等各项生态指标居全国前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②中,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10名的城市分别是澳门、香港、南昌、随州、上饶、黄山、景德镇、烟台、九江和广州,其中江西占有4席,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还有待改善。江西中幼林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87.7%,而成、过熟林面积只占12.3%。林分平均蓄积为42立方米/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7%,在全国仅列第19位。③同时,江西的生态优势是建立在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的基础上的,是一种原始性的生态优势,非常脆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不断尖锐起来,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趋明显,这种现象已在一些地方开始显现。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转型升级困难
  江西在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特别是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产业生态化、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江西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欠发达的省情还未根本改变,提高经济质量,做大经济规模,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依然是“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内江西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而这势必给江西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工业化和重工业化加大了江西各类环境风险。2000-2010年江西省第二产业和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分别由2000年的35.0%和27.2%增加到2010年54.2%和45.5%,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一直维持在高于65%的水平。④近年来,江西产业结构中“三高”行业产能迅速扩张,化学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加大了江西节能减排和工业污染治理的压力和难度。这些传统产业的“高碳”锁定,对江西节能减排、产业低碳化改造升级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唯GDP政绩考核的现象突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在GDP主导的考核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大量基础设施投资拉动GDP数字增长。可以说,当前我国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困境,都和长期以来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热衷不断提高地方经济增长指标有关。近年来,全国在建立和完善绿色GDP考核标准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今年江西出台了《2013年度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实行各市县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把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环保投入和能力建设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同时将全省32个县列为重点生态区,侧重生态考核。但长期以来,官员的唯GDP政绩考核与升迁机制主要围绕经济绩效展开,各级政府比拼的是经济规模、增长率这样的“硬指标”。这种考核模式对激励官员干劲、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其负面效应在当前也越来越突出。为了避免GDP“排名落后”,一些地方不择手段甚至竭泽而渔,出现了重复投资、低水平建设、招商引资混乱等现象,衍生出产能过剩、投资—消费失衡等普遍性的难题,群众利益经常成为所谓地方发展的牺牲品。目前到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真正改变唯GDP为上的政绩观的时候了,但目前绿色GDP核算体系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绿色政绩导向及政府提供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新的竞争力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能力等方面都还有待提高,需要真正以绿色考核“指挥棒”引领和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
  三、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目标和重点内容
  (一)目标任务
  以生态文明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和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方针,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优化江西国土空间的开发布局、全面促进江西节约资源以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的保护力度为重点建设任务,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逐步“脱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把江西建成“水清、地绿、天蓝”的全国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创新区和“美丽中国”建设试验区。主要的目标任务是:第一,生态环境在全国持续领先。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城乡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森林覆盖率和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稳定,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全国上等水平。第二,生态经济水平跃上新台阶。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努力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备,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明显加强,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节能减排目标控制优于国家下达的目标范围。第四,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完善。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科学的环境管理机制,以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江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江西发展的质量。
  (二)重点内容
  1.优化江西国土空间的开发布局。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遵循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特性以及江西城镇化格局、生产力布局的现状和趋势,着力构建全省的国土开发总体战略格局,确定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增强怀玉山脉和罗霄山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武夷山脉和幕阜山脉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五个片区的生态安全功能,根据生态适宜性,进一步划定江西国土开发总体布局,划定“生存线”、“生态线”、“发展线”和“保障线”,全面加强江西国土空间开发的管控。①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两大国家战略联动集聚发展,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重点构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为重要节点、环湖交通干线为通道的鄱阳湖生态城镇群;加快培育以沪昆线和京九线为轴线、重点开发城镇为主要支撑的城镇密集带,着力打造以南昌、九江、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环城高速为纽带的都市区,鼓励支持各地找准定位竞相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   2.全面促进江西节约资源。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生态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生产方式;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业经济,坚持在技术升级上做好“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好“减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循环利用,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真正做到各类资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②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障生态安全。一方面进行自然保护和生态保育,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等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力度,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是进行环境保护,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污染环境、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土壤保护等等。要开展以“净空、净水、净土”为内容的“三净”行动。明确“十二五”期间加强重金属的治理,到2015年重金属年排放总量比2007年减少15%。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健全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管理机制。科学设计江西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指标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制度、奖惩机制、管理制度、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对策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需要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包括试点先行、财政、税收、产业、金融等多方面的支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江西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必须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综合手段,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的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制度保障,确保江西生态文明示范省的实现。
  (一)积极争取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国家政策支持
  1.试点先行政策。支持建立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支持设立中国南方(江西)森林碳汇基金,推进碳汇造林和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交易,支持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辐射南方的区域性林权交易市场。设立省级环境资源交易所,推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营等。
  2.中央财政转移支持政策。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将五河源头及其他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逐年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等,完善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等。
  3.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将矿产尾矿、贫矿的综合利用等纳入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对能源、交通、通讯以及农业开发和高科技项目,采取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给予区别的税收优惠等。
  4.重点项目支持政策。中央投资优先安排布局对江西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支持加快鄱阳湖水利设施、智能电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优先规划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环保产业项目,在审批核准、资源配置、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5.金融创新支持政策。支持金融改革创新,积极引导银行、证券、保险和担保机构设立分支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支持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扩大服务网点。支持江西省在全国先行先试,率先设立专业生态银行——鄱阳湖生态银行,主要服务于江西生态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尽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完善生态产业政策。制定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定期修改和发布优先发展的产业、产品、技术与工艺目录。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环保产业项目,积极推进企业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切实降低生产用电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鼓励设立有色金属新材料、航空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建立生态创业基地和生态科技创业园,鼓励生态环保类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加大对特色生态农产品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
  2.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探索建立区域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鄱阳湖湿地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五河”一湖及东江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奖代补”政策。完善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赣南稀土矿及有色金属矿、赣东北有色金属、赣东铀矿、赣西宜春钽铌矿等矿区的环境保护和废弃矿山修复工作。继续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探索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建立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超能耗产品惩罚性电价制度、脱硫脱硝电价制度。通过价格调节,引导各类相关利益主体的法人强化节约资源,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真正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功能。
  4.创新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重点制定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饮用水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法规体系、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督查体制,使市场机制成龙配套、执行有力,使生态文明建设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改革完善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改进考核方法手段,出台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要求,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以改变考核机制纠正政绩指挥棒方向,通过评价体系的转变,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而奠定生态文明的制度基础。在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建设过程中,不唯GDP,不以数字论英雄。按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不同区域对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不同的评价目标,细化和研究区域化标准,尽快形成共同承担责任但有区别的目标、任务考核体系,并积极推进具体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施行。
  (三)以全面“生态化”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
  1.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加快构建以生态从严保护、资源深度开发、生产清洁低碳、产业升级高效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农业为基础、绿色工业为支撑、绿色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2.政治建设的生态化。强化政府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依法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推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
  3.文化建设的生态化。结合江西实际,挖掘、整理、展示和建立一套渗透全社会道德、消费、社会行为各层面的生态教育机制、生态行为规范和生态消费模式。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培育和弘扬绿色低碳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4.生活环境的生态化。遵循生态伦理和生态公平正义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切实实施《江西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守“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底线,坚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加大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增加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创造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生态环境。
  5.生态建设的生态化。我们提出的生态建设的生态化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人是生态系统的一分子,生态建设要遵循科学规律。生态建设不是为了作表面文章,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是为了每个人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每个人及其后代都还必须生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土地上,要让保护生态成为每个人的共识;生态建设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在生态建设中要以“南橘北枳”为借鉴,使生态建设的每个行动都真正造福自己、造福后代、造福生态系统。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可借鉴江苏、浙江等省的做法,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项目前期经费等手段,设立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建设项目,并使社会资本对生态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把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资金纳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保证逐年有所增长。对于生态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社会公益型项目,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实施多元化投资。重大的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生态创建工作的以奖代补力度。
  2.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拓宽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融资渠道。采取建立政府引导资金、政府投资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和安排前期经费等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领域。积极支持生态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上为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项目融资。
  (五)健全组织推进、宣传教育和管理机制
  1.建立政府高位推进的工作机制。以“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为目标,制定《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战略规划》,明确江西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发展路线图和优先领域,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相对脱钩。同时,参照海南、贵州、江苏、浙江等省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试点的做法,组建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江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具体工作的综合协调。各设区市、县(市、区)要参照推进江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领导小组的组建模式,成立生态市、县建设领导机构,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工作,领导各个层面的生态文明示范省创建活动。
  2.推进公众参与机制创新。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这不是单个人的行为结果,而是整个社会缺乏生态保护意识造成的后果。所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省的重大意义。要实行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建立和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为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创造条件,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建立公众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法规政策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在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中的作用,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引导和组织更多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示范省建设。
  3.建立和完善环境决策机制。建立战略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为依据,将环境影响评价由现行的建设项目评价提升到战略决策评价,从决策和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政府制定的发展计划、重大的区域开发和建设规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等,其决策或起草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实施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和不利影响,必须有相应的减轻对策和修复治理措施。
  责任编辑:胡颖峰
其他文献
[摘要]2009年12月26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在许多方面体现了法律的进步,如不以行为具有违法性作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要件、扩大环境污染损害的范围、在法律层面上明确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举证责任倒置、确立共同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比例赔偿原则、确立第三人过错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不真正连带责任等。这些规则是对传统侵权责任法的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部分法条之间存在的逻辑上的不周延也是
期刊
[摘 要]生物学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文化具有政治动机的解读方式中,生态批评利用了生态学的观念和隐喻;二是那些研究人类本性的学科又为分析叙事性作品与诗歌的起源、其可能具有的功能及普遍价值提供了启发。迄今为止,这两者之间鲜有交集,只有E.O.威尔逊提出的“学科融合”科学知识一体化项目预示了它们发挥作用的前景。本文对达尔文主义文学评论的理论局限以及生态批评的科学局限进行了研究,并呼吁
期刊
[摘 要]面临环境污染和破坏等人类现实的发展困境,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发展”这个要义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合理路径,为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用科学发展观观照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把科学发展的生态有序性、良性循环性和真、善、美、益、宜的功利价值有机统合起来,形成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区域经济;生
期刊
[摘要]澳大利亚优秀女诗人贝弗里奇在其新诗集《风暴与蜂蜜》中尝试学习她所不了解的东西:东海岸渔民生活及其所捕的鱼。通过写自己身外之物,她教会我们了解自己是谁。这些诗歌的写作方式提供了一种模式,教人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如何进行一种深刻的关怀与留意,如何无私而抒情地倾听,如何重新融入超越人类的世界而去体验其中动物的奇特、美丽和恐怖的力量。这种生态存在的方式,正是我们在未来岁月中所需要的。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自创作《时间中的孩子》以来,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多部小说都含蓄或有意地关涉生态批评的重要观念。综观他的创作轨迹和相关信息,可以推测他即将出版的新作同样将纳入对生态问题的思考。《时间中的孩子》不啻是一则生态女性主义的寓言,对女性特质着墨甚多,突出其美德和救赎的力量,甚至提供了没有选择的选择:是欢呼“女性时代”的到来,还是走向灭亡?在随后的几部小说中,环境问题成了另一个着眼点。在麦克尤
期刊
在气候变化的文献里,大概找不到如《气候变化的政治》这般风云诡谲的书了。之所以用“诡谲”二字,得从全球暖化的文献分类谈起。坊间搭上“暖化热”的出版品,大致可分为四类:科学地述说暖化的成因与危险;乐观地细数创新科技与绿色商机;怀疑痛斥暖化议题误导人心、拖累经济;当然还有悲观论者预示着风雨前的宁静。说也奇怪,我们有这么多读物,却从来没有一本书籍从权力的合纵连横来谈论气候变化战略。吉登斯的这本书,正好补足
期刊
[摘 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当代中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路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是以生态文明全新理念,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生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完整的推进体系,这就是:实施繁荣生态文化战略,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探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结构。  [关键词]生态文化;生态
期刊
编者按:英国知名学者、上议院议员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2009年出版的《气候变化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一书①,率先从公共政策和国际政治的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该书获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大力推荐,且上市不久就荣登美国亚马逊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足见其受重视之程度。黄瑞祺先生是吉登斯过去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期刊
[摘 要]环鄱区地方党政启动的“创建农村示范社区”催生村治“新气象”,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的有益试水。只是官民界面依然显示“乡村治理困境”,县域“治理-发展模式”是其重要背景问题。多年来存在于湖区的生态治理三大难题,又与行政管理体制及环保法律体系缺陷相关。通过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并提高监管技术手段及其效率,藉此充分调动农民维护家乡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使现行市场化竞争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迈向基
期刊
[摘 要]本文运用生态批评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当代美国小说中关于自然的主题描写进行了概述,对此作者列举了不同文类、包括少数族裔的作品加以说明。论文综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生态批评的发展史以及生态批评内部的理论冲突,特别考察了生态批评如何把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拓展了历史、政治、心理学以及源自新历史主义和文化研究的物质文化内涵。论文还通过对所述作品的分析,为早期美国小说及自然书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