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分野。国人唤起民众的思想启蒙活动和追求自由独立的革命战争同时贯穿于20世纪前期的东北地区。随着文学革命运动的开展,哈尔滨现代意义上的文艺作品开始萌芽,现代意义上的国人报纸开始出现,民办报业开始形成。哈尔滨晨光报就是在哈尔滨救国唤醒团领导的反帝斗争中诞生的。
《哈尔滨晨光报》创刊于1923年2月21日。报社旧址在道外北十四道街口东侧一座中国老式二层楼房。社长兼著作人韩庆昌(又名韩迭声),编辑有张树屏、于芳洲等人。每日出版对开两大张,它是由几个爱国青年合作组办的一家大型综合性日报。
1922年2月初,华盛顿会议(即太平洋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的消息传来,哈尔滨各界群情激愤,纷纷表示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当时,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马骏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指导爱国青年韩庆昌、于芳洲、张树屏等8人首先组成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该团宗旨是:“唤起民众的觉悟,来共求社会的改造”。哈尔滨人民在该团的组织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帝斗争。“救国唤醒团”在东北的影响很大,哈尔滨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各界爱国群众也自发地成立了救国进步组织,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韩庆昌等人在斗争中感到舆论之重要,必须用一种永久继续的工具,为哈尔滨市建造坚固的舆论,于是,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以便更好地“发扬民意”。他们的打算立即得到滨江粮食交易所理事李愈三的支持,提供了办报经费5000元。在李愈三的帮助下,韩庆昌等从滨江商会借来铅字,在道外北十四道街租了几间房子,楼上是编辑室,楼下是排字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筹备工作,并确定报纸以“提倡白话文,宣传救国救民,反帝反封建为宗旨”。以哈埠人民盼望曙光的心情,取名《晨光》,全称为《哈尔滨晨光》。1923年2月10日,由韩庆昌具名申请立案,14日滨江道尹张寿曾指令警察厅“应准备案”。在1923年2月21日晨光报与读者见面了。
濱江警察厅厅长兴今为韩庆昌拟组晨光报的呈
民国十二年二月十日
呈为韩庆昌拟组设哈尔滨晨光报,请予立案,恭请鉴核事。案据韩庆昌呈称:为发扬民意,组设哈尔滨晨光报,呈具清折,请予立案,等情前来。审核该报宗旨,尚属纯正,似应准予出版。除批示挂发外,理合缮具清折,备文呈请鉴核,备案施行。
谨呈滨江道尹
计呈附请折一扣
附: 晨光报人员清折
谨将哈尔滨晨光报关系人缮具清折恭请鉴核:
一、发行人 韩庆昌
二、著作人 韩庆昌
三、印刷人 倪紫岑
滨江道道尹张寿增准予晨光报备案给警察厅的指令
民国十二年二月十四日
呈折均悉。应准备案。此令。
1923年3月,北京铁路总工会负责人陈为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李震瀛,按照中共北方区委的安排,到哈尔滨开展党团工作。李震瀛化名骆森、陈为人化名陈涛进入哈尔滨晨光报社工作,以记者身份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利用该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发展党团组织。他们在青年中先后发展团员5人。1923年7月,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同年10月,成立中共哈尔滨组,有党团员9人。哈尔滨组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他们进报社后,夜以继日地工作,带动了报社其他人员,使晨光报比以前更活跃。
哈尔滨晨光报在版面上,注意突出国内新闻和地方新闻报道。有时还配发短评,以“画龙点睛”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战斗性。其新闻报道表现出对日本侵华活动的敏感,随时加以揭露。哈尔滨晨光报上也常刊登攻击苏俄的报道。但在陈为人去广州出席中共“三大”回来后有些变化,晨光报编者们对苏俄的立场出现分歧。
1923年9月1日,日本国内发生空前大地震,对此,陈为人在报纸上撰写了对日本地震的评论,立即遭到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的抗议,日文报纸《哈尔滨日日新闻》攻击晨光报是暴烈分子,有碍日中邦交。哈尔滨地方当局也向晨光报发生警告。此事之后,加剧了报社内部的分裂,张树屏等怕受牵连,要求陈为人、李震瀛退出晨光报。在此期间,李震瀛和陈为人委托韩铁声呈报创办的哈尔滨通讯社,于1923年9月16日成立。李震瀛为通讯社新闻主任。哈尔滨通讯社是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开设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李震瀛和陈为人以通讯社为据点,吸引和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建立了党团组织,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不久,李震瀛和陈为人通过韩铁声的关系又成立了“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李震瀛白天为通讯社采访编稿,晚间在哈尔滨青年学院授课,帮助青年提高文化水准,同时,进行革命思想宣传教育,培养了一批青年运动的骨干力量。11月30日,于芳洲、张树屏等人在报上声明:晨光报印刷设备为商会所有,“任何人不得擅动”。12月1日,韩迭声发表公开启事,宣布退出晨光报。
晨光报由于芳洲、张树屏分别继任社长和总编辑。他们主持报馆后,向地方当局靠拢,以取得官方资助。报纸在坚持反对日本侵华的立场的同时,也不时刊载反对苏俄的报道和言论。版面由每日两大张增加到对开三大张半。这时的新闻版虽然战斗性不如创刊初期,但副刊、专刊内容多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知识,书页式比各报副刊新颖,很受青年读者欢迎。1926年1月,晨光报的期发数增加到5000多份,居哈埠各民办报纸的首位。
由于晨光报越来越同情和支持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被日本在东北的特务机关视为“排日、左倾”的报纸,哈尔滨地方当局也加强对该报的监视。1926年12月中旬,滨江警察厅以该报副刊似有鼓吹赤化之旨趣,传押了于芳洲、张树屏,并搜查了报馆和帐薄,对该报接受救国后援会津贴“均有可疑之点”。吉林军务督办张作相也要求详细追究救国后援会津贴问题。晨光报于12月15日被迫停刊。1928年10月,于芳洲、张树屏申请复刊晨光报,因津贴问题也已查清,经张作相批准,晨光报于1928年12月12日复刊。
复刊后的晨光报在办报的政治倾向上,由原来支持国共合作变为以地方当局态度为转移。但是,晨光报的副刊却保持了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1929年,不足20岁的金剑啸经陈凝秋推荐参加了副刊《江边》的编辑工作,开始走向文学创作之路。
1931年,张树屏就任国民党哈尔滨党务特派员办事处宣传干事。“九一八”事变后,12月初,晨光报交由郭秀岩等人接办,不数日即停刊。
哈尔滨晨光报自创刊至停刊虽然仅仅经历了九年多的时间,但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该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使反帝爱国运动不断发展,利用报刊宣传救国道理,揭露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推动了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哈尔滨晨光报》创刊于1923年2月21日。报社旧址在道外北十四道街口东侧一座中国老式二层楼房。社长兼著作人韩庆昌(又名韩迭声),编辑有张树屏、于芳洲等人。每日出版对开两大张,它是由几个爱国青年合作组办的一家大型综合性日报。
1922年2月初,华盛顿会议(即太平洋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的消息传来,哈尔滨各界群情激愤,纷纷表示反对国际共管中东铁路。当时,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党的早期革命活动家马骏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指导爱国青年韩庆昌、于芳洲、张树屏等8人首先组成了哈尔滨救国唤醒团。该团宗旨是:“唤起民众的觉悟,来共求社会的改造”。哈尔滨人民在该团的组织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帝斗争。“救国唤醒团”在东北的影响很大,哈尔滨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各界爱国群众也自发地成立了救国进步组织,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韩庆昌等人在斗争中感到舆论之重要,必须用一种永久继续的工具,为哈尔滨市建造坚固的舆论,于是,决定创办自己的报纸,以便更好地“发扬民意”。他们的打算立即得到滨江粮食交易所理事李愈三的支持,提供了办报经费5000元。在李愈三的帮助下,韩庆昌等从滨江商会借来铅字,在道外北十四道街租了几间房子,楼上是编辑室,楼下是排字房,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筹备工作,并确定报纸以“提倡白话文,宣传救国救民,反帝反封建为宗旨”。以哈埠人民盼望曙光的心情,取名《晨光》,全称为《哈尔滨晨光》。1923年2月10日,由韩庆昌具名申请立案,14日滨江道尹张寿曾指令警察厅“应准备案”。在1923年2月21日晨光报与读者见面了。
濱江警察厅厅长兴今为韩庆昌拟组晨光报的呈
民国十二年二月十日
呈为韩庆昌拟组设哈尔滨晨光报,请予立案,恭请鉴核事。案据韩庆昌呈称:为发扬民意,组设哈尔滨晨光报,呈具清折,请予立案,等情前来。审核该报宗旨,尚属纯正,似应准予出版。除批示挂发外,理合缮具清折,备文呈请鉴核,备案施行。
谨呈滨江道尹
计呈附请折一扣
附: 晨光报人员清折
谨将哈尔滨晨光报关系人缮具清折恭请鉴核:
一、发行人 韩庆昌
二、著作人 韩庆昌
三、印刷人 倪紫岑
滨江道道尹张寿增准予晨光报备案给警察厅的指令
民国十二年二月十四日
呈折均悉。应准备案。此令。
1923年3月,北京铁路总工会负责人陈为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李震瀛,按照中共北方区委的安排,到哈尔滨开展党团工作。李震瀛化名骆森、陈为人化名陈涛进入哈尔滨晨光报社工作,以记者身份广泛接触社会各界,利用该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发展党团组织。他们在青年中先后发展团员5人。1923年7月,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同年10月,成立中共哈尔滨组,有党团员9人。哈尔滨组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他们进报社后,夜以继日地工作,带动了报社其他人员,使晨光报比以前更活跃。
哈尔滨晨光报在版面上,注意突出国内新闻和地方新闻报道。有时还配发短评,以“画龙点睛”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战斗性。其新闻报道表现出对日本侵华活动的敏感,随时加以揭露。哈尔滨晨光报上也常刊登攻击苏俄的报道。但在陈为人去广州出席中共“三大”回来后有些变化,晨光报编者们对苏俄的立场出现分歧。
1923年9月1日,日本国内发生空前大地震,对此,陈为人在报纸上撰写了对日本地震的评论,立即遭到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的抗议,日文报纸《哈尔滨日日新闻》攻击晨光报是暴烈分子,有碍日中邦交。哈尔滨地方当局也向晨光报发生警告。此事之后,加剧了报社内部的分裂,张树屏等怕受牵连,要求陈为人、李震瀛退出晨光报。在此期间,李震瀛和陈为人委托韩铁声呈报创办的哈尔滨通讯社,于1923年9月16日成立。李震瀛为通讯社新闻主任。哈尔滨通讯社是共产党人在哈尔滨开设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李震瀛和陈为人以通讯社为据点,吸引和团结一批进步青年,建立了党团组织,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不久,李震瀛和陈为人通过韩铁声的关系又成立了“东三省哈尔滨青年学院”。李震瀛白天为通讯社采访编稿,晚间在哈尔滨青年学院授课,帮助青年提高文化水准,同时,进行革命思想宣传教育,培养了一批青年运动的骨干力量。11月30日,于芳洲、张树屏等人在报上声明:晨光报印刷设备为商会所有,“任何人不得擅动”。12月1日,韩迭声发表公开启事,宣布退出晨光报。
晨光报由于芳洲、张树屏分别继任社长和总编辑。他们主持报馆后,向地方当局靠拢,以取得官方资助。报纸在坚持反对日本侵华的立场的同时,也不时刊载反对苏俄的报道和言论。版面由每日两大张增加到对开三大张半。这时的新闻版虽然战斗性不如创刊初期,但副刊、专刊内容多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和新知识,书页式比各报副刊新颖,很受青年读者欢迎。1926年1月,晨光报的期发数增加到5000多份,居哈埠各民办报纸的首位。
由于晨光报越来越同情和支持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被日本在东北的特务机关视为“排日、左倾”的报纸,哈尔滨地方当局也加强对该报的监视。1926年12月中旬,滨江警察厅以该报副刊似有鼓吹赤化之旨趣,传押了于芳洲、张树屏,并搜查了报馆和帐薄,对该报接受救国后援会津贴“均有可疑之点”。吉林军务督办张作相也要求详细追究救国后援会津贴问题。晨光报于12月15日被迫停刊。1928年10月,于芳洲、张树屏申请复刊晨光报,因津贴问题也已查清,经张作相批准,晨光报于1928年12月12日复刊。
复刊后的晨光报在办报的政治倾向上,由原来支持国共合作变为以地方当局态度为转移。但是,晨光报的副刊却保持了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1929年,不足20岁的金剑啸经陈凝秋推荐参加了副刊《江边》的编辑工作,开始走向文学创作之路。
1931年,张树屏就任国民党哈尔滨党务特派员办事处宣传干事。“九一八”事变后,12月初,晨光报交由郭秀岩等人接办,不数日即停刊。
哈尔滨晨光报自创刊至停刊虽然仅仅经历了九年多的时间,但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该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使反帝爱国运动不断发展,利用报刊宣传救国道理,揭露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和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推动了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