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产物,有关城市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城市遗址的复原、历史文物的分析、历史文献的解读等。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的城市人口活动和人民精神历程,本文从《诗经》的研究入手,通过分析先秦时期的人民生活状态,进而侧面解读其城市发展特征,以求从不同视角浅析先秦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诗经 先秦城市 城邑文明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述了五个多世纪的民俗资料与社会历史,主要对当时的婚恋关系、农事活动、祭祀情况等进行记载,可以说《诗经》作为当时的“歌词大全”,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的城邑文明,但是长期以来对《诗经》的研究缺乏城市的角度,学者们习惯了从农事、徭役、政治等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其实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先秦城市得到了爆发式发展,而春秋時期更是以城邦文明为主旋律的时代。所以在探讨《诗经》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时,城市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度。因此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与城市建设或城邑生活相关的篇章的研究,来浅析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特征和城市发展历程。
一、 诗经中的“正”“变”之分
“风雅”是《诗经》确立的诗歌创作原则,是《诗经》创作的形式与类别,其中“风”是指声调,而国风既是地方声调;“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而纵观整个《诗经》成书历程,“风雅”的创作形式并未改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经》所技术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诗经》中《大雅》从《文王》到《卷阿》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诗经》的正变之分最早出现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而其中“王道衰、礼义废”即是指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时期。由于西周早期周王朝国势强盛,拥有完备的宗法礼乐制度和“礼乐征伐天子出”的军事基础,无论是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建设都严格按照礼制的要求,此阶段诗经记载的内容以歌颂为主,即为“正风”、“正雅”,而此时人们生活和城市建设发展都在这套制度下循规蹈矩的进行着,虽然对城市建设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到了西周末年春秋时期,其时君王昏聩,社会动荡,百姓劳苦,诗歌以怨刺为尚,此时《诗经》的创作内容成为“变风”、“变雅”,此时中央集权制度松散,诸侯国的发展不再受礼教限制,城市发展和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
二、 “正风正雅”中的西周城市建设
我们以《诗经·大雅·绵》为例,《诗经·大雅·绵》是为正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周人的祖先古公檀父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奠基,以及文王继承古公檀父事业,赶走昆夷,建立统一国家政权的史实;歌颂了周人的民族英雄。其中有关先民对城市建设与管理、建筑构造与建造经历描述的词语,突出体现了远古时代的先民在城市营建方面的思想与实践经验。
选址思想:“爱始爱谋,爱契我龟”体现了与人谋划利用占卜来进行选址。“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则说周土山肥地美,堇茶苦菜甜如糖,丰物地润,将城址的选择建立在富足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理性的规划建设:“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围绕城市、围绕居所,划为左右西东两部分;分田界治理土地,开沟挖渠种田地;按规划进行安排与布局,对土地进行合理、有序的利用,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对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
规划管理思想:“自西徂东,周爱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 —在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安排基础上,设司空管土地,设司徒管役工,两个职务各有分工,各负其责。这些都说明周人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规划。
这些都体现了西周时期王权巩固下,一定的城市建设思想,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程现一种严格的秩序感,在周礼的舒服下,城市建设思维趋同,致使城市发展主要着力点都在均势防卫和政治统治上。而森严的等级观念又制约着城邑建设的数量及其规模,决定了城市作为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的性质,其发展必为非常缓慢。这些虽然在《诗经》中没有直接的体现,但是在其他文献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如《左转·隐公元年》中写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都,非制也。”可以看出在“正风正雅”时期城市的建设受到严格的等级控制。
三、 “变风变雅”中的春秋时期城市繁荣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此时西周王室衰微,诸侯强盛,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一时期各诸侯国旧城扩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风。如魏都安邑、郢都纪南城、郑韩故城等等。尽河南一省,西周以前遗址30余座,而春秋时期遗址则达到130多座,这些还不是当时城址的全部。此外在城市规模方面春秋时期也大大超过了西周时期,始建于春秋中期以前的新郑郑韩故城、凤翔秦都雍城、曲阜鲁国故城等诸侯国都城的面积都在10平方公里以上,已超过洛阳东周王城的规模。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变风变雅的出现,这些城市生活印记在《诗经》中也展露无遗,以《郑风》为例(孔子极度批判郑风,而孔子又是极度推崇周礼的),郑国是当时经济交往的中心,而且郑国对当时的商业往来时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的。东方齐鲁的渔盐之利,南北晋楚的货物贸易,都必须经过郑国,所以郑在建国之初商业就很发达。而商业的繁荣对城市的文化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郑国是当时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城市的繁荣跟《郑风》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郑国的都城在当时不但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我们可以注意下在《郑风》中经常出现,而在其他《风》诗中很少出现的词语:“馆”、“巷”、“东门”、“城阙”、“君子”、“士”这些与城市有关的人与物,反应的显然是春秋城市文化生活。此时的城市建设与西周相比在尊崇礼制的基础上,更加自由更加活跃。
四、 结语
因为相隔年代过于久远,先秦城市的相关资料遗存较少,并且针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直接文史记载更为稀有,因此单单从先秦城市发展的专业文献方面进行研究,很难得到系统性的结论。而《诗经》记载了先秦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日常活动,反映了城邑文明下的社会状态,虽然并未对城市发展建设进行系统性的记录和总结,然而从人民的城邑生活中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当时的城市要素和城市布局,也是进行城市研究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敏,李先逵.《诗经·大雅·绵》中的城市营建思想探析[J].规划师,2008(06):92-93.
[2] 谢遂联.城邦文化的诗性阐释——论《诗经》中的都市诗歌[J].求索,2008(01):182-183+177.
[3] 刘冬颖.“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J].北方论丛,2004(01):4-7.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诗经 先秦城市 城邑文明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述了五个多世纪的民俗资料与社会历史,主要对当时的婚恋关系、农事活动、祭祀情况等进行记载,可以说《诗经》作为当时的“歌词大全”,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当时的城邑文明,但是长期以来对《诗经》的研究缺乏城市的角度,学者们习惯了从农事、徭役、政治等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其实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先秦城市得到了爆发式发展,而春秋時期更是以城邦文明为主旋律的时代。所以在探讨《诗经》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时,城市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角度。因此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与城市建设或城邑生活相关的篇章的研究,来浅析当时的城市规划建设特征和城市发展历程。
一、 诗经中的“正”“变”之分
“风雅”是《诗经》确立的诗歌创作原则,是《诗经》创作的形式与类别,其中“风”是指声调,而国风既是地方声调;“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而纵观整个《诗经》成书历程,“风雅”的创作形式并未改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诗经》所技术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诗经》中《大雅》从《文王》到《卷阿》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诗经》的正变之分最早出现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而其中“王道衰、礼义废”即是指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礼崩乐坏的时期。由于西周早期周王朝国势强盛,拥有完备的宗法礼乐制度和“礼乐征伐天子出”的军事基础,无论是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建设都严格按照礼制的要求,此阶段诗经记载的内容以歌颂为主,即为“正风”、“正雅”,而此时人们生活和城市建设发展都在这套制度下循规蹈矩的进行着,虽然对城市建设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又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而到了西周末年春秋时期,其时君王昏聩,社会动荡,百姓劳苦,诗歌以怨刺为尚,此时《诗经》的创作内容成为“变风”、“变雅”,此时中央集权制度松散,诸侯国的发展不再受礼教限制,城市发展和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
二、 “正风正雅”中的西周城市建设
我们以《诗经·大雅·绵》为例,《诗经·大雅·绵》是为正雅中的一篇,描写了周人的祖先古公檀父率领周人从豳迁往岐山周原,开国奠基,以及文王继承古公檀父事业,赶走昆夷,建立统一国家政权的史实;歌颂了周人的民族英雄。其中有关先民对城市建设与管理、建筑构造与建造经历描述的词语,突出体现了远古时代的先民在城市营建方面的思想与实践经验。
选址思想:“爱始爱谋,爱契我龟”体现了与人谋划利用占卜来进行选址。“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则说周土山肥地美,堇茶苦菜甜如糖,丰物地润,将城址的选择建立在富足的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理性的规划建设:“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围绕城市、围绕居所,划为左右西东两部分;分田界治理土地,开沟挖渠种田地;按规划进行安排与布局,对土地进行合理、有序的利用,并通过合理的规划对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
规划管理思想:“自西徂东,周爱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 —在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安排基础上,设司空管土地,设司徒管役工,两个职务各有分工,各负其责。这些都说明周人在城市建设中注重规划。
这些都体现了西周时期王权巩固下,一定的城市建设思想,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城市建设程现一种严格的秩序感,在周礼的舒服下,城市建设思维趋同,致使城市发展主要着力点都在均势防卫和政治统治上。而森严的等级观念又制约着城邑建设的数量及其规模,决定了城市作为单纯的政治、军事中心的性质,其发展必为非常缓慢。这些虽然在《诗经》中没有直接的体现,但是在其他文献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如《左转·隐公元年》中写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都,非制也。”可以看出在“正风正雅”时期城市的建设受到严格的等级控制。
三、 “变风变雅”中的春秋时期城市繁荣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此时西周王室衰微,诸侯强盛,百家争鸣,礼崩乐坏。这一时期各诸侯国旧城扩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风。如魏都安邑、郢都纪南城、郑韩故城等等。尽河南一省,西周以前遗址30余座,而春秋时期遗址则达到130多座,这些还不是当时城址的全部。此外在城市规模方面春秋时期也大大超过了西周时期,始建于春秋中期以前的新郑郑韩故城、凤翔秦都雍城、曲阜鲁国故城等诸侯国都城的面积都在10平方公里以上,已超过洛阳东周王城的规模。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变风变雅的出现,这些城市生活印记在《诗经》中也展露无遗,以《郑风》为例(孔子极度批判郑风,而孔子又是极度推崇周礼的),郑国是当时经济交往的中心,而且郑国对当时的商业往来时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的。东方齐鲁的渔盐之利,南北晋楚的货物贸易,都必须经过郑国,所以郑在建国之初商业就很发达。而商业的繁荣对城市的文化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郑国是当时的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城市的繁荣跟《郑风》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郑国的都城在当时不但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我们可以注意下在《郑风》中经常出现,而在其他《风》诗中很少出现的词语:“馆”、“巷”、“东门”、“城阙”、“君子”、“士”这些与城市有关的人与物,反应的显然是春秋城市文化生活。此时的城市建设与西周相比在尊崇礼制的基础上,更加自由更加活跃。
四、 结语
因为相隔年代过于久远,先秦城市的相关资料遗存较少,并且针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直接文史记载更为稀有,因此单单从先秦城市发展的专业文献方面进行研究,很难得到系统性的结论。而《诗经》记载了先秦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日常活动,反映了城邑文明下的社会状态,虽然并未对城市发展建设进行系统性的记录和总结,然而从人民的城邑生活中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当时的城市要素和城市布局,也是进行城市研究的一个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敏,李先逵.《诗经·大雅·绵》中的城市营建思想探析[J].规划师,2008(06):92-93.
[2] 谢遂联.城邦文化的诗性阐释——论《诗经》中的都市诗歌[J].求索,2008(01):182-183+177.
[3] 刘冬颖.“变风变雅”与春秋时代的城邑文明[J].北方论丛,2004(01):4-7.
(作者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