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心灵之花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喻是陈染小说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本文试图从意义和形式两大方面对陈染小说中的比喻设置作一次探索分析,以此来解读这位女性主义作家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比喻 意义 形式
  
  陈染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文坛崛起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小说“在感觉、场景和意象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她的那些表达女性偏执的生活态度和怪戾的心理意识的叙事,就其纯粹的艺术表达而言是极为精致巧妙的,随处可见她对语言的锤炼工夫……”(陈晓明《无限的女性心理学:陈染论略》,《小说评论》,1996.3)这种对语言的讲究体现在其比喻修辞的运用上更为鲜明。
  “比喻,就是借助于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似之点,作为中介物,暂时地有条件地相提并论,互助互补,交相辉映,混为一谈,合而为一。”[4]它的基本功能是阐明事理,解释概念,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深奥化为浅显。而陈染在使用比喻时则力求创造一种陌生又极具冲击力的文学情境。她将本体、喻体距离拉大,并使其相似点弱化、虚化,让读者通过咀嚼来领会。她还将比喻与摹绘结合使用,同时采用了联喻、博喻等比喻形式。在她的小说中比喻往往成为作者本人主观情感的生发点。她常将那些人们最容易忽略的生命意绪,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通过细致的甚至有些不厌其烦地表现出来,表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与敏感及其独特的视角。她还善于用比喻刻画人物心理,渲染作品气氛。
  本文试从意义和形式两大方面对陈染的比喻修辞作一次探索分析。
  
  一、意义:打开陈染内心的钥匙
  
  本体、喻体、相似点构成比喻的三要素(不管是显明的还是潜在的),并且,比喻通过喻体来说明本体,使前者更加具体、形象、可知。相似点是其形成的关键。然而陈染比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却不再完全由说明与被说明关系所统辖。真正重要的也不再是本体、喻体或者相似点本身,作家或者借此表达某种哲理意义与思考,私人化的感觉,或者是从上下文语境突发而来的灵感。这些,构成了陈染比喻的灵魂。
  (一)哲理思考的具象化
  陈染小说中很多比喻让人匪夷所思,因为本、喻体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琢磨品味,却又能读懂这种联系的微妙。她其实另有深意,她是想借此表达自己独特的哲理性思考。如:
  ⑴ 漆黑中感到我和英子始终是两只凝固不动的阴性骨骼,彼此接连。腿脚挥霍着力量向前运动步子却象徒劳的语言一样原地低语。(《麦穗女和守寡人》)
  ⑵ P城不属于我,这个世界没有哪个城市属于我。我的家乡其实是一沓白纸,我用铅笔在这个“家乡”上沉思行走。只有这,才是唯一能够属于我的归宿。(《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
  ⑶ 它(性)像我们的生物现象在疲乏厌倦中的一个大哈欠,可是,哈欠并不能真正解决困境。(《残痕》)
  例⑴本体“步子”与喻体“语言”根本相差十万八千里,各自有很大的独立性。可是如果联系到女性主义作家们在作品中提出的女性生存面临的困境,这种联系的意义就明了:“我”和英子紧靠着走在世俗人生中,却举步维艰;我们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开口却只能说出代表男性话语和观念的内容。这种状态正喻示了女性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艰难,而《麦》这部作品本身即象征了女性的生存困境。例⑵中作家将脚在家乡行走比做作家用笔在纸上的书写,饱含着女主人公所能够带给她的真切的归属感的认同。这个现实世界对她而言是陌生的,她漂泊不定,像断了梗的蓬,失去了彼岸和方向。但她仍坚持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即用纸和笔勾勒出的世界,尽管道路如绳索。而这恰是作者自身孤独而执着的写照。例⑶“性”、“哈欠”都属于人的生理方面,但两者联系并不紧密,跨距较大,然而作家却用一个简单的哈欠表达了对性的怀疑态度。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基于肤浅的性欲的结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实质性的解决。一个哈欠解决不了困意,一次性欲发泄也无法建构起两性间真诚的爱的联系。
  (二)私人感觉的中心化
  陈染的比喻经常把起点放在“感觉”上。把两个说像又不像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仔细想想,似乎又能让人读懂那种“感觉”。在这些比喻中占中心地位的不是本体,也非喻体,而是主观的感觉。如:
  ⑷ 雨这东西就怕下起来没完,窗户外边石板路上的雨水就像堆积得厚厚密密的虫子绵延着有声有色地乱爬,把人们的腿脚封锁在房子里动弹不得,时间久了,人心就如同长了荒草七上八下,凌乱得不成方向。(《时间不逝 圆圈不圆》)
  ⑸ 透过窗帘紧闭、昏黄黯淡的光线,我看到黛二小姐那年轻的肉体以及那长长的光腿都变得灰暗无光,她的脸颊散发着一个乡下妓女般的红晕,她那漆黑如茫夜的长发也变成了一块餐馆里人人都可以抹用两下然后就丢到一边去的抹布。我觉得,她盯着我看的时候,就像盯着一个令她满意的嫖客。(《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
  例⑷中淅淅沥沥的雨水成了满地乱爬的虫子,不禁让人产生恶心之感。“雨水”、“虫子”两者既是远距的,又是异质的,把它们联系起来纯粹是一种主观感觉:长时间的雨水让人心生厌烦,就像有千百条小虫在心间抓挠似的不舒服。作家没有直接点明人物当时的心理感觉,而是用直观的比喻来表现,并将这种感觉也传递给了读者。例⑸共用了三个比喻:将女主人公比成“妓女”,她的头发比成“抹布”,将“我”,出现在黛二身边的男性“大树枝”(绰号)比成“嫖客”。其中最精彩的是中间那个比喻。头发本来是漆黑油亮的却被比做了肮脏的抹布,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厌恶感。而这正是“大树枝”对黛二的审视,既刻画出了前者在欲望发泄后的无聊、空虚和厌倦,也表达了作家的一种深刻的失望情绪。
  (三)主观情感的相悖性
  传统比喻要求本体、喻体保持情感氛围上的一致性,而陈染的比喻则常常超越这一规范。其本体和喻体所带的感情色彩完全是相悖的,但作家本义却又绝没有拔高或贬低本体的意思,更多的是为了创造某种气氛。如:
  ⑹ 淋淋鲜血在刀片的细微的切割声里从动脉血管中喷射出来,房顶、墙壁一时间爆满血花,如注的血浆像紫罗兰猛然绽开一般挂满雪白的房间。(《时间不逝 圆圈不圆》)
  ⑺ 他把这五十九个小饺子抛洒在鼠街西头的一条通往远处的污水河里。河水像一只庞大的铁锅里的沸水,跌宕跳跃,小饺子落到河水里犹若水耗子一般上下蹿起,最后被河水跳着舞带走了。(《空的窗》)
  例⑹把“血浆”比成盛开的“紫罗兰”,在暴力与病态的场景中表现一种激烈的生命绽放之美。作家用语言建造了一幅后现代式夸张、荒诞、乖戾的图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颤栗感和一种诡异的气氛。例⑺“水耗子”肮脏、丑陋、而饺子则是能用来吃的,这种联系不得不让人觉得恶心、怪异。然而作者还要变本加厉,在比喻基础上进一步摹形,赋予了整个比喻一种动感,同时也更显得神秘。例⑹例⑺这样的比喻用法很好地体现了“在病态中呈现美感,在美感中表现乖戾”(陈晓明《无限的女性心理学:陈染论略》,《小说评论》,1996.3)的陈染式叙事的美学风格。为作品营造出了种种诡异、怪诞的氛围,对读者阅读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力。
  (四)语境中的意义衔接
  陈染还基于上下文语境即兴创造了一些比喻,光看比喻自身,喻体的选择显得有些莫名其妙,读者也显然无法把握两者间的关系。但这类比喻联系起了上下文,它可以提示人物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或其他,并起到一种突出强调的作用。如:
  ⑻ 随着他的脚步,记忆也飞跑起来,像身边浓郁的绿色,迅疾地从眼前掠过。(《空心人诞生》)
  ⑼ 窗外雨脚密布,滴到她的心田里变成了一串又一串浓郁又凄凉的词汇,她的身体内部被这些细胞般游移的词汇堆积得要炸开来。(《饥饿的口袋》)
  例⑻将“记忆”比成“绿色”是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森林的提示。即使把喻体抽掉也不妨碍句子的意义表达。例⑼中会把“雨”比做“词汇”实在是因为女主人公当时正在电脑上创造,各种词汇争先恐后地冒出来,灵感不断,就像是由窗外下不完的雨带来的。作家还采用了移情手法将人的感受“凄凉”用来修饰“词汇”,赋予了后者人性化的色彩。
  
  二、形式:呈现变化之美
  
  比喻的基本形式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但它还可以和其他修辞格如摹绘、通感、拟人、夸张等综合使用,并且它还有许多特殊的类型:较喻、类喻、博喻、对喻、反喻、连喻、曲喻、联喻、叉喻……这里主要抓住陈染常用的如比喻与摹绘的结合,联喻及用的较独特的,如博喻来谈。多种比喻方式的采用增强了作品的变化性和画面化效果,起到了营造气氛的作用。
  (一)比喻与摹绘的化合使用
  这是陈染小说中常见的手法之一。陈染的这种摹绘在对客观事物的声、色、形状、景象和情态的描摹时渗入了很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作家有时直接将摹绘的内容作为喻体,姑且称之为“直摹”;有时则在喻体基础上借题发挥,来用摹形、摹声、摹色、摹味等多种手段塑造本、喻体。
  ⒈直摹
  这种手法刻画更加直观,直接以一种意象化的方式呈现本体,形象生动。如:
  ⑽ 手中的报纸散落一地,地上一片白哗哗的云彩。(《碎音》)
  ⑾ 这歌本身并无大波大澜,但我听起来却如泣如诉,回肠九转,爱情的丧钟充当伴奏。仿佛是夏末秋初的九月,一只被时光慢慢褪色的旧草帽挂在人家的窗棱上,随风轻摆,日子一天一天在帽檐上黯黯淡淡地凋谢滑落……(《巫女与她的梦中之门》)
  例⑽中作家省略了比喻词,并且直接对本体作了描摹。从散落的“报纸”到“白哗哗的云彩”有着极大的思维跳跃性,其中作家还将“报纸”作了主观的变色:“白哗哗”,实际上与主人公当时恍惚精神状态相呼应。例⑾将一首歌的旋律通过摹写一只草帽来作比,真可谓独具匠心。本、喻体打通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渲染了一种缥缈、哀婉而舒曼的气氛。而喻体本身也获得了极大的独立性,它已不仅仅是用来阐释本体的手段。如果说本体歌声是在旋律中感受时光的流逝,那喻体草帽则是在渐渐褪去的色彩里感悟着时光匆匆。喻体本身即构成了一个叙事层面。
  ⒉在喻体的基础上进行摹绘
  这类用法在陈染作品中比“直摹”更多。而且在摹绘过程中,作家又会运用比喻来进行修饰,形成套喻的格式。同时,她还会赋予客体以感性的形态,呈现给读者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如:
  ⑿ 从窗缝中射进来的一束红光正好抹在她的胸部,使得那一对挺立的乳房像两朵粉红色的大花朵,花蕊饱满,葡萄酒似的殷红,玛瑙珠般垂挂。(《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
  ⒀ 单调而重复的琴声如落花流水,潺潺湲湲,注满房间。哗哗哗嗖嗖嗖啦啦啦唏唏唏……(《与假想心爱者在禁中守望》)
  例⑿在喻体“花朵”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用了摹形、摹色的手法。表面上是对喻体实际上却是对本体——具有鲜明女性特征的器官乳房的摹写,借此刻画了女主人公黛二年轻而鲜活的生命感。在进一步的摹写中,作家又结合了比喻,既写出了静态的美:“饱满”“殷红”,又写出了动态之美:“垂挂”。真可称之为活色生香。例⒀以“落花流水”比琴声,在喻声的同时,用简洁的语言——一个成语,勾勒出一种优美的意境。紧接着用了一组摹声词,反复叠用。将“单调而反复”的琴声描摹得如片片水花在读者心中荡开圈圈涟漪,让人心生感动,更为作品营造了一种水洇洇的迷离气质。
  (二)联喻
  联喻其实是一种组合式比喻,在陈染作品中出现也较多。“组合式比喻必须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本体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它们组合起来构成一幅画面或一组有连续性的画面,它们的喻体之间有必然联系,本体之间也有某种联系。这种比喻所表现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表现出某种意境”。比如:
  ⒁ 她凝望着人流,那人流很像冷漠的风,从远古一直流淌到至今……它与她毫无关联它无法抚慰她的心灵,无论在哪儿。她感到自己就像一株被遗弃在人流之河的堤岸旁的孤树,看着千百年的岁月流淌着的古老的面孔冥思苦索,她看到每个面孔都是一个城堡,她被夹在无数城堡之间倦怠不堪,忧伤自怜,像个真正的傻瓜。她再一次感到某种真诚的东西正与她无可奈何地慢慢远离……(《无处告别》)
  ⒂ ……雨子首先感到房间像一座空荡荡的坟墓,门厅走廊里的一盏小灯疲惫地亮着,散发出微弱的光晕,好象荒冢旁吃力地燃烧着的一枚凄凉的太阳。……在他们的身下,那只在无数个夜晚备受蹂躏的床榻正在黎明到来的曙光中渐渐死去,它仿佛是一只漂向海洋深处的船骸,满身疮痍,它的上边载浮着两个赤裸的男女,摇摇欲坠地滑向海洋的尽头。床榻四周的沙发、衣架上,五颜六色的散乱衣服仿佛是一只只鲜艳的花圈;高大的衣柜正像一座肃穆悲凉的墓碑,向他们垂头致哀。(《潜性逸事》)
  例⒁连用了四个比喻:人流像冷漠的风,“她”像被人遗弃的孤树,岁月有了张面孔,而这面孔又成了硬邦邦的城堡。其中第三、四个比喻实际是套用的。从语义上看,这两个比喻结合在一起才算完整,因此可以看作有三个比喻构成全段主干。而这三个比喻在本体之间又有语义的相关性,因此是互相制约、参照和依托的。第一个比喻暗示了女主人公自身的生存环境,第二个比喻喻示着其孤独寂寞的生存状态,而面孔像城堡则是对其自身生存环境的又一次强调。这三个比喻构成一个整体,与作品感伤萦回的语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绝望、凄然的感伤情绪,让人觉得怅然无措。同时也传达出了浓浓的诗意意蕴。
  例⒂通过两段的描写,五个比喻构成一个整体的意象。一连串的喻体“坟墓”、惨淡的“太阳”“残骸”“花圈”“墓碑”独立于本体之外构成了一个新的叙事层面,作家对整个房间各部分的定位深刻传达出了女主人公雨子对于自己婚姻生活的看法:死亡之地。她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展开人生纷繁无奈的孤寂与落寞,清醒地意识到与堕落进行抗争的必要性,也是作家本人对于女性困境的又一次从家庭角度出发所作的审视,寓意深远。此外这组联喻也营造出了陈染小说中常有的一种阴森、奇特诡谲的氛围。
  (三) 博喻
  博喻在陈染的作品中并不是很多,却别具一格。博喻是比喻中表现力比较强的格式之一,它“用属于不同类的两个以上喻体去说明本体”。“因为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用两个以上的比喻,来突出描绘同一事物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的特征和风采,所以它往往能加强形象性和抒情性,给人以丰富而不单调,多彩而不平板的多样统一的美感”。然而陈染的博喻一反其形象化的要求,变得完全像一种直白的陈述,一种情绪化的表达,只是抒情意味更浓厚了。比如:
  ⒃ 她准备沿街一直走下去,这条街她是熟悉的,就像她熟悉自己的往事,就像土地熟悉阳光,牙齿熟悉嘴唇,肌肤熟悉手掌,子弹熟悉枪口,上苍熟悉它的臣民……(《潜性逸事》)
  ⒄ 她说,我们要齐心协力对付这个世界,像姐妹一样亲密,像嘴唇与牙齿,头发与梳子,像鞋子与脚,枪膛与子弹,因为只有女人懂得女人,最怜惜女人。(《破开》)
  陈染的博喻看上去像一个絮絮叨叨的呓语症患者执拗的发泄。它的一系列喻体并不能比本体更容易为人所理解。这种比喻的设置与其说是为了更好的对本体作出形象化的补充,不如说是为了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她沉湎于这种倾诉,似乎希望强调些什么,又似乎只是纯粹的意绪化的真挚绵长的表达。这种绵延不绝的叙述使得作品的叙事节奏放慢下来,向读者展示出那种别样的女性自我表达时恍惚迷离而朦胧的感情色彩。
  总的说来,陈染小说中的比喻设置大胆而独特,字里行间闪烁着作家在感觉与想象之中获取的奇异灵感。细腻深远的意义内涵,丰富繁多的比喻形式,如泣如诉的叙事语调,映射着作家内心细密而复杂的思绪。在她的作品中,情节结构已变得模糊、虚化。一种生存感悟、哲理思考,一种执着的对于“精神家园”的回归与守望被强有力地凸显出来,成为作品的精髓所在。任何比喻都不会十全十美,陈染小说的比喻也不例外。有些比喻牵强附会,毫无道理。但这也只是个别,并不影响陈染小说的整体水平和表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新1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2]张明冈.比喻常识[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5]陈光磊.修辞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6]石云孙.修辞纵横[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徐金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各位专家、各位同道:  我们开这个会的目的是总结过去,面对现在,面向未来。语言文字工作要为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对语言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想把我想到的新变化新要求简单地说一说。  普通话的推广长期以来成效不大,迟迟不前,现在传声技术突飞猛进,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发展(想想20世纪50年代是收
期刊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和学会秘书处热烈祝贺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术研讨会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  半个世纪前,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更为可怕的是当时百分之八十五左右的人口是文盲。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不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为了迅速改变我们国家的落后面貌,加快社会
期刊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50年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公布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50年的实践证明,国务院的决议和指示在规范汉字使用、推广普通话,普及科学教育、发展文化事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进交流、扩大对外开放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纪念决议和指示发布50周年,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意义重大。  广播影视是通过声音和图像进行传播的媒体,规范的语言文字和
期刊
各位领导,同志们:  国务院发布《关于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50年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我国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文化意义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示出来。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文化灿烂,语言众多。在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
期刊
尊敬的许嘉璐副委员长、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上午,教育部、国家语委召开会议,纪念国务院《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发布50周年。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等学术团体,共同召开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学术研讨会,从学术的层面回顾语言文字工作的历史,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我代表教育部、国家语委,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期刊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六《邻曲》诗云:“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诗人自注:“连展,淮人以名麦饵。”“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辞源》和《汉语大词典》便据此将“连展”一词释为“麦饵”。前者仅仅释为“麦饵”而已,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说明,后者却另有阐释。不妨将释文照录如下:  【连展】麦饵;面条。宋陆游《邻曲》诗:“拭盘堆连展,洗鬴煮黎祁。”自注:“淮人以名麦饵。”清王士祯《池北偶谈·谈艺三·唐诗字音》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国务院1992年在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强调指出:推广普通话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994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作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决定中指出:推广普通话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期刊
[摘要] 本文拟从语音意义和语音联觉的角度探讨汉语诗韵的意象经营。先简单介绍象似性术语的来源和国内外象似性研究的概况;接着对比英汉语语音意义和语音联觉的异同,然后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汉语诗词呈现汉语诗韵的意象经营,最后得出结论为语言的形式(音韵)和意义(情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论证性,即知觉或联想上的类似,这种联系被人类感知,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关键词] 象似性 语音意义 语音联觉 意象  
期刊
“多、少+N”结构在前人的很多论文、著作中可以看到,有的就某个方面对“多、少+N”结构作了研究,如:汪维辉(2003);有的把它作为一小点作过简单的阐述,如吕叔湘(1965)、陆俭明(1985)、裘荣棠(1999);有的没有把它单列,作为举例,列入有关条目,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据我们翻阅《中国语文》《语言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建设》《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语文研究》《语言
期刊
语言文字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它又是专为满足人类社会交际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任何一个独立统一的主权国家都得根据其自身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规范,促进其完善和健康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语文规范化工作在《汉字简化方案》和《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两个历史性文件的指导下,已经走过了50年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回顾以往,展望未来,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成绩巨大,任重道远。本文仅以江西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