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生活、语言规范的思考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位专家、各位同道:
  我们开这个会的目的是总结过去,面对现在,面向未来。语言文字工作要为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服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对语言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我想把我想到的新变化新要求简单地说一说。
  普通话的推广长期以来成效不大,迟迟不前,现在传声技术突飞猛进,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发展(想想20世纪50年代是收音机在家庭中也是罕见的),城市化、大都会化速度惊人,加上电脑走向普及,不懂普通话就无法用拼音输入,普通话的普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语同音”的时代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主要是靠上面这些力量的推动,不是靠宣传鼓动,不是靠发文件。新时期的推普工作做些什么、怎么做,可以好好讨论一下。临时想到一点,就是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有的zhi,chi,shi和zi,ci,si不分,有的n和l不分,等等,大大降低了电脑书写的速度,打断思路,影响工作效率。应该想一些办法,给他们一点具体的帮助指导才好。
  规范汉字已经在大陆通行,得到国际组织的承认。关于汉字的未来,我想到的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第三次书写革命,就是用键盘书写,这将对我国的语言生活发生及其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拼音输入法的普及有利于普通话的进一步普及,汉字难写的弊端也得到克服,另一方面,手写汉字对越来越多的人来说将变得困难,会不会在不远的将来,手写汉字像现在的书法一样成为少数人的技艺呢?最近有报道说一个大学生二百来字的手写求职信居然出现12个错别字。这说明我们的母语教学存在很大的问题,也跟键盘书写有关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面前,国际上文化界和知识界保持语言文化多样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濒危语言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成为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的一项任务。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国际母语日”活动,散发的材料中有一份是讲瑞士一个小国有四种官方语言和谐并存。英语在全世界的普及曾经给英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最近又看到报道,说英国的语言学家提醒政府,英语的普及正在危害英国,原因是英语已经成为一种人人能掌握的技能,而英国人只会英语不会别的语言,因而失去竞争力。英国和美国的政府开始鼓励国民学习外语。最近又看到报道,法国总统在一次国际商务会议上因为一个本国的商人不说法语而说英语而愤然退场。关于推普和保护方言的问题,近来也争论得比较多。有人害怕方言会消失,我看到国外一篇调查报告,说虽然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遏制,但是方言的分歧还在不断地出现,出现的速度甚至比过去还要快。到底如何处理好主体化和多元化的关系,要不要制定双语政策,制定什么样的双语政策,这些也是可以好好讨论一番的。
  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言。报纸上说,全国有八千万人学英语,但是翻译人才缺九成。报上又说,国际软件生产巨头Abode公司决定将软件生产基地建在印度而不是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的IT人员说英语的能力太低。这都说明我国人民学外语的热情很高,效率不高,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言工程和语言信息处理中的语言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紧迫的问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名称不断涌现,科技术语的规范化或标准化关系到科技兴国的重大战略,但是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现在的情形是术语泛滥,使用混乱,影响各个学科的发展。
  随着电脑的普及,博客、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和网络语言的出现,群众语言生活的趋势是走向平民化(也叫“草根化”)而不是精英化,走向多元化而不是一体化。成就改革大业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这样的创新必然带来语言的创新,借助语言的创新。毛选里“宣传群众”就是一种创新说法,我们对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跟这种创新说法不无关系。创新就意味着突破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关键是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50年前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是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开始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标志。当时参加会议的除语文工作者和语文教师外,还有作家、演员、编辑等。那两个会议最重要的收获,正如吕叔湘先生所指出的,是肯定了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应该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而给汉语规范工作制订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些原则性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规范工作就有了可以遵循的方向,许多具体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吕先生还说,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对这些原则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在应用时不免有些分歧,在今后的工作中对这些原则作进一步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说了这样的话后,吕先生不久又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汉语规范化问题大可争鸣》。他说,最近几年来有关语言的问题上,争鸣的空气似乎不是很浓厚。一个原因可能是讨论的问题跟生活实际不是关系太密切,因而缺少吸引力,但是决不是没有跟人民群众的语言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引起热烈的讨论。光拿汉语规范化这个问题来说,就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问题,包含很多可以讨论的题目。他接着说,语言能否进行规范化,是曾经有人怀疑过的,现在是基本上消除了。(现在这种怀疑又起来了。)虽然如此,对于规范化各方面的工作,完全可以展开讨论。他最后呼吁语言学家,作家,词典、语文课本、文学刊物的编辑同志,大家来就这个问题争鸣一番。
  50年后的今天,面对语言生活如此大的变化,语言文字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语言文字工作如何进行,哪些该做,哪些能做,以及怎样做,意见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这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展开讨论和争鸣。通过讨论争鸣,争取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暂时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也不要紧,可以继续讨论。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根本大法,我们要容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得到充分的发表,不要扣帽子,不要上纲上线,也不要情绪化,有理不在声高。我们要的是深入的思考、充分的说理、平等的探讨。只要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这个研讨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预祝这次研讨会取得成功。
  (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其他文献
引言    “问题”作名词是常态,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以及定语。当“问题”充当主语、宾语时,其前常带定语。当“问题”充当定语时,它常与其后的中心语组成定中结构,结构成分之间必须加上结构助词“的”,整个结构属名词性短语。  近年来,在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新闻中出现了由“问题”组成的一种少见结构——“问题+X”①,如“问题孩子、问题家长、问题牛奶、问题工程、问题公司”等。我们用“X”表示中心语,这类定
期刊
ABB形容词比较特殊,时下对之多有研究。或讨论其历史发展演变,或讨论其断代特点,或研究其语音特点,或研究A和BB之语义关系……各类文章中多涉及其构词方式,但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常常是“自说自话”。  现代汉语中,ABB式结构有不同情况,有的是名词,如“姑奶奶、黑猩猩、山沟沟”;有的是动宾词组,如“打哈哈、叫喳喳”;有的是拟声词,如“哗啦啦、咕嘟嘟、骨碌碌”;有的是叹词,如“哎呀呀、哎哟哟”;有的是形
期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新闻应配上好标题,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早已成了作者和编者的共识。东方网的高国营先生就提出:“当上百个新闻标题集中到一个页面上时,好标题就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如果标题没有吸引力,其它工作做得再好,也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如果标题形成了强势,整篇新闻就会从‘新闻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而标题的吸引力主要由标题语言的魅力决定,因为新闻标题是语言的艺术。本文以《楚天都市报》
期刊
清人郑板桥主张写文章要:“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里说的“领异标新”就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新”要“异”,不人云亦云,就像初春二月的花朵一样,在万木复苏、百花尚未抽芽的时候,它就冒着风寒,含苞怒放了,这样的花朵自然引人入胜,这样的文章自然会新鲜别致,受人喜爱。  就高考来说,语文150分,作文占60,而在中考语文的120分中,作文也占到50分,均占总分的40%左右,确实是重头戏,而新颖深刻的立意是作文成功
期刊
[摘 要]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V什么(X)”,这种结构既可以表示疑问,也可以表示否定。本文从共时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该结构式的非疑问用法,认为它是习用化的结果,具有专门的结构意义,可以体现说话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本文认为该结构式的这种特殊用法是一种疑问功能偏离现象,着重分析了偏离后的功能及相应的句法表现,最后指出语境对该结构的作用,提出唯有在语境中才能准确把握该结构所具有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
期刊
[摘要]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5月版改进不少,受到业界好评,但部分语法术语释义尚欠严密,如定语、状语、介词、体词、谓词、单句、分句等,存在与语言事实不符,内涵与外延不一致等问题。本文就这些词释义的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一管之见。  [关键词] 词典 语法术语 释义 指瑕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2005年5月版改进不少,受到业界好评。我们就其中的语法术语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大部
期刊
【摘 要】 《现代汉语词典》(2005版)在吸收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词汇作了全面的词类标注。但是,有几个词的词类标注还不够准确,如“憋气”“发端”“廉价”和“眼红”,本文根据语言事实和语法学界公认的词类划界标准对它们进行分析,对这些词的词类标注作了补充和修订。  【关键词】 词典 词类 标注 商榷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在词典中标注词类,是多年来读者的迫切
期刊
如果要评选时下最热门的词汇,PK想必会光荣上榜,这都要归功于湖南电视台刮起的“超女”风,让PK一词随之家喻户晓。本文从“PK”的意义入手,分析它是如何出现与发展的,并论述社会文化心理在词和词义演变中的巨大作用。    一、什么是“PK”    PK显然是外文词的缩写,它是哪两个词,网上大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Player Killing(玩家间的拼杀)  Player Killer(玩家杀手) 
期刊
《中国青年报》2005年9月5日有这样一则报道:河南登封市一批姓“苟”的农民,集体要求恢复一千年前的本姓“敬”。公安机关经过仔细查证后,尊重群众意愿,为他们办理了集体改姓的手续。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种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集体改姓,国内罕见。“苟”姓村民缘何改姓?  五代十国时期,有个皇帝叫石敬瑭,朝内有个大臣姓“敬”,冲了皇帝的名讳,再加上这位“敬”姓大臣得罪了皇帝的近臣,于是朝廷下令改
期刊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些建议再一次强调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并且给语文教师指明了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协调合作的关系。然而,阅读教学耗时多,师生花费的精力也多,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却不尽如人意,其重要原因是阅读教学大多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未曾处理好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