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参加工作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却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这让我很是头疼。晚上,随手翻阅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恰巧谈到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一直以来都困扰我的问题,让我似乎看到了教学路上的指路灯。
书中在阐述这一问题时,叙述了一位女教师只准备了十五分钟却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历史课,究其原因,虽然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十五分钟,但这位教师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换言之,这位教师每天都在不间断地读书,扩张视野,使自己成为了知识渊博的学者,从而才能从容地、轻松地完成质量较高的教学任务。这让我茅塞顿开:知识背景越广阔,越能缩短备课时间,越能在课堂上讲出精彩的内容。要使自己不再为没有时间而烦恼,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的确,知识渊博,做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是让学生真正愉快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需。我们总是说驾驭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愉悦的心境下很好地掌握知识,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些呢?能让求知欲极强的学生们倾慕不已,心向往之,从而产生一种驱使他们前进的感召力,开发他们的潜力宝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双边活动。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课前做到细心琢磨,精心构思,广阅资料,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学生听课时就会将专注、憧憬充溢着整双眼睛。学生的情感进而感染了我,教师的游刃有余,学生的投入配合将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首韵味无穷的散文诗。教学中,我常有烦恼,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是什么?在讲解初中教材第三册《死海不死》一文时,当提及说明对象时,我说,这是篇事理性说明文,他的说明对象应归结为死海不死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这时,有同学提出异议:“老师,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死海。”我一口否定:“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这是说明抽象事理的事理性说明文,把说明对象看作死海怎么理解?”然后又将此文与学生学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相比较,来区分事理性说明文与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的不同。原以为这个问题就此了结了,但课后这位同学又提出:“老师,把这篇文章理解为事物性说明文不可以吗?死海不死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是他的说明内容。”我顿时一怔,语塞……回到办公室,仔细想了想学生的分析,很有道理。与其他老师商讨,都觉得很有道理。我打开电脑,仔细搜索、查询,最终证实学生的这种理解很有新意,而且也是正确的。我一时感慨万分:自己的烦恼多是源于教学过程中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将教材挖掘得深刻、透彻。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创新思维、张扬个性是多么重要,为什么自己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是否有道理呢?所以说,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否则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鲜明的个性。
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地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师的这种广博的知识,是建立在不断进修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应主动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汲取新鲜的养料,拥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课堂上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美国教育家克伯莱曾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犹如琴师操琴一样。他用和缓的旋律去触动人类思想和感情上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就不必再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而烦恼,既可轻松地教,又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都说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杂家”,要做到“门门通,样样精”,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正像苏老先生所说,需要时时学,天天学,厚积薄发,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学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教师应成为扫除愚昧、改良风气、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的引路人,成为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人类灵魂的雕塑家。
教师的时间从何处来?从渊博的知识中挤出来。渊博的知识会让我们备课时信手拈来,上课时游刃有余。我们都应做一名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因为渊博的知识是搭建良好教育质量的最佳平台。
书中在阐述这一问题时,叙述了一位女教师只准备了十五分钟却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历史课,究其原因,虽然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十五分钟,但这位教师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换言之,这位教师每天都在不间断地读书,扩张视野,使自己成为了知识渊博的学者,从而才能从容地、轻松地完成质量较高的教学任务。这让我茅塞顿开:知识背景越广阔,越能缩短备课时间,越能在课堂上讲出精彩的内容。要使自己不再为没有时间而烦恼,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渊博的人。
的确,知识渊博,做学生学业上的导师是让学生真正愉快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需。我们总是说驾驭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愉悦的心境下很好地掌握知识,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些呢?能让求知欲极强的学生们倾慕不已,心向往之,从而产生一种驱使他们前进的感召力,开发他们的潜力宝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双边活动。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经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课前做到细心琢磨,精心构思,广阅资料,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语言风趣,学生听课时就会将专注、憧憬充溢着整双眼睛。学生的情感进而感染了我,教师的游刃有余,学生的投入配合将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首韵味无穷的散文诗。教学中,我常有烦恼,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是什么?在讲解初中教材第三册《死海不死》一文时,当提及说明对象时,我说,这是篇事理性说明文,他的说明对象应归结为死海不死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这时,有同学提出异议:“老师,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死海。”我一口否定:“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这是说明抽象事理的事理性说明文,把说明对象看作死海怎么理解?”然后又将此文与学生学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相比较,来区分事理性说明文与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的不同。原以为这个问题就此了结了,但课后这位同学又提出:“老师,把这篇文章理解为事物性说明文不可以吗?死海不死的原因及死海的成因是他的说明内容。”我顿时一怔,语塞……回到办公室,仔细想了想学生的分析,很有道理。与其他老师商讨,都觉得很有道理。我打开电脑,仔细搜索、查询,最终证实学生的这种理解很有新意,而且也是正确的。我一时感慨万分:自己的烦恼多是源于教学过程中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不能将教材挖掘得深刻、透彻。新教学理念倡导的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创新思维、张扬个性是多么重要,为什么自己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是否有道理呢?所以说,教师应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否则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鲜明的个性。
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地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师的这种广博的知识,是建立在不断进修和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的。教师应主动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汲取新鲜的养料,拥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课堂上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美国教育家克伯莱曾说过:“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犹如琴师操琴一样。他用和缓的旋律去触动人类思想和感情上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励之。”教师有了渊博的知识,就不必再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而烦恼,既可轻松地教,又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都说语文教师应是一个“杂家”,要做到“门门通,样样精”,这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个极大的挑战,正像苏老先生所说,需要时时学,天天学,厚积薄发,给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学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教师应成为扫除愚昧、改良风气、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的引路人,成为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人类灵魂的雕塑家。
教师的时间从何处来?从渊博的知识中挤出来。渊博的知识会让我们备课时信手拈来,上课时游刃有余。我们都应做一名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因为渊博的知识是搭建良好教育质量的最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