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带着目的去思考、讨论课堂所设置的问题,在热烈的讨论中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气氛;问题;效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所上的课,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这个课题,我在这里结合我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一般情况之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习惯于听,这就会在无形中养成一种依赖性:反正老师到时会说答案的、会做总结的。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又如何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问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高中的学生很有思想,善于表现,我们必须要创造出给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让学生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提出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才能听到学生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如果不交流,我们只有自己的思想,即一个思想,如果多个人一起交流,我们中的每个人就会许多的思想,这就是交流的效果,让我们原本狭隘的思想有了更深更广的空间,我们会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哦,这个问题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哦。因为有了交流,了解了不同的思想,针对问题才可能有不同的更多的解决办法,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都来源于交流,而这些能够给学生展示思想交流的平台就是课堂,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二、精心设置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感兴趣,我们首先必须要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总体设计时要按照把课堂教给学生的思路去设计,在每一个环节设计时都要注意少讲多引导或加以点拨。课堂教学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做到一开始就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首先,我们就要研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当下热点话题,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作为课堂的导入。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这一小节我先设置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买衣服都去哪里买?”大家热烈讨论:“去商场”、“去服装专卖店”、“淘宝”、“网购”等等,紧接着第二个问题进入主题:“有谁知道1983年以前人们是到哪买衣服的?”课堂顿时寂静下来,大家都在想象找寻答案。可学生都是90后,很难想象出答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的爷爷或者我们的父母的衣服是怎么来的?”“想”“以前,是买不到衣服的,先要去买布料,而后找会做衣服的师傅给你量身裁剪,就像现在的定制,但以前的物质相当匮乏,就连买布料还得要有布票,有没有同学见过布票?”学生很诧异!我用u盘在电脑上将布票放给学生看。本课的导入选的是学生特别是女生最喜欢的话题,因为女生最喜欢买衣服,而后导入八十年代的衣服一般是怎么来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布票的形象给学生加深印象。
(2)用学生熟悉的话题提升课堂的气氛
在课堂进行之中,老师要少讲,把时间尽可能的留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的去参与、去主动的思考课堂所设置的问题,才能主动的和同学去交流。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我设置的问题是:“目前最常见的媒介有哪些?”同学们会热烈交流,最后形成:报纸、广播、电影、网络四大媒介。而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互联网这一话题,紧接着我又设置一个问题:“互联网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同学们热烈讨论,到处找答案,其中有同学知道答案:“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这位同学的知识很丰富,回答的非常正确,请问这位同学是怎么知道的?”生:“记得我在书上看到过,就记住了。”我:“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啊?多看一些具有知识性课外书啊?”我:“我再问大家互联网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全球的?”“我国是在什么时候正式接入的?”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和同学交流。
(3)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如果我们只是学习而不去对学习进行一个总结,那我们的学习就如一盘散沙,在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培养其形成一个善于总结的习惯,也只有在总结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不断地进步。从而对总结产生兴趣。变要求总结为主动总结。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我设置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在这一节课当中学到了什么?”生:“我们不能违背客观的市场因素和经济规律,片面的追求目标,犯诸如大跃进之类的错误,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踏实稳步的前进,在学习当中,我们也应该遵循一定学习规律,找寻一定的技巧,踏实的稳步的前进,切不可好高骛远。”
总之 ,课堂的兴趣来源于调动,我们要学会在设置问题时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能贴合知识点的话题,就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结合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0
[2]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3]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关键词】兴趣;气氛;问题;效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们所上的课,如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这个课题,我在这里结合我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一般情况之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习惯于听,这就会在无形中养成一种依赖性:反正老师到时会说答案的、会做总结的。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又如何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问题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高中的学生很有思想,善于表现,我们必须要创造出给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让学生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提出问题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才能听到学生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是有限的,如果不交流,我们只有自己的思想,即一个思想,如果多个人一起交流,我们中的每个人就会许多的思想,这就是交流的效果,让我们原本狭隘的思想有了更深更广的空间,我们会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哦,这个问题原来还可以这样想的哦。因为有了交流,了解了不同的思想,针对问题才可能有不同的更多的解决办法,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都来源于交流,而这些能够给学生展示思想交流的平台就是课堂,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二、精心设置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感兴趣,我们首先必须要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在课堂总体设计时要按照把课堂教给学生的思路去设计,在每一个环节设计时都要注意少讲多引导或加以点拨。课堂教学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课堂活跃课堂气氛
如何做到一开始就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首先,我们就要研究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当下热点话题,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作为课堂的导入。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在这一小节我先设置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现在买衣服都去哪里买?”大家热烈讨论:“去商场”、“去服装专卖店”、“淘宝”、“网购”等等,紧接着第二个问题进入主题:“有谁知道1983年以前人们是到哪买衣服的?”课堂顿时寂静下来,大家都在想象找寻答案。可学生都是90后,很难想象出答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的爷爷或者我们的父母的衣服是怎么来的?”“想”“以前,是买不到衣服的,先要去买布料,而后找会做衣服的师傅给你量身裁剪,就像现在的定制,但以前的物质相当匮乏,就连买布料还得要有布票,有没有同学见过布票?”学生很诧异!我用u盘在电脑上将布票放给学生看。本课的导入选的是学生特别是女生最喜欢的话题,因为女生最喜欢买衣服,而后导入八十年代的衣服一般是怎么来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布票的形象给学生加深印象。
(2)用学生熟悉的话题提升课堂的气氛
在课堂进行之中,老师要少讲,把时间尽可能的留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的去参与、去主动的思考课堂所设置的问题,才能主动的和同学去交流。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的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我设置的问题是:“目前最常见的媒介有哪些?”同学们会热烈交流,最后形成:报纸、广播、电影、网络四大媒介。而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往往是互联网这一话题,紧接着我又设置一个问题:“互联网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同学们热烈讨论,到处找答案,其中有同学知道答案:“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这位同学的知识很丰富,回答的非常正确,请问这位同学是怎么知道的?”生:“记得我在书上看到过,就记住了。”我:“同学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啊?多看一些具有知识性课外书啊?”我:“我再问大家互联网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全球的?”“我国是在什么时候正式接入的?”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问题,主动和同学交流。
(3)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如果我们只是学习而不去对学习进行一个总结,那我们的学习就如一盘散沙,在每一节课上,我们都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培养其形成一个善于总结的习惯,也只有在总结中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不断地进步。从而对总结产生兴趣。变要求总结为主动总结。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我设置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在这一节课当中学到了什么?”生:“我们不能违背客观的市场因素和经济规律,片面的追求目标,犯诸如大跃进之类的错误,我们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踏实稳步的前进,在学习当中,我们也应该遵循一定学习规律,找寻一定的技巧,踏实的稳步的前进,切不可好高骛远。”
总之 ,课堂的兴趣来源于调动,我们要学会在设置问题时多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能贴合知识点的话题,就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结合把课堂交给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我认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0
[2]赵克礼《历史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3]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