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湖州交通规划设计院
摘要: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作为我国21世纪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居住区环境环境生态规划是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居住区生态系统有机整合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区生态效益的发挥。本文针对城市住区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城市居住区环境生态规划要点,旨在对城市住区环境的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居住区;环境;生态规划
1 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使得生态破坏严重,为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化住区。住宅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住宅设计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都对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了住宅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提高住宅舒适度,同时更注重生态环保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改进生态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生态住区是在人类居住区基础上融入了生态学的观点,是在新时期城市化环境下形成的人居环境设计理念。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应用生态学原则,多方位、全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完成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美好构想。
2.城市住区环境生态规划要点
2.1规划布局
(1)开放的住区模式。针对目前居住区出现“同质聚居”的现象,生态理念下的住区规划应该更加关注开放复合的住区模式,以实现公共交通的通达、配套公共设施的共享和公共空间的整合,来表达城市空间和生活的延续。(2)紧凑的空间格局。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往往倾向于高端大气和景观布局,却牺牲了居住者的环境体验。人文生态住区的空间格局,应该强调紧凑的空间格局,注重楼层密度和高度的协调一致和人的环境体验,使人们身在其中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和环境感知,同时遵循朝向、线条以及光线、色彩的协调原则,满足光线、通风和温度要求。在用地规划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小高层建筑为主,严格控制独立别墅数量比重。
2.2住区空间规划
(1)功能空间复合化。对于较大的居住社区建设,将居住、商业、绿化等多样城市功能融合在一起,以增加城市细胞活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对于住区中心规划设计,为了满足居民的交往与活动需求,设计应注重节点空间布局和尺度的把握。景观空间与道路空间复合、文娱设施与健身设施复合等均能增强邻里交往,以强化居民的归属感。(2)住宅户型多样化。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设计出现多样化需求。近年来推出的架空层、空中花园、屋顶天台、阳光房以及独门单元等新型住宅设计,为邻里交往提供了丰富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住区需求的变化,人文生态住区可增加房型设计的变更功能,实现功能多样性。以此来保证住区空间内的建筑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避免大幅拆建,提高住区建筑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住宅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例如从收入、年龄、学历和职业等角度出发,设计多元化住宅户型,以迎合不同住区人群的需要,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社会背景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居住空间内和谐共处,提高居住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2.3水系统规划
居住环境中适当的水景构造能起到丰富空间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增强居住的舒适感;而大面积水域还能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对居民的健康大有裨益。合理的住区水环境处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性原则。社区环境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要把水环境融入到住区及城市环境中,把规划设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2)水体设计应充分利用水的特性及情态,注意水的尺度和比例。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水的多种多样的情态,水环境的处理要动静结合。(3)水体设计要利用地形、地势,把水环境溶于绿化系统之中,水体与绿地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将水体与绿化统一处理,在交融状态中进行整体设计,改善住区环境质量。
2.4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植被绿化,创造出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景观植物,满足人们感官的欣赏需要,改善住区小的气候环境,而且还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合理种植绿化植物,设计创造出适宜的、优美的景观小品,改善住区生态气候环境,提升住区环境景观质量,使住区居民欣赏到高品位的住区环境景观,享受到和谐的住区生活,推进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和谐社区的进度,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植物是环境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植物景观自身的功能使其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生态住区景观的重要内容。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植物配置应充分运用形态树种、观花树种、季相叶树种、管理粗放的、观赏期长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虫的芳香植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生物多样性。
2.5增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在追求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节能减排、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我们既不可能严重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又不能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率,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能力,成为了多数人的研究目标。根据对目前资源数据的分析,结合现代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总结了几点关于节能减排的方法。首先,在选材方面,以环保为主要选择目标,不计较成本的投入,使用对身体和环境有益的建筑材料;其次,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督促市民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方便相关人员对有用垃圾进行处理并实现循环再利用,而对于污染环境的垃圾或者废弃材料则定期进行集中销毁,如塑料等白色垃圾等;最后,注意城市结构的布局,避免过多占用土地资源或绿化地带,保障小区内的通风、采光等基本条件。
2.6精神文化规划
(1)强化地域性、归属感。近年来,设计师探讨设计了一些地域性风格的建筑和住区,但人文生态住区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样式和符号的简单仿效和当地材料的运用,而是注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求。关注城市的肌理、历史文脉、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以建构充满地域特色的,富有个性的城市生态住区。当前,城市住宅设计过于割裂独立导致居民邻里关系十分淡薄,如何促进邻里交流成为近年来城市住区设计的热点问题。人文生态住区的独特魅力即是对住区归属感、认同感的营造。例如通过特色的公共空间营造社区的场所感;通过尺度宜人、层次多变的院落构筑归属感等。
(2)坚持人本原则。城市住区主要为人提供居住服务,因此其设计和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住区空间规划设计要很好地满足不同居住人群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住区空间设计要把握空间结构比例、确保生态环境平衡、保证居民生活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社交平台和条件、要优先照顾老幼群体需要、同时体现不同居住人群的意志。
3结语
准确的把握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態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城市化发展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坚持可持续发展,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天,许纪存,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2003(6).
[2]董伟.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黄小飞.城市规划-以人为本[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
摘要:城市生态型居住区作为我国21世纪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居住区环境环境生态规划是城市生态型居住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居住区生态系统有机整合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区生态效益的发挥。本文针对城市住区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城市居住区环境生态规划要点,旨在对城市住区环境的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居住区;环境;生态规划
1 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使得生态破坏严重,为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化住区。住宅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住宅设计质量和居住环境质量都对生活质量造成直接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了住宅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提高住宅舒适度,同时更注重生态环保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改进生态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生态住区是在人类居住区基础上融入了生态学的观点,是在新时期城市化环境下形成的人居环境设计理念。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应用生态学原则,多方位、全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方案,完成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美好构想。
2.城市住区环境生态规划要点
2.1规划布局
(1)开放的住区模式。针对目前居住区出现“同质聚居”的现象,生态理念下的住区规划应该更加关注开放复合的住区模式,以实现公共交通的通达、配套公共设施的共享和公共空间的整合,来表达城市空间和生活的延续。(2)紧凑的空间格局。目前,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往往倾向于高端大气和景观布局,却牺牲了居住者的环境体验。人文生态住区的空间格局,应该强调紧凑的空间格局,注重楼层密度和高度的协调一致和人的环境体验,使人们身在其中具有良好的空间感和环境感知,同时遵循朝向、线条以及光线、色彩的协调原则,满足光线、通风和温度要求。在用地规划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容积率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小高层建筑为主,严格控制独立别墅数量比重。
2.2住区空间规划
(1)功能空间复合化。对于较大的居住社区建设,将居住、商业、绿化等多样城市功能融合在一起,以增加城市细胞活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对于住区中心规划设计,为了满足居民的交往与活动需求,设计应注重节点空间布局和尺度的把握。景观空间与道路空间复合、文娱设施与健身设施复合等均能增强邻里交往,以强化居民的归属感。(2)住宅户型多样化。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设计出现多样化需求。近年来推出的架空层、空中花园、屋顶天台、阳光房以及独门单元等新型住宅设计,为邻里交往提供了丰富的平台。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住区需求的变化,人文生态住区可增加房型设计的变更功能,实现功能多样性。以此来保证住区空间内的建筑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避免大幅拆建,提高住区建筑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住宅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例如从收入、年龄、学历和职业等角度出发,设计多元化住宅户型,以迎合不同住区人群的需要,这样可以保证不同社会背景和身份的人在同一个居住空间内和谐共处,提高居住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2.3水系统规划
居住环境中适当的水景构造能起到丰富空间和调节小气候的作用,增强居住的舒适感;而大面积水域还能吸收空气中的尘埃,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对居民的健康大有裨益。合理的住区水环境处理,要注意以下几点:(1)整体性原则。社区环境是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要把水环境融入到住区及城市环境中,把规划设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系统。(2)水体设计应充分利用水的特性及情态,注意水的尺度和比例。水具有流动性和可塑性,水的多种多样的情态,水环境的处理要动静结合。(3)水体设计要利用地形、地势,把水环境溶于绿化系统之中,水体与绿地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将水体与绿化统一处理,在交融状态中进行整体设计,改善住区环境质量。
2.4景观设计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生态化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植被绿化,创造出造型各异、色彩绚丽的景观植物,满足人们感官的欣赏需要,改善住区小的气候环境,而且还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合理种植绿化植物,设计创造出适宜的、优美的景观小品,改善住区生态气候环境,提升住区环境景观质量,使住区居民欣赏到高品位的住区环境景观,享受到和谐的住区生活,推进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和谐社区的进度,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植物是环境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植物景观自身的功能使其在环境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建设生态住区景观的重要内容。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植物配置应充分运用形态树种、观花树种、季相叶树种、管理粗放的、观赏期长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虫的芳香植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生物多样性。
2.5增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在追求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节能减排、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我们既不可能严重的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又不能过度开发各种资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安排资源的使用率,提高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能力,成为了多数人的研究目标。根据对目前资源数据的分析,结合现代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总结了几点关于节能减排的方法。首先,在选材方面,以环保为主要选择目标,不计较成本的投入,使用对身体和环境有益的建筑材料;其次,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督促市民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方便相关人员对有用垃圾进行处理并实现循环再利用,而对于污染环境的垃圾或者废弃材料则定期进行集中销毁,如塑料等白色垃圾等;最后,注意城市结构的布局,避免过多占用土地资源或绿化地带,保障小区内的通风、采光等基本条件。
2.6精神文化规划
(1)强化地域性、归属感。近年来,设计师探讨设计了一些地域性风格的建筑和住区,但人文生态住区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样式和符号的简单仿效和当地材料的运用,而是注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从而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求。关注城市的肌理、历史文脉、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以建构充满地域特色的,富有个性的城市生态住区。当前,城市住宅设计过于割裂独立导致居民邻里关系十分淡薄,如何促进邻里交流成为近年来城市住区设计的热点问题。人文生态住区的独特魅力即是对住区归属感、认同感的营造。例如通过特色的公共空间营造社区的场所感;通过尺度宜人、层次多变的院落构筑归属感等。
(2)坚持人本原则。城市住区主要为人提供居住服务,因此其设计和发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住区空间规划设计要很好地满足不同居住人群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住区空间设计要把握空间结构比例、确保生态环境平衡、保证居民生活交通便捷、具有良好的社交平台和条件、要优先照顾老幼群体需要、同时体现不同居住人群的意志。
3结语
准确的把握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態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城市化发展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坚持可持续发展,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天,许纪存,等.生态小区特征和指标体系探讨[J].四川环境,2003(6).
[2]董伟.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3]黄小飞.城市规划-以人为本[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