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育苗移栽是赣中南两熟制旱地油菜生产最主要的栽培方式,为促进个体与群体协调,提高综合抗性,提升产量水平,于2017—2018年度实施了两熟制旱地油菜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每hm2施肥纯N 168.2kg、P2O5 82.5kg、K2O 87.8kg的水平条件下,以油菜移栽密度1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达2533kg/hm2。综合考虑产量和抗逆性,赣中南两熟旱地油菜移栽最佳的密度是13.5万株/hm2。
关键词:油菜;旱地;移栽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60-2
泰和县旱地油菜生产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呈稳中有升的趋势。为探讨适应泰和县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耕作复种制度的油菜移栽密度,确保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相对较高的单产,提升油菜栽培技术的精准性,笔者于2017—2018年度实施了两熟制旱地油菜移栽密度试验。
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油菜高产创建核心区的万合镇集义村8组李永祐、李永禅2个农户责任田中,地域开阔,肥力中等,地力均匀,属灰潮沙泥土的旱地,两熟制耕作复种,前作为花生,选2块旱地同时试验。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中油杂13号“双低”杂交品种。
2.2 试验设计 5个处理的油菜移栽密度分别为6万株/hm2、9万株/hm2、10.5万株/hm2、12万株/hm2、15万株/hm2。2块试验田均为顺序排列,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33.3m2。
2.3 试验过程 于2017年9月24日播种,10月28日移栽。实行机械开沟,畦宽1.2m,免耕板田定植。5个处理的移栽同批苗情一致,平行并进。按现行栽培水平进行管理:基肥施45%配方肥(N20P10K15)375kg/hm2、12%钙镁磷肥375kg/hm2、硼砂15kg/hm2,苗肥追施2次,每次追尿素75kg/hm2,苔肥施尿素和氯化钾各52.5kg/hm2。苗期中耕1次,初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药1次,以防治菌核病为主,结合叶面喷硼肥。冬前进行1次菜苗性状调查,成熟期进行经济性状考查,收获时实测小区产量并折合单产。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处理对生育期及其苗情的影响 从表1可知,越冬期不同密度处理对油菜的叶龄、绿叶数、最大叶面积、根茎粗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受到限制;抽薹期、初花期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表现瘦弱,抽薹粗细不均匀。说明不同处理密度对植株前期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因为随着植株生长出现争光抢肥的矛盾。抽薹开花期和成熟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早,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提早1~2d左右。
3.2 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的增幅越来越小,以移栽密度1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比12万株/hm2、6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5.2%和34.0%。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呈提高趋势,这与当前油菜生产的习惯施肥水平偏低有着密切关系。在本试验的水肥条件下,从产量上来看,移栽密度15万株/hm2是最佳密度水平。
3.3 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2可知,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植株逐渐变矮,分枝部位却逐步升高;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单株1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逐步减少。栽培密度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单株角果数,其次是角果粒数,对千粒重影响较小。增加栽培密度而增产的原因主要是单位面积的总有效角果数的增加;而密度过低,虽然单株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但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光热和水肥地力资源,群体产量急剧下降。
3.4 不同密度处理对抗逆性的影响 通过观察,随着密度的增加,油菜的抗逆性、抗倒伏性减弱不明显,抗菌核病呈减弱趋势,高密度处理菌核病的发生危害对产量损失在3%以内。
4 结论
从产量水平来看,移栽密度15万株/hm2与12万株/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从抗逆性来看,移栽密度在9万株/hm2以上开始出现菌核病危害,但10.5~15万株/hm2差異不显著。因此,油菜在赣中南地区的中等肥力土壤和一般施肥水平地区,最佳的种植密度是13.5万株/hm2。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油菜;旱地;移栽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60-2
泰和县旱地油菜生产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呈稳中有升的趋势。为探讨适应泰和县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和耕作复种制度的油菜移栽密度,确保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相对较高的单产,提升油菜栽培技术的精准性,笔者于2017—2018年度实施了两熟制旱地油菜移栽密度试验。
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油菜高产创建核心区的万合镇集义村8组李永祐、李永禅2个农户责任田中,地域开阔,肥力中等,地力均匀,属灰潮沙泥土的旱地,两熟制耕作复种,前作为花生,选2块旱地同时试验。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供试油菜品种为中油杂13号“双低”杂交品种。
2.2 试验设计 5个处理的油菜移栽密度分别为6万株/hm2、9万株/hm2、10.5万株/hm2、12万株/hm2、15万株/hm2。2块试验田均为顺序排列,每个处理小区面积133.3m2。
2.3 试验过程 于2017年9月24日播种,10月28日移栽。实行机械开沟,畦宽1.2m,免耕板田定植。5个处理的移栽同批苗情一致,平行并进。按现行栽培水平进行管理:基肥施45%配方肥(N20P10K15)375kg/hm2、12%钙镁磷肥375kg/hm2、硼砂15kg/hm2,苗肥追施2次,每次追尿素75kg/hm2,苔肥施尿素和氯化钾各52.5kg/hm2。苗期中耕1次,初花期和盛花期各施药1次,以防治菌核病为主,结合叶面喷硼肥。冬前进行1次菜苗性状调查,成熟期进行经济性状考查,收获时实测小区产量并折合单产。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密度处理对生育期及其苗情的影响 从表1可知,越冬期不同密度处理对油菜的叶龄、绿叶数、最大叶面积、根茎粗均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个体生长受到限制;抽薹期、初花期随着密度的增加,植株表现瘦弱,抽薹粗细不均匀。说明不同处理密度对植株前期影响较小,后期影响较大,因为随着植株生长出现争光抢肥的矛盾。抽薹开花期和成熟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早,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提早1~2d左右。
3.2 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的增幅越来越小,以移栽密度1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比12万株/hm2、6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5.2%和34.0%。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水平呈提高趋势,这与当前油菜生产的习惯施肥水平偏低有着密切关系。在本试验的水肥条件下,从产量上来看,移栽密度15万株/hm2是最佳密度水平。
3.3 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2可知,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植株逐渐变矮,分枝部位却逐步升高;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单株1次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逐步减少。栽培密度变化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单株角果数,其次是角果粒数,对千粒重影响较小。增加栽培密度而增产的原因主要是单位面积的总有效角果数的增加;而密度过低,虽然单株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但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光热和水肥地力资源,群体产量急剧下降。
3.4 不同密度处理对抗逆性的影响 通过观察,随着密度的增加,油菜的抗逆性、抗倒伏性减弱不明显,抗菌核病呈减弱趋势,高密度处理菌核病的发生危害对产量损失在3%以内。
4 结论
从产量水平来看,移栽密度15万株/hm2与12万株/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从抗逆性来看,移栽密度在9万株/hm2以上开始出现菌核病危害,但10.5~15万株/hm2差異不显著。因此,油菜在赣中南地区的中等肥力土壤和一般施肥水平地区,最佳的种植密度是13.5万株/hm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