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田鸡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j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鸡(我们老家叫“石卵”)长在深山溪涧的清泉里,个头大,外形浑圆,像蛤蟆,大的有三五两重,其肉质鲜嫩,可与家鸡媲美,故称田鸡。
  200世纪80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市场上少有肉食和鱼类出售,我当时在永丰龙岗乡下一所学校教书,吃住都在学校。学校老师生活十分贫苦,伙食极差。于是老师们便萌发了去深山野涧里捕捉田鸡改善生活的念头。
  六月里晴朗的夜晚,特别是遇上下雨前的闷热天气,田鸡出没频繁,喜欢出来透气、觅食。我们便抓这样的时机去山涧里捉田鸡。几个老师拿上手电筒、背上鱼篓出发了,那里地处高山峻岭,几乎无路可攀,藤蔓、荆棘拦路,石壁光滑,爬半天都爬不上去。这哪是捉田鸡,简直是探险。
  走进深山,来到溪涧,我们卷起裤腿,自溪涧下游逆水而上。我们快步在溪中行走,两边山壁峭立,树荫藤蔓覆盖,只有月光透过树的缝隙留下星星点点的光线。路越走越艰难,我们不是攀爬青苔石壁,就是扒开藤蔓匍匐前行。终于,我们来到一个深潭里,发现几只田鸡蹲在两边稍稍光滑的石壁上,眼睛鼓鼓的,浑身黑乎乎的,脖子一鼓一鼓地透气。我们用手电筒一照,它们眨巴着眼睛,似乎觉得十分新奇,我們伸出手要接近它们时,它们几欲逃跑,但被我们死死钳住了,然后被丢入鱼篓。它们在里面拼命挣扎,发出“咕咕”的叫声。我们继续攀岩爬坡而上,不到半小时就抓到好几只田鸡,鱼篓沉甸甸的。
  捕田鸡也有危险的时候,当我们爬上岩去到另一个深潭里,有一个老师走在前面忽然大叫起来,原来有一条毒蛇盘踞在石壁上。我们快步上去一看,它嘴里吐出信子,令人毛骨悚然。我们都吓得避开,唯有一个老师胆子大,他砍了一根树枝,留下树丫,迅速地压住蛇的头,然后用手抓住蛇的颈部,用力向下一晃,蛇就松劲了。那位老师用绳子吊住蛇的颈部,拖着它一路走。他说,这条蛇可以卖十几块钱。
  不一会儿,我们又发现一只甲鱼,轻而易举地把它抓住,大家喜出望外。凌晨两点,我们回到学校,虽然很困,但一称田鸡有四斤,大家满心高兴。
  第二天中午,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炖田鸡,觉得十分美味。那味道,一辈子回味不已。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各领域“互联网+”应用的推广,手机通信不可或缺,人们希望通信信号强、上网快。然而,当通信基站密度加大,在农村或城市的小区附近建起时,不少人又对基站产生的辐射心存忧虑。基站辐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基站辐射属哪类  基站是在一定区域内,通信中心与手机、电脑等设备之间,进行信号传递的无线收发电台,是手机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房顶上高高的天线一般就是基站收发台的一部分。其
期刊
我家客厅里挂着一幅郭沫若先生的题词,每当我看到它,便会想起郭沫若先生的音容笑貌和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  1965年5月下旬,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同年六七月之交,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年逾古稀的郭沫若先生也前往井冈山参观访问。郭老是6月30日从泰和上井冈山的。在井冈山停留期间,他参观了毛主席旧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黄洋界哨口等,还亲临小井龙潭瀑布观赏。他一路参观,一路作诗,抒发了对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
期刊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之后,携手发动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由广州出发,分三路向北挺进:西路为北伐主力,负责正面进攻,由第四、七、八军共5万人组成,沿粤汉铁路北进,主战场设在湖南,以攻占武汉为目标;中路由第二、三、六军和第一军的两个师组成,保证主攻方向侧翼安全,并准备进攻江西孙传芳部队;东路为第一军第三师,向敌人兵力虚弱的福建和浙江进军。待三路大
期刊
期刊
一日,我在家里翻找东西,无意中看到了当年参加高考的四张准考证,勾起了我许多回忆。  我曾经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代恰恰遇上了动荡不安的“文革”时期。当时上工农兵大学靠推荐。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普通百姓,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的指标不可能轮到我。那时,当兵是青年最崇高的梦想,而我却不敢报名应征,因母亲是地主子女成分,政审必定过不了关,我与成千上万的同龄人一样,有过迷茫的苦恼,有过生不逢时的
期刊
近日,诗社召开诗友会,推出一个学诗品诗的新举措:人荐一好诗,好诗共赏析。我该推荐哪首诗呢?我记起读过的一首短诗,但只记得其中一佳句“弓腰未必矮三分”。至于其余三句,以及见于何时何报刊,我一时真记不起来了。  我翻箱倒柜,一本一本杂志找,一页一页翻着看;在百度上查,在《读诗札记》中寻。没想到歪打正着,我意外地浏览了大量同题诗词,其中有的刊于国家级诗词杂志,有的发在诗词网。恕我直言,浏览之后我都不甚满
期刊
江西行政学院(1958年并入江西大学)的前身是江西八一革命大学,1954年秋被改为江西行政学院,我是第一期学员,当年学校勤俭办学的艰苦历程我至今记忆犹新。  1954年国庆节,19岁的我正在县公安局值班室值班,局长亲自来通知我5号去省行政学院报到学习,为期6个月。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一个放牛娃,连小学门都没有进过,如今要去上大学了,怎不欣喜若狂?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坐车赶往省城。到南
期刊
刚刚入夏,我就品尝到了清香甜糯的粽子。  初夏,家乡的湖沟港汊中,芦苇正疯了般地长着。苇茎突突地上窜,包裹在苇茎上的淡绿色苇叶被喷薄的阳光利索地一层层剥开,一片片青绿而修长的苇叶便婆娑在夏日的风中。这时,家乡的人们便三三两两提了竹篮去采收新鲜的苇叶,回家包粽子。  儿时的我,常和同村的小伙伴去采新鲜的苇叶,嘻嘻哈哈中我便采得一大篮苇叶。刚采回来的苇叶较脆,不能直接用来包粽子,需用开水焯一下,焯过水
期刊
延安,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黄土地,被世人称为圣地。  走进延安,名字带“圣”字的学校、公司、宾馆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圣”字牌的小米、大枣、小吃和矿泉水,一种崇高而又伟大的情愫在灵魂的深处油然而生。听课、参观、逛街,在延安好几天了,我仿佛一直是驾着红色的彩云在飞翔,热烈之余却对那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对那八百里秦川的窑洞有了一种焦渴的向往。  傍晚,老胡、小何几个学员在我的怂恿下出了校门。穿过光洁的水泥
期刊
灾难的记忆里,有刻骨铭心的悲恸和感动,也有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十年弹指一挥间。当被大地震摧毁的汶川以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目睹废墟上崛起的重建奇迹,我们愈发坚定了从灾难走向辉煌的必胜信念。  走进今日汶川,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经遭受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强烈地震。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造成近10万同胞罹难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