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便便题材的绘本不少,但为什么这本如此经典,深受孩子喜爱?也许它蕴含的更多心理学层面的意义,还没有被你意识到。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是很多父母耳熟能详的一本绘本,也受绝大多数孩子的喜爱。但是这本绘本,除了用幽默搞笑的手法和孩子探讨了便便在这个成人世界里的禁忌话题外,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一段關系之旅
在故事中,小鼹鼠因为不知道是谁在它的头上拉了一坨便便,就找了不同的动物去问,这其实是带领孩子在绘本中,开启了一段探索关系之旅,也告诉孩子,有困惑的时候可以去跟不同的人交流,这应该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出来的一种处世态度——当自己有问题时,是需要去跟别人交流的,而不是自己闷在心里,觉得很痛苦。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和别人交流、沟通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也许这个故事在搞笑的便便情节之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当你遇到麻烦,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是可以去跟不同的人交流。这是一种解决问题之路。其实小鼹鼠的关系之旅也非常简单,它去问所有的动物同一个问题,这也很符合孩子的状态,他也许问不出复杂的问题,实现不了深度沟通,但只要去交流就很好,可以跟妈妈说,也可以找小伙伴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让孩子知道,值得孩子学习。
另外这本绘本吸引孩子的另一个点就是有重复、有变化,这正印证了儿童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时候心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一部分是重复、稳定、固定,是建立信任的部分;另一部分是要发生变化,吸引他有探索的欲望。这两个部分在这本绘本中完美结合,也是深受孩子喜爱的原因之一,符合他与外界打交道的心理规律。
学习“放下”之旅
这本图画书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小鼹鼠知道了是谁嗯嗯在了它头上之后,它一直顶着的那坨便便就消失不见了。也就是说小主人公的问题解决了,也终于可以把那个困扰它的便便拿掉了。其实生活里的很多困扰也是这样,当然这些困扰不是便便,但是它就是一直会在你的心头放不下,因为你没有解决它。这其实暗含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格式塔效应在生活中的印证,通俗地说,就是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会一直放在你的心里,而因此出现的相应的行为、状态也要直到你完成了这件事情才会结束。
孩子也一样存在着格式塔效应,就是当他未能“完成”一件事时,他的不安和焦虑会显现在行为上。所以,帮助孩子完成格式塔效应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帮他把故事讲完,把游戏做完,让他在心里形成一个“完形”,他就可以安心地去做别的事或睡觉了。可见,“放下”并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个心理症结的解决。这也可以让我们领悟如何去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解决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孩子出现某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绘本中很生动地使用了小鼹鼠顶的这坨便便作为因为心理困扰而产生的外在行为的标志,当小鼹鼠放下了这坨屎的时候,他的困扰解决了,可以很高兴地往下一步走了。那么小鼹鼠的下一步就是跑到把便便拉在了他头上的大狗的头上,拉下了一坨小小的便便。这是小鼹鼠的方法,很孩子气,但让孩子心理感觉很满足,因为他在读这本绘本的时候,是将自己代入为小鼹鼠这个角色,最后他需要看到小鼹鼠的反击,用以共情小小的自己也有能力回击不公正待遇的心理。当然,我们不希望孩子在现实中以牙还牙地对谁进行报复,那么正好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还有什么方法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当然,并没有标准答案,这个讨论的意义本身,就是告诉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父母的“赋能”之旅
其实,和帮孩子完成格式塔效应相反,有时候我们要延续格式塔效应。比如很多孩子对吃饭没兴趣,是因为父母总是把所有的饭菜都做好了,摆在孩子面前,他只需要张嘴吃就行了,所以他的兴趣不大,但如果可以让孩子参与准备饭菜,在做饭的过程中也做些事情的话,孩子对吃饭就有兴趣了,因为吃了饭才能“完成”嘛!
同样道理,如果想培养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钻研能力,有持续的兴趣,那就需要一直给他“未完成”的感觉,让他把“那坨便便”一直带着。很多时候,教育里的难题在于孩子没有前进的内在动力,但没有动力的原因往往是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太好了。其实,和一个确定的结果比起来,开放式的过程更能调动人的内在动力。用流行的企业管理话术来说,我们要给孩子赋能,给出他参与和创新生活的机会与权利,让孩子一直有“未完成”感——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们需要一起努力。而不是说,你只负责学习就好,未来不用操心,我们都安排好了。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是很多父母耳熟能详的一本绘本,也受绝大多数孩子的喜爱。但是这本绘本,除了用幽默搞笑的手法和孩子探讨了便便在这个成人世界里的禁忌话题外,还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一段關系之旅
在故事中,小鼹鼠因为不知道是谁在它的头上拉了一坨便便,就找了不同的动物去问,这其实是带领孩子在绘本中,开启了一段探索关系之旅,也告诉孩子,有困惑的时候可以去跟不同的人交流,这应该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出来的一种处世态度——当自己有问题时,是需要去跟别人交流的,而不是自己闷在心里,觉得很痛苦。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和别人交流、沟通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也许这个故事在搞笑的便便情节之外,还能潜移默化地告诉孩子:当你遇到麻烦,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是可以去跟不同的人交流。这是一种解决问题之路。其实小鼹鼠的关系之旅也非常简单,它去问所有的动物同一个问题,这也很符合孩子的状态,他也许问不出复杂的问题,实现不了深度沟通,但只要去交流就很好,可以跟妈妈说,也可以找小伙伴说,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让孩子知道,值得孩子学习。
另外这本绘本吸引孩子的另一个点就是有重复、有变化,这正印证了儿童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时候心理的两个重要部分:一部分是重复、稳定、固定,是建立信任的部分;另一部分是要发生变化,吸引他有探索的欲望。这两个部分在这本绘本中完美结合,也是深受孩子喜爱的原因之一,符合他与外界打交道的心理规律。
学习“放下”之旅
这本图画书中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小鼹鼠知道了是谁嗯嗯在了它头上之后,它一直顶着的那坨便便就消失不见了。也就是说小主人公的问题解决了,也终于可以把那个困扰它的便便拿掉了。其实生活里的很多困扰也是这样,当然这些困扰不是便便,但是它就是一直会在你的心头放不下,因为你没有解决它。这其实暗含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理论——格式塔效应在生活中的印证,通俗地说,就是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会一直放在你的心里,而因此出现的相应的行为、状态也要直到你完成了这件事情才会结束。
孩子也一样存在着格式塔效应,就是当他未能“完成”一件事时,他的不安和焦虑会显现在行为上。所以,帮助孩子完成格式塔效应的一个好方法就是帮他把故事讲完,把游戏做完,让他在心里形成一个“完形”,他就可以安心地去做别的事或睡觉了。可见,“放下”并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个心理症结的解决。这也可以让我们领悟如何去解决孩子的行为问题——要解决的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孩子出现某种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绘本中很生动地使用了小鼹鼠顶的这坨便便作为因为心理困扰而产生的外在行为的标志,当小鼹鼠放下了这坨屎的时候,他的困扰解决了,可以很高兴地往下一步走了。那么小鼹鼠的下一步就是跑到把便便拉在了他头上的大狗的头上,拉下了一坨小小的便便。这是小鼹鼠的方法,很孩子气,但让孩子心理感觉很满足,因为他在读这本绘本的时候,是将自己代入为小鼹鼠这个角色,最后他需要看到小鼹鼠的反击,用以共情小小的自己也有能力回击不公正待遇的心理。当然,我们不希望孩子在现实中以牙还牙地对谁进行报复,那么正好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还有什么方法能处理好这件事情,当然,并没有标准答案,这个讨论的意义本身,就是告诉孩子处理事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父母的“赋能”之旅
其实,和帮孩子完成格式塔效应相反,有时候我们要延续格式塔效应。比如很多孩子对吃饭没兴趣,是因为父母总是把所有的饭菜都做好了,摆在孩子面前,他只需要张嘴吃就行了,所以他的兴趣不大,但如果可以让孩子参与准备饭菜,在做饭的过程中也做些事情的话,孩子对吃饭就有兴趣了,因为吃了饭才能“完成”嘛!
同样道理,如果想培养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有钻研能力,有持续的兴趣,那就需要一直给他“未完成”的感觉,让他把“那坨便便”一直带着。很多时候,教育里的难题在于孩子没有前进的内在动力,但没有动力的原因往往是父母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太好了。其实,和一个确定的结果比起来,开放式的过程更能调动人的内在动力。用流行的企业管理话术来说,我们要给孩子赋能,给出他参与和创新生活的机会与权利,让孩子一直有“未完成”感——未来会怎么样呢?我们需要一起努力。而不是说,你只负责学习就好,未来不用操心,我们都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