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加入WTO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几年后升学人数将逐步减少;教育市场的不规范等,这些也给高职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预见,如果我们不转变办学观念,抓住机遇,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巩固、提升已有的办学成果,那么,在激烈竞争的高职教育市场之中,就很难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办学特色
一、提升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立生之本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教育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七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近几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到2013年招生人数从43万人增加到360余万人,在校学生人数从117万人增加到约1100万人。全国高职院校已达到1169所,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加入WTO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导致入学人数逐步减少等情况,给高职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预见,如果我们不转变办学观念,抓住机遇,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巩固、提升已有的办学成果,那么,在激烈竞争的高职教育市场之中,就很难有一席之地。
1、以强化教学管理为抓手,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1.1狠抓教学质量,为实现学院内涵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学院党委切实抓好教学质量的要求,首先,我们把对教学单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监督、检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从授课计划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再到最后的完成情况,对每一个环节都能认真检查,做到胸中有数。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多年来,我们通过听课、教学过程抽查、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和专业技能抽测等形式,及时发现和掌握教师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再次,强化教学杠杆的作用,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认真组织每一次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和专业技能抽查,搜集整理出上万条信息,并从中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将其反馈给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从而为克服薄弱环节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指导作用。我们本着将工作做深、做细、做规范的原则,5年间,通过16次较大规模的教研活动,与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逐一进行信息对接,共同探讨改进和提高的办法,效果非常明显。近几年各专业和工种技能鉴定成绩稳步提高的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2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完善、健全地教学管理制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规范管理、依法治学的依据,更是明确工作职责,严格部门、岗位责任制度、实施督导检查、绩效考核的依据。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是不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才能树立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校园文化;才能规范师德,打造一支文武双全“双师型”的师资支队伍;才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规,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与做事。
2、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证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快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2.1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好教研活动这个教学环节,依靠经验丰富、具有专业技能、技巧、绝招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快速提升年轻教师的技能水平;制定教师技能竞赛制度及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别的技能大赛,以赛促练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2003年至今,我校已有2人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有6人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市级首席技师5名,市级技术能手19名。2003年囊括山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组个人前三名,车工组第二名;2004年获全省技工学校技能大赛教师组第三、四名;2006年获山东省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铣工组第一名;2010年烟台市第四届技工院校数控大赛获数车教师组第二、三名,数铣第一、二名;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一等奖;2012年煙台市维修电工教师组技能大赛分获前6名;二是把教师送到对口企业单位进行中、为期半年的顶岗挂职锻炼,这是对缺乏实践经验及技能水平偏弱的教师进行技能提升的捷径。三是积极引进或聘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把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传给教师,促进教育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2.2大力推行科技服务开发。科技服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所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开展科技服务与开发活动,既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近三年,我校校企合作开发出版教材9套,开发校本教材22套。教师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获得专利34项、发表论文589篇,100多名教师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90余种。学校承担的山东省科研项目《山东省高级技能型人才现状与教育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改革以往师资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采取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或鼓励自费学习等办法,解决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合理调配教师资源,鼓励骨干专业教师读在职研究生。二是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以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为依据,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出国进行培训、职称聘任、职务晋升、提薪奖励时给予优先考虑,并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
3、强化职业资格鉴定为杠杆的作用,反向检验教学环节全过程
我校自1960年成立烟台市劳动局技工学校开始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即职业资格鉴定不合格就拿不到学校的毕业证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所用的考评人员一般来自于企业、行业专家或外校同行专家(教师),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考教分离、考评分离,得出的是成绩真实有效的。抓教学质量是教学职能部门的永恒主题,如何利用毕业鉴定这一有效的教学杠杆拨动常规教学向既定目标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们始终不断地在研究这个问题,深化这个问题,甚至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做细、做规范这个问题。大家明白,学生毕业鉴定成绩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结,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总结,是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结,是对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总结,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就业及今后生活。我们经过10年的探讨和实践总结出一个经验:针对教学而言,学生毕业鉴定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作为一项要素对教学进行评价,教学单位领导紧张,任课教师紧张、学生紧张。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能反映教学计划的科学性、能反映教学大纲的严谨性、能反映授课计划的可行性、能反映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能反映教师工作的主观性能动性、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这就是撬动教学质量的“支点”!多年来我们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大工作的力度,力求从命题、考试过程、结果评判等方面把工作做深、做细、做规范。学生毕业鉴定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末端,如何利用鉴定考试这个环节正确客观地反馈教学信息,有效的引导、监督教学?我们采用逆向思维,运用统计学原理大面积地收集每个工种的鉴定信息,经过认真筛选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通过教研活动的形式,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直接反馈给教学单位乃至每一位任课教师。这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工作,我们针对全校所有鉴定工种共整理了上万条信息,通过16次较大规模的教研活动,逐一与教学单位以及教师进行信息对接。应该说成效是非常明显的,有一组不完全统计的数据:2003年末鉴定专业的平均合格率分别是:车工76%、钳工73%、数控车85%。2013年11月鉴定的上述各专业工种的平均合格率是:车工92.3%、钳工91.92%、数控95.6%。上述数据说明,用鉴定考试做抓手,通过对鉴定结果的客观评价和信息跟踪与反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积极探索高层次教育的规律。随着我院申办高职学院的批准和备案,以技工教育为主体逐步转为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积极探索高层次教育的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我院第一批高职学生技能考核结果与预期目标存有较大差距的现实,从0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会同各教学单位及部分企业中的行业专家开始了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从培养目标、学制、教学进程、教学模式、师资配备、教学评价、资格认证、面临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新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更贴近高职教育的实际,更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更能体现我院的特色。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品牌专业,突出办学特色
1、打造品牌专业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7年,1998年举办高级技工教育,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之一,2006年举办高职教育。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办学特色鲜明,实绩突出,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科教兴鲁先进单位”、“烟台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德育优秀高校”、“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动适应烟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优势,设机械工程、机电工程、数控技术、汽车工程、管理工程五个系,开设40个专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轻纺食品、财经5个专业大类,符合烟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化工传统优势产业的定位。我校全力打造数控加工专业已是山东省百强专业和品牌重点专业,金属切削专业、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已是山东省品牌重点专业。
2、将专业做细、做精、做强,突出办学特色
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助推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学校以强化职业能力培训为主线,构建了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教学培训计划在企业专家参与下,按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制定,实施过程根据整体教学进程自主控制。项目研发生产周期形成学生培養周期,教学过程依循项目流程展开,导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捷径。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群)实行“432”模式,即人才培养做到:课程和岗位、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真实与仿真四个结合;主要通过技能大赛、模拟工厂、专业社团三个途径;兼顾专业普适性和学生持续发展两方面。数控加工专业(群)实行“四真三全”培训模式,在真项目、真场景、真岗位、真要求中,教学实施全自主控制、综合训练项目全覆盖专业课程、生产周期全转化为培养周期;汽车维修专业实行“五合一”培训模式,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习、操作与维修合一;食品化工类专业实行专业带头人校企“双负责制”,建立“校企联动、订单培养、虚实合一、职场模拟”的培训模式。这些培训模式的有效实施,极大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培训效果和质量得以快速提升。教师连续7年在省人社厅组织的职业院校教师讲(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多人次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教案、教学课件、论文等奖项;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教师代表队获得教学设计一等奖。 3、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本内涵。
通过对多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参观访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邀请国内知名职业教育专家对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行动(项目)导向教学法、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中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使教师从事“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及教学观念得到极大提高;通过教学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对传统课程实施彻底重构。按照生产过程或工艺流程重组课程内容。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企业典型产品或任务为项目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教案),使教学过程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掌握课程知识点,通过课题反复练习及综合课题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架设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桥梁。
我校学校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优良,建有19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06个一体化教室和一个资产1.5亿元、主营齿轮箱、拖拉机前桥等产品的校办工厂。校内建有烟台华中弹簧、佳利电子科技等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斗山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全国培训中心。自建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体现实践教学重要性,突出学生技能、技巧的动手能力,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学校实践教学定位高远,视野开阔,始终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在实践教学管理上,通过构建具有“教育主导权”的实践教学平台——生产性实习车间,将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转化为现实。自主构建的真实生产性教学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师资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造就、困难学生诚信自助、技术服务于一体,平台上学生学做合一,师生教学相长,将实训综合项目内容覆盖整个专业领域。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不再仅仅依据终结性考试成绩,而是加大一体化教学中过程评价的比重,以正向激励性评价为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连续多年囊括烟台市职业院校车工、钳工、电工、数控、机电、焊工等技能大赛学生团体一等奖、学生个人前十名;多次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个人一等奖。毕业生因过硬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广受企业青睐。
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师生技能,打造办学特色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以此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模式,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是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入探讨、切磋技能、技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开拓、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展现了各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对比;展现了各校之间教学实力、基地建设的比拼;展现了参赛选手之间团队协作,敢比敢拼的精神面貌;以点带面体现了校与校之间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办学特色。技能大赛已得到了各级部门和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并被视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大赛成绩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领先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反应各职业院校在一定区域内的位置与排名,事关学校的社会声誉及知名度,为此,各职业学校为了在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都针对大赛提前部署、全面参与、精心设计、有效实施。我校更是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建立了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开展了各层次的技能竞赛:一是专业技能竞赛,将专业教学的阶段测试采用竞赛的形式完成,考察学生对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实现“人人参与”;二是校内技能竞赛,一般是通过系部推荐,平行班级每班选取5-10人,举办校内技能竞赛,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做好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实现“好中选优”;三是市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将“好中选优”的学生指定有经验的、有能力的教师对其进行封闭性指导训练,定期组织选拔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到全省乃至全国竞赛舞台去参与比拼,展现自我,实现“优中选强”。针对在不同层次参赛的选手及指导教师,根据成绩给予獎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大赛指导教师评职称优先考虑,参赛学生优先考虑就业。经统计2009年-2013年12月,我校在参赛中共获得国家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3项;获得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1项。以上成绩的取得充分肯定了我校搭建竞赛平台,形成技能竞赛制度和培养选拔制度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证实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文化氛围的作用与意义。通过技能竞赛的组织、选拔和参加,达到激发广大师生学专业学技能的积极性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办学体制下,想立足不败,并取得一席之地,提升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是则是唯一捷径。
作者简介:林忠来,山东莱阳人,1971年1月出生,高校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办学特色
一、提升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立生之本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十分重视,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把职业教育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200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七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近几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98年到2013年招生人数从43万人增加到360余万人,在校学生人数从117万人增加到约1100万人。全国高职院校已达到1169所,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高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加入WTO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进入;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导致入学人数逐步减少等情况,给高职学院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预见,如果我们不转变办学观念,抓住机遇,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巩固、提升已有的办学成果,那么,在激烈竞争的高职教育市场之中,就很难有一席之地。
1、以强化教学管理为抓手,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1.1狠抓教学质量,为实现学院内涵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根据学院党委切实抓好教学质量的要求,首先,我们把对教学单位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监督、检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从授课计划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再到最后的完成情况,对每一个环节都能认真检查,做到胸中有数。其次,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教学中教与学的现状。多年来,我们通过听课、教学过程抽查、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和专业技能抽测等形式,及时发现和掌握教师和学生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再次,强化教学杠杆的作用,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们认真组织每一次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和专业技能抽查,搜集整理出上万条信息,并从中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将其反馈给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从而为克服薄弱环节提供了客观依据,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指导作用。我们本着将工作做深、做细、做规范的原则,5年间,通过16次较大规模的教研活动,与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逐一进行信息对接,共同探讨改进和提高的办法,效果非常明显。近几年各专业和工种技能鉴定成绩稳步提高的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2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管理出人才。完善、健全地教学管理制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规范管理、依法治学的依据,更是明确工作职责,严格部门、岗位责任制度、实施督导检查、绩效考核的依据。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是不不可缺少的因素,只有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才能树立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校园文化;才能规范师德,打造一支文武双全“双师型”的师资支队伍;才能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规,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与做事。
2、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保证办学质量、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关键,是快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力保障。
2.1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一是要有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好教研活动这个教学环节,依靠经验丰富、具有专业技能、技巧、绝招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快速提升年轻教师的技能水平;制定教师技能竞赛制度及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别的技能大赛,以赛促练提升教师的综合水平。2003年至今,我校已有2人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有6人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市级首席技师5名,市级技术能手19名。2003年囊括山东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组个人前三名,车工组第二名;2004年获全省技工学校技能大赛教师组第三、四名;2006年获山东省第二届职工技能大赛铣工组第一名;2010年烟台市第四届技工院校数控大赛获数车教师组第二、三名,数铣第一、二名;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组)一等奖;2012年煙台市维修电工教师组技能大赛分获前6名;二是把教师送到对口企业单位进行中、为期半年的顶岗挂职锻炼,这是对缺乏实践经验及技能水平偏弱的教师进行技能提升的捷径。三是积极引进或聘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到校任教,把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新技术带入学校,在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传给教师,促进教育和社会的有机结合。
2.2大力推行科技服务开发。科技服务与开发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所学校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开展科技服务与开发活动,既加强了与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合作,也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市场需求,从而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近三年,我校校企合作开发出版教材9套,开发校本教材22套。教师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获得专利34项、发表论文589篇,100多名教师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90余种。学校承担的山东省科研项目《山东省高级技能型人才现状与教育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深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速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改革以往师资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采取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或鼓励自费学习等办法,解决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合理调配教师资源,鼓励骨干专业教师读在职研究生。二是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以教师的实际工作业绩为依据,在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出国进行培训、职称聘任、职务晋升、提薪奖励时给予优先考虑,并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
3、强化职业资格鉴定为杠杆的作用,反向检验教学环节全过程
我校自1960年成立烟台市劳动局技工学校开始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即职业资格鉴定不合格就拿不到学校的毕业证书。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所用的考评人员一般来自于企业、行业专家或外校同行专家(教师),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考教分离、考评分离,得出的是成绩真实有效的。抓教学质量是教学职能部门的永恒主题,如何利用毕业鉴定这一有效的教学杠杆拨动常规教学向既定目标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们始终不断地在研究这个问题,深化这个问题,甚至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在做细、做规范这个问题。大家明白,学生毕业鉴定成绩是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总结,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总结,是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结,是对学生三年学习生涯的总结,同时也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就业及今后生活。我们经过10年的探讨和实践总结出一个经验:针对教学而言,学生毕业鉴定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作为一项要素对教学进行评价,教学单位领导紧张,任课教师紧张、学生紧张。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能反映教学计划的科学性、能反映教学大纲的严谨性、能反映授课计划的可行性、能反映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能反映教师工作的主观性能动性、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认为这就是撬动教学质量的“支点”!多年来我们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大工作的力度,力求从命题、考试过程、结果评判等方面把工作做深、做细、做规范。学生毕业鉴定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末端,如何利用鉴定考试这个环节正确客观地反馈教学信息,有效的引导、监督教学?我们采用逆向思维,运用统计学原理大面积地收集每个工种的鉴定信息,经过认真筛选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通过教研活动的形式,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直接反馈给教学单位乃至每一位任课教师。这是一项相当繁杂的工作,我们针对全校所有鉴定工种共整理了上万条信息,通过16次较大规模的教研活动,逐一与教学单位以及教师进行信息对接。应该说成效是非常明显的,有一组不完全统计的数据:2003年末鉴定专业的平均合格率分别是:车工76%、钳工73%、数控车85%。2013年11月鉴定的上述各专业工种的平均合格率是:车工92.3%、钳工91.92%、数控95.6%。上述数据说明,用鉴定考试做抓手,通过对鉴定结果的客观评价和信息跟踪与反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积极探索高层次教育的规律。随着我院申办高职学院的批准和备案,以技工教育为主体逐步转为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已成为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积极探索高层次教育的规律,就显得十分必要。根据我院第一批高职学生技能考核结果与预期目标存有较大差距的现实,从08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会同各教学单位及部分企业中的行业专家开始了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工作。从培养目标、学制、教学进程、教学模式、师资配备、教学评价、资格认证、面临的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新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更贴近高职教育的实际,更有利于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更能体现我院的特色。
二、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打造品牌专业,突出办学特色
1、打造品牌专业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7年,1998年举办高级技工教育,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两所高级技工学校之一,2006年举办高职教育。建校以来,始终坚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办学宗旨,致力于培养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办学特色鲜明,实绩突出,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科教兴鲁先进单位”、“烟台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德育优秀高校”、“山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主动适应烟台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结合自身特点和办学优势,设机械工程、机电工程、数控技术、汽车工程、管理工程五个系,开设40个专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轻纺食品、财经5个专业大类,符合烟台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现代化工传统优势产业的定位。我校全力打造数控加工专业已是山东省百强专业和品牌重点专业,金属切削专业、机电应用技术专业已是山东省品牌重点专业。
2、将专业做细、做精、做强,突出办学特色
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助推高技能人才快速成长。学校以强化职业能力培训为主线,构建了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训模式。教学培训计划在企业专家参与下,按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制定,实施过程根据整体教学进程自主控制。项目研发生产周期形成学生培養周期,教学过程依循项目流程展开,导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捷径。机电应用技术专业(群)实行“432”模式,即人才培养做到:课程和岗位、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真实与仿真四个结合;主要通过技能大赛、模拟工厂、专业社团三个途径;兼顾专业普适性和学生持续发展两方面。数控加工专业(群)实行“四真三全”培训模式,在真项目、真场景、真岗位、真要求中,教学实施全自主控制、综合训练项目全覆盖专业课程、生产周期全转化为培养周期;汽车维修专业实行“五合一”培训模式,教室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理论与实习、操作与维修合一;食品化工类专业实行专业带头人校企“双负责制”,建立“校企联动、订单培养、虚实合一、职场模拟”的培训模式。这些培训模式的有效实施,极大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培训效果和质量得以快速提升。教师连续7年在省人社厅组织的职业院校教师讲(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多人次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教案、教学课件、论文等奖项;在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教师代表队获得教学设计一等奖。 3、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深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本内涵。
通过对多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参观访问,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邀请国内知名职业教育专家对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行动(项目)导向教学法、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培训,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中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使教师从事“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及教学观念得到极大提高;通过教学课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任务为载体,对传统课程实施彻底重构。按照生产过程或工艺流程重组课程内容。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企业典型产品或任务为项目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教案),使教学过程简洁明了,教学内容直观易懂、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掌握课程知识点,通过课题反复练习及综合课题的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架设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桥梁。
我校学校实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优良,建有19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06个一体化教室和一个资产1.5亿元、主营齿轮箱、拖拉机前桥等产品的校办工厂。校内建有烟台华中弹簧、佳利电子科技等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斗山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全国培训中心。自建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等生产性实训基地。体现实践教学重要性,突出学生技能、技巧的动手能力,彰显学院办学特色。学校实践教学定位高远,视野开阔,始终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管理意识”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在实践教学管理上,通过构建具有“教育主导权”的实践教学平台——生产性实习车间,将教育培训的顶层设计转化为现实。自主构建的真实生产性教学环境集教学、生产、科研、师资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造就、困难学生诚信自助、技术服务于一体,平台上学生学做合一,师生教学相长,将实训综合项目内容覆盖整个专业领域。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不再仅仅依据终结性考试成绩,而是加大一体化教学中过程评价的比重,以正向激励性评价为主,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连续多年囊括烟台市职业院校车工、钳工、电工、数控、机电、焊工等技能大赛学生团体一等奖、学生个人前十名;多次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个人一等奖。毕业生因过硬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广受企业青睐。
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师生技能,打造办学特色
自2008年开始,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以此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模式,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是促进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入探讨、切磋技能、技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交流,开拓、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技能大赛的平台,展现了各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对比;展现了各校之间教学实力、基地建设的比拼;展现了参赛选手之间团队协作,敢比敢拼的精神面貌;以点带面体现了校与校之间培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办学特色。技能大赛已得到了各级部门和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并被视为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大赛成绩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领先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反应各职业院校在一定区域内的位置与排名,事关学校的社会声誉及知名度,为此,各职业学校为了在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都针对大赛提前部署、全面参与、精心设计、有效实施。我校更是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建立了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开展了各层次的技能竞赛:一是专业技能竞赛,将专业教学的阶段测试采用竞赛的形式完成,考察学生对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实现“人人参与”;二是校内技能竞赛,一般是通过系部推荐,平行班级每班选取5-10人,举办校内技能竞赛,重点考察学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做好优秀选手的选拔工作,实现“好中选优”;三是市级、省级、国家级竞赛,将“好中选优”的学生指定有经验的、有能力的教师对其进行封闭性指导训练,定期组织选拔赛,确定最终参赛人选,到全省乃至全国竞赛舞台去参与比拼,展现自我,实现“优中选强”。针对在不同层次参赛的选手及指导教师,根据成绩给予獎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大赛指导教师评职称优先考虑,参赛学生优先考虑就业。经统计2009年-2013年12月,我校在参赛中共获得国家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3项;获得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1项。以上成绩的取得充分肯定了我校搭建竞赛平台,形成技能竞赛制度和培养选拔制度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证实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文化氛围的作用与意义。通过技能竞赛的组织、选拔和参加,达到激发广大师生学专业学技能的积极性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办学体制下,想立足不败,并取得一席之地,提升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是则是唯一捷径。
作者简介:林忠来,山东莱阳人,1971年1月出生,高校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