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冷空气南移,2月7日,安徽省天长市迎来了入冬以来最低的气温。走在仁和集镇董尖圩平坦的田野上,刺骨的西北风迎面吹来,笔者直打寒颤,禁不住地缩紧了领口和衣袖。
然而,在大田里,董尖圩稻业合作社理事长宣有林正带领40多名工人在给冬小麦追施腊肥。不少工人还脱掉了外衣,额头上满是汗珠。
“天这么冷,你们还干活啊?”握着宣有林热乎乎的大手,笔者冰凉的手一下子感觉温暖了许多。
“时下虽是冬闲,但也要为新年的收成打算哩。这么多社员和工人跟着咱合作社干,肯定要考虑得更长远些。”宣有林告诉笔者,这几天,趁天气晴好,社里组织劳力在东大圩刚种下460多亩油菜,这不,他又组织人手给6500亩麦子普施腊肥,回头还要安排机耕队为附近种粮大户和农户的湖滩地、冬闲田、葡萄田起垄布墒,“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得种,同时还要让机耕队捎带着挣点外来的活便钱,只有让合作社转活了,这样效益才会更好,大伙儿才有积极性啊”。
宣有林是全国种粮大户,去年在安徽省粮王擂台赛上获得第二名。早在2006年春天,他就和几位乡亲一起,注册成立董尖圩稻业合作社,开始在永丰镇桥湾、老港村、仁和集镇董尖圩、王桥村等地连片承包流转耕地种植麦稻。目前,宣有林的合作社连片承包流转耕地7797亩。
“规模是上去了,但生产效益如果没提高,社员肯定没干劲。这些年,咱一直在动脑筋搞突破,粗放式经营划不来。”为了开辟新的创收途径,宣有林连着干了4件大事,而且干一样成一样。
成立联合社。在摸索出一套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成功经验后,宣有林为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抱团发展,2012年3月,他又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天长市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按照“六个一点”的发展思路,即成本再降一点、单产再增一点、农机等利用率再合理一点、农产品销售再好一点、融资再活一点、诚信和综合素质再高一点,设立了职业农民服务中心,建立了职业农民网站,通过这两个载体,为成员提供团购联销、资源共享、资金互助以及人才培训、技术、信息等服务,使2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现了抱团发展,节本增效500多万元。
成立农机合作社。他投入460万多元购置各类大型农机具110多台(套),全程采用集中育秧、机耕、机播、机插、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烘干等一条龙机械化生产,在大大降低合作社生产环节的成本同时,为联合社210多家成员以及周边农户3.68万亩耕地提供农机等系列服务。
工厂化育秧。为了提高粮食的品质和附加值,2013年7月,宣有林投资280万元成立董尖圩工厂化育秧中心,打造集工厂化育秧、炼苗棚、全程农业机械化机库、新型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维修服务中心、优质稻加工于一体的水稻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中心。当年,宣有林还开始推广种植紫金糯香稻、凝香型粳稻等市场畅销品种。成品大米虽然每盒售价高达50-70元,但3万多盒很快被抢售一空。
合伙种菜。2012底,宣有林还与卢龙社区种粮大户刘明文进行强强联合,流转600多亩耕地,成立绿宝蔬菜合作社,共同投资390多万元,建钢架塑料大棚450座,从山东寿光、安徽和县聘请专业老师,从事蔬菜、草莓、葡萄等果蔬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咱流转土地种粮食,实现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目的就是把农民从田地里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创造更多收入。”目前,宣有林的董尖圩稻业合作社和大地联合社除固定的入股社员外,还聘请长期工50人、临时工120多人(农忙时节)。流转土地后的农民不仅田里有收入,还可以额外挣份工资。还有不少人在土地流转后转移到二、三产业,家庭收入大大提高。
来自王桥村游庄村民组的游在强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有4亩半地,以往每年守着几亩地,丰收年份收入也不过五六千元。现在,老游把土地交给宣有林,每年除固定的每亩“地租”550斤稻谷收入外,夫妻俩还到镇上企业打工,每月工资收入就有6500多元。“宣老板既让咱的田产出高效益,又把咱两口子从田里‘解放’出去打工,收入增加了,咱的日子真是越过舒坦!”王在高开心地说。
宣有林向笔者算了去年的收入账,董尖圩稻业合作社售粮近5500吨,产值逾2800万元,纯收入460多万元;大地联合社和绿宝蔬菜合作社收入分成净得12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和工厂化育秧服务中心创收130多万元。100多户入股社员通过合作社分红(每户平均分得3.18万元),大家在共同致富的同时,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合作社将大力推广集中育秧,力争工厂化育秧面积达到5.86万亩,并新建一个日烘干能力300吨的粮食烘干中心,解决合作社和周边农户晒粮难问题。同时,还将新购农药无人机、自走式横杆喷药机等一批现代化植保机械,提高种粮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谈及羊年打算,宣有林洪钟般地声音还在笔者耳际回荡着,看得出宣老板发展现代规模化农业底气十足,信心满怀。
安徽天长市委 宣金祥 范正磊 赵建忠
然而,在大田里,董尖圩稻业合作社理事长宣有林正带领40多名工人在给冬小麦追施腊肥。不少工人还脱掉了外衣,额头上满是汗珠。
“天这么冷,你们还干活啊?”握着宣有林热乎乎的大手,笔者冰凉的手一下子感觉温暖了许多。
“时下虽是冬闲,但也要为新年的收成打算哩。这么多社员和工人跟着咱合作社干,肯定要考虑得更长远些。”宣有林告诉笔者,这几天,趁天气晴好,社里组织劳力在东大圩刚种下460多亩油菜,这不,他又组织人手给6500亩麦子普施腊肥,回头还要安排机耕队为附近种粮大户和农户的湖滩地、冬闲田、葡萄田起垄布墒,“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得种,同时还要让机耕队捎带着挣点外来的活便钱,只有让合作社转活了,这样效益才会更好,大伙儿才有积极性啊”。
宣有林是全国种粮大户,去年在安徽省粮王擂台赛上获得第二名。早在2006年春天,他就和几位乡亲一起,注册成立董尖圩稻业合作社,开始在永丰镇桥湾、老港村、仁和集镇董尖圩、王桥村等地连片承包流转耕地种植麦稻。目前,宣有林的合作社连片承包流转耕地7797亩。
“规模是上去了,但生产效益如果没提高,社员肯定没干劲。这些年,咱一直在动脑筋搞突破,粗放式经营划不来。”为了开辟新的创收途径,宣有林连着干了4件大事,而且干一样成一样。
成立联合社。在摸索出一套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成功经验后,宣有林为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抱团发展,2012年3月,他又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天长市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按照“六个一点”的发展思路,即成本再降一点、单产再增一点、农机等利用率再合理一点、农产品销售再好一点、融资再活一点、诚信和综合素质再高一点,设立了职业农民服务中心,建立了职业农民网站,通过这两个载体,为成员提供团购联销、资源共享、资金互助以及人才培训、技术、信息等服务,使21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实现了抱团发展,节本增效500多万元。
成立农机合作社。他投入460万多元购置各类大型农机具110多台(套),全程采用集中育秧、机耕、机播、机插、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收、烘干等一条龙机械化生产,在大大降低合作社生产环节的成本同时,为联合社210多家成员以及周边农户3.68万亩耕地提供农机等系列服务。
工厂化育秧。为了提高粮食的品质和附加值,2013年7月,宣有林投资280万元成立董尖圩工厂化育秧中心,打造集工厂化育秧、炼苗棚、全程农业机械化机库、新型农民田间培训学校、维修服务中心、优质稻加工于一体的水稻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中心。当年,宣有林还开始推广种植紫金糯香稻、凝香型粳稻等市场畅销品种。成品大米虽然每盒售价高达50-70元,但3万多盒很快被抢售一空。
合伙种菜。2012底,宣有林还与卢龙社区种粮大户刘明文进行强强联合,流转600多亩耕地,成立绿宝蔬菜合作社,共同投资390多万元,建钢架塑料大棚450座,从山东寿光、安徽和县聘请专业老师,从事蔬菜、草莓、葡萄等果蔬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咱流转土地种粮食,实现现代化农业大生产,目的就是把农民从田地里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创造更多收入。”目前,宣有林的董尖圩稻业合作社和大地联合社除固定的入股社员外,还聘请长期工50人、临时工120多人(农忙时节)。流转土地后的农民不仅田里有收入,还可以额外挣份工资。还有不少人在土地流转后转移到二、三产业,家庭收入大大提高。
来自王桥村游庄村民组的游在强就是其中之一。他家有4亩半地,以往每年守着几亩地,丰收年份收入也不过五六千元。现在,老游把土地交给宣有林,每年除固定的每亩“地租”550斤稻谷收入外,夫妻俩还到镇上企业打工,每月工资收入就有6500多元。“宣老板既让咱的田产出高效益,又把咱两口子从田里‘解放’出去打工,收入增加了,咱的日子真是越过舒坦!”王在高开心地说。
宣有林向笔者算了去年的收入账,董尖圩稻业合作社售粮近5500吨,产值逾2800万元,纯收入460多万元;大地联合社和绿宝蔬菜合作社收入分成净得12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和工厂化育秧服务中心创收130多万元。100多户入股社员通过合作社分红(每户平均分得3.18万元),大家在共同致富的同时,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
“合作社将大力推广集中育秧,力争工厂化育秧面积达到5.86万亩,并新建一个日烘干能力300吨的粮食烘干中心,解决合作社和周边农户晒粮难问题。同时,还将新购农药无人机、自走式横杆喷药机等一批现代化植保机械,提高种粮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谈及羊年打算,宣有林洪钟般地声音还在笔者耳际回荡着,看得出宣老板发展现代规模化农业底气十足,信心满怀。
安徽天长市委 宣金祥 范正磊 赵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