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通过对多伦路历史街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分析,重点阐述历史文化价值对居住性历史街区功能价值在居住功能,商业功能,交通功能三个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多伦路历史街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混合功能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是一种静止的保护,而应该是长期的过程。换言之,历史街区的功能价值始终大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正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历史街区增值。传承延续历史文化价值,创新出的使用功能,可以使居住性历史街区同时可以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
如何合理使用居住性历史街区,让它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面临着很多问题的保护过程。比如不可以将历史建筑全部拆掉,但也不能维持现有的破败,改善居住条件,更要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特征。
究竟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该何去何从?多伦路历史街区是上海第一个以保护为目的,附加商业休闲设施进行开发改造的居住性历史街区。笔者将以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现状问题,发表部分看法。
一.历史价值
1.1区位
多伦路街区西南侧有3号轻轨线站点,东北侧为四川北路商圈。
多伦路历史街区的区位条件较好,但相对于新天地,多伦路街区距离市中心和经济繁华地带较远,主要受众为中收入人群,它的保护就更需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内涵了。
1.2历史进程
“20世纪初,多伦路历史街区曾是帝国主义列强越界筑路争夺地盘的场所;30年代,日本曾在此设立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成为日本霸占虹口区的大本营;至解放前夕,中外多方政治力量在此较量,也是我国电影,文艺,戏剧的摇篮。”
“从1998年年底开始,多伦路街区进行了半年时间的整治,原先的菜市场被迁走,破败不堪的建筑被修葺一新。那时候,多伦路街区的重塑目标是成为一个有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特色的文化休闲中心,重现海派文化特有的风貌和神韵。”
可见,从98年起,社会各界就开始重视多伦路街区的历史价值,许多的名人故居与新旧式里弄分布于此。挖掘出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是人们积极保护的最初动因。
二.文化价值
2.1文化与文化名人的消逝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下,多伦路历史街区里曾经集聚了大量的文人,鲁迅先生曾经说:“景云深处是我家”。左翼作家联盟旧址便在多伦路街区内。
50年代的文化名人需要特殊的交流空间,多伦路街区在当时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但如今,当代文化名人交往方式已经改变,于是也产生了新的空间形态,从这一点看,高层次日常性的文化活动与多伦路的关联性与60年前比减弱了很多。
笔者曾向多伦路街区现住居民询问鲁迅故居的位置,大部分人无法给出答案。可见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对街区的文化价值不了解不重视,他们更多的只关注自己的居住条件。现在,基本已经没有文化名人在多伦路历史街区内居住,可以说,文化已经随着时间与多伦路历史街区渐行渐远了。
2.2文化价值的保护方式
多倫路街区经过改造作为历史文化名人街被保护下来,它的文化价值在于街区内出现的名人和他们曾从事的文化事业。保护的最初目的是延续街区的文化价值,但事实上,街角的文化名人雕塑和重复性极高的古玩收藏店能否涵盖文化这两个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多伦路街区的花园洋房开办文艺沙龙,吸引文化活动在多伦路街区展开,是否可以将周边住房改做soho办公功能。这样也许可以以新的形式带动文化活力,使得街区的文化价值得以传承。
三.功能价值
3.1居住功能
多伦路街区由线性的道路组成,道路两侧的里弄多数居住中产阶级,沿街有部分花园式洋房,为政商界人士所有。改造后,小部分里弄拆除,保留修整的大部分仍作住宅使用,沿街的改为经营文化休闲业。名人故居,花园公寓是重点保护的对象,转让给了社会机构。整个街区内的开发强度较小,对建筑的形态和内涵都做了较多的保留。
多伦路历史街区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里弄住宅反映出了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特点:人们对独立卫浴,独立厨房等私密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显然邻里交往亲密的弄堂不符合这样的需求。同时居住条件的老化及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原住居民的外迁,如今的多伦路街区的住区结构很不稳定,租房者比例较大。
3.2商业功能
多伦路历史街区的空间网络以L型的多伦路为核心展开。所以在保护时,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沿着多伦路以纪念性的文化历史展示空间为主线,兼以各种不同的辅助性休闲功能。”
结合对多伦路街区文化价值的探究,和现场的探勘,笔者发现多伦路的沿街店铺的三个特点:
1.收藏品店居多,包括古玩、字画、玉石、石器、毛泽东像章等,产生了比较明显的集聚。
2.店铺前缺乏停留空间,行人多为穿越式交通。
3.周边店铺的经营内容与历史街区内的居民生活关联性弱。
多伦路与文化休闲相关的零售业,经营情况并不太好。业主们表示虽然店铺人气较旺,营业利润较高,但顾客主要以本地的老客户和回头客为主,游客随机购买力不高。
3.3交通功能
多伦路街区是一个线性路线构架的步行系统。道路有明显的分级,有较多的尽端路存在。
其中多伦路在保护中作了一定的拓宽,以方便小汽车的适量通行。主要是通过减小宅前花园的面积来增做道路的。这样的措施改变了街道的尺度。
而作为一个主要以步行为主的开放空间体系,线性空间本身的通过性太强,使得人群在其中的停留感较低。
街角的雕塑绿化,整体的感觉是车行路的街角特征,并不适合人们停留休闲。
散落在多伦路街区中有很多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点”,但街区没有形成大面积的块的保护,对于街区的整个肌理的延续与保护并不完善,街区的道路网格因为尽端路的形成而变得不连续,减弱了空间的渗透性。
笔者认为街区的交通组织应该同整个街区的肌理相结合。加强步行体系的连续性,将人流引导到街区的各个地方。增加可以停留的广场空间,使得线性的主街更具空间趣味性。应该设置一些集中的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库,实现一定程度的人车分流。
四.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如今的多伦路街区缺乏当代的文化交流活动,里弄住宅设施老旧,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住区结构不稳定。别墅洋房多出售产权,供游客观赏的可能性不太高。
周边商业店铺的内容与弄堂内的生活关联性较差,且过度的集聚导致了经济效益的减弱。线性空间的步行系统,使游客多为通过式交通,较难留驻。公共空间网络的渗透性减弱。
笔者建议:多伦路街区可以适当调整用地结构,减小居住比例,增加办公比例,改建名人故居为文艺沙龙基地,传承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完善商业设施店铺经营内容的规划引导,完善步行体系,设置休闲广场和集中停车位,实现部分的人车分流。
从多伦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来看,历史价值是这块地区保护的动因,文化价值是它所特有的开发再利用的基础,现状问题体现出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历史街区保护,应该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在保护中强调功能价值的提升。使历史街区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混合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保护和修复,才能持续传承历史街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施文,董轶群 偏离与错置——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评论 ,城市规划,2008.32卷.12期
{2}罗小未 上海老虹口北部 昨天今天明天——保护更新与发展规划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世仁 保存更新延续——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若干基本认识 历史文化名城2002.4
{4}方大凤,张昌贵,薛君艳,杨狄荣 三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比较研究 2006.6
{5}郑正 上海市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街区保护更新规划 城市规划汇刊 2003.5
关键词:多伦路历史街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混合功能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是一种静止的保护,而应该是长期的过程。换言之,历史街区的功能价值始终大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正是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历史街区增值。传承延续历史文化价值,创新出的使用功能,可以使居住性历史街区同时可以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
如何合理使用居住性历史街区,让它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面临着很多问题的保护过程。比如不可以将历史建筑全部拆掉,但也不能维持现有的破败,改善居住条件,更要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特征。
究竟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该何去何从?多伦路历史街区是上海第一个以保护为目的,附加商业休闲设施进行开发改造的居住性历史街区。笔者将以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现状问题,发表部分看法。
一.历史价值
1.1区位
多伦路街区西南侧有3号轻轨线站点,东北侧为四川北路商圈。
多伦路历史街区的区位条件较好,但相对于新天地,多伦路街区距离市中心和经济繁华地带较远,主要受众为中收入人群,它的保护就更需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的内涵了。
1.2历史进程
“20世纪初,多伦路历史街区曾是帝国主义列强越界筑路争夺地盘的场所;30年代,日本曾在此设立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成为日本霸占虹口区的大本营;至解放前夕,中外多方政治力量在此较量,也是我国电影,文艺,戏剧的摇篮。”
“从1998年年底开始,多伦路街区进行了半年时间的整治,原先的菜市场被迁走,破败不堪的建筑被修葺一新。那时候,多伦路街区的重塑目标是成为一个有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特色的文化休闲中心,重现海派文化特有的风貌和神韵。”
可见,从98年起,社会各界就开始重视多伦路街区的历史价值,许多的名人故居与新旧式里弄分布于此。挖掘出历史街区的历史价值,是人们积极保护的最初动因。
二.文化价值
2.1文化与文化名人的消逝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条件下,多伦路历史街区里曾经集聚了大量的文人,鲁迅先生曾经说:“景云深处是我家”。左翼作家联盟旧址便在多伦路街区内。
50年代的文化名人需要特殊的交流空间,多伦路街区在当时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交流活动。但如今,当代文化名人交往方式已经改变,于是也产生了新的空间形态,从这一点看,高层次日常性的文化活动与多伦路的关联性与60年前比减弱了很多。
笔者曾向多伦路街区现住居民询问鲁迅故居的位置,大部分人无法给出答案。可见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对街区的文化价值不了解不重视,他们更多的只关注自己的居住条件。现在,基本已经没有文化名人在多伦路历史街区内居住,可以说,文化已经随着时间与多伦路历史街区渐行渐远了。
2.2文化价值的保护方式
多倫路街区经过改造作为历史文化名人街被保护下来,它的文化价值在于街区内出现的名人和他们曾从事的文化事业。保护的最初目的是延续街区的文化价值,但事实上,街角的文化名人雕塑和重复性极高的古玩收藏店能否涵盖文化这两个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是否可以利用多伦路街区的花园洋房开办文艺沙龙,吸引文化活动在多伦路街区展开,是否可以将周边住房改做soho办公功能。这样也许可以以新的形式带动文化活力,使得街区的文化价值得以传承。
三.功能价值
3.1居住功能
多伦路街区由线性的道路组成,道路两侧的里弄多数居住中产阶级,沿街有部分花园式洋房,为政商界人士所有。改造后,小部分里弄拆除,保留修整的大部分仍作住宅使用,沿街的改为经营文化休闲业。名人故居,花园公寓是重点保护的对象,转让给了社会机构。整个街区内的开发强度较小,对建筑的形态和内涵都做了较多的保留。
多伦路历史街区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但里弄住宅反映出了无法满足现代生活的特点:人们对独立卫浴,独立厨房等私密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显然邻里交往亲密的弄堂不符合这样的需求。同时居住条件的老化及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原住居民的外迁,如今的多伦路街区的住区结构很不稳定,租房者比例较大。
3.2商业功能
多伦路历史街区的空间网络以L型的多伦路为核心展开。所以在保护时,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沿着多伦路以纪念性的文化历史展示空间为主线,兼以各种不同的辅助性休闲功能。”
结合对多伦路街区文化价值的探究,和现场的探勘,笔者发现多伦路的沿街店铺的三个特点:
1.收藏品店居多,包括古玩、字画、玉石、石器、毛泽东像章等,产生了比较明显的集聚。
2.店铺前缺乏停留空间,行人多为穿越式交通。
3.周边店铺的经营内容与历史街区内的居民生活关联性弱。
多伦路与文化休闲相关的零售业,经营情况并不太好。业主们表示虽然店铺人气较旺,营业利润较高,但顾客主要以本地的老客户和回头客为主,游客随机购买力不高。
3.3交通功能
多伦路街区是一个线性路线构架的步行系统。道路有明显的分级,有较多的尽端路存在。
其中多伦路在保护中作了一定的拓宽,以方便小汽车的适量通行。主要是通过减小宅前花园的面积来增做道路的。这样的措施改变了街道的尺度。
而作为一个主要以步行为主的开放空间体系,线性空间本身的通过性太强,使得人群在其中的停留感较低。
街角的雕塑绿化,整体的感觉是车行路的街角特征,并不适合人们停留休闲。
散落在多伦路街区中有很多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点”,但街区没有形成大面积的块的保护,对于街区的整个肌理的延续与保护并不完善,街区的道路网格因为尽端路的形成而变得不连续,减弱了空间的渗透性。
笔者认为街区的交通组织应该同整个街区的肌理相结合。加强步行体系的连续性,将人流引导到街区的各个地方。增加可以停留的广场空间,使得线性的主街更具空间趣味性。应该设置一些集中的停车位和地下停车库,实现一定程度的人车分流。
四.结语
综上,笔者认为,如今的多伦路街区缺乏当代的文化交流活动,里弄住宅设施老旧,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住区结构不稳定。别墅洋房多出售产权,供游客观赏的可能性不太高。
周边商业店铺的内容与弄堂内的生活关联性较差,且过度的集聚导致了经济效益的减弱。线性空间的步行系统,使游客多为通过式交通,较难留驻。公共空间网络的渗透性减弱。
笔者建议:多伦路街区可以适当调整用地结构,减小居住比例,增加办公比例,改建名人故居为文艺沙龙基地,传承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完善商业设施店铺经营内容的规划引导,完善步行体系,设置休闲广场和集中停车位,实现部分的人车分流。
从多伦路历史街区的保护来看,历史价值是这块地区保护的动因,文化价值是它所特有的开发再利用的基础,现状问题体现出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历史街区保护,应该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在保护中强调功能价值的提升。使历史街区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混合功能,而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保护和修复,才能持续传承历史街区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施文,董轶群 偏离与错置——上海多伦路文化休闲步行街的规划评论 ,城市规划,2008.32卷.12期
{2}罗小未 上海老虹口北部 昨天今天明天——保护更新与发展规划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世仁 保存更新延续——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若干基本认识 历史文化名城2002.4
{4}方大凤,张昌贵,薛君艳,杨狄荣 三个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比较研究 2006.6
{5}郑正 上海市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街区保护更新规划 城市规划汇刊 2003.5